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7
這是物質的量說課稿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課題:高一化學-物質的量
二、課型:新授課
三、課時:第1課時
四、授課教師:
五、教學目的:
1、理解物質的量的概念,知道摩爾,知道阿伏加德羅常數及其與物質的量的關系,學會已知粒子的數目、摩爾質量中的任意一個求另一個。2、知道摩爾質量的概念,理解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的關系,學會已知物質的量、質量中的任何一個求另一個。
六、教學重點
物質的量的概念摩爾質量的概念物質的量的求法已知質量求摩爾質量已知物質的量求粒子數
七、教學難點
對物質的量摩爾摩爾質量摩爾質量與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的關系
八、教學過程
1、通過復習第一章氧化還原反應,寫出化學方程式,從宏觀物質的質量和微觀粒子的數量兩個角度來分析該方程式,從而得到宏觀與微觀必然存在某種聯系的結論,引出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物質的量”。
2、舉出幾個與物質的量作用相似的幾個生活中常見的發明。如:12個=1打等。
3、講解物質的量的物理意義、符號、單位。
4、物質的量的單位引出本課的第二個重點——“阿伏加德羅常數”;講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由來,數值(強調其單位)。
5、講解阿伏加德羅常數與物質的量的關系,給出公式:n=N/NA
6、運用上述公式做計算練習。
7、總結本課的主要內容,提出注意“粒子”的概念。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了解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掌握有關概念的計算。
3.進一步加深理解鞏固物質的量和摩爾的概念。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強調解題規范化,單位使用準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摩爾質量的概念和相關計算
教學難點: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探究式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什么是物質的量?什么是摩爾?它們的使用范圍是什么?
[回答]物質的量是表示物質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每摩爾物質都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粒子,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為。物質的量和摩爾都只適用于微觀粒子,不能用于宏觀物體。在使用物質的量時應該用化學式指明粒子的種類。
[引言]既然物質的量是聯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橋梁,那么如何通過物質的量求出物質的質量呢?也就是說1mol物質的質量到底有多大呢?我們先填寫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從這些數據中得出有用的結論。粒子符號
物質的式量
每個粒子的質量
(g/個)
1摩爾物質含有的
粒子數(個)
1摩爾物質質量
(g)
[答案]C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2,1mol碳原子含有個碳原子,1mol碳原子的質量為個。同理Fe的相對原子質量是56,1mol鐵原子含個鐵原子,是56g。的相對分子質量是98,1mol硫酸含個硫酸分子,是98g。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8,1mol水含個水分子,質量是18g。電子質量過于微小,因此失去或得到電子的質量可忽略不計,所以的式量是23.1mol鈉離子含有個鈉離子,是23g。的式量為17。1mol氫氧根離子含個氫氧根離子,是17g。
[學生思考]由以上計算結果可得出什么規律?
[結論]①1mol任何原子的質量在數值上等于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②1mol任何分子的質量在數值上等于這種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
③1mol任何離子的質量在數值上等于這種離子的式量。
(此處還可以用其他方法引入得出結論。例如:通過推導得出
[講解]因為任何一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以12C的1/12為標準所得的比值。所以,1mol任何原子的'質量比,就等于它們的相對原子質量比。由此我們可求出x值和y值。
計算得出x=16gy=32g
[得出結論]1mol任何原子的質量,若以克為單位,在數值上等于其相對原子質量。那么由原子構成的分子,1mol分子的質量應該在數值上等于其相對分子質量。而對于離子,由于電子的質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因此1mol任何離子的質量在數值上等于這種離子的式量。)
一、教學背景分析
根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所確定的“內容標準”,在必修課程的6個主題中,《化學實驗基礎》是必修課程的核心。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要讓學生學好化學首先要學生了解化學的這一特征并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學習化學。物質的量作為化學基本概念學習。物質的量是學生在前面學習了化學實驗基本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的新概念,為以后物質的量濃度配制,化學計算的學習作了鋪墊。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及其單位摩爾;
2、初步學會“物質的量、微粒數”之間的相互轉化。
3、了解引進摩爾這一單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過程與方法
1、學會用類比的方法從熟悉、具體的概念入手來認識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學會選用合適的集合概念來計量物質。
3、學會從化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抽象出解決該問題的數學本質,并將其進一步應用到化學問題的解決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引入“物質的量”的概念在化學研究、學習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培養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物質的量的概念;物質的量和微粒數之間的相互轉化。
教學難點:物質的量的概念。
四、教學方法:
實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實質,清晰脈絡關系,結合練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學家眼中的物質世界專題,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單元,第二標題。物質的量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貫穿于高中化學的始終,在化學計算中處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學生主要從定性的角度或簡單的定量角度去學習化學知識,而《物質的量》這一節的學習會使學生對化學中的"量"有一個新的認識。因此教好物質的量的概念,不僅能直接幫助學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關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而且也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有關的計算打下基礎。所以,物質的量的教學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含義;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通過練習掌握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數目間的關系,初步認識到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之間的關系。
(2)能力目標:提高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概念的推導及應用,形成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思想;養成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及不斷進取、創新的優良品質。
3.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掌握摩爾的概念及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間的轉化。
二、教學方法分析
(1)采取目標分層教學法
課前五分鐘檢測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微粒間轉換的理解與應用,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新課教學主要采取對比歸納法:通過與生活中的某些質量小,數量大的實例對比指出化學反應中存在的相同情況--提出物質的量的概念;通過與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單位的對比提出摩爾的概念,幫助學生通過對比理解和記憶物質的量與摩爾的關系;通過與生活中實例對比(一盒粉筆,一打羽毛球)重點說明摩爾的概念,以此使學生對抽象的摩爾概念具體化;通過適當的分層練習而強調指出學習摩爾需要注意的問題并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的掌握本節知識。
(2)講練結合
課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老師很快掌握學生的情況,更能讓學生及時地熟悉所學知識。
三、學生情況分析:
對于化學課的學習,高一學生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需要老師將一個知識點多次講練以強化其理解與記憶,因為學生對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較慢,遺忘速度快。由于物質的量這一節的概念比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理解透徹。因此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四、教學程序:
[課前檢測]:
(1)1個H2O中含___個H,___個O,___個原子。
(2)105個H2SO4中含___個H,___個S,___個O,___個原
(3)1個C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4)1個NH3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幫助學生回憶微粒間的轉換關系,為從"個-->摩爾"的轉化做好鋪墊)
[導入]:
(1)由一句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單位(粒)和實際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為后來引出化學反應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過反應方程式:C+O2===CO2引導學生討論:反應實質是什么?(微粒間的反應);實際中是采用稱取質量的方法進行反應,質量如何體現反應的實質?已知一個碳原子的質量是1.993X10-23g,計算12g碳含多少個碳原子?(約6.02X1023個碳原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