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1
這是西師版小學平均數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會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1.呈現套圈情境。
多媒體演示“套圈比賽”場景。談話:這是三(1)班第一小隊正在進行的套圈比賽,一隊是男生,另一隊是女生。比賽規則是每人套15個圈,比一比哪一隊套得準。下面就請同學們給他們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數據。
多媒體依次演示4個男生和5個女生套圈比賽情況,最后將每個選手卡通像與其套圈結果“定格”組合成一個畫面。要求學生根據男、女生套圈成績,小組合作利用小方塊完成統計圖(每小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隊成績的統計,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隊成績的統計)。
【設計意圖:運用多媒體對教材例題進行動態處理,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擺”小方塊制作統計圖,目的是讓學生親歷數據收集整理的過程,同時也為后面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作準備。】
3.引入平均數。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提問:看了這里的統計圖,你發現了什么?要比較哪一隊套得準,你準備從哪個方面去比較?結合學生的想法,適時進行引導。想法一:因為吳焱套中的個數最多,所以女生隊套得準(比最多)。追問:用一個人的成績代表整個隊的成績,這樣合適嗎?想法二:先要求出每個隊一共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一隊套得多(比總數)。追問:這種想法的可取之處是已經注意到從整體的方面去比較,但是他們兩隊人數不相等,這樣比公平嗎?可以怎么辦呢?想法三:先要求出兩個隊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個隊套得準(比平均數)。追問:這樣比公平嗎?(公平)我們就用這種方法試一試。(板書:平均)
【設計意圖:富有啟發性的“追問’’,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用原有認知結構中數據處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總數等解決這一問題并不合適,從而引出平均數,并在這一過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數能表示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4.理解平均數。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呢?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自己面前的統計圖,先在小組里討論怎樣找出每個隊的平均成績,再試一試。看哪些小組想的辦法又多又好。提問:怎樣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方法:一是移多補少;二是先合后分。反饋時,先讓學生在實物投影上邊操作,邊講解移多補少的過程,教師利用課件動態演示。再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數(課件動態演示:將統計圖中的涂色方塊合并起來,再平均分成4份),并引導列式:6+9+7+6=28(個),28÷4=7(個)。
【設計意圖:將學生對平均數的探求發端于操作,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有關平均數的多種求法。】
談話:請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績統計圖(用紅色線條標出平均數,并不斷閃爍),圖中閃爍的紅色線條表示什么?根據學生回答,在前面板書的“平均”后面添上“數“。
觀察:圖中的平均數與實際每人套中的個數相比,你發現了什么?(平均數比最大的數小,比最小的數大??)多媒體閃爍平均數的取值范圍。
提問:根據你的發現,誰能猜一猜女生隊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一定在什么范圍之內?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驗證?談話: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呢?你是怎樣知道的?先和小組內的同學一起說一說。反饋時,引導學生交流求女生隊平均數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數的意義。列式計算時注意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提問:現在你能判斷男生套得準還是女生套得準嗎?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認識了什么?你能結合剛才的例子,說一說平均數表示的意義嗎?
【設計意圖:多媒體演示與學生的交流有機結合,使學生對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合后分,平均數的意義及取值范圍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時,將平均數學習嵌入一個完整的統計活動中,較好地突出了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二、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我們一起玩闖關游戲好嗎?
1、挑戰第一關“走進生活”平均數能為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想想做做第1題。移動筆筒里的鉛筆,看看平均每個筆筒里有多少枝?還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來嗎?
(2)想想做做第2題。小麗有這樣的3條絲帶,這3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請你先估計一下這3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在哪兩個數之間?然后學生獨立練習,集體校對。
2、挑戰第二關“明辨是非”
(1)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強身高1.2米,他不會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2)大泗學校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元。()
(3)學校排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強是學校排球隊隊員,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4)學校籃球隊可能有身高超過160厘米的隊員。()
3、挑戰第三關:“合情推測”四(2)班第一小組同學身高情況統計表
學號1 2 3 4 5
身高(厘米)132 134 136 140 142
(1)明明算了他們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計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對不對?
(2)星星公園規定:購買團體票時平均身高不足140厘米的'學生可享受七折優惠。如果第一小組同學集體去玩能享受優惠嗎?不計算你能知道結果嗎?說出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既重視平均數的求法,更重視對平均數意義的深刻理解。通過估計、預測、判斷等一系列數學活動,溝通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強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較好地發展了學生的統計觀念和應用意識,闖關游戲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總結評價,感情升華
今天我們認識了新朋友“平均數”,你想對它說些什么贊美之詞呢?
教后反思: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極力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貫串于整個教學的始終,注意將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遵循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過數學教學,實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1.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使數學問題生活化。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課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情境,出示學生熟悉的套圈游戲以此來切入主題。這樣做使學生感到所學內容不再是簡單枯燥的數學,而是非常有趣、富有親近感,他們被濃厚的生活氣息所感動,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
2.充分保障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把學習的自主權與選擇權交給學生。《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要努力改變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開放性的、探索性的數學問題,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索學習的情境,使之在開放問題的情境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學得更加生動、活潑,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是本課的重點,學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才會解決生活中的求平均數的問題。因此,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學具,在小組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找出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樣,學生有了學習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3、較好的滲透了數學思想和方法。如:在計算平均數前讓學生利用平均數的意義進行估計,滲透估算的思想,即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對平均數的理解。總之,本節課較好地體現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和諧統一,實現了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的有機結合,符合素質教育要求,較好地達到了創新教育的目的。
教學內容:
P92~94
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使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談話:同學們,昨天中午我們代伙的同學在教室里舉行了一次套圈比賽,他們每人套10了次,想不想知道他們套中了幾個?
2、指名匯報,回答問題
陳璇:5個;戴之淳:3個。問:陳璇套得準一些還是戴之淳套得準一些?
孟子又:3個;陸庭臻4個。問:是這兩位女生套得準一些還是這兩位男生套得準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3、談話:(出示主題圖)。看,圖上的同學們也在套圈,他們每人套了15個。
4、指導學生看圖,讀圖(縱、橫軸表示的含義;每一格表示的數量)
5、問:你能從圖上看出每人套中了多少個嗎?(根據學生回答在圖中標出數量,并根據回答要求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看出數量的多少的)。
6、問:除了能從圖中看每人套中的個數外,你還看出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問:你能不能從圖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呢?
2、指名匯報,說明理由。
3、說明:有道理。他們兩隊的人數不同,所以我們不能一個人一個人地比較,只有分別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個”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個”,用這樣的數來體現他們套圈成績的整體水平。
4、男生套圈成績的平均數。
⑴觀察男生成績統計圖,想一想,怎樣使他們每人套中的個數相等?(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出“移多補少”并板書。)
⑵列式計算。理解算式含義。(歸納“先合再分”并板書。)
⑶說明:這里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績的平均數。(板書課題)它表示將原先幾個大小不等的數,通過移多補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得到的一個相等的數。
4、女生套圈成績的平均數。
⑴你會求女生套中的平均數嗎?
⑵學生嘗試練習并指名學生板演。
⑶評析:*算式每步的含義。
*這里為什么是用女生套中的總數除以5而不是除以4?
*得到的“6”在這里是什么數?表示什么?
*現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嗎?
5、觀察統計圖,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個,這里的平均數“7”比哪個數大?比哪個數小?
再觀察女生成績統計圖,平均數“6”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特點呢?
6、小結:平均數的大小應該在一組數據中的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平均數是我們計算出的結果,它表示的是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這一組數據都等于這個平均數,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數相等。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P94.2
出示題目,問:這三條彩帶中最長的有多長?最短的呢?這道題要求什么?
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計出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在()cm——()cm之間?
學生嘗試練習后評講。
2、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平均數,也知道如何求平均數,接下來我們要遇到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一起來看一看。
出示下列辨析題。
⑴小強身高30厘米,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00厘米,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⑵在“書香校園”活動中,我校同學平均每人捐書3本。那么,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本書。⑶學校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cm。
①李強是學校籃球隊隊員,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m。
②學校籃球隊中可能有身高超過160cm的隊員。
3、出示本班級第一小組學生身高情況統計表。(如下)
⑴老師請一位同學幫著算了一下這個組同學的平均身高,得出的結果是“這個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6m”。不用計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對不對呢?(后出示正確的計算結果)
⑵由此,你能不能猜測一下,三(3)班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厘米嗎?
⑶老師也在網上查找了一些資料:我國三年級小學生的平均身高大約是135cm。看到這個數據,結合你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評價總結
1、剛才同學們都參與得很熱烈,你們覺得田老師這節課上得怎么樣?如果請你給這節課打個分,你會打多少分呢?每個小組商量一下得分情況,然后給出一個分數(10分制)。
問:這么多分數,以誰的分數為準呢?(計算平均分)
2、學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目標:
1、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組數據的總體情況這一統計學上的意義。
2、使學生認識統計與生活的聯系,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3、鞏固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后把這杯水分別到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2、學生動手解決,并交流解決的方法。
二、創設問題情景,引導探究。
1、六一節,老師帶了許多糖果想送給大家吃,老師給奮飛組6人共分36塊,給前進組8人共分了40塊,給藍天組5人共35塊,你們認為哪一組的同學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決?
(1)組織交流解決的方法。
(2)小結:象這種情況下,每組的人數不一樣,不能直接拿總數來比較,而是要求出每組同學的平均數來比較。
2、出示情景圖,告訴同學穿蘭色衣服的是開心隊,穿黃色衣服的是歡樂隊,引導學生觀察后猜一猜:你認為哪一隊的身高高?并說說理由。
3、出示統計表,組織學生收集有關數據,根據統計表估一估,歡樂隊和開心隊的平均身高分別是多少?并說說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歡樂隊的平均身高,另一個求開心隊平均身高,后比較哪一隊高?
5、組織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6、組織討論:從剛才的這件事,你有什么發現,并小結: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三、拓展與應用
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事要通過求平均數來解決一些問題。
四、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問題需要幫助的嗎?
五、作業練習十一4、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使學生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3.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教具、學具準備:練習本、自制統計圖、米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老師準備了8個練習本,想獎給4個上課認真、作業完成得好的同學。(指名學生上臺)
引導問:老師有8個練習本,獎給4個都很聽話的同學,應該怎么獎呢?
8個本子,獎給了4個同學,每人得到了2個,誰能幫老師把這個算式列出來?(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8÷4=2)
在這個算式里8稱為什么數?(總數)4稱為什么數?(份數)得到的2稱為什么數?(每份數,也叫平均數)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求平均數,大家看看今天學習的與以前學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課題:平均數
二.探求新知
1.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是愛衛生、保護環境的小朋友嗎?大家看到黑板上,這里是小紅、小蘭、小亮、小明利用課余時間收集到的廢瓶子的統計圖。
(1)出示統計圖。
(2)觀察:從統計圖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問:他們收集到的廢瓶子是一樣多嗎?在統計圖上怎樣才能使4個人收集的廢瓶子一樣多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然后指名回答。
一種:“移多補少”,在統計圖上引導學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種:列算式,假如沒有統計圖的情況下,應該怎么辦?(先求出他們的總數,平均分給了4個人,再除以4)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并板書:
(14+12+11+13)÷4
=52÷4
=13(個)
“13”在這里也叫什么數?
(4)鞏固提問:這里為什么要除以4?
(5)教師小結:像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求出他們的總數,再看他們是平均分成幾份,就除以幾,這樣就求出了他們的平均數。
三.鞏固提高
1.活動“數小棒,求平均數”
早自習,老師分了不同數量的小棒給每位同學,現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組。
(1)組織學生活動,數一數、算一算,然后求出你們這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學生匯報,并說一說你們是怎么求平均數的。教師板書。
(3)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教師小結。
2.活動:求平均身高
在小組內測出每個同學的身高,小組長作好記錄,然后根據記錄要求學生獨立求出本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們覺得自己學的怎么樣,學懂了沒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