日期:2022-05-21
這是回聲優秀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回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屋”四中的一篇課文。這篇科學童話向學生展示了一個物理現象——回聲,本文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也增加了學生對大自然現象了解的吸引力,激發學生有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理念:
1、本次教學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采用悟讀組合式教學。在教學中,多方位組織、引導、點撥,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2、課前布置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會回聲,大致對回聲有一個初步認識。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8個漢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
3、可聯系上下文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4、通過朗讀課文感受語言的美,體會文中展示的奧秘,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讀懂青蛙媽媽說的話,了解回聲的原理。
2、認識6個生字。
課前準備:
1、生字詞語卡片、圖片或課件。
2、課前引導學生去生活中體驗回聲。
教學時間:
建議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談話揭題:小時侯,老師很喜歡鉆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曠的山谷中,拉長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誰?誰在學我說話?”然后總能聽到令人興奮而又好奇的回答。課前我也讓大家在生活中去尋找這個感覺,你談談自己的體會吧!(學生談感受)(板題:回聲)
(聯系課前實際,拉近課文內容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表達愿望,自然引入課文學習。)
2、揭題激趣:(板書:聲)你們看這是什么字?平時你們聽過什么樣的聲音?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篇課文《回聲》,看到課題同學們想知道什么?(學生質疑。)好,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自己讀課文。
(因題質疑,培養了學生思考、提問的能力。同時了解了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學習動機及問題取向,有利于設計教學活動,促進教學活動的高效率。)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明確學習任務,自讀課文。思考: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讀準每一個生字的字音,劃出帶有生字的新詞以及不懂的詞句。記下自己不明白的問題。
(培養自讀能力,整體感知課文。)
朗讀
1、分組自由朗讀課文,互相評議,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幫助讀書有困難的同學共同進步。
2、指讀。喜歡讀哪段就讀哪一段,師生共同評議。
三、交流探討,理解感悟
1。小組合作學習,理解內容。
(1)小青蛙聽到了什么聲音?把有關句子畫下來。想一想,這些聲音是小青蛙在哪兒聽到?媽媽是怎樣回答小青蛙提出的問題的?把有關的句子畫來。仔細讀一讀。
(2)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這是回聲的?媽媽不但告訴了小青蛙這是回聲,還做了一個小小的實驗,誰來說說這個實驗是怎么做的?從青蛙媽媽的話里,你知道了什么?
2。匯報展示,深入理解。
教師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導學生填空。)
青蛙媽媽帶著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顆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紋(),又一圈圈地()回來。
(抓住課文的主要線索,突出重點部分,引導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合作討論,完成填空等活動,初步了解了回聲現象。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水平。)
3、教師運用多媒體或圖片等,進一步解釋聲波,加深學生對回聲現象的理解。
4、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課件或圖片,同桌或與周圍的同學互相講解。
教師也可以根據本班學生實際選擇如下方式進行提示:(1)聲音的()碰到橋洞的(),要()回來。這樣,小青蛙就能聽到()啦。這返回來的聲音就是()。(2)你能用上“因為……所以……”的句式來說說小青蛙為什么能聽到自己的回聲嗎?
四、拓展閱讀,延伸課外
1、出示句子:暑假里,媽媽帶著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們來到山頂上,小明對著大山喊:“喂,我來啦!”對面的大山也喊了起來:“喂,我來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媽媽笑著說:“___________。”
小朋友都來做小明的媽媽,對你的同桌說說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訓練學生語言,發展學生思維,鞏固學生對回聲現象的認知。)
2、平時生活中你認為哪里還可以聽到回聲?你能來解釋一下嗎?
3、小結:課外同學們可以去找一找,親耳聽聽自己的回聲,只要我們多聽、多看、多想,就能發現大自然中的無窮奧秘。
學習目標:
1、認識呱,哩,圈,紋,碰,返6個生字,指導書寫“倒”“影”兩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
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語氣朗讀課文,讀出奇怪、親切、歡快的語氣。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板書“聲”(學生讀一讀)。
師:平時大家都聽到過什么聲音?(學生自由說)
2、(1)板書“回”。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回聲,那什么才是回聲呢?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師問生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給課文標上自然段。(教師巡視指導)
思考:這篇課文講了誰和誰?它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2、學習課文生字生詞(課件出示)。
a、學生齊讀,抽讀。
b、學生認讀生字卡。
c、示范會寫的生字:洞和游
d、找出帶生字的句子讀讀。(出示對話的句子)
三、細讀課文、感悟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
(1)、出示課文插圖。(學生自由說說看到了什么?)
(2)、出示:半圓的橋洞和水里的倒影連起來,好像一個大月亮。(結合圖片理解“倒影’)(半圓的橋洞和水里的倒影鏈接起來像什么啊?)
師:你覺得這里的景色美嗎?(用贊美的語氣讀一讀)
2、學習2、3自然段
(1)師:小青蛙看到美麗的景色,很高興,他叫了起來(學生畫一畫句子)
(2 )課件出示句子(學生讀一讀,讀出歡樂的語氣) 板書:高興
(3)這時,小青蛙聽到了什么聲音?(學生畫一畫句子)
a、課件出示(學生讀一讀)。
你能讀出小青蛙的高興勁嗎?學生練讀,指2生讀。
引讀:感嘆號誰能讀出來?問號誰又能讀出來?你愛讀嗎?
b、分角色朗讀。誰當真的小青蛙?誰當那只看不見的小青蛙?老師讀旁白。
多奇怪呀,小青蛙也感到很奇怪,
他奇怪什么?他來向媽媽尋求答案了,找出小青蛙問媽媽的話。那你就用非常奇怪,奇怪極了的語氣讀讀青蛙問媽媽的這句話。(出示青蛙問媽媽的話)
橋洞里藏著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學我說話哩。 板書:驚訝
1、媽媽又是怎樣告訴他的,是不是直接回答的啊?(找出有關的句子)
2、媽媽是怎樣說的?(找一找,讀一讀,讀出親切的語氣)
(1)請大家快來讀一讀第四自然段。
(2)隨學生的朗讀,屏幕出示句子:你能填空嗎?
青蛙媽媽帶著小青蛙跳到岸上。她( )一顆石子,( )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紋( )到( ),又一圈圈地( )回來。
指名填空。
(學生自由讀,表演體會:撿、扔、碰、蕩)
a、出示課文插圖。(學生結合插圖理解水的波紋)
大家一起表演一下青蛙媽媽投石擊水的動作。對,就這么一扔,河水發生了什么變化?請大家再看屏幕課件(石子激起波紋,又蕩回來)。有趣不?誰能再來讀一讀?(指2名讀這一段)。
那么聲音的波紋和水的波紋是一樣的。(出示媽媽說的話再讀一讀。)
誰愿意讀青蛙媽媽的話?指名讀。誰來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水的波紋碰到橋洞要蕩回來,聲音的波紋碰到石壁也要返回來。)板書:(略,見附頁)
b、課件出示課文插圖(結合圖片引導學生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
同學們想一想,蕩回來的“蕩”是什么意思?
你蕩過秋千嗎?我們說水波那種一起一伏,慢悠悠地回來的樣子,就是蕩。大家再想想返回來的“返”是什么意思?“返”就是回來的意思。(師示范加上動作說這句話)
瞧,為了讓小青蛙明白回聲,青蛙媽媽是多么耐心,多么親切,多么形象的打比方!老師特別想把青蛙媽媽的話讀一讀。你們想聽嗎?師范讀。
誰愿意學著老師的樣子,把青蛙媽媽的話再完整地讀一下?看誰能讀出媽媽親切的語氣,對孩子深情的愛!自己練習讀,指名讀。
這下子謎底揭開了。小青蛙明白了嗎?從哪看出來的?你說他現在心情怎么樣?
生:(高興)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一蹦老高、、、)
師:你能讀出它高興的心情嗎?快來讀一讀這句話!
所以小青蛙又游回橋洞里,呱呱地叫個i不停,他現在心情怎樣呢?從哪個詞看出來的。(歡快) 板書:歡快
你看,小青蛙多么善于觀察,善于思考,而且發現問題就去問,他多可愛啊!
“歡快”是什么意思?:非常興奮。特別高興。他為什么特別高興?
我們就用歡快的語氣齊讀最后一段。生:(齊讀)。
3.指名分角色讀課文。(出示小青蛙與青蛙媽媽對話的句子)
四、總結拓展。
師:好,大家平時聽到過回聲嗎?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聽到。
生:在新家里沒放東西的時候,一叫能聽見回聲。
師:還從哪兒能聽到回聲呢?以后同學們得留心觀察哦。
出示小青蛙的話:大自然還有很多像回聲一樣的知識等著我們去發現、去探索呢!衷心祝愿小朋友們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到更多知識。
五、小結。
學習這篇課文,你們懂得了什么?(生自由說)
五、布置作業。
1、回家后用臉盆做一個實踐,觀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蕩回來的樣子。
2、到空房子喊兩聲,聽聽自己的回聲。
3、抄寫生字詞。
六、板書設計。
1、回聲
課前透視:
這篇科學童話借小青蛙遇到的“問題”和青蛙媽媽的講解向學生展示了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回聲。課文語言淺顯,情節生動,引人入勝,內容充滿童真童趣,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教學中應從文章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通過多形式的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設計意圖:
本課涉及到的是自然當中的一種物理現象,大多數二年級學生對回聲知識了解的不夠多,多數學生不知道“回聲”是怎么回事。因此,課前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會,學生可結合簡單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表達自己對回聲的認識;還可借助網絡幫助學生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讓學生學會上網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方法,初步培養學生利用網絡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的能力。另外,在課堂中通過觀察和實驗演示,初步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通過朗讀課文感受語言的美,體會文中展示的奧秘,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預設目標:
1、認識6個漢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
3、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有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
教學難點:
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有探索科學的興趣。
信息資料:
1、生字詞語卡片、圖片或課件。
2、課前引導學生去生活中體驗回聲。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設疑導入,引發興趣
1、 師:“聲”想請同學們幫它找朋友,誰愿意?“聲”有一個詞語朋友叫“回聲”(板書)。
2、師:關于“回聲”你想知道些什么?(學生質疑:回聲是什么聲音?在哪能聽到回聲呢?……)。就讓我們在課文中尋找答案吧。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 讀準字音,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在自然段前標上序號。
2、檢查生字讀音,讀生字卡。
3、指名分段讀課文,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三、自主識字,短文復現
1、 師:這課的生字朋友不多,你已經認識了哪幾個?怎么認識的?小組交流,教師巡視。
(“呱、哩、圈、紋、返”都可以啟發學生自學,讓學生發揮小組互助學習的優勢,自己認記,如,瓜-呱、里-哩、卷-圈、文-紋、反-返。認記時要注意“里”讀第三聲,而“哩”讀輕聲。)
2、 出示詞語,同桌互查,用星號評價對方。
四、圖文結合,學習第一段
1、出示多媒體畫面。你們覺得這里的景色怎么樣?(優美)
2、出示課文第一段:小河上有座石橋。半圓的橋洞和水里的倒影連起來,好像一個大月亮。
3、圖文結合,讀一讀,說一說:美在哪里?
4、誰能用贊美的語氣讀?
五、指導書寫,鞏固識字
1、短文復現,鞏固識字:
一天,聰聰來到魚塘邊,看見青蛙游來游去,就“呱呱呱”地學青蛙叫,還撿起石頭扔過去。水的波紋組成一個個圓圈,由小變大,可還沒碰到岸邊,就消失了,看不到返回來的樣子。
2、出示“紋、影、倒、洞、游”描紅后觀察。
要寫的字中有三個左右結構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寬,哪些字左寬右窄?(左窄右寬:洞、紋;左寬右窄:影)
3、示范指導。
(1)范寫“紋、洞、影、倒、游”四個字,讓學生仔細看,一筆一畫都要認認真真寫好。
(2)講解要點:“紋”的紋絲旁是三筆寫成的,第三筆是提;“影”字右邊的三撇,起筆應該在一條垂線上;“倒、游”各部分應該寫得瘦長,三個部件緊湊一些。
4、學生臨寫。
(1) 古箏響起,讓學生在幽靜的音樂聲中進入潛心寫字狀態,做到“頭正、肩平、臂開、腳穩”。
(2)臨一遍、對照一下,找到不好的地方,再觀察前邊的范字,看準后再臨寫。
(3)教師巡視,發現姿勢、書寫等問題及時糾正。
六、注意事項
布置學生利用網絡查找有關回聲的資料 ,沒有上網條件的同學向家人請教有關回聲現象。
第二課時
一、引讀第一自然段
二、導入新課,學習二、三段
就在這兒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
1、學生自由讀2、3自然段,思考以上問題。(小青蛙發現另一只青蛙學它說話。)
2、快速閱讀第2自然段,思考:那只看不見的青蛙學它說什么話?把它們說的話劃下來。
3、分角色朗讀青蛙和回聲的話,體會兩次話的語速、語調都一樣,理解回聲的特點。
4、青蛙自己說的兩次話語氣一樣嗎?你怎么知道的? 應該怎么讀?誰來讀?((從標點:問號、感嘆號等來體會第一次是高興的語氣,第二次是奇怪的語氣。)
5、這時候,小青蛙心里會怎么想?(誰來學我?它在哪里)
所以課文中用了一個什么詞?(奇怪極了)
6、于是,它就去問媽媽,誰來讀,讀出奇怪的語氣
7、媽媽是怎么回答的,我們也跟著媽媽一起去看一看。
三、實驗演示,突破難點
1、思考:青蛙媽媽帶著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請大家默讀第四段,用 標出表示青蛙媽媽動作的詞語。
2、演示解疑。(或者板畫)
(1)實驗演示:(下面的實驗有條件的可以在課前帶領學生到水塘或者小河前觀察水波的蕩漾。)
在投影儀上放一個圓形水盆,里面放適量淡紅色的水。打出畫面后,先讓學生觀察水面靜止的樣子。然后,教師把一顆小石子輕輕投入水中,再讓學生觀察水面的變化。最后,讓學生口述觀察到的情形。
(2)朗讀課文第四段,并指導學生將文中的詞語和老師實驗時引用物品、所做動作的詞語加以比較,撿-拿,扔-投,河岸-盆壁。
(3)結合詞語比較,復習“撿、扔、碰、圈”等字,并相機進行字義的理解。
3、朗讀感悟第五段
(1)指導朗讀青蛙媽媽的話。
青蛙媽媽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問,要讀出耐心、親切的語氣,節奏應該稍慢。
自由練讀-指名讀-范讀或領讀(如果學生讀不好)-練讀-指名讀-齊讀。
(2)小青蛙聽了媽媽的話恍然大悟,它非常高興,要讀出歡快的語氣,節奏要稍快。
自由練讀-指名讀-范讀或領讀(如果學生讀不好)-練讀-指名讀-齊讀。
4、學習第六段
(1)自由讀,思考:小青蛙的心情怎樣?你從哪個詞看出來的?(歡快)
(2)用高興的語氣讀這一段。
(3)通過朗讀與第二段的“高興”進行比較。
四、分角色朗讀,總結全文
1、分“青蛙媽媽、小青蛙、回聲”等朗讀全文。
2、學了這一課,你懂得了什么?填空:回聲就是_______碰到_______返回來的自然現象。還有哪些地方也能產生回聲?
3、小結:同學們只要多看、多聽、多實踐,就一定會比青蛙聰明。
五、指導書寫--岸、園、圍
六、讀讀抄抄(課后題)
七、彈性作業,拓展延伸
一星級:積累本課中的優美詞句。
二星級:回家后用臉盆做一個實驗,觀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蕩回來的樣子。
三星級:同學間合作,自編自演課本劇。
板書設計:
31、回聲
碰 遇
水波 ) ) ) ) 河岸 聲波 ) ) ) )障礙物
蕩回來 返回來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 □中學 □小學
2、學科:語文
3、課時:2
4、學生課前準備: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二)自學生字新詞,讀準生字的讀音,想想詞的意思。
(三)自學課文,思考課后的問題。
(四)讓學生提出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教學課題
教養方面:
1、 學會本課5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和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 理解課文內容,能根據課文中的句子展開想象,從而懂得回聲形成的原因。
3、 能正確完成課后第二題填空。
4、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育方面:
1、 培養學生好學好問的良好習慣。
2、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熱情。
發展方面: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材分析
說明教材版本、選取的教學章節、以及教師個人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闡明教學重點、難點以及教學準備。
四、教學方法
本課課文的語言淺顯,內容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為了突出教學重點,在教學中我把讀貫穿全文。我在朗讀教學中采用了齊讀、默讀、師生合作讀、表演讀、賽讀、帶動作讀等等。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自讀、學讀、練讀、美讀的提高過程。我在本課教學中還創設了一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語境中邊讀邊悟小青蛙的不同語氣和青蛙媽媽的語氣。讀出青蛙媽媽耐心、親切的語氣。很多學生都能讀出小青蛙的歡快和奇怪的語氣,讀出青蛙媽媽耐心、親切的語氣。學生各個都積極踴躍要參與分角色朗讀,學習氣氛活躍,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過程
說明如何導入該課程,主要教學點的設計,知識拓展等。
第一節
教學要點:
理解課文的內容,通過理解青蛙媽媽的話從而懂得回聲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 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1. 找一段回聲的錄音,課堂放給學生聽。
2. 你覺得這聲音有什么特別?你想知道些什么?
3. 設疑:你聽過回聲嗎?在什么地方聽到了的?回聲是什么回事?
4. 板書課題、交待學習任務。
二、 檢查預習
提問: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 引導細讀,邊讀邊議
1. 學習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讀
思考:這段話有幾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
2.) 觀看示圖,用導讀的方法回答思考題:
第一句告訴我們:小河上……
第二句:半圓的……和水里的……連起來,好像一個……
3.) 指導感情朗讀:你覺得這里的景色怎樣?誰能把這美的感覺說出來?
過渡:就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請同學們讀第二、三自然段,讀完后用一、兩句話告訴老師。
2. 學習二、三自然段。
1.) 小聲自由讀。
2.) 在這里發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誰能用一句話來告訴老師?(強調“橋洞”)
3.) 默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把小青蛙和“看不見的小青蛙”的話用“___”劃出來。
4.) 檢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誰?你在哪兒?”
5.) 指導讀句 想一想:小青蛙兩次說話的語氣一樣嗎?從哪里知道的?
a. 指導按標點符號讀好句子。
b. 分角色朗讀:誰來當小青蛙?誰來當看不見的小青蛙?讓我們聽聽“看不見的小青蛙”怎樣學小青蛙說話的?(提示:學話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聲音要小。)
6.) (讀小青蛙媽媽的問話。)聽到有人在學自己說話,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書上怎么說。
理解:奇怪極了
板書:奇怪
示句:“橋洞里藏著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學我說話哩!”
7.)指導讀好這個句子。
出示生字卡讀讀理解: cang 藏
過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橋洞里真的藏著一只小青蛙嗎?讓我們跟著青蛙媽媽一起去看一看。
3. 學習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讀
思考:青蛙媽媽是怎樣做的?
2.) 示第四自然段
默讀:把寫青蛙媽媽動作的詞用“.”把它點出來。
示生字卡讀讀理解:
jian reng
撿 扔
(用做動作的方法學記這兩個生字)
3.) 再找出寫河水變化的句子,用“___”劃出來。
4.) 做實驗: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觀察水面的變化。
5.) 剛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師:剛才老師做的實驗,跟課文所講的現象是一樣的,讓我們一邊讀課文的句子,一邊想象剛才的情景。
6.) 讀句“……河水……蕩回來”,出示生字卡讀讀理解:
bo dang
波紋 蕩
7.) 演示動畫“扔石頭”,進行說話訓練。
8.) 齊讀這個自然段。
9.) 這個自然段告訴了我們什么?
小結板書:碰
水的波紋 河岸
蕩
過渡:青蛙媽媽為什么要這樣做?回聲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聽聽青蛙媽媽是怎樣說的?
4. 學習第五自然段
1.) 指名讀
思考:青蛙媽媽一共說了幾句話?
2.) 示青蛙媽媽的話:
問:有幾句話?第一句說什么?
3.) 示2、3句話,引導比較,理解。
先引導學生從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詞,再引導悟出聲音的波紋與水的波紋相似之處:碰到擋住它們前進的東西,都會回來。
4.) 引導學生板書: 碰
聲音的波紋 石壁
返
【】
5.) 演示動畫:青蛙叫的回聲。
練習說話:青蛙是怎樣聽到回聲的?
6.) 填空練習:
1. 水的( )碰到( )又( )回來。
2. 青蛙叫的聲音的( ),碰到橋洞的( ),也要( )回來。
7.) 小結板書:明白
8.) 分角色朗讀這段。理解:一蹦老高
過渡:回聲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橋洞里聽那有趣的回聲了。
5. 情景導學最后一段。
四、 小結質疑。(略)
1、 按板書小結。
2、 質疑:學習了課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第二節
教學要點:
鞏固練習,訓練提高。
教學過程:
一、 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 練習說話,用“因為……所以……”說說回聲的形成。
三、 完成課后練習題
四、 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導田字格的書寫,進行擴詞,說話的練習。
五、 布置作業: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抄寫生字詞。
附板書設計:
回聲
碰
水的波紋 河岸
奇怪 明白
碰
聲音的波紋 石壁
返
六、告訴同學們,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過百度去網上搜索相關內容參考復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