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4
這是秋晚的江上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養想象力,激發寫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學難點:掌握詩歌的特點,激發寫詩興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讀
圖片導入
1.師問:你欣賞過落日的景色嗎?你見過鳥兒歸巢嗎?
課件出示圖片,讓大家感受。
2.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劉大白寫的描寫秋天落日的現代詩《秋晚的江上》。
揭示課題:《秋晚的江上》
3.認識作者
劉大白:中國詩人,原名金慶棪,后改姓劉,名靖裔,字大白,別號白屋。浙江紹興人。與魯迅先生是同鄉好友,現代著名詩人,文學史家。
二、字詞揭秘
1.我會寫
下面我們來學習會寫字。
出示巢字。
師:巢字上面的巛是三筆,作為偏旁時要寫得稍短一些,下面的果字占整體字的主要部分。這個字的結構是上下結構,部首是巛,可以組詞鳥巢,巢穴,我們選一個造造句吧。這棵高高的樹上有一個新建的鳥巢。
課件出示葦字。
師:葦字的偏旁艸中的一要寫得長一些,是筆畫中最長的一個。葦是上下結構,可以組詞蘆葦,葦葉,造句:這條河的旁邊長滿了高高的葦葉。
三、課文精講
1.學習詩歌的第一節
課件出示:歸巢的鳥兒,盡管是倦了,還馱著斜陽回去。
圖片和文字結合解釋,斜陽:黃昏前要落山的太陽。
2.學習詩歌的第二節
課件出示:雙翅一翻,把斜陽掉在江上;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師解釋:頭白:用擬人的手法,指蘆葦頂端已呈白色。
蘆葦:一種高大的禾草。
紅顏:此處特指女人美麗的容顏。
同時讓大家感受到“紅顏”這里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3.譯文
先讓大家舉手自己翻譯,老師給予適當的點評,然后師總結。
師小結:倦游的鳥兒想回巢去。這時候,天色已晚。斜陽的余暉照在飛鳥的脊背和雙翼上,好像是把斜陽馱回巢去一樣。隨著飛鳥雙翅的一翻,在江面上的倒影好像是從鳥翅上掉下來一樣;夕陽的余暉點染了江面,也點染了蘆葦,在一瞬間,白了頭的蘆葦也變成紅顏了。
4.品讀詩句
(1)盡管是倦了,還馱著斜陽回去。
讓學生圈出“倦”和“馱”,感受這兩個字的作用。
師小結:歸鳥何以倦了?鳥倦也是人倦。這是詩人的想象,同時也是詩人情感的移入。一個“馱”字,一方面突出鳥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進一步渲染和奇麗的想象。
(2)雙翅一翻,把斜陽掉在江上;
引導學生理解“翻”和“掉”的作用。
師小結:“掉”與“翻”承接,和“馱”照應。詩人不說落日沉入江底,而說落日被鳥翅翻掉在江里,極富表現力,是極其夸張而又符合邏輯的動態描寫,是鳥馱斜陽的自然延伸,是詩人想像力的深化。
(3)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師問: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小組討論,組內交流
師小結: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通過“妝”和“紅顏”二字,把蘆葦人格化,給全詩平添了情趣和生機。
5.問題:這首詩通過哪些景物描繪了一幅秋日黃昏靜謐、絢麗、和諧的景象?
生舉手回答,老師點評
課件出示:歸巢的鳥兒、西沉的斜陽、滔滔的江水、白花花的蘆葦
師小結:詩人劉大白通過這些景物描繪了寧靜優美的景色,滲透著詩人的瞬間感受,流露出詩人無比心悅的心情。
四、課堂小結
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全詩擬人手法的使用,使詩歌具有靈動的畫面感。將秋日夕陽西下的江邊美景渲染得美麗無比。夕陽下,歸巢的鳥兒頑皮地馱著它,讓平常的景色出現了靈動,充滿了情趣,畫面動靜結合,色彩艷麗,充滿遐想。
五、課堂練習
1.根據課文回答問題。
(1)《秋晚的江上》描繪了哪些景物?
(2)“頭白”在詩中怎么解釋?
2.比一比,組詞語。
葦( ) 倦( ) 馱( )
偉( ) 蜷( ) 駱( )
板書設計:
秋晚的江上
歸巢的鳥
斜陽 美景
白色蘆葦
教學反思:
詩歌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語感,關鍵在于創設情境,在讀中感受現代詩歌的特點。所以在授課時要讓孩子多發言,從發言中去發現孩子是否已經懂得從大量的材料中選取對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還要讓學生去大聲朗讀,從讀中去感悟講解、分析,使孩子們對現代詩的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點的體驗在讀中得到升華。
一、新課導入:
用一幅畫導入,引起學生思索——夕陽西下,照紅了江面,晚歸的鳥兒低飛在江面之上。
歸納學生發言,引出所講題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讀詩歌
1.教師范讀 (注意語速、語氣、語調)
強調字音---一瞬(shùn)
2.學生齊誦讀
第一遍,讀準字音。
第二遍,感受詩歌內涵。
在腦中構思一幅畫面,畫面上會出現什么景物?
歸鳥、夕陽、蘆葦
在什么季節、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現了歸鳥、夕陽、蘆葦
三、了解作者和時代背景
劉大白(1880~1932)中國詩人,原名金慶棪,后改姓劉,名靖裔,字大白,別號白屋。浙江紹興人,與魯迅先生是同鄉好友,現代著名詩人,文學史家。曾東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進思想。先后在省立諸暨中學、浙江第一師范、上海復旦大學執教數十余年。1919年他應經亨頤之聘在浙一師與陳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國語教育,被稱為“四大金剛”。后任教育部秘書、常務次長,中央政治會議秘書等職。二十年代,他曾蒞校考察并講學。代表作品:《舊夢》《賣布謠》等。1931年開始,劉大白閉門進行寫作。1932年2月13日,劉大白靜靜地躺在錢塘路九號里的床上,與世長逝,享年五十三歲。
四、賞析詩歌
1.鳥兒要干什么?怎沒樣的狀態?
鳥兒歸巢,
倦了。
2.“馱”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鳥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進一步渲染和綺麗的想象。
3.“鳥翻雙翅,抖落斜陽”是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何好處?
夸張。體現了鳥擺脫重負,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妝”“紅顏”是什么修辭手法?有何好處?
擬人,“妝”“紅顏”把蘆葦人格化,給詩文平添一絲情趣、一絲生氣。
5.體會詩文的意蘊,找出情景相容的詞句
倦鳥、馱著、翻翅、掉落、妝成。
6.從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無比欣悅。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是怎樣的社會?
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人民無自由、幸福可言。
2.在這樣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樣的心情?
流連景物、忘情山水,詩人瞬間高興之感流露出來。
3.齊讀詩歌,體會詩人當時的感情,并試著把感情加入朗讀中去。
板書設計:
鳥兒 馱著斜陽
秋晚的江上 鳥兒翻翅 夕陽掉落 唯美的意境 真摯的感情
蘆葦 妝成 紅顏
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詩人劉大白1923年的作品。這首詩從整體框架上采用了當時流行的小詩體,小幅的描寫,簡潔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興的抒發,描繪出了江邊秋天黃昏時的景象。 學情分析
對兒童進行詩歌的吟誦,進行詩的熏陶,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播下詩的種子,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在教學時老師要通過多種閱讀方式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詩歌的快樂氛圍。 教學建議
要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詩歌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說說《秋晚的江上》描繪了哪些景物,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課時重難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教學準備
教師: 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 搜集關于秋天的詩。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用一幅畫導入:夕陽西下,照紅了江面,晚歸的鳥兒低飛在江面之上,引起學生思索。這樣美得景色,我們現代的詩人劉大白會用什么樣的筆觸去描寫呢?一起去看看吧。(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同學們,你們喜歡《秋晚的江上》這首詩歌嗎?喜歡的話就趕緊讀讀吧。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畫一畫:畫出本課的生字,多讀幾遍。 4.認一認:出示生字,生詞,開火車認讀。 歸巢 馱著 斜陽 頭白 蘆葦 妝成 一瞬 紅顏 5.幫一幫:四人小組互讀課文,互相幫助指正。
6.比一比:每組推選一名代表讀詩歌,比比哪個小組讀得正確、流利。
三、研讀詩歌,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詩歌,畫出自己喜歡的詩句,反復練讀。 2.說出自己喜歡的詩句及原因,教師相機指導朗讀。 3.每一小節詩寫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學習第一小節。 1.指名讀第1節。
2.教師示范,配圖配樂朗誦。 3.思考問題:
(1)鳥兒要干什么?是怎樣的狀態? (鳥兒歸巢,倦了) (2)“馱”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鳥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進一步渲染和綺麗的想象)
4.配圖配樂齊讀。 (三)學習第二小節。 1.指名讀第2小節。
2.學生說說這一小節描繪的畫面上出現了什么景物? 3.學生自主學習,在書中畫有關的景物,組內交流后匯報。 4.思考問題:
(1)“鳥翻雙翅,抖落斜陽”是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何好處? (夸張;體現了鳥擺脫重負,追求自由的精神)
(2)“妝”“紅顏”是什么修辭手法?有何好處?
(擬人,“妝”“紅顏”把蘆葦人格化,給詩文平添一絲情趣、一絲生氣)
5.指導學生朗讀詩歌。 6.指名誦讀、賽讀。 四、整體感受詩歌內涵
1.從詩中描繪的景色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無比欣悅)
2.詩人為什么能寫出這么美的詩呢?(觀察,感受,描繪,想象) 3.過渡:讓我們用發現美的眼睛,充滿詩意的心,一起感受秋天吧。閉上眼睛,想象秋天,你的頭腦中出現了什么畫面呢?和同學一起交流一下。
五、激情朗誦,升華情感
全班展示朗讀、賽讀。師生共同評價,評出“全班最佳朗讀獎”。 六、自悟自得
教師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學習收獲及學習感悟。
板書設計
鳥兒 斜陽
秋晚的江上 頭白
蘆葦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應給學生較多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的閱讀、表達能力在語言實踐中得到鍛煉。為此在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品讀詩歌,把握詩歌主旨。
二、加強詩歌朗讀訓練,在讀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讀才能更好地領悟詩歌。教師要利用自讀、分組讀、男女生輪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讀詩,進而感悟理解詩歌。四年級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理解詩歌的方法,在教學中應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以讀促思,以讀帶悟,以讀傳情,為學生今后學習詩歌打下牢固的基礎。
三、通過品讀含義深刻的詩句,從中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教學目標:
1.抓住關鍵詞語,置身詩境,分析詩歌的內涵。
2.通過詩文分析,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通過分析詩文的蘊意,培養學生嚴謹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善于思索、反思歷史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抓住關鍵詞語,深入分析詩歌的意蘊。
教學難點:詩歌意象分析。
教學方法:
講授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班級、時間:
14造價1班:20xx年3月 日(星期 )第 節?
教學輔助手段:
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秋晚的江上
劉大白
一、新課導入:
用一幅畫導入,引起學生思索——夕陽西下,照紅了江面,晚歸的鳥兒低飛在江面之上。
歸納學生發言,引出所講題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讀詩歌
1.教師范讀 (注意語速、語氣、語調)
強調字音---一瞬(shùn)
2.學生齊誦讀
第一遍,讀準字音。
第二遍,感受詩歌內涵。
在腦中構思一幅畫面,畫面上會出現什么景物?
歸鳥、夕陽、蘆葦
在什么季節、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現了歸鳥、夕陽、蘆葦
三、了解作者和時代背景
劉大白(1880~1932)中國詩人,原名金慶棪,后改姓劉,名靖裔,字大白,別號白屋。浙江紹興人,與魯迅先生是同鄉好友,現代著名詩人,文學史家。曾東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進思想。先后在省立諸暨中學、浙江第一師范、上海復旦大學執教數十余年。1919年他應經亨頤之聘在浙一師與陳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國語教育,被稱為“四大金剛”。后任教育部秘書、常務次長,中央政治會議秘書等職。二十年代,他曾蒞校考察并講學。代表作品:《舊夢》《賣布謠》等。1931年開始,劉大白閉門進行寫作。1932年2月13日,劉大白靜靜地躺在錢塘路九號里的.床上,與世長逝,享年五十三歲。
四、賞析詩歌
1.鳥兒要干什么?怎沒樣的狀態?
鳥兒歸巢,
倦了。
2.“馱”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鳥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進一步渲染和綺麗的想象。
3.“鳥翻雙翅,抖落斜陽”是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何好處?
夸張。體現了鳥擺脫重負,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妝”“紅顏”是什么修辭手法?有何好處?
擬人,“妝”“紅顏”把蘆葦人格化,給詩文平添一絲情趣、一絲生氣。
5.體會詩文的意蘊,找出情景相容的詞句
倦鳥、馱著、翻翅、掉落、妝成。
6.從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無比欣悅。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是怎樣的社會?
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人民無自由、幸福可言。
2.在這樣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樣的心情?
流連景物、忘情山水,詩人瞬間高興之感流露出來。
3.齊讀詩歌,體會詩人當時的感情,并試著把感情加入朗讀中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