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0
這是老子五章教案一等獎,是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導入《老子》五章
老子道家學術孕育三千年的中國心靈雞湯助您洗滌心靈。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經》是一個知識寶庫內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靈得到解脫幾年前的《紐約時報》把老子列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以及《道德經》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約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間《史記》載“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楚國苦縣厲鄉(xiāng)今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道教奉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經.序說第一》:“以為圣人生有老容故號為老子。”
曾擔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問淵博見周王室衰微棄官西去至函谷關遇見關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終成了隱士“莫知所終”。
《道德經》又名《老子》文約義豐僅五千言卻包含著十分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宇宙是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這種觀點在一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視矛盾雙方的斗爭把轉化看成是無條件的循環(huán)往復。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的告誡如“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歷史觀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
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后注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后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fā)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
三、學習第一章
1、學生自讀(默讀+朗讀)。
2、學生討論(難詞難句理解)。
3、師生互動(難句疏通)。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一)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學范疇含義有:
(1)構成世界的實體。
(2)創(chuàng)造宇宙的動力。
(3)促使萬物運動的規(guī)律。
(4)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
(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發(fā)動者。
5、段落小結:(出示幻燈二)
老子設立“道”這一個最高范疇主要是為了方便闡述其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而已。
本章旨在說明:(1)、道具有不可言說性精深玄妙;(2)、道是萬物的根源和初始其余的文字都是一個形容詞而已。
四、學習第二章
1、學生自讀(默讀+朗讀)。
2、學生討論(難詞難句理解)。
3、師生互動(難句疏通)。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三)
(1)本章總結了自然現(xiàn)象及日常生活經驗中矛盾對立依存轉化的例子由此推論出圣人應該遵循的治國之道(無為思想)。
(2)“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創(chuàng)建、去發(fā)揮能動性去貢獻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yè)。而順著自然的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卻不必據(jù)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的沖動。人類爭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擴張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極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第二課時
一、繼續(xù)學習第二章
1、組織思考:怎么看待“清靜無為”?
2、學生討論。
3、學生代表發(fā)言。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四)
(1)人有思想知識情欲作為有為本是人類生活的自然趨勢。而有意地不作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實乃違反人之自然天性。
(2)、無為悖乎人類生活之趨勢逆乎生活創(chuàng)造進步之主流。受其影響國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難辭其責。
(3)然叫人減低欲望保養(yǎng)自身亦可救弊亦可養(yǎng)人。
二、學習第十九章
1、學生自讀(默讀+朗讀)。
2、學生討論(難詞難句理解)。
3、師生互動(難句疏通)。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五)
(1)具體論述治國主張反而論述該去除哪些東西。
(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經驗論說道理的寫作方法;鑒賞《莊子》借助寓言增強說理的趣味性的寫作方法。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對文中道家文化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理解并繼承道家思想中的優(yōu)秀之處。
教學重點: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掌握說理方法。
教學方法:研讀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要點:師生共同研讀《〈老子〉四章》。
教學過程:
一、引疑設問明老子
1.導入
白巖松說:“中國人不做無用的事。然而什么是無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老子〉四章》,了解老子是如何論述“有”與“無”的。
2.作者介紹
老子(生卒年不詳),即老聃,相傳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人。出生于楚國苦縣。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奉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的著作之一。
老子名言: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③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⑤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⑥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3.題目解說
《〈老子〉四章》即從《老子》中選出來的四段能夠表達相對完整的意思的文字。
《老子》又稱《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被謄為“萬經”。
《道德經》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該書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4.寫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時期,當時的環(huán)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zhàn)爭不斷。嚴酷的動 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老子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二、字正腔圓誦文本
1.自由誦讀,每人讀兩遍。
2.正音。
3.男女同學對讀。
文章句式整齊,大致押韻,讀之朗朗上口,易誦易記,體現(xiàn)了中國文字的音韻之美。對讀前,保持儀容整潔,端身正坐,收攝身心,心存恭敬。
男同學讀第一、三章,女同學讀第二、四章。
三、字斟句酌解文意
1.示范解讀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關鍵字詞:
當其無,有車之用: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無"指轂的中間空的地方。
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飲食使用的器皿。
戶牖:門窗。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給人便利,"無"也發(fā)揮了作用。
翻譯: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fā)揮了它的作用。
解讀:老子在本章里論述了“有”與“無”即實在之物與空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他舉例說明“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為用的;無形的東西能產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覺察。他特別把“無”的作用向人們顯現(xiàn)出來。老子舉了三個例子:車子的作用在于載人運貨;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裝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這是車、皿、室給人的便利。車子是由輻和轂等部件構成的,這些部件是“有”,轂中空虛的部分是“無”,沒有“無”車子就無法行駛,當然也就無法載人運貨,其“有”的作用也就發(fā)揮不出來了。器皿沒有空虛的部分,即無“無”,就不能起到裝盛東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無法發(fā)揮作用。房屋同樣如此,如果沒有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氣,人就無法居住,可見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fā)揮了作用。本章所講的“有”與“無”是就現(xiàn)象界而言的,與第一章所說有“有”與“無”不同,后者是就超現(xiàn)象界而言的,讀者應注意加以區(qū)別。
2.合作探究其他三章。
按照第十一章的學習方法,學生自由組合,每四人為一組,每組探究一章。
要求:小組上臺展示,其中一人朗讀,一人指出關鍵字詞并解釋,一人翻譯,一人分析解讀。
3.展示探究成果。
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關鍵字詞:
企:一本作“支”,意為舉起腳跟,腳尖著地。
跨:躍、越過,闊步而行。
贅形:多余的形體,因飽食而使身上長出多余的肉。
翻譯: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解讀: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說“自見”、“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這些輕浮、急躁的舉動都是反自然的,短暫而不能持久。急躁冒進,自我炫耀,反而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僅說明急躁冒進、自我炫耀的行為不可恃,也喻示著雷厲風行的政舉將不被人們所普遍接受。
四、探驪得珠賞技法
本文的說理方法:以喻說理,富有哲理。
①善于通過觀察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從具體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用辯證對應的雙方來說理。
如作者連舉生活中的三個例子,用車轂、陶器和房屋說明世間萬物無不存在“有”和“無”的對立統(tǒng)一。“有”與“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善用逆向思維,具有意想不到的開創(chuàng)性。
這一特點是指善于從常人思維的反面提出問題從而達到正面領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說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就是其逆向思維的體現(xiàn)。
③行文簡潔凝練,句句警言,如歌如詩,顯出獨特的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數(shù)語,即從平凡的現(xiàn)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五、你言我語談收獲
1.在《老子》中,幾乎通篇充滿了“不爭”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等。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怎樣看待競爭這一問題?
觀點一:競爭是一種客觀的現(xiàn)實存在。
亞當·斯密曾說過:“一種事業(yè)若對社會有益,就應當任其自由,廣其競爭,競爭愈自由、愈普遍,那事業(yè)就愈有利于社會。”好的競爭有利于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社會的和諧會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壞的競爭則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甚至會導致社會的分 裂、動蕩。區(qū)分競爭的好與壞的標準,就是其是否符合社會規(guī)范和倫 理道德的要求,以此為標準,儒家的思想家們提出了符合“禮”“義”標準的“君子之爭”,區(qū)別于只顧謀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爭”。我們應提倡“君子之爭”,拒絕“小人之爭”。
觀點二:過度競爭導致無序。
如果競爭沒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就會導致混亂。戰(zhàn)爭是這樣,經濟發(fā)展是這樣,人的生活也是這樣。人類進行軍備競賽,導致核武器泛濫成災;人類進行太空競賽,導致太空垃圾的“烏云密布”;而人類的物質占有競賽,已使地球不堪重負……我們回過頭來,再聽聽老子說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時刻提醒自己要在規(guī)范約束下進行有序競爭。
觀點三:“不爭之德”助不爭而勝。
老子所謂的“不爭”不是真的不爭,而是眼前不爭,是依托著“道”的無痕跡的爭,是為以后發(fā)展的爭,這是不爭之德的體現(xiàn)。天下之事,唯有不爭之德可以服人,唯有與人無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這既是老子以柔克剛思想的體現(xiàn),又表達了一種人格力量。縱觀滾滾紅塵,凡好爭者,終必是得而復失;而不爭者,則終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無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個“德”字上。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勸學》中有“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兩者有什么不同?
結論不同。
荀子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人要像蚯蚓那樣“用心一也”,雖然“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也要“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提出了積極進取的主張。
老子則主張“無為”“無執(zhí)”,實際上是讓人們依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樹立必勝的信心和堅強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會造成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的結局。
【學習目標】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經》。
2.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基礎知識。
3.理解選文的思想內容,思考其現(xiàn)實意義,學習“以喻說理”的寫法。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基礎知識,理解選文的思想內容。
難點:理解《老子》當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啟示意義。
【總課時數(shù)】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文學常識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春秋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與莊子并稱“老莊”。
老子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相傳孔子曾向他問禮。
老子是有極大智慧的古代哲學家。他觀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萬物變化的情狀,他觀察了社會方面歷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與敗,存與亡,禍與福,古與今相互間的關系與因果,他發(fā)現(xiàn)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一個古代哲學家更廣泛更深刻。他把這種矛盾性稱為道與德。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二、研習文本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注釋]
轂:gǔ,車輪的中心部位。當:在。
[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轂上,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車子的作用(車的功用正是產生于車轂的“無”)。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注釋]
埏:shān,揉和。埴:zhí,黏土。
[譯文]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備陶器的作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注釋]
戶牖:門窗。
[譯文]
開鑿門窗來建造房屋,有了門窗中空的部分,才具備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注釋]
之:助詞,取獨。
[譯文]
所以“有”(車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無”起了作用。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注釋]
企者:踮起腳的人。
跨者:跨大步的人。
見,同“現(xiàn)”。
長:有兩種讀法,cháng,長久;zhǎng,得到敬重。
[譯文]
踮[diǎn]起腳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穩(wěn),自我顯露的人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彰顯,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會長久(或“不被人們敬重”)。
伐
會意字,表示用戈砍人頭。意思有:擊刺,砍殺;砍伐;攻打,征伐;功勞;夸耀。
矜
形聲字,本義是矛柄。夸耀,如自矜攻伐;拘謹,持重,如矜持。
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注釋]
其:它們。行:同“形”。物:眾人、世人。或:有。處:為、做。
物或惡之:人們對它有厭惡之情。
[譯文]
用道的觀點來看,(以上這些行為)就叫作剩飯、贅瘤,人們常常厭惡它們,所以有道的人不這樣做。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譯文]
認識別人的人智慧,了解自己的人聰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譯文]
戰(zhàn)勝別人的人有力量,戰(zhàn)勝自己的人剛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注釋]
強:勉強。
[譯文]
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
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長存,這就是長壽)。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注釋]
持:持守。兆:預示。泮,同“判”,分離。
[譯文]
事物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問題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解決,事物脆弱的時候容易分離,事物細微的時候容易散失。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譯文]
在事情未發(fā)生時就做,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治理妥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釋]
累:léi,同“蔂”,土筐。
[譯文]
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很高的臺子,是從一筐土開始堆積起來的;很遙遠的行程,是從腳下一小步開始走出來的。
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
[譯文]
動手去做的就會壞事,有所把持的就會失去。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
[譯文]
因此圣人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不執(zhí)意把持,所以也不遭受損害。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注釋]
幾:jī,接近。
[譯文]
人們做事情,常在接近成功時失敗。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譯文]
如果在將要完成的時候也像開始時那樣謹慎,就不會有失敗的事情了。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注釋]
復:彌補,補救。
[譯文]
因此,有道的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難以得到的東西,學習常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犯的過錯,以輔助萬物的自然變化而不加以干預。
三、思考探究
【第十一章】
“有”和“無”是對立統(tǒng)一的,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無”讓“有”發(fā)揮作用,正如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車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有了門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第二十四章】
指出“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害處,因而有道者不處。急躁冒進、自我炫耀的行為會導致失敗,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政策同樣不會取得相應的成果,會給國家、社會、民眾帶來深重的苦難。這里闡述的道理,不僅對一般人有用,更重要的是給當權者敲響警鐘。
[拓展: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注釋:
曲:委屈。枉:彎曲。權:保全。
譯文:
委曲反能保全,彎曲反能伸直;低洼容易充盈,陳舊反能更新;欠缺就能獲得,貪多反而迷惑。因此圣人守道,作為天下的范式。不自我表現(xiàn),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聲名昭彰;不自我夸耀,反能建立功勛;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長久(或“所以能領導眾人”)。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說的“委曲反能保全”的話,怎么會是空話呢?確實做到周全,就會回歸于道。
【第三十三章】
強調自我修養(yǎng),要做“自知”、“自勝”、“自足”、“強行”的人。在老子看來,“知人”、“勝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加重要。“自勝”就是今天說的戰(zhàn)勝自己,超越自己。一個人倘若能省視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實推行,就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飽滿的精神風貌,與大道“復歸”,從而“死而不亡”。
第三十三章[內容梳理]
自知、自勝
知足——富有
不知其所
久(立身長久)
強行——有志
身死道存
壽(與道同在)
說明:自知、自勝,并對達到的境界感到知足,就是富有。
【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九層之臺”、“千里之行”的遠大事情,都是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為開端的,形象地證明了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fā)展而來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yè)。老子依據(jù)他對人生的體驗和對萬物的洞察,指出“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許多人不能持之以恒,總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老子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將成之時,人們不夠謹慎,開始懈怠,沒有保持事情初始時的那種熱情,缺乏韌性,如果能夠做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在最后關頭要像一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從事,就不會出現(xiàn)失敗的事情了。
教學目標《老子》五章教學設計
1.了解老子這個存在爭議的名人。
2.理解“道”這一核心概念。
3.初步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恰到好處地運用于生活和工作。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節(jié)選內容運用辯證法思維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老子》五章
老子道家學術孕育三千年的中國心靈雞湯助您洗滌心靈。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經》是一個知識寶庫內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靈得到解脫幾年前的《紐約時報》把老子列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以及《道德經》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約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間《史記》載“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楚國苦縣厲鄉(xiāng)今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道教奉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經.序說第一》:“以為圣人生有老容故號為老子。”
曾擔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問淵博見周王室衰微棄官西去至函谷關遇見關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終成了隱士“莫知所終”。
《道德經》又名《老子》文約義豐僅五千言卻包含著十分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宇宙是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 。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這種觀點在一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視矛盾雙方的斗爭把轉化看成是無條件的循環(huán)往復。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
的告誡如“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歷史觀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
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后注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后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fā)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
三、學習第一章
1、學生自讀(默讀+朗讀)。
2、學生討論(難詞難句理解)。
3、師生互動(難句疏通)。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一)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學范疇含義有:
(1)構成世界的實體。
(2)創(chuàng)造宇宙的動力。
(3)促使萬物運動的規(guī)律。
(4)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
(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發(fā)動者。
5、段落小結:(出示幻燈二)
老子設立“道”這一個最高范疇主要是為了方便闡述其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而已。
本章旨在說明:(1)、道具有不可言說性精深玄妙;(2)、道是萬物的根源和初始其余的文字都是一個形容詞而已。
四、學習第二章
1、學生自讀(默讀+朗讀)。
2、學生討論(難詞難句理解)。
3、師生互動(難句疏通)。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三)
(1)本章總結了自然現(xiàn)象及日常生活經驗中矛盾對立依存轉化的例子由此推論出圣人應該遵循的治國之道(無為思想)。
(2)“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創(chuàng)建、去發(fā)揮能動性去貢獻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yè)。而順著自然的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卻不必據(jù)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的沖動。人類爭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擴張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極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第二課時
一、繼續(xù)學習第二章
1、組織思考:怎么看待“清靜無為”?
2、學生討論。
3、學生代表發(fā)言。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四)
(1)人有思想知識情欲作為有為本是人類生活的自然趨勢。而有意地不作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實乃違反人之自然天性。
(2)、無為悖乎人類生活之趨勢逆乎生活創(chuàng)造進步之主流。受其影響國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難辭其責。
(3)然叫人減低欲望保養(yǎng)自身亦可救弊亦可養(yǎng)人。
二、學習第十九章
1、學生自讀(默讀+朗讀)。
2、學生討論(難詞難句理解)。
3、師生互動(難句疏通)。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五)
(1)具體論述治國主張反而論述該去除哪些東西。
(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幼兒園學習網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