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這是醉花陰一等獎說課稿,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醉花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第二單元《李清照詞二首》中的一首。本單元選取了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這四位詞人的作品,涵蓋了詞的豪放派和婉約派兩種風格。
作為婉約派的“宗主”,李清照的詞感情真摯,詞風清新委婉。她常用白描手法來表現對周圍事物的敏銳感觸,刻畫細膩微妙的心理活動,塑造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豐富多樣的情感體驗。她的詞可以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詞作,主要描寫少女、少婦的生活,多寫自然美景與閨閣生活,也抒寫夫婦之間的別離相思。后期詞作,多悲嘆身世,把故土之戀,家國之恨和個人遭遇交織在一起,更具有豐富的情感內涵。
這首《醉花陰》是李清照南渡前的作品。當時作者的丈夫趙明誠在外地做官,夫妻分居兩地,李清照一人在家獨守空房,適遇陰歷九月九重陽佳節,“每逢佳節倍思親”,李清照思夫心切,寫下了這首《醉花陰》,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自己的寂寞與相思情懷。
既然本詞寫于重陽佳節,那么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有哪些風俗,這個時間節點對于作者思想情感有怎樣的影響,涉及重陽佳節的古詩文有哪些,都需要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真思考。
1.選準詩歌的切入點。這節課內容圍繞詞眼“愁”而展開,問題設計也與之有關,以“愁”貫串教學環節。
2.采用朗讀和鑒賞相結合的方法。重視誦讀古詩詞的作用。本節課設計多次朗讀,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誦讀中由淺入深地感知詩歌,品味詩歌的意蘊。教師的示范背誦,每篇古詩文都要反復朗讀,通過多種方式朗讀,達到熟讀成誦。這樣長期堅持,養成習慣,古詩文的閱讀能力就會自然得到提高。
教會學生賞析的方法。新課標強調詩詞學習要“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設計了賞析環節。這首詞的思想感情不難把握,又設計了總結賞析的一般方法,以鑒賞練習鞏固方法。
3.相信學生的鑒賞能力。我曾經在兩個班上這節課,第一個班按照教學設計分組討論上片和下片的詩句;第二個班,自選詩句討論。結果表明第二種方案學生討論的結果更滿意,生成的內容全面。因為大多數選擇的是“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和“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兩句也是這首詞的經典詩句,所以應相信學生的鑒賞能力,放手讓學生完成。
教學目標:
李清照《醉花陰》教案
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的風格
2.理解內容,體味意境
教學過程:
導語: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接觸女詩人的作品。的確,中國新文學的傳世作品出自女子之手的`確實比例很少,但這決不是女子們沒有才情,而是因為封建社會女子社會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機會太少了。今天,我們就學習一位宋代女詞人作品——李清照的《醉花陰》。
一、文學常識:
——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
——背景:此詞是李清照前期作品。當時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遠游在外,李清照寫了這首詞寄給丈夫,用婉轉含蓄的筆調,表達了無比深厚的相思之情。詞以重陽為背景,喻佳節思親之意。
二、讀:語速,語調,節奏
三、賞析
1. “永晝”是漫長的白天。作者為什么會為白天漫長而發愁?作者為什么會感覺白天會漫長?
——因為丈夫不在身邊,作者倍感孤獨寂寞,因此而感覺到白天漫長,也因此發愁。
2.“瑞腦消金獸”這一景物有何特點?是從誰眼里看出來的?
——這一景物是變化的,但變化極為緩慢,不是長時間注意,根本看不出來變化。這一景物是從作者眼里看到的。作者兩眼緊盯著香爐,希望香燃得快一些,但香卻燃得非常緩慢。表明作者極盼無聊的白天趕緊過去的焦急心情,實際是寫孤獨難耐。
《醉花陰》是高一必修四第二單元宋詞最后一篇課文《李清照詞兩首》中的一首,是李清照南渡前的代表作,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本文就把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展現得淋漓盡致。
本課的教學設計重點圍繞品讀意象、體悟意境展開。我想通過各個意象的品讀幫助學生對李清照的詞產生濃厚的學習鑒賞的興趣,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愁哀思。導入時,我通過引用郭沫若對李清照評價的對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了解李清照的文學地位。接下來,我又和學生一起回顧了初中學過的《如夢令》,這也是為了鼓勵學生通過已學知識的復習回顧進一步明確李清照南渡前期的創作風格。之后是指導誦讀部分。學生之所以對古文不感興趣,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在學習古代詩文時有文字閱讀障礙。我就指導學生先讀準字音,然后讀出情感,邊誦讀邊體會。誦讀過程包括名家范讀、學生自讀、學生齊讀三個環節,讓學生覺得學習不枯燥,有興趣。接著就圍繞本文的詞眼對詩詞意象展開分析,由各個意象串聯成一幅圖畫,體會詞人的心情,感悟詩詞的意境。最后通過表格的形式對本文的時令、時間、景物、行動進行了整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人的愁緒。
教學滿意之處:
1、課前準備工作較好。課前組織學生就前期學習過的詩詞進行背誦,導入部分又讓學生朗讀了之前學過的《如夢令》,以學過的詩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復習鞏固的基礎上使學生盡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2、意象分析也較透徹。注意分析上下闕意象,分析過程中注意聯系之前所學,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復習鞏固了之前的知識。通過對比分析上下闕的意象更好地理解上闋中的“涼”以及下闋中的“瘦”,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詞人的“愁”。無論是指導誦讀,還是分析解讀,都在有層次地幫助學生將愿意學習的興趣轉變為鑒賞解讀感悟的興趣。
3、圖表的應用。課程總結部分利用圖表的形式對本文進行了梳理,形式相對新穎,既能吸引學生,又能簡單明了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意象,體悟意境。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
1、誦讀部分有待加強。古詩詞的學習離不開誦讀,本課我采取的是學生自讀——聽錄音范讀——學生再讀的形式,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再朗誦,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很理想,還應請一學生朗讀,以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渲染詩詞情感。
2、對課堂的掌控能力有待加強。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課堂前半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很好的調動起來,課堂有些沉悶。后半部分學生參與度不夠高。
課堂是多變的,一個班50多個學生就是50多種個性,因此,要進行多層預設,多種預設,使預設更有深度廣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