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這是素芭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素描是一種用單色來感知和把握物象的方式,一個以單色為特點的畫種。
我們通常將它與“色彩”相區別,色彩作品中表現的肯定是彩色物象,而素描卻是要將彩色物象“編譯”成一種單色物象——“編碼”就是黑、白、灰。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幅“畫”可能就是素描,但它不是作為一件“繪畫作品”而出現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素描只是一種與人或神溝通的符號、器物上的裝飾圖案、色彩作品的底稿??直到某一天,人們發現了這種單色圖象的獨特美感,它才有了一個能與其它畫種站到一起的位置。 我們常說的素描,是美術教學中的一個基礎科目。
絕大部分學習美術的人,都是從素描開始的——這個傳統由來已久。
早期的素描教學,應該是在古代的一些繪畫作坊里,師傅教徒弟們如何把握對象在形態等方面的特征。這個時期的素描是以線為主的,不太追求厚實的體量感,像是我們今天接觸的“速寫”。隨著透視學、“薄霧法”等造型理論和技法的出現,素描才具備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深度”。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文藝思潮的興起,以及上流社會對美術的熱衷,在西方出現了促進藝術交流的“美術家協會”、展示美術作品的“藝術沙龍”和培養美術人才的“美術學院”,素描的教學體系也日臻成熟,并或多或少地延續至今。我國的素描教學起步較晚,是由以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為代表的一批“海歸派”引進并發展起來的,在50年代受到了蘇聯美術教學體系的影響,注重對明暗、空間等因素的有序把握,風格沉穩、寫實。 雖然各個地區、學校的具體情況有所不同,但是就素描教學的體系來說,是大同小異的。在訓練的程序上,基本上都是從結構素描到全因素素描,中間穿插一些專項訓練,以加強學生在某些方面的造型意識;課程的設置需要循序漸進,一般都是從石膏幾何體→靜物→石膏人像→人像,為了加強學生對造型原則或規律的理解,許多教師會對這個次序做一些反復性的安排;當學生的素描技能達到一定的層次時,有些教師還會開設設計素描,完成由寫實素描向創意素描的拓展。就訓練的形式而言,主要有教師的講授、示范、提問和討論,學生的臨摹、寫生和默寫等。
經常聽到學生說:“素描好難學”,在這個問題上,我也感到很困惑。
每次進入階段性訓練,我都會先講課,再作示范、講評作業,結束課題時又會作出總結,剛開始還自掏腰包獎勵優生——似乎能夠做的我都做了,卻總是看不到自己預期的效果。我也時常反省自己,希望能找到突破口,我認為自己的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 課程設置過于呆板,缺乏反復或穿插。
⑵ 缺乏較為嚴肅的授課態度,對遲到和違紀的學生沒有嚴厲的處罰措施,造成了對部分學生的長期放任。
⑶ 過于關注“問題”,忽略了他們的課堂感受。
學生方面的問題比較復雜,不好談,我覺得個別學生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 缺乏學習熱情,帶有功利性的雜念太多,紙面上畫的是某種“夢境”,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客觀對象。
⑵ 不能堅持刻苦訓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上課只是“走過堂”。
⑶ 存在理解層面的誤區,擺脫不了“前認識”帶來的慣性。
教學的問題比一般人想象中的要復雜,往往不只是教師和學生的問題。許多問題涉及到整個教育大環境,涉及的面太廣,沒辦法談。
大部分學生關心的是“如何學”的問題,這個問題比較大,我只能概而論之。
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在素描教學中,我只是單一強調基礎知識,認為將知識系統而完整地傳授給學生,學生便能聽懂,也能畫好,這應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從學生的一次次畫面效果中,從教學中一路走來,我感觸頗深,學生怎樣來學,教師怎樣去教,并非我們想象中的那樣,許許多多的問題也“變”成了我在素描教學上進步的階梯。所以在素描教學中,關于素描的“教”、“學”及相關的經驗想法,教師與學生都完全有必要進行探究性的思考。
一、引導學生理解概念,把握特點
素描是運用單色的線條、體面來塑造物像的形體結構、明暗及空間關系的一種繪畫形式。每一個剛剛步入造型藝術大門的學子,總是先從素描學習入手。因為單色的素描繪畫,是研究造型的方法與規律的最直接有效的形式。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同時,素描也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優秀的素描作品并不遜色于任何一種繪畫藝術品,古今中外大師們的素描藝術成就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學生對于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上,這在寫生素描靜物中,很多學生機械的照抄光影這一錯誤的認識,表現得非常的明顯。從這一點來說,學生根本沒有理解概念其本質性的東西。
二、教學中注重自主性與靈活性
素描教學上,認為將鉛筆削得尖尖,從6B一直畫到6H,最后將畫紙畫得起毛,這才是主張素描的整體性。這樣的學生培養出來將缺乏自然的理解力與想像力。試想歷代大師的素描作品有哪張是面面俱到畫出來的呢?又有哪一件不是非常優秀呢?每一幅杰作都滲透出大師的智慧與靈感。審視我們的素描教學不應該過于單一、機械,一張好的素描習作應具有以下的品質:較好的構圖,流暢的線條,準確并較深入的形體結構,使人產生較強的直觀感覺而非細節吸引,既準確生動地描繪出物象,同時又不千篇一律,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表現力、想象力。關于材料的應用我們不須死板地讓學生先怎樣,再怎樣,一定要怎樣,只須告訴學生“B”與“H”標志軟硬鉛的區別,及繪制產生的效果,由學生自己根據個人繪畫的內容及習慣去選擇,放開手腳大膽捕捉和追求。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感受美、發現美的能力;當選擇臨摹的范畫時可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自己來決定,石膏頭像的難易程度差不多就行,無論哪個角度,“萬變不離其宗”,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繪畫中發揮自主性,這也是適度培養其“個性”的一個良好出發點。
在高中素描教學進度上,由于該階段要達到專業高考的要求,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學完該內容,對于學生們來說,人頭像相對來說時間短一些,似乎不易上手,但歷年高考素描頻率較高就屬人頭像,面對現實,試探在石膏頭像開設中穿叉人頭像的基本知識,讓學生有所接觸,一來緩解畫石膏頭像的枯燥情緒,二來可以
教學目標:
1、領會作品的內容和題旨
2、認識小說中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關于人物形象的刻畫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泰戈爾的名言導入:
1.如果錯過太陽時你流了淚,那么你也要錯過群星了。
2.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3.你看不見你的真相,你所看見的,只是你的影子。
4.那些把燈背在他們的背上的人,把他們的影子投到他們前面去。
5.不要因為你自己沒有胃口,而去責備你的食物。
6.水里的游魚是沉默的,陸地上的海獸是喧鬧的,空中的飛鳥是歌唱的;但是人類卻有了海里的沉默,地上的喧鬧,與空中的音樂。
7.上帝從創造中找到他自己。
8.群星不怕顯得像螢火蟲那樣。
9.人在他的歷史中表現不出他自己他在歷史中奮斗著露出頭角。
10.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于偉大的時候。
11.謝謝火焰給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執燈的人,他是堅忍在站在黑暗當中呢。
12.小草呀,你足步雖小,但是你擁有你足下的土地。
13.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
14.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反說他欺騙我們。
15.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16.塵土受到損辱,卻以她的花朵來報答。
17.上帝對人說道:“我醫治你,所以要傷害你;我愛你,所以要懲罰你。”
18.我不能選擇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選擇了我
19.離我們最近的地方,路程卻最遙遠。我們最謙卑時,才最接近偉大。
20.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
21.月兒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卻留著她的黑斑給她自己。
22.果實的事業是尊重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是讓我做葉的事業罷,葉是謙遜地專心地垂著綠蔭的。
23.在群星之中,有一顆星是指導著我的生命通過不可知的黑暗的。
24.只管走過去,不必逗留著去采了花朵來保存,因為一路上,花朵自會繼續開放的。
25.啊,美呀,在愛中找你自己吧,不要到你鏡子的諂諛中去找呀。
26.瀑布歌道:“雖然渴者只要少許的水便夠了,我卻很快活地給與了我全部的水。
二、作者簡介:
泰戈爾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共寫了五十多部詩集,被稱為“詩圣”。寫了12部長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二十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并創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畫,譜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愿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泰戈爾出生后,母親身體不好,還要操持一個四代同堂,上百口的大家庭,無力照看孩子。14歲的泰戈爾還沒有充分享受到母愛,母親就病逝了。母親病逝后,泰戈爾由五嫂照顧。少年的泰戈爾與這位嫂子非常親近,他們之間有著許多共同的語言。他們一起游戲,一起討論文學。當泰戈爾成為詩人后,她是他的第一個有見識的評論者。她對泰戈爾的一切作品都要仔細地審閱,使他免除了文藝家們常常容易產生的弊病--虛榮和缺乏缺乏自我批評。但是,1884年,五嫂自縊身亡。1902年,泰戈爾的那一場不以戀愛始卻以十分恩愛的婚姻結束了。比他小11歲的妻子,病逝了。在妻子生命的最后兩個月,泰戈爾日夜守護在側,但緊接著,他的二女兒也逝世了。
泰戈爾對于印度婦女悲慘的命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他的眾多短篇小說中,都述說了婦女們不幸的生活,揭露了社會的黑暗,為婦女鳴不平。
三、內容分析:
開頭非常簡潔地交代了素芭是個啞女。父母對她的歸宿擔心,村人也對她的前途發出議論,點出了素芭所處的尷尬的境地。對素芭最傳神的地方--眼睛進行了極為細致的刻畫,正面的細筆描繪,貼切而驚人的比喻把這雙黑眸勾勒得讓人遐想又艷羨。讀者的第一感覺會是:這是一個驚人的美麗的女孩子,她配得上所有美好的東西。
展示了一幅絕妙的風景畫,遠離塵囂的小村莊,小溪、鳥兒、樹葉、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這就是素芭所生活的環境,一切似乎是無比美好無比溫暖的。可是,在這樣看似無比純凈的地方,素芭是孤獨的,她職能一個人在河岸邊坐著,獨自遐想,和大自然進行別人無法理解的交流。
作者為主人公安排了幾個朋友,兩頭牛,一頭山羊,一只小貓,在人類面前,他們是弱者,是受役使的,但是素芭卻和它們有著深厚的友誼,他們彼此依戀,彼此關懷,也彼此理解,用只有他們自己才懂得的語言--眼神、擁抱、愛撫。溫馨的畫面讓讀者幾乎忘了素芭的不幸,因為她似乎擁有著更多的東西。
素芭在人類中的唯一朋友--帕勒達帕。但是很難描述他們關系的深淺程度,因為他們的話語有區別。所以,素芭一直是在帕勒達帕身邊幻想自己有了非凡的力量,這樣,她就可以幫上朋友,引起朋友的注意,讓身邊的人驚奇。事實上,寫到這里,作者已經暗示了素芭的可悲:可以和小動物親密無間,卻不能讓人們對她頭來關注的目光,她所認為的那個朋友,只是對她的稱呼顯得親昵一些而已。
情節開始緊張,作者明顯加大了下筆的力度,素芭的.人生悲劇拉開了帷幕,父母想用欺騙的方式把她嫁到遠方。而“她象是一頭無言的牲畜”,連哀告的權利都沒有,唯一能說話的朋友也顯得漫不經心,沒有分別的惆悵,只是輕描淡寫地證實了她的擔心。她無奈、怨恨,卻無法表達,職能最后一次緊緊擁抱身邊的大自然。
待嫁的素芭被父母打扮得花枝招展,原本清水出芙蓉般的容貌變了樣,悲傷的眼淚成了提高她身價的標志,沒有人理解她流淚的真正原因,因為她面對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丈夫,而是“考官”。女性的悲劇由此可見一斑。而含蓄的最后一節,更是看似無意地交代了素芭被拋棄的命運,寫得輕,讀得卻沉重無比。
四、關于描寫:
“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
《我怎么做起小說來》魯 迅
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
她全不理會那些事,只是直著眼睛,和大家講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總是瞪著眼睛,不說一句話,后來連頭也不回了。
她單是一瞥他們,并不回答一句話。
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人物描寫的方法
⑴正面描寫:
概括介紹、肖像描寫、語言描寫、
行動描寫、細節描寫、心理描寫
⑵側面描寫:
側面烘托、環境描寫、景物描寫
正面描寫,作者對素芭的眼睛和嘴唇進行了浮雕般的刻畫,用了大量的筆墨將素芭美好、豐富的內心世界進行了細膩的表述,對她的性格加以詩化,正面展示了她的獨特、美麗和聰慧。
側面烘托,作者幾乎用了兩章的篇幅,把素芭放置到比社會環境溫暖得多的自然環境中,在這里,素芭不僅是美好的,還有無言的歡樂。
反面襯托,素芭身邊的人們是一群普通的勞動者,但是對素芭表現得極為冷漠和麻木;女兒因為殘疾而變成了親人的負擔,因而得不到更多的愛護,在這里,看不到親情的可貴,只有欺騙和交易。這不僅僅是素芭的悲哀,也是泰戈爾對人們這種漠視的態度感到悲哀。
五、討論:
素芭的丈夫娶來的會說話的姑娘究竟是誰?
“外國小說欣賞”中泰戈爾小說《素芭》(倪培耕譯)的結尾這樣譯道:“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雙眼和雙耳,非常仔細地察聽,相了親,娶了一位會說話的姑娘。”
對這句話的理解有兩種。一種認為,“這次”就是指上文的素芭出嫁之事,素芭雖啞,但她有清澈的眼睛、豐富的感情和敏感的心靈,她可以觀察世界、傾聽世界,用眼神表達世界,能夠與無言的大自然親密接觸,和小動物親密“交談”,因此,素芭能被她的丈夫理解,在他丈夫的心目中她不是啞巴,而是一個會說話的聰明姑娘,素芭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這是一大團圓的結局。
另一種認為,“這次”是又一次,含蓄地寫她的丈夫拋棄了她,而另娶了新娘,用墨很少,寫得很輕,卻沉重無比;前文寫素芭雖是個啞女,但她有著比常人更善良更豐富的內心世界;許多人有著健全的器官,卻未必愿意好好地利用,來觀察、感受這個美好的世界。素芭的眼睛會說話,會表達情感,可是,如此善良美好的女孩,仍然不能擺脫被拋棄的悲劇命運,因而這篇小說的悲劇色彩更加濃重。
以上第一種看法,其實暴露的是一種淺嘗輒止、未能深入文本的“誤讀”現象。
板書設計
素芭:美麗聰慧 啞女
孤獨 無奈
正面描寫
側面描寫
反面襯托
素描是一切美術造型的基矗在素描訓練中,只有掌握正確的方法,進行嚴格系統的訓練才能達到逐步提高的目的。中學素描訓練雖然受時間、場所等眾多因素的限制,但如果安排合理,即把課堂教學、課外寫生、速寫和臨摹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樣能達到綜合訓練的目的。
素描訓練是從簡到繁、由淺入深融思維和創造為一體的造型過程。初學素描時,學生由于缺乏對客觀對象的認識和理解,盡管他們有正確的視覺感受,但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不能正確地分析形象的特征、結構和內部聯系,缺乏整體觀念,喜歡鉆入局部,結果是費力不討好。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及時給予指導,肯定優點,指出存在的問題。為了使學生養成整體觀念,正確地了解物體的內部結構,教師可通過石膏幾何模型分層次講解物體的基本組合。如:用圓柱體的構成分析杯子的結構,用球體和錐體組合梨的結構等。
利用學校第二課堂進行素描訓練時間比較充足,作業以寫生練習為主,參加者基本上是各班的美術骨干和美術愛好者,因而寫生內容和作業要求應嚴格一些,畫幅的大小盡量按標準尺寸。初期訓練先從燈光作業入手,因燈光光線相對集中,有利于學生對物體的理解和塑造。畫明暗不是一種累贅,而是一種表現因素,不同光線的作用,使物體呈現出不同的狀態,通過局部或整體的練習,增強學生對明暗對比的認識。對繪畫水平較高的同學,要增加作業的難度,用自然光或散光進行訓練,也可用結構畫法,這樣有利于學生更準確、更深入地分析和表現物體的結構,以達到分層次訓練、整體提高的目的。
課外速寫是指學生在課余時間畫的小速寫。這種速寫時間短,要求只畫出基本形體、動勢、比例和結構,不要求畫得十分完整,可以直接對物寫生,亦可根椐記憶進行默寫。無論室內室外,人物還是景物,主要是一個“勤”字。
臨摹在課堂教學中最為普遍。通過臨摹,學習前人的技法,使學生能夠掌握較規范的方法步驟和處理畫面效果的手段。在臨摹中要培養學生的自學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克服簡單的描摹,嚴格按照繪畫的步驟逐步深入。有位大師說過:“作畫要有信心和毅力,在你的意識中應明確地培植那種熾熱的欲望,你必須懂得大多數的想法來自于鉛筆的另一端,而不是筆尖。”
一切自然的東西不經過藝術的加工和處理,不能成為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每一張學生的素描作業,都反映著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在評畫時多啟發,多誘導,盡量保留學生的繪畫個性,不要一刀切。畫面的主觀處理是藝術創造不可缺少的,大膽地取舍和夸張有利于表現畫面的主題。素描能力的提高,除了XX技巧的熟練外,還要XX藝術的思維,關鍵是用腦分析。素描訓練的目的,不是要讓每一個同學都成為畫家,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整體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