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這是初中物理透鏡說課稿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透鏡》的教學設計
1、了解什么是凸透鏡、什么是凹透鏡,了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2、觀察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3、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好與和諧。
二、使用說明
用15分鐘閱讀課本90-92頁并完成問題導學,AB層全部完成,C層完成探究部分,分層達標。
三、預習指導
1.重點難點分析:本節的重難點是凸透鏡、凹透鏡對光的作用及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等名詞概念。
2.問題導學:依據啟發性問題的引導,認識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課前預習: (5分鐘)
1.透鏡通常可以分為____ 和 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 叫凸透鏡,它的符號是 。
3. ________________ 叫凹透鏡,它的符號是 。
4.生活中常見的眼鏡的鏡片就是透鏡。請你辨別:患有近視眼的學生配戴的近視眼鏡的鏡片是_______透鏡;而患有老花眼的`老年人配戴老花鏡片是______透鏡。
5.凸透鏡對光線有 ___ 作用,所以凸透鏡又稱為 ____ 透鏡。
6.凹透鏡對光線有 __ 作用,所以凹透鏡又稱為 ___ 透鏡。
四、探究過程(24分鐘)
1. 活動: 觀察凸透鏡和凹透鏡
分別通過凸透鏡和凹透鏡觀察書上的文字(透鏡距離書本較近)
得到: 通過____透鏡,所看到的物體的像是放大的;
通過____透鏡,所看到的物體的像是縮小的。
2.活動:一束平行光(如太陽光)通過凸透鏡,將會發生什么現象?
一束平行光(如太陽光)通過凹透鏡,將會發生什么現象?
我們看到:凸透鏡對光有__________作用,凹透鏡對光有__________作用。
所以: 凸透鏡又叫____________透鏡,凹透鏡又叫____________透鏡。
(一)教材《透鏡》教案模板
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目的
1.知道什么是透鏡、薄透鏡,什么是透鏡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
2.知道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三)教具
凸透鏡、凹透鏡、光具盤、光源.
(四)教學過程
一、列舉實例,引入課題
教師講述:我們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機和實驗室中使用的顯微鏡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們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鏡.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們今天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課
1.出示凸透鏡、凹透鏡實物,學生觀察.但告訴學生不能用手摸.有條件的學校每一實驗組(2人)發一盒透鏡組,讓學生自己觀察.教師在黑板上畫出透鏡的剖面圖,對照實物講解什么是凸透鏡和凹透鏡,什么是薄透鏡.簡要說明它們在生活和科技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教師在黑板畫課本上的圖6—8,講解什么是透鏡的主光軸和透鏡的光心.
2.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
(1)教師用平行光源、光具盤、凸透鏡演示凸透鏡對光的作用.(如課本圖6—10)學生觀察到一束平行光經過凸透鏡后會聚在一點.
(2)教師畫出會聚光線的光路圖.講述這種現象告訴我們凸透鏡對光具有會聚作用.
對照光路圖講解凸透鏡的焦點,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鏡兩側各有一個焦點,兩側的兩個焦距相等.
向學生說明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是由于光通過凸透鏡的兩個側面發生兩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鏡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鏡對光會聚作用的強弱.焦距短的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強,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厲害.每個透鏡的焦距是一定的.
(3)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把一個點光源(如:發光的小燈泡)放在凸透鏡的焦點處,點光源發出的光經過凸透鏡后是什么樣的?
引導學生分析這時的入射光線是逆著原來折射光線的方向,根據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結果.
教師用光具盤演示課本圖6—11實驗來驗證.
教師小結:放在凸透鏡焦點處的小燈炮發出的光(即通過焦點的入射光),經過凸透鏡變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鏡能產生平行光.
3.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教師用光具盤、平行光源、凹透鏡做課本圖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畫出光路圖.小結:凹透鏡對光具有發散作用.
畫圖并講解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過凹透鏡后的`發散光線,不會相交于一點.但它們的反方向延長線相交于主光軸上的一點,這點也叫凹透鏡的焦點.由于它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因而叫虛焦點.
三、小結本課內容,討論“想想議議”
1.本課主要內容是研究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及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2.教師介紹我國早在公元前二世紀時就已經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鏡來取火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建議有興趣的學生在嚴寒的冬天里動手制作和實驗.
3.指導學生討論“想想議議”.討論第一個問題時,讓學生畫出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得出結論:光通過三棱鏡后向底部(厚的一邊)偏折.討論第二個問題時,先讓學生了解凸透鏡、凹透鏡可以看做幾個三棱鏡和一個玻璃塊組成的.在黑板上畫出圖(課前用小黑板畫好),讓學生運用第1題的結論分析.弄清凸透鏡對光具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具有發散作用的道理.
4.學生完成本節課文后練習l~3,并回答訂正.
四、作業
課本章后習題第4、5題.第6題能找到老花鏡的做.
課外安排統一時間發給學生凸透鏡、凹透鏡各一個做課本圖6—9實驗.
(五)說明
1.本課內容學生是比較感興趣的.教學過程中盡可能讓學生活動.介紹透鏡及其種類時,最好讓學生直接觀察.
2.課本圖6—9的實驗,考慮課堂教學時間及對其他班級上課的影響,沒有安排在課內讓學生做,而是安排在課外的統一時間發給凸透鏡、凹透鏡去做.在做這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給予指導.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3.本課內學生要幾次觀察光路.為了增強觀察效果,應在實驗室上課.實驗時要遮光.
1 設計思想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理念:
①“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即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在其中的物理規律。
②“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即以物理知識和技能為載體,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包括技術設計能力以及創新意識。改革以書本為主、實驗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鼓勵將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應用于物理教學中。
為了體現這些新的理念,“透鏡”教學總的設計思想是:從“冰透鏡向日取火”的實況錄像直接切入課題“透鏡”;就地取材,用學生熟悉的眼鏡組織學生實驗探究如何用多種方法判別凸透鏡與凹透鏡以及如何測量凸透鏡焦距等問題;并從中提煉出通過科學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鼓勵學生運用方法,解決新問題。本課的教學流程為:引入課題→判別透鏡→測定焦距→總結方法→課題研究。
2 過程設計
2.1 引入課題
通過“冰透鏡向日取火”的實況錄像,結合配音資料,開門見山地引出課題“透鏡”,并介紹透鏡的概念。這樣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課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得知,冰透鏡是教師自己動手制成,這一段錄像是本校攝制時,更激起學生對物理課學習的重視
【學生實驗1】感受凸透鏡與凹透鏡中間及邊緣的厚與薄,使學生悟出凸透鏡與凹透鏡的定義。
2.2 判別透鏡
問題:近視眼鏡和老花眼鏡的鏡片分別是用什么類型透鏡做的?學生通過觀察、體驗,認識到近視鏡的鏡片是凹透鏡,而老花鏡的鏡片是凸透鏡。接下來的問題是怎樣判別凸透鏡與凹透鏡?也即如何區分近視鏡與老花鏡?
【學生實驗2】組織學生討論、猜想,設計實驗探索多種方法判別眼鏡。
學生介紹判別眼鏡鏡片的方法:
方法①摸:用手直接去摸眼鏡的鏡片,發現鏡片中間薄、邊緣厚的則為近視鏡;鏡片中間厚、邊緣薄的則為老花鏡。教師表揚學生能活學活用,利用剛學的凸、凹透鏡的定義區分眼鏡,并及時指出光學儀器一般不允許用手摸。
方法②看:使眼鏡靠近書本,透過鏡片觀察字的變化,發現字變小的是近視鏡,字變大的是老花鏡。
【學生實驗3】制作水膜透鏡:將鉛絲緊繞在透鏡的金屬柄上,繞成一個封閉的小圈。把小圈浸入水中,取出后小圈上形成一個水膜透鏡。用此透鏡觀察字的變化。有發現字變大的,有發現字變小的,而發現字變大的甩一甩后又發現字變小了。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到成放大像的水膜形成的是凸透鏡,成縮小像的形成的是凹透鏡。
【學生實驗4】移動透鏡,觀察現象。使兩種透鏡從靠近書本慢慢遠離書本,透過鏡片觀察字的變化。學生經過仔細觀察,發現凹透鏡在移動的過程中,總是成正立縮小的像;而凸透鏡在移動過程中,既能成正立的像,又能成倒立的像,即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縮小的像。其中有什么規律,鼓勵學生課后去研究。
方法③照:用光源對著鏡片照,發現近視鏡把光散出去,而老花鏡把光聚起來
教師結合凸透鏡與凹透鏡對光不同作用的動畫講解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而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并介紹焦點、焦距的概念。
教師補充判別眼鏡的方法:
方法④晃:把兩種眼鏡放在字前慢慢搖晃,透過鏡片觀察現象
【學生實驗5】學生晃動兩種眼鏡,發現像的移動方向與近視鏡的移動方向相同,而老花鏡則相反。
以上判別近視鏡與老花鏡的'方法,其實也是區分凸透鏡與凹透鏡的方法。點評:教師通過一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接著學生自主設計各種實驗,找出了多個方法。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取了知識,而且還經歷了作科學研究的過程,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2.3 測定焦距
問題:眼鏡有不同的度數,度數表示什么意思?
顯示資料:眼鏡的度數一般不用焦距f表示,而用屈光度Φ表示,其關系如下:Φ=(1/f)×100。
學生通過閱讀,體會到眼鏡的度數與鏡片的焦距有關,怎樣來測焦距呢?
【學生實驗6】組織學生設計實驗測凸透鏡的焦距。(學生一般都能用平行光聚焦法測出凸透鏡的焦距)
2.4 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
通過對怎樣區分近視鏡與老花鏡和怎樣測凸透鏡的焦距的探究,從中可以總結出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以區分眼鏡為例,怎樣判別近視鏡與老花鏡,這是問題的提出(顯示“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后,組織學生討論、猜想有哪些方法,例如有學生想到“摸”、“看”等方法(顯示“設計方案”)。接著用實驗去探究這些方法的可行性,及尋找更多的方法(顯示“實驗探究”)。方法找到后,還要對方法進行交流、評估,如“摸”雖為一種方法,但光學儀器不允許用手摸(顯示“交流評估”)這就是人們常用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驗探究→交流評估。
2.5 課題研究
針對上述方法,提出4個課題,鼓勵學生學用方法作課后研究。
課題①:為什么凹透鏡晃動時像的移動方向與鏡片的移動方向相同,而凸透鏡則相反?
課題②:平行光聚焦法能測出凸透鏡的焦距,怎樣測凹透鏡的焦距?
課題③:怎樣用透鏡組合成望遠鏡?
【
透鏡的創新教學設計
[1] [2] 下一頁
學生實驗7】用透鏡組合望遠鏡。
課題④:透鏡與現代文明有什么關系?
演講:的確,人類自從發明了望遠鏡,從而認識了廣闊無垠的宇宙,也推動了航海業的發展,人類也許正是因為發明了望遠鏡才加快走進了現代文明。透鏡可以組合成望遠鏡,那么透鏡與現代文明有什么關系呢?
3 對“透鏡”展示課教學設計的點評
在判別凸透鏡與凹透鏡的環節中,用學生熟悉的老花鏡與近視鏡等生活常見的物品來判別,用最普通的鉛絲、水來做水膜透鏡,使學生有親切感,感到物理課程不是想象中那樣枯燥、難以下手。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最后設計課題組合望遠鏡及研究透鏡與現代文明的關系,體現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整節課設計了大量的學生實驗,使學生投入到真實的情境中去,在親自動手做的實踐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科學的方法,逐漸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讓學生“做中學”。
對學生來說學習知識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通過科學探究提高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往往是不成熟的、分散和粗糙的。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自己的探究過程和實驗方法,幫助他們總結提高,從而使學生找到一條進行科學探究的正確途徑和方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課的最后提出4個課題,鼓勵學生用學到的方法作課后研究,讓學生帶著科學探究的余興和問題離開課堂,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本堂課課堂教學的效果。
一、《透鏡》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鏡》是照相機、投影儀、望遠鏡等光學儀器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鏡對光的作用是準確理解透鏡的成像規律的基礎,能否掌握透鏡對光的作用是學生今后能否學好第三章的關鍵,是本章的核心內容。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通過實驗,認識透鏡對光作用”這一要求及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和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識別凸透鏡和凹透鏡,了解透鏡對光的作用,知道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2、過程和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通過讓學生分析得到平行光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鼓勵學生用毅力去戰勝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疑惑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
4、教學重點
探究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探究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
5、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從真實的復雜的物理實驗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三、學習方法:
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這一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力求做到形象具體,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親自探究、動手操作,強調學生的感受、體驗、實踐,強調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本課教學以實驗為教學的主線,以講學稿為學習載體,采用實驗、討論、交流、指導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四、教具準備:
電教媒體、自制教具、凸透鏡、凹透鏡
五、教學流程:
本節課分為七個部分完成:
(一)課前預習:
分為溫故知新和問題線索兩部分。本過程是在復習光的折射的基礎上,結合問題線索有序地對教材進行全面預習,對教材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板書課題: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 第一節 透鏡)
此環節準確的找出了新知識的生長點,為學生順利的猜想和理解透鏡對光的作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本流程按學點進行。
學點1、凸透鏡和凹透鏡。(板書:透鏡的種類)
先設置活動為“收集透鏡并進行分類,試說出分類的依據”;
此過程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積極參與者,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把學習延伸到課外和生活中,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
通過看幻燈片認識透鏡及概念:主軸和光心;并設置相應的練習加以鞏固。(板書:主軸、光心)
幻燈片可形象地展示透鏡及概念的形成過程,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學點2、透鏡對的光的作用、焦點和焦距(板書:焦點、焦距;透鏡對光的作用)
本流程設置三個活動,分別探究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并將觀察到的現象用光路圖的形式表示出來,同時設計一道思考題:折射光線相對入射光線而言,傳播方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此環節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分工與合作,培養了學生的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通過思考題的設置,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能通過對比的方式,觀察到:平行主軸的光經凸透鏡作用后,折射光線靠近主軸,光束變窄;平行主軸的光經凹透鏡作用后,折射光線遠離主軸,光束變寬。在實驗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出凸透鏡對光具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具有發散作用。
接下來,幻燈片演示透鏡對光的作用及焦點和焦距。在演示過程中,通過如下問題:凸透鏡的焦點是實焦點還是虛焦點?在透鏡的另一側還有焦點嗎?透鏡的兩焦距是否相等?引導學生認識實焦點、虛焦點,且透鏡均有兩個焦點。
經過如上流程的學習,學生可輕松完成如下部分。
小結:凸透鏡對光有 作用,凹透鏡對光有 作用。凸透鏡能使平行于主光軸的光會聚在一點,這個點叫做 ,用 表示;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 ,用 表示。凸透鏡的焦點為 焦點,凹透鏡的焦點為 焦點,且分別有x個。
運用透鏡對光的作用及光路的可逆性,完成下面的練習。
練習過程中安排小組自由指定組員到黑板展示,或將練習情況通過展臺展示,并由學生點評。
此環節學生能夠主動地應用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去解決練習中所遇到的問題,也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學點3、測量凸透鏡的焦距:(板書: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本環節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此過程中,要發現學生操作過程中的其他方法,及時予以表揚、鼓勵,如:學生在測量凸透鏡焦距時,借助圓規來量焦距(即“亮點”到“光心”的距離),方便、精確!
(三)課堂小結:
學生用知識樹的形式將本節課的收獲展示出來。
此環節可有效督促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幻燈片演示:
(四)課堂達標:
(五)拓展提升:
(六)課后延伸:
以上三個環節,以練習的形式鞏固基礎知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七)反 思:
該環節,學生可反思學習過程中知識的收獲、能力的鍛煉、認識上的提升,也可以反思學習過程中成功的經驗以及不足之處,并針對自己不足之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改正。
態度成就人生,細節決定成敗!
作為執教者,我在每節課教學完成后,結合學生學習效果和反思情況進行全面反思和總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