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6
這是三角形的中位線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在觀察、操作活動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認識各部分名稱以及底和高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過程與方法
在觀察、操作活動、概括中,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和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學難點:會畫三角形的高。
三、教學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題圖。
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兒嗎?你能找出圖中的三角形嗎?
2。生活中的三角形。
教師:生活中哪兒有三角形?(隨著學生說出示)
3。引入。
教師:真會觀察,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會用到三角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三角形的世界。
【設計意圖】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舉生活中的三角形,喚起舊知,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豐富了三角形的表象,同時體會三角形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三角形的含義。
(1)教師:我們在生活中找到了三角形,現在請你畫一個三角形。
(2)訂正: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畫出的三角形?說說你是怎么畫的。(先畫一條線段,從這條線段的一個端點出發,再畫一條線段,把兩條線段的端點連接起來)
預設:學生會畫出不同的三角形。在說畫法的過程中體會“圍成”。
(3)課件出示:
教師:大家看,這兩個是三角形嗎?為什么?(有兩條線段的端點沒有連上)
課件演示:畫三角形的過程。
教師:大家說得非常好,三角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必須相連,這樣相連的三條線段就是“圍成”。
(4)教師總結:說說什么是三角形?(由3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設計意圖】
在畫三角形、說畫法、辨析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圍成”的含義,概括三角形的含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一、學習目標
1。三角形的概念。
2。用符號、字母表示三角形。
3。三角形任何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
二、學習重點:“三角形任何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
學習難點:判斷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
三、過程性學習
(一)學前準備:
1、定義:由不在直線上的三條首尾順次連結所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三要素是、、。
如圖,三角形記為,三角形的邊,
三角形的頂點為,三角形的內角為
注意:表示三角形時,字母沒有先后順序,但通常按逆時針來排列。
(二)探索新知
1如圖,在三角形中,
(1)比較任意兩邊的和與第三邊的大小,并填空:
a+bc→c–ab
a+cb→b—ac
b+ca→c—ba
(2)結論:①②。
(三)應用新知
1、例1:
判斷下列各組線段中,哪些能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組成三角形,并說明理由。
(1)a=3cm,b=4cm,c=8cm(2)e=5。7cm,f=6。2cm,g=11。9cm:
2、當堂練:
(1)下列哪組線段能組成三角形?并說明理由
A1cm,2cm,3。5cmB4cm,5cm,9cmC6cm,8cm,13cm
(2)如圖,在三角形ABC中,D是AB上一點,且AD=AC
請比較大小:ABAC+BC2ADCD
四、評價性學習
(一)、基礎性練習
(1)如圖三角形ABC(記作:)中,∠B的對邊
是,夾∠B的兩邊是、。
(2)圖中有幾個三角形?請分別把它們表示出來。
2、已知四組線段:
第①組長度分別為5,6,11;第②組長度分別為1,4,4;;
第③組長度分別為4,4,4;第④組長度分別為3,4,5,
其中不能成為一個三角形的三條邊的是()
A、①B、②C、③D、④
3、已知一個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是1和5,則第三邊C的取值范圍是()
A。1
(二)、拓展提高
1、已知三角形兩條邊長分別為12cm和6cm,第三邊與其中一邊長相等,那么這個三角形的周長為多少cm?
2、現有長度分別為2cm,3cm,4cm,5cm的木棒,從中任取三根,組成三角形架,有幾種情況?分別寫出每組數據。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具體物體中抽象出角的過程,認識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并能按一定標準分類。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體會通過探索解決問題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課
(課件)播放:繁忙的工地上,五臺挖掘機在緊張的工作著,鏟斗臂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角……
師: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生1:畫面上有5臺挖掘機。
生2:工人叔叔工作非常繁忙,非常辛苦。
生3:鏟斗臂上形成了很多角。
生4:鏟斗臂上的角不一樣大。
師:我非常欣賞這位同學,她已經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了!
(課件演示:鏟斗臂上形成的各種角)
師:鏟斗臂在工作的時候,能形成什么樣的角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角的認識)
【設計意圖】
本課的教學,從挖掘機工作的生活場境入手,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角,從而來復習角的知識,進一步研究角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養成注意觀察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的習慣。
二、探索新知
(一)認識平角、周角
1、 學生做各種活動角。
師:老師課前讓大家準備了活動角,請大家把活動角的兩邊重合,一邊不動,另一條邊開始轉動,就可以得到一個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邊畫下來。小組同學說一說,你折的是什么角。(小組交流)
師:哪組的同學愿意上臺給大家展示一下你們小組折的角?
2、小組匯報交流
師:展示你們折的角,并告訴同學們它的名稱。(實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貼在黑板上)
(學生已經認識了直角、銳角和鈍角,很容易說出名稱。個別學生可能還會說出平角和周角。)
【設計意圖】這是一節概念課,所有角的定義都是規定的,如果只是告訴學生這些角的定義,學生有可能記得很牢,但是缺乏必要的體驗,肯定沒有深刻的印象。這里以操作體驗為主讓學生在復習直角、銳角和鈍角的基礎上認識平角和周角,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
3、分類。
師:這么多角,看起來太亂了,能不能把他們分類整理一下呢?
(小組活動)
師:把你們小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組同學在臺上分)
師:你們是怎么分的?為什么?(學生上臺展示)
生1:我們把直角分為一類,把銳角分為一類,把鈍角分為一類。
師:這位同學分的非常合理,有不同意見嗎?
(個別學生可能會按平角和周角分類,如果說不出,教師再啟發、演示。)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作出各種活動角,把剪下來的角貼在黑板上,故意給學生造成一種“視覺混亂”的局面,激發學生探究新知。
4、認識平角。
師:手拿一個活動角,從兩邊重合開始,一邊不動,另一條邊怎樣轉動,當兩條邊成一條直線時問
師:這是角嗎?為什么?
生1:是,因為他仍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生2:我認為不是角,因這里是平平的,不尖了。
生3:我也認為不是角,因為它看上去是一條直線。
生4:我反駁他們的意見,請問兩位同學,角是怎樣形成的?
生5:角是由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
生6:那么請問你看到從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了嗎?角還可以怎樣形成?
師:我非常欣賞這位同學,他能自覺運用已經學過的角的定義來解決今天的問題。還有不同意見嗎?
師:(演示平角的形成過程)同學們請看,這個角的兩邊成一條直線了,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平角。(板書)
(畫平角)
師:好,跟著老師畫平角。(示范平角的畫法)。
5、認識周角。
師:我們輕松一下,一起來做個游戲
⑴老師先說出一種角,你們利用活動角轉出這種角:開始!銳角!直角!鈍角!
⑵老師轉動活動角,你們說出它的名稱。開始!
師:(老師轉動一周,兩條射線重合),這是角嗎?為什么?
生1:我認為是,從剛才的討論中我發現這個圖形也是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形成的,而且是旋轉了一周,所以,我認為是角。
生2:我認為不是,角是由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而這里只有一條射線,所以不是角。
生3:我補充,因為這兩條射線重合了,其實是有兩條射線的。
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精彩!請看大屏幕(課件演示周角的形成過程),這是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一周組成的圖形,我們給它叫周角。(板書)
(畫周角)
師:好,跟著老師畫周角。(示范周角的畫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動中,經歷認識三角形的過程。
2、認識三角形各部分名稱,會畫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特征。
3、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幾何圖形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具、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引出課題感知三角形
1、談話導入。
2、學生匯報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三角形信息。
3、教師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
談話引出課題:“你想學習有關三角形的什么知識呢?(板書課題:三角形的認識。)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動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義。
(1)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動手操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一個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學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說說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觀察思考: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認識三角形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義。
(5)教師出示有關圖形,引起學生質疑,通過學生思考討論,正確概括出三角形定義。
(6)判斷練習。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創設。
“美麗的南寧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橋,從側面看大橋的框架就是一個三角形,工程師想測量大橋從橋頂到橋面的距離,你認為怎樣去測量?”
(2)課件出示白沙大橋實物圖和平面圖。
(3)學生在平面圖上試畫出測量方法。
(4)學生展示并匯報自己的測量方法。
(5)學生閱讀課本自學三角形底和高的有關內容。
(6)師生共同學習三角形高的畫法。
(7)學生練習畫高。
3、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
(1)聯系實際生活,為學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做準備。
(2)動手操作學具,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4)學生聯系實際,找出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5)欣賞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總結本課內容
1、學生說說本節課收獲。
2、教師總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