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3
這是詩詞三首說課稿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詩詞三首》優秀教案
①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②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③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④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激趣導入
①導語: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根據學生課堂反應,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圣)
②揭題。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生在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釋題,簡介背景
①讀題,看注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②引語: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①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并根據注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盡:完。獨去閑: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閑地獨自離去了)
②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讀。
②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么描寫的。(板書詩題)
●自由吟讀
①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注解,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②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說說意思
①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②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凈光亮,似乎并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里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說它像明鏡,而說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只白銀盤里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藝術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著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幾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導賞析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致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課外積累
①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②布置課外作業,繼續去搜集。
③下節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致,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并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憶江南
●復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搜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致,怎樣的心情呢?
●讀課文,理解內容
①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②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注釋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圖說出意思。誦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曾:曾經。諳:熟悉。勝:超過,勝過。
④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河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那么,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里?可先讓學生來回答。教師最后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里,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后一句聲調稍抬高,仿佛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浪淘沙》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劉禹錫。這首詩的大意是:九曲黃河夾帶著綿延萬里的黃沙,從遙遠的天邊蜿蜒奔騰而來,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頭——銀河沖去,和傳說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牽牛織女家。前兩句歌詠黃河,起筆極具氣魄,既寫出了黃河九曲的姿態,又寫出了其裹挾黃沙、奔騰而來的氣勢。后兩句中,詩人由景色聯想起黃河與天河相同。
劉禹錫的《浪淘沙》這首詩我采用學習詩歌五部徑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1、知詩人解詩題,讀懂題目,了解詩人。
2、讀詩文,正詩音,讀準詩歌中的每個字。
3、釋詩句,明詩意,對照注釋讀懂每句詩。
4、想詩畫,誦詩情——聯系上下文想象畫面,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5、拓詩篇,感詩魂——舉一反三,列舉同類詩歌,進一步感受詩人情感、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讀出黃河的氣勢雄偉。特別是結尾處,采用唱讀的方法,讓學生唱出黃河的氣勢雄偉,是本節課的亮點。但是有很多同學沒有見過黃河的那種氣勢雄偉的真實場面,所以他們很難感悟,所以我讓同學聯想畫面,觀看課件,讓他們親身感受黃河的氣勢雄偉,在逐步讀的過程當中,學生們漸漸的把黃河的氣勢雄偉給讀出來了。在教學本首詩的過程當中,我還穿插了詩人的寫作背景,《牽牛織女》這個神話故事,還有一個典故,有黃河聯想到銀河,這樣都能夠讓孩子更好地領悟這首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在今后的古詩教學中,我還要采取多種的方法去進行古詩教學,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一顆光華璀璨的明珠。語言含蓄而不失凝練,意境深邃而又唯美,千百年來廣為流傳,膾炙人口,被人傳頌成為經典。古詩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外也多讀古詩,多積累古詩,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古詩三首》選編了《浪淘沙》《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三首詩歌。從內容上看,都是描寫自然景色的;從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絕句。
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第一節課教學劉禹錫的《浪淘沙》,基本教學步驟是導入后,出示自學提綱,讓學生釋題、了解作者,熟讀古詩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重點詞語,說說詩句的大意。接下來,學生合作學習,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練習,教師檢查指導。最后的環節是質疑探究,抓住重點句子,深入理解,從中讀懂詩句蘊含的感情,進而深刻理解全詩。
第二課時,按照同樣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第二首和第三首詩。學生在掌握了學習方法后再來學習新課,沒遇到什么障礙,可謂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我認為這一課的教學還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在個別問題提出后,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這也是造成學生思維阻礙的一個原因。第二是對教材的解讀能力不夠。在第一句中的“綠映紅”中的“映”字,學生體會得很好,學習完第二句后,我想讓學生通過對比體會前兩行的江南的明朗絢麗之美,但在這一環節中,我的引導還不夠巧妙,讓學生體會得不夠細,其實這兩種美也是相互映襯的,可惜我沒有點到。
認真備好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只要多學習、多鉆研,我想我們會上出更多高效的課。總而言之,一節有效、精彩紛呈的課,離不開教師“精心”的預設,也不能沒有學生精彩的生成。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中處處閃現的生成點,學習處理好生成點中的智慧火花。
我執教的是義務教育教科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古詩三首》。本課安排了三首七言古詩,我教學的是第一首《浪淘沙》(其一)。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寫的描寫黃河的一首詩,這首詩借助夸張和想象描寫了黃河雄偉的氣勢,以豪邁的筆觸展現了黃河的壯觀景象,表達了詩人豁達、豪邁的胸襟和奮發有為的精神。課后,我進行了深刻地反思。
一、注重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有機地整合
為較好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在教學中注重將現代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進行有機的整合,輔以音樂、圖片、文字等,強烈地刺激了學生的視聽器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古詩的興趣,觸發了學生在整節課中都積極動腦探求新知的好奇心,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教學的每一環節,入情入境地融入到古詩的意境中去,實現了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對話。
二、巧妙地整合課內外知識
我想,詩人寫詩,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教學古詩,不能限于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因此,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加以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課前請同學們通過各種途徑收集關于黃河的資料、詩人劉禹錫的資料、古詩的創作背景、黃河與天河相通的典故等,然后適當地穿插在教學環節中,延伸了課堂教學,增加了課堂容量,極大的拓展和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環境。每個學生既是學習的學習者,又是課堂學習資源的創造者,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讀悟結合
誦讀是提高古詩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在教學中,我采用了“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的教學方法。首先我先讓學生初讀古詩,讓學生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接著引導讀好停頓與節奏。然后從“九曲黃河萬里沙”中“九曲、萬里”入手,讓學生充分感受黃河的曲折蜿蜒、綿延萬里的壯觀畫面,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再通過理解“浪淘”、“風簸”這兩個動詞的連用,讓學生感受黃河上的險惡風波、河水的洶涌澎湃,從而讀出黃河的這種奔騰咆哮的氣勢,讀出黃河的這種氣勢美、力量美。后兩句的教學抓住“上”一詞,體會作者的勇往直前、逆流而上、奮發有為的精神,再通過引入關于黃河源頭的典故,體會作者詩句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則暗指自己一心想要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家國情懷,以此抓住情感的共鳴點,從而指導學生讀懂、讀好古詩。
在誦讀中品悟,在品悟中誦讀又上了一個新高度。我抓住教育契機因勢利導,充滿激情的渲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知不覺中學生們已經走進了詩人的意境,水到渠成。
四、注重課外拓展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還加入《浪淘沙》其他兩首詩歌的賞析,更利于學生理解詩人劉禹錫的創作風格,增加了課堂容量,拓展了教材的寬度,從而作者劉禹錫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更加豐滿,更加有了立體感。
五、以生為本
教學中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呵護童心,充分尊重每個同學的情感體驗,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樹立教學為學生。無論是自學品悟、合作學習還是全班交流時,我都能認真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并進行積極恰當的引領,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