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6
這是最后一課的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領會理解課文思想感情,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2、從理清小說故事情節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小說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意義。
2、分析小說中人物的語言、表情、行動和心理描寫及其作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
反復閱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故事主要情節,分析小佛郎士的內心活動和思想感情,掌握從情節入手分析人物性格的欣賞方法。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愛國不一定是做轟轟烈烈的大事。愛祖國,就意味著愛大地、江河、語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一樣的愛國感情,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但其富有的內涵一樣能夠撥動每一個愛國者的心弦。讓我們一起走進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中,與小說中的人們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
二、自主感悟
默讀課文。要求:快速閱讀,最少兩遍。
查出不會讀的任何生字、生詞的讀音和含義。
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怎么寫的?有什么深刻含義?
將你不懂的任何問題記錄在筆記上,并嘗試做簡要解答。
記下你在閱讀本文過程中的點滴感想。
三、互動交流
學生自由發言,談閱讀的體會、感受和困惑。教師不予干預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體會。對于學生的意見和自主體會,其他學生可進行補充或質疑。教師要做的只是注意控制時間。
四、閱讀導引
結合閱讀后的交流發言,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具體內容討論歸納出故事情節,小弗郎士的心理變化過程及其所表現出來的人物形象特點。
1、“最后一課”上的是一堂什么課?這堂課的特殊含義是什么?有何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
(法語課,愛國課。愛國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愛國感情更強烈)
2、知識先導:
同學們都知道記敘文有六要素,小說也有三要素:情節、環境、人物。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情節是故事發生、發展到結束的過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因此,閱讀小說的時候,可以先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
⑴這篇文章,可按照地點、時間的變化理清情節。
(教師板書)
⑵然后抓住情節的各個階段,從小弗郎士的具體表現來分析他的心理變化過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開端) 貪玩幼稚怕老師
(發展) 感到詫異理解學習的重要懂得怎樣愛國
(高潮和結局)理解、敬愛老師
⑶歸納小弗郎士的形象及意義:
小弗郎士在小說中是一個變化、成長中的兒童形象。他的心理變化過程是他的愛國情感由潛在到成熟的升華過程。
小弗郎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郎士,即“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為線索,他又是小說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心理變化過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五、學法梳理
閱讀小說,可以像閱讀本文一樣,先從情節入手,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理清課文內容,明白結構層次,然后再做細致的(人物形象及語言等)的揣摩。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通過研讀心理描寫來理解人物。
〖課后反思〗
小弗郎士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請你就此發表你的意見,寫一段話。注意要從文章中找根據。
[教學目標]
1、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養學生準確把握小說主題的分析能力。
2、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3、感悟小說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4、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語言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養學生準確把握小說主題的分析能力。
3、感悟小說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語言,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尊嚴。學習熱愛民族的語言,就是維護國家的尊嚴,就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篇愛國主義題材的作品《最后一課》。
2、解題
早讀課我們已經閱讀了這篇課文,是誰的“最后一課”呢?(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以及鎮上(阿爾薩斯)的人們。)
二、感知主要人物
1、本人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物?(板書)
快速瀏覽課文,請大家談談對他們的總體印象。
(學生自由談,愛國,但也有一些不足,但不影響我們對他們的總體評價。)
2、很明顯,人物前后存在著一些“變化”(板書),下面我們將同學們分成兩大組,請同學們跳讀課文,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具體說說這兩個人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可以用筆在文中做一些批注。
(學生讀、畫、評、說)師歸納板書
最后一課
小弗郎士變韓麥爾先生
幼稚的孩子普通的教師
可憐的學生愛國者可憐的朋友
3、這一變化的導火索就是——最后一課,插入背景介紹
本文寫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間普發戰爭后發生的事故。
19世紀70年代,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慘敗,被迫將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東部地區割讓給普魯士,亡國之恨激起法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之情。小說家都德將這一重大社會歷史題材濃縮在一所小學最后一堂法語課的場景里,譜寫了一曲悲壯昂揚的愛國主義頌歌。
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以及鎮上(阿爾薩斯)的人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作者就是借助這些人,表達了所有法國人民的共同心聲——愛祖國、恨敵人。(板書)
最后,我用《馬賽曲》的第一句歌詞結束我們這節課:前進,祖國兒女,快奮起,光榮的一天等著你!
【教學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內涵,培養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從小說中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描寫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文章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和文章的細節描寫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掌握基礎,理清情節
一、導入
今天,我們將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愛國主義名篇《最后一課》這篇文章,通過一堂課,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嚴肅的主題——愛國主義當國土遭到踐踏,尊嚴遭受凌辱,一個無憂無慮的天真淘氣的孩子,一個執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師,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表現呢?(板書:最后一課 都德)
二、背景介紹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戰爭后發生的事,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為阻止普魯士用武力統一德意志,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發動了普法戰爭,法軍大敗,普軍長驅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國割地賠款,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被割讓,普政府不準這兩個地方繼續學法語這篇小說寫的就是韓麥爾先生給學生教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情景
三、文體知識
這是一篇短篇小說,小說有三要素:情節、環境和人物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情節是故事發生、發展到結束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閱讀小說,往往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然后作細致的人物分析
過渡:本節課我們力求從情節的角度,理清文章的結構
四、雜讀——熟悉內容,解決字詞
1.字形:
哽住 懲罰 祈禱 懊悔 詫異 縱身 慘白 糊涂 踱來踱去
2.詞義:
懲罰:嚴厲地處罰
懊惱:做錯了事或說錯了話,心里自恨不該這樣懊:悔恨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踱來踱去:來回慢步行走
3.學生任選以上詞語中的兩個詞語,自由說話
提示:既要準確地運用所選詞語,又要讓所說的話富有意境,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4.小說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韓麥爾先生給學生教最后一堂法語課(交代人物和事件就行了,力求簡明)
五、聽讀――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請三名學生朗讀課文
學生甲:朗讀1-10段;
學生乙:朗讀11-23段;
學生丙:朗讀24-29段
學生聽前明確任務,聽后完成以下任務:
1.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明確:小弗郎士和韓麥爾
知識放射:告訴學生,最能表現主題的人物就是作品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在表現主題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愛國主義的交響樂是這兩個人物用相輔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為、語言奏響的
2.復述故事情節(兩名學生)
提示:學生復述時突出記敘的六要素即可
學生分組討論,用簡要的文字表達文章的思路
明確:按照課前、上課、下課時間順序來行文
板書:課前、上課、下課
3.根據討論結果,理清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發生(1-10):寫上課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見的典型環境和課堂氣氛;
第二部分,發展(11-23):寫最后一課的經過,重點寫了法語課,其次還寫了習字課、歷史課與拼音課;
第三部分,高潮和結局(24-29):寫下課時的情景
六、小結
本節課,我們完成了兩個學習任務:一個任務是課標要求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第二個任務是整體感知全文,從宏觀上理清文章行文脈絡準確地說,我們學習了小說三要素中的兩個要素——情節和環境,為我們下一節課的人物形象分析作了鋪墊。
[整體設想]:
《最后一課》這篇小說一直被人們譽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小說將普法戰爭這一重大社會歷史題材濃縮在一所小學最后一堂法語課的場景里,譜寫了一曲悲壯昂揚的愛國主義頌歌,創造了短篇小說藝術的典范,為世界人民廣泛傳誦。第一課時主要理清故事情節重點探討小弗郎士心理歷程變化及其原因,第二課時著重探討韓麥爾先生的藝術形象,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本課為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及小說的三要素;初步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的基本情節。
2、通過閱讀課文,分析小弗郎士心路歷程的變化,什么原因使他發生那么大的變化,從而感受法國人民在亡國之際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3、懂得母語和國家之間的關系,樹立熱愛漢語、學好漢語的意識,培養自己的愛國感情。
[教學重點]:理清故事情節,同時在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過程中體會法國人民的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小弗郎士的情感變化線索及其原因
[教學方法]:講授法 討論與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每一種語言都有著自己的尊嚴,侮辱一種語言,就是侮辱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剝奪一種語言,就是剝奪一個民族的存在。當普魯士人入侵阿爾薩斯,禁止法國人講法語的時候,一個無憂無慮的天真淘氣的孩子,一個執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師,還有阿爾薩斯的普通人民,他們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表現呢?
二、 時代背景簡介: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1871年,法國戰敗,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了普魯士。普魯士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個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準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后一課》就反映這一事件。
三、 作者與作品:阿爾封斯·都德 法國19世紀后半期小說家。
小說的情節很簡單,它以普魯士戰勝法國后強行兼并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一個小學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與內心感受,深刻地表現了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
四、 生字詞預習檢測
五、 預習思考題:
1.小說中有哪些人物?
2.小說以什么為順序來展開的?
3.故事情節按照課前 ﹑上課 ﹑下課的順序可以把課文分為三部分。
六、 理清課文情節,根據圖片提示,學生進行復述課文
七、 研讀第7-10自然段,完成預習表格
八、 談論與思考:
質疑:小佛郎士心理歷程隨著環境而圍繞著一個字“變”而發生那些變化?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從文中找出來并歸納)
提示:環境的變化—心理變化
九、 拓展延伸:看視頻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激發愛國激情
十、 布置作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