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8
這是鑒賞景物形象公開課一等獎教案,是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詩歌鑒賞的景物形象教案設計
1.正確理解詩歌中意象的內涵。
2.掌握鑒賞詩歌意境的方法。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前預習】
什么是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1、景物形象,也就是詩人的感情載體,也就是景中情
如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丘山”、“羈鳥”、“舊林”、“池魚”、“故淵”,李清照《聲聲慢》中的“黃花”、“梧桐”、“細雨”、“黃昏”,還有其他詩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園桑林、大漠孤城之類,它們往往不再是純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詩人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它們常常寄托了詩人對社會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在古詩中,講究“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天人感應模式,所以我們在鑒賞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時,往往要聯(lián)系詩人的形象。這兩者是一致的。
2、意象,寄寓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
(例:月、柳)
意象是分析、研究詩歌特有的名詞,“意”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詩人情思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中的“千山”、“鳥”、“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物象,而是熔鑄了詩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環(huán)境,傲然倔強,充滿主觀情緒意味的意象了。正是這些獨特的意象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孤憤、倔強的思想感情。詩歌的意象,是構成優(yōu)美詩篇的基礎,也是讀者對詩的審美評價的依據(jù)。
3、意境,由意象組合起來的讓人產(chǎn)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所謂“意”,指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認識現(xiàn)實生活基礎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蘊理的情”;所謂“境”是詩人所描寫的具體景物,即鮮明的生活圖畫,是從大量的現(xiàn)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富有特性的藝術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與客觀景物融為一體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感人的藝術境界。詩歌的意境,是詩美的集中體現(xiàn),是詩歌突出的藝術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區(qū)別:意境的范圍比較大,通常指整首詩,幾句詩,或一句詩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過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一些具體的、細小的單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構成這建筑的一些磚石。
【學習過程】
一、提問方式
(1)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這首詩(或某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某幾句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二、合作探究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的問題。
鷓鴣天代人賦①
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注】①這首詞作于作者遭彈劾解官歸居時。②青旗:酒旗,酒店門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詞的上闕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6分)
【答案】詞的上闋通過寫田間桑樹萌芽,東鄰家蠶卵孵出幼蠶,黃色的牛犢在長滿細嫩青草的平緩山坡鳴叫,及晚歸的烏鴉散落在夕陽斜照的樹林中棲息的畫面,‖渲染出初春時鄉(xiāng)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達了作者解官歸居后鄙棄官場,熱愛田園生活的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像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優(yōu)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xiàn)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常用術語:寥廓、雄奇、開闊、曠遠、悲壯、悲涼、凄清、陰冷、幽靜、蕭條、荒涼、冷落、衰敗、孤寂、恬靜、閑適、纏綿、清新、明麗、絢麗、壯麗、秀美、恬淡、朦朧、淡雅。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答題范式】
描圖景+點氛圍+析感情(景——境——情)
【答題套路】
這首詩描繪了()畫面,營造了一種()的氛圍,抒發(fā)了作者()的感情。
【補充】分析意境特點時的常用術語。(一般為四字短語)
2、閱讀下面的詩,完成問題。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①柳宗元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
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注]①本詩作于柳宗元被貶永州之時。西園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形容聲音清越③楹:房屋的柱子。
提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懷?(6分)
【解析】解答分析古詩意境試題采用“描→點→析”三步法。
【答案】(步驟一)半夜,四野萬籟無聲,一輪寒月從東嶺升起,清涼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輕聲作響,山中的鳥兒不時傳來一聲鳴叫。(步驟二)作者描繪出月下西園凄清寂靜的景象,(步驟三)抒發(fā)了自己謫居僻遠之地,孤獨愁苦、無人理解的寂寞郁悒的情懷。
三、鞏固提高
1、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案】
(步驟一)全詩選取了游覽諸葛亮祠堂時所見之景:柏樹,碧草,黃鸝,描繪一幅祠堂中幽靜,寂寞的圖景。
(步驟二)營造了一種肅穆的意境。
(步驟三)抒發(fā)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景仰追念悼惜之情,表達作者憂國憂民的感情和壯志難酬的悲憤。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次石湖書扇韻①
姜夔②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
【答案】
描繪了一幅山環(huán)水繞,村閣隱然,浮萍泛綠,藕花飄香的恬靜優(yōu)雅的隱居風光圖。分別寫了溪橋橫躍,曲水彎流,樓閣隱約,浮萍漂碧,藕花飄香。從視覺與嗅覺等角度渲染出閑適雅寂的石湖風景。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課件,知道冬天是充滿喜悅的季節(jié)。
2、從不同角度感受冬天之美,并樂意用語言來表達。
3、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積發(fā)幼兒的想象力。
4、樂于探索、交流與分享。
教學重點、難點:
主動講述自己觀察到的“冬天到來”的各種變化,描繪冬天的故事。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五張幻燈片、平時帶領孩子去尋找冬天、圖片一張、水果若干
活動過程
1、猜謎“雪”,對活動產(chǎn)生興趣:
(1) 我給大家猜個謎語,“一片一片又一片,落入水中看不見。”你們知道是什么嗎?
(2) 上次下雪你們看了嗎?你們看到冬天的雪是什么樣的?又有些什么變化?
2、完整欣賞冬天的雪的動畫。
(1) 幼兒欣賞,完整感受。
(2) 幼兒自由討論、講述。(重點引導幼兒簡單講述內容)
(3) 教師提問:看到些什么?有什么感覺?引導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教師適時用語句予以引導。
3、幼兒再次欣賞,并嘗試用句子來講述。
這次請小朋友一邊聽,一邊把你最喜歡的、覺得最美的話記在心里,等會兒告訴大家。
4、出示圖片,分段欣賞。
(1) 欣賞第一張畫面:著重引導幼兒注意傾聽、感受。
為什么說冬天的雪是一把鑰匙打開了冬天的門?并理解清潔、溫柔。
(2)欣賞第二張畫面:在動態(tài)畫面中感受冬天的美。重點指導幼兒說出各種植物變化。
(3)欣賞第三張畫面:進一步傾聽,感知語言的美引導幼兒從氣味上說出冬天的雪給小朋友帶來了什么。為什么說冬天的雪有非常好聞的氣味?
(4)欣賞第四張畫面:引導幼兒感受動植物過冬的方法。
(5)欣賞第五張畫面:進一步感受想象冬天的景象。為什么冬天的雪給大地、小朋友帶來快樂的歌?
5、再次欣賞,進一步傾聽、感知語言的美。
你們覺得冬天美嗎?
6、冬天美嗎?什么地方美?
教學反思:
1、和孩子一起收集資料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活動中幼兒舉手發(fā)言的情況比較好,能積極動腦。細細想了一下,除了教材內容的選擇、問題的預設要根據(jù)幼兒的興趣點以及他們的經(jīng)驗水平,再結合自己的一些想法設計之外,最重要的是在活動之前請孩子們一起尋找冬天,留意觀察冬天到底有些什么變化。幼兒在收集資料后,在這次活動中就更會有探索熱情的投入,產(chǎn)生學習的愿望。
2、運用多媒體支持幼兒的探索。孩子們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而課件也正是以一種非常直觀、形象的形式向孩子們展現(xiàn)的,是一種非常容易被孩子們接受的方式,可以把比較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在探索活動中,這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
3、抓住幼兒生成的問題,引發(fā)幼兒的探索。在活動結束時,有幾個幼兒說:“冬天的雪不美。”那么這個時候,我就缺乏指導,應該隨之引導下去,這特別重要。
一、導入新課:一切景語皆情語
關于景物形象的詩歌鑒賞教學教案
二、自主學習
1、什么是意象?
意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感,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具體事物,意象即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體事物。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千山、鳥、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不屈服環(huán)境,傲然倔強,充滿主觀情緒的意象了。正是這些獨特的意象充分表達了詩人骨粉、倔強的思想感情。
2、什么是意境?
意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感,境是詩人描寫的具體景物所構成的畫面,它突出的是組合意象創(chuàng)造出詩的思想情感。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有如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再如賀鑄《青玉案》中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一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閑愁都幾許?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一個感人的藝術境界:閑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凄清迷茫的黃梅時雨。
3、意象與意境的區(qū)別:
意境范圍較大通常指整首詩,幾句詩或一句詩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過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一些具體的、細小的單位。簡單的說,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不過是構成這個建筑的磚塊。
4、修飾意境的詞語:
恬淡閑適,華美壯麗,清新自然,安謐閑靜,孤寂冷清,雄偉壯闊,恬靜優(yōu)美,沉郁悲涼,蕭瑟凄涼,雄渾開闊,明快高曠,慷慨激昂 ,寂靜肅穆
三、景物類型:
1、景物描寫(季節(jié)、時令、地域等)
2、場面描寫(農事、戰(zhàn)爭、狩獵、離別等)
3、色彩描寫
四、基本思路:
鑒賞此類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寫景物的自然屬性為依據(jù),挖掘其社會屬性(作者借以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寓意等)。
五、提問方式
1、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由哪些景物構成?
2、這首詩XX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圖景,有什么寓意?
3、XX句描繪了什么樣的圖景,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4、這首詩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
5、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樣的圖畫,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6、從景與情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7、這首詩圍繞XX描寫了哪幾個畫面,表現(xiàn)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8、詩中描寫的.是什么時節(jié)的景色?它是通過哪個意象表達出來的?
9、這首詩描寫了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
六、如何鑒賞詩中的景物形象
(一)看畫面形(組成、遠近等)、色、動、靜,欣賞詩的畫面美。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問:分析這首詩的畫面美。
(1)由形象畫面的色調,把握詩人的情感思想。
讀一首詩,首先看它描寫了什么形象,它呈現(xiàn)一種怎樣的色調,并由此推及其內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反之,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陰暗、凄冷和低沉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低沉傷感的。
(2)分析意象的組合,從整體上把握情感意境。
明月醉秋風 杜牧
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問:這首詩中有哪些意象?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七、教學示例
示例1
西樓 曾鞏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shù)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注: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問:此詩描寫了什么景色?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連天的海浪隨著陣陣雷聲洶涌而來,在北風的呼嘯中波浪不斷拍打堤岸,又咆哮著遠去。|這種景象的描寫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壯美氣勢。|從而表現(xiàn)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的豪情。
示例2
日 暮 杜甫
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
風月自清夜, 江山非故園。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頭白燈明里,何須花燼繁(燈芯結花,民俗中有預報喜兆之意。)。
問: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全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答:前兩句描繪了鄉(xiāng)野山郭的夕陽美景圖。夕陽的淡淡余暉灑滿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從田野歸來,家家戶戶深閉柴扉,各自團聚。渲染了一種恬淡閑適的氛圍。如此愜意的鄉(xiāng)村生活并非自己的故鄉(xiāng)風物,作者用委婉的筆法反復的寫出了作者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和濃重的思鄉(xiāng)愁懷。
課前背景:
古詩詞鑒賞復習課已經(jīng)開展了一個多星期,從學生的作業(yè)情況以及了解的反饋情況來看,學生對詩歌仍抱著一種畏難情緒,一位學生跟我說:“老師,您總跟我們說,詩歌如何如何的美,詩歌如何如何能表情達意……但與我們相隔上千年的所謂‘經(jīng)典’,在我們的眼中變得什么也不是。因為它們不認識我們,我們更不認識它們……”聽了這一席話,我很有些悲哀,但我更在思考:我們的語文課是不是遠離了學生的生活與認知?
案例展示:
學情分析:高三四班是一個高考普通文科班。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但總體來說基礎都比較差。對于高考復習中的詩歌鑒賞,他們可謂“聞詩歌色變”。
教學設想:詩歌鑒賞復習課是高考復習中比較難的內容。在復習的過程中,學生存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讀懂詩歌所寫的內容,如何借助詩歌所寫內容明白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那么,這一節(jié)課主要就是針對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采用“一找二想三感受”的方法,盡量挖掘出意象(景物)與詩歌情感的聯(lián)系。
學習目標: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學習重點、難點:運用“一找二想三感受”的方法去鑒賞詩歌中的景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學生齊讀一遍詩歌,思考:明確這首詞里選用了哪些意象?能否用你的語言把這些意象所構成的畫面描繪出來?
2、這些意象所組成的畫面給你什么感覺?
3、明確什么是“意境”?
4、學生回顧思考如何得出意境。
明確:找出詩中所描寫畫面中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利用意象想象畫面——找出畫面中給你的感覺。
二、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方法(“一找二想三感受”:找:意象、表達作者主觀情感上午關鍵詞語,想:想象、聯(lián)想)
1、找出詩中畫面所描寫的意象
2、找出詩中體現(xiàn)主觀情感的詞語
3、將意象與主觀情感的詞語構成畫面
4、從構成畫面中找出你的感覺
三、實戰(zhàn)演練
(一)惠崇春江晚景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1、找出詩中所描寫畫面中的意象:竹、桃花、江水、野鴨、蔞蒿、蘆芽
2、找出體現(xiàn)主觀情感或修飾意象的詞語(形容詞):三兩枝、暖、滿地、短
3、將意象與主觀情感或修飾意象的詞語(形容詞)構成畫面:一片竹林外有三兩枝桃花露出來,江上正有幾只鴨子在嬉戲,河岸上滿是蔞蒿,蘆芽剛剛破土。
4、從構成畫面中找出你的感覺:生機勃勃
(二)元白樸《天凈沙秋》——遲暮秋景圖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1、找出詩中所描寫畫面中的意象:村、落日、霞、煙、樹、鴉、飛鴻
2、找出體現(xiàn)主觀情感或修飾意象的詞語(形容詞):孤、殘、輕、老、寒
3、將意象與主觀情感或修飾意象的詞語(形容詞)構成畫面:在日落時天空中來不及追隨太陽的殘霞照耀下,村落顯的那么孤獨。近處縷縷青煙中老樹的枝干上還停留著烏鴉,天空中還有大雁孤單的身影。
4、從構成畫面中找出你的感覺:暗淡、蕭瑟、冷清
(三) 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1、找出詩中所描寫畫面中的意象:黃鸝、柳、白鷺、青天
2、找出體現(xiàn)主觀情感或修飾意象的詞語(形容詞):兩個、翠、一行
3、將意象與主觀情感或修飾意象的詞語(形容詞)構成畫面: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飛上了蔚藍色的天空。
(柔密成蔭的綠柳枝頭,有兩個黃鶯在對唱著。它們婉轉清脆的歌聲,使翠柳也仿佛要翩翩起舞了。再將視線推廣開去,較遠的漠漠水田之中,正有一行白鷺列隊似的飛向蔚藍的.天空,態(tài)度是那么閑暇瀟灑。)
4、從構成畫面中找出你的感覺:生機盎然
(四)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渭城朝雨浥(濕潤)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找出詩中所描寫畫面中的意象:雨、塵、客舍、柳
2、找出體現(xiàn)主觀情感或修飾意象的詞語(形容詞):朝、輕、青青、新
3、將意象與主觀情感或修飾意象的詞語(形容詞)構成畫面:清晨,渭城因為一場朝雨的到來,把原來帶有輕塵的道路變潔凈,路旁的楊柳也變翠綠,映照出客舍青青來。
4、從構成畫面中找出你的感覺:清新、明朗
(五)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數(shù)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鳥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1、找出詩中所描寫畫面中的意象:明月、風燈、宿鷺、跳魚
2、找出體現(xiàn)主觀情感或修飾意象的詞語(形容詞):靜
3、將意象與主觀情感或修飾意象的詞語(形容詞)構成畫面:在日落時天空中來不及追隨太陽的殘霞照耀下,村落顯的那么孤獨。近處縷縷青煙中老樹的枝干上還停留著烏鴉,天空中還有大雁孤單的身影。
4、從構成畫面中找出你的感覺:暗淡、蕭瑟、冷清
四、小結
詩歌雖然離我們是遙遠了點,但它們也并不是“只可遠看,不能近摸”,只要我們能發(fā)揮我們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用心地去體會、感受,詩歌還是可以“遠看”,并且可以“近摸”的。
課后反思:
這節(jié)課上完后,我問了個別學生的感受,他們認為這種方法更適合他們,操作也比較容易。就算看到詩歌不能完全理解,也知道該如何下手去分析、鑒賞。
這節(jié)課,讓學生有所收獲,也讓我多了幾分思考:
1、老師備課,不僅僅是備教材,更應該備學生。學生認知如何、基礎如何,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一定要深入考慮。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我們在內容上可以備得有深度一點,知識拓展得更豐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我們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化繁為簡,化深為淺,讓學生更容易接受,讓課堂的效果更好。本節(jié)課我把鑒賞方法歸納成“一二三”,既通俗易懂,也方便學生記憶。導入的時候我選取的是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散曲簡單,是寫景詩的典型之作,而且學生也比較熟悉,他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挑起了。這為后來學生在“想象—描述”詩中畫面環(huán)節(jié)中能輕松自如地發(fā)揮作了心理上的準備。練習的選取盡量選取一些簡單易懂的,讓學生的學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因此,“因材施教”確實是很有必要的。
2、本節(jié)課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特點,體現(xiàn)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與有意義的接受學習相結合的特點。如同桌互相探討、描述詩歌畫面等,在老師適當?shù)囊龑拢寄芎芸熳呷朐姼柚械那榫常⑶夷墚a(chǎn)生自己獨特的體驗。如一位男生描述《天凈沙秋思》時,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礎上,還充分發(fā)揮了個人的想象能力,語言幽默,把全班同學都帶到詩中畫面去了。而我由此引導學生進行體驗、評價,激起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學生產(chǎn)生了追求美的心理。
3、這個案例說明,教師應具備課堂開發(fā)的意識與能力,善于把握和調控課堂氣氛,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只要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以往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活場景與人生體驗,都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材料,從而為語文教學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4、“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多用“良言”,多給予學生肯定,樹立他們學習的信心。我認為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潛能。因此,整節(jié)課的“找—想象—感受—描述”環(huán)節(jié),不管學生想象感受到的是什么,只要他們能描述出來,我都指出其閃光點,并加以肯定。這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的氣氛。
5、教師應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讓語文從“死水“變”活水”。認真?zhèn)湔n,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活”、讓學生喜歡學,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定規(guī),那么再好的教案也會成為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上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