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3
這是初中物理說課稿一等獎電功率,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水的組成:
(1)電解水的實驗
a.裝置―――水電解器
b.電源種類---直流電
c.加入硫酸或氫氧化鈉的目的----增強水的導電性
d.化學反應: 2h2o=== 2h2↑+ o2↑
產生位置 負極 正極
體積比 2 :1
質量比 1 :8
f.檢驗:o2---出氣口置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木條復燃
h2---出氣口置一根燃著的木條------氣體燃燒,產生淡藍色的火焰
(2)結論: ①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
②一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
③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據水的化學式h2o,你能讀到的信息
化學式的含義 h2o
①表示一種物質 水這種物質
②表示這種物質的組成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③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 一個水分子
④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的構成 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2、水的化學性質
(1)通電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應生成堿(可溶性堿),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應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資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蓋,但供人類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儲水庫。海水中含有80多種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 h2o ,最多的金屬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國水資源的狀況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業“三廢”(廢渣、廢液、廢氣);農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以及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業三廢要經處理達標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處理達標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農藥、化肥,提倡使用農家肥;加強水質監測。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究創新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使學生感到學習有用,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重、難點:力的概念(重點)
力的作用效果,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難點)
教具:彈簧、乒乓球、排球、磁鐵、小車、鐵釘、鋸片、汽球、海綿;多媒體計算機。
教學方法:問題——體驗——探究教學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和內容
新課引入
先設計懸念,激起學生求知欲,從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內容“力”,再讓學生看課文“?”后面的一段內容,再讓學生說出常用“力”字的詞及其意義。(接著讓學生體驗下面的過程)
1、學生緊握拳頭。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學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學生用力搬起課桌站立10秒鐘。
讓學生談有什么感覺?引導學生說出原因。
先請學生談談對力的認識,舉出平時用力的一些動詞,如:推、拉、壓、握……。然后講解人們對力的認識是從日常生活中開始的,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從事生產勞動中經驗的結晶,如:提水、挑物體、拉車、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覺到肌肉緊張。在此基礎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課題。
(多媒體投影):什么是力
新課教學:
一、力是什么?(多媒體投影)
1、觀察、演示:(多媒體投影——出示一組運動圖片)
①在剛才學生的體驗下,引導學生得出“力”是人對物體的作用,是人對物體施加了力。
②接著讓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物體間能否發生力的作用呢?生產中,有沒有見過其他物體對物體施加力的情況嗎?(教師組織,學生互問互答)
③學生思考并舉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多媒體投影)
④剛才學生所舉的例子都是物體與物體相互接觸而發生力的作用的,讓學生對此提出不同的意見。(舉出一些不接觸也能發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體投影——A、B圖片)
A》蘋果離開樹后能下落;
B》鐵釘沒有接觸磁鐵,磁鐵吸引仍能鐵釘;
結論:相互接觸的物體間能發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觸的物體也有力的作用。
⑤學生總結出: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推、拉、提、壓等的作用,即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有學生對“作用”的疑問,教師對此進行解釋:在物理學中通常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體投影)
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教師講解:綜上所述,兩個物體無論是否接觸,它們之間都能發生力的作用,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我們把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多媒體投影)
(學生懂得從例子中分辨這兩種物體)
3、多媒體投影上述記錄與分析,加深學生對物體力作用的體會
4、鼓勵學生由體驗提出疑問:一個物體能否發生力的作用?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從主觀感覺出發,有礙概念的理解,例如:緊握拳頭時,手沒接觸別的物體而肌手也緊張,認為一個物體也能有力的作用(處理方法,讓學生握拳體會手指與手掌的相互擠壓。手指、手掌為兩個物體)。
學生總結出:單獨一個物體不能發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觀察和體驗:(多媒體投影和學生實驗相結合)
提出問題,再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索的興趣:一個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來的?
1、學生實驗:
①讓全體學生舉手拍書桌
②學生用雙手拉彈簧
2、(多媒體投影)
①站在滑板上的學生推墻后的場面;
②游泳時手和腳向后劃水,人為什么前進?
③觀察球從高處落地后的情況,引導學分析得出結論;
3、總結(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運用:劃船時船漿向哪個方向劃?為什么船能前進?(多媒體投影)
5、質疑討論:
甲乙兩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臉,臉痛手不痛,是臉受到了力而手沒有?
6、做一做:
讓學生吹好氣球后,再放開,氣球就會從手中飛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獲得什么啟示?(多媒體投影——火箭)
原因:氣球向后壓出氣體,反過來氣體向前推氣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問題:物體間力的作用看不見,摸不著,怎樣知道物體是否受到了力呢?會產生什么效果呢?
教師講解什么是運動狀態的改變,由學生的實驗概括出結論(多媒體投影和學生實驗相結合)
1、學生演示:兩名學生傳接排球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學生演示:
(1)輕壓氣球
(2)輕拉壓彈簧
(3)使鋸片變彎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3、質疑討論:
(學生實驗)學生用手壓桌面,桌面看不出變化,從而提出: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不都是能產生效果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多媒體投影幫助釋疑。)
四、理解知識,發展智力:創設教學情境,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重視個體,激活學生思維,并使學生獲的成就感(穿插于過程)
1.馬拉車時車,車隨馬前進,可見車受力而馬不受力對嗎?
2.腳踢球時受到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這時受到球作用的物體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動,人就不受力嗎?
4.磁鐵能夠吸引鐵釘,鐵釘也能吸引磁鐵嗎?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為什么會碎?
6.怎樣判斷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讓學生吹好氣球后,再放開,氣球就會從手中飛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獲得什么啟示?
五、探討總結(多媒體投影)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物體間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直接接觸的物體間可以發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能發生力的作用。
3、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運用這個知識解釋生活、生產實際中遇到的一些實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六、教師結束語:
有的力很小:小螞蟻搬著面包屑,細雨紛飛飄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風巨浪,轟然巨響,火箭騰飛,斗轉星移,宇宙奇觀,力真美妙!關于力還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學現象,同學們回去后按探究問題探究,如果發現新的問題,我們大家再來共同探討!
七、探究問題
1、力的大小如何比較?
2、怎樣對力進行測量?
3、你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種測量力的工具嗎?
教學重點和難點:
超聲波的應用
學生查找、交流信息、應用知識的能力
課前準備:
收集信息
處理信息(在醫學上、在軍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學技術)制成Powerpoint
教學設計圖示: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與意圖
什么是超聲波
超聲波有哪些主要特征
超聲波有哪些應用 收集信息
處理信息(在醫學上、在軍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學技術) 充分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學校的課堂與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的引入:
播放海豚表演的視頻,提出問題:你知道海豚是如何捕食嗎?
新課的教學:
學生主持:今天我們就學習超聲波,我們人耳能感覺到聲音的頻率在20 Hz 至20000Hz之間.頻率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聲波,都不能引起人的聽覺,低于20Hz的聲波叫次聲波,高于20000Hz的聲波叫超聲波.超聲波的特點:束射特性、吸收特性、超聲波的能量傳遞特性、超聲波的聲壓特性.現在我分別介紹它們.
一.束射特性
由于超聲波的波長短,超聲波射線可以和光線一樣,能夠反射、折射,也能聚焦,而且.遵守幾何光學的定律.即超聲波射線從一種物質表面反射時,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當射線透過一種物質進入另一種密度不同的物質時就會產生折射,也就是要改變它的傳插方向,兩種物質的密度差別愈大,則折射也愈大.
二.吸收特性
聲波在各種物質中傳播時,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強度會漸進減弱,這是因為物質要吸收掉它的能量.對于同一物質,聲波的頻率越高,吸收越強.對于一個頻率一定的聲波,在氣體中傳播時吸收最歷害,在液體中傳播時吸收比較弱,在固體中傳播時吸收最小.
三.超聲波的能量傳遞特性
超聲波所以在各個工業部門中有廣泛的應用,主要之點 還在于它比可聽聲波具有強大得多的功率.為什么有強大的功率呢?因為當聲波到達某一物資中時,由于聲波的作用使物質中的分子也跟著振動,振動的頻率和聲波頻率—樣,分子振動的頻率決定了分子振動的速度.頻率愈高速度愈大.物資分子由于振動所獲得的能量除了與分子的質量有關外,是由分子的振動速度的平方決定的,所以如果聲波的頻率愈高,也就是物質分子愈能得到更高的能量、超聲波的頻率比可聽聲波可以高很多,所以它可以使物資分子獲得很大的能量;換句話說,超聲波本身可以供給物質足夠大的功率.
四.超聲波的聲壓特性
當聲波通入某物體時,由于聲波振動使物質分子產生壓縮和稀疏的作用,將使物質所受的壓力產生變化.由于聲波振動引起附加壓力現象叫聲壓作用.由于超聲波所具有的能量很大,就有可能使物質分子產生顯著的聲壓作用、例如當水中通過一般強度的超聲波時,產生的附加壓力可以達到好幾個大氣壓力.液體中存起著如此巨大的聲壓作用,就會引起值得注意的現象.當超聲波振動使液體分子壓縮時,好像分子受到來直四面八方的壓力;當超聲波振動使液體分子稀疏時,好像受到向外散開的拉力,對于液體,它們比較受得住附加壓力的作用,所以在受到壓縮力的時候;不大會產生反常情形.但是在拉力的作用下,液體就會支持不了,在拉力集中的 地方,液體就會斷裂開來,這種斷裂作用特別容易發生在液體中存在雜質或氣泡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液體的強度特別 低,也就特別經受不起幾倍于大氣壓力的拉力作用.由于發生斷裂的結果,液體中會產生許多氣泡狀的小空腔,這種空泡存在的時間很短,一瞬時就會閉合起來.空腔閉合的時候會 產生很大的瞬時壓力,一般可以達到幾千甚至幾萬個大氣壓力.液體在這種強大的瞬時壓力作用下,溫度會驟然增高. 斷裂作用所引起的互大瞬時壓力,可以使浮懸在液體中 的固體表面受到急劇破壞.我們常稱之為空化現象.
現在由每組推薦的同學給大家介紹超聲波的應用.
第一組:超聲波在醫學上的應用
人體各個內臟的表面對超聲波的反射能力是不同的,健康內臟和病變內臟的反射能力也不一樣.平常說的“B超”就是根據內臟反射的超聲波進行造影,幫助醫生分析體內的病變.美國科學家正在研究用超聲波止住病人體內出血的新技術,可免除手術止血的痛苦與危險.
據新一期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醫生通常用動手術的方式來為病人止血,這一方法風險較大.有研究者設想用超聲波對體內傷口進行加熱燒灼,借以止血.但如果出血位置在腦部,或出血面積較大,這種方法就很不可取.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發現,高密度聚焦超聲波能加快自然凝血過程,無須加熱燒灼傷口就能止血.實驗表明,超聲波會加快血液運動,激活血小板,使它們錯認為自己是在流經一個破裂的傷口,從而加強粘著性,與細胞膜及其它血小板粘附,促進凝血. 這一方法比手術止血和超聲波加熱止血更安全.研究人員將進一步完善這項技術,先在動物身上試驗,然后用于人體.
第二組:超聲波在軍事上的應用
為什么在水中不采用雷達、衛星遙感技術等先進技術而仍用落后的聲納呢?
海水能吸引電磁波,雷達用不上了.海水吸熱能力太強,紅外線技術無用武之地;水的透光能力差,而吸收光的能力卻很強,光學觀察設備如望遠鏡也使不上了.特別是深海中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見.探照燈又會暴露自己. 而海水的傳聲能力卻比在空氣中強得多.聲納技術就應運而生了.聲納機發出一束不同頻率的聲音信號,再用特殊設備接受反射信號加以分析,這樣就如同安上了蝙蝠的耳朵,周圍的情況也就知道了
第三組:超聲波在生活中的應用
超聲波鼠蟲驅除器:超聲波沒有穿透力,故遇到障礙物不能穿透,但是能反射回來,但是必須是硬物體才能反射,但損耗很大.超聲波遇軟物體能被吸收,如窗簾、沙發、衣、被等物,所以也影響它的使用面積.該儀器壽命3年以上耗電極微,每月1—3度電,輸出為1W電壓為11伏對人無危險傷害,安全可靠
超聲波洗衣機:徹底“拋棄”洗衣粉,與傳統洗滌方式不同,超聲波洗衣機主要利用超聲波的“空化”作用(超聲波作用于液體時可產生大量小氣泡 .一個原因是液體內局部出現拉應力而形成負壓,壓強的降低使原來溶于液體的氣體過飽和,而從液體逸出,成為小氣泡.另一原因是強大的拉應力把液體“撕開”成一空洞,稱為空化.空洞內成為液體蒸氣或溶于液體的另一種氣體,甚至可能是真空.因為空化作用形成的小氣泡會隨周圍介質的振動而不斷運動、長大或突然破滅.破滅時周圍液體突然沖入氣泡而產生高溫、高壓,同時產生激波.和空化作用相伴隨的內摩擦可形成電荷,并在氣泡內因放電而產生發光現象.在液體中進行超聲處理的技術多數與空化作用有關),產生巨大能量,將污垢從衣物上“震”下來溶解到水中,然后再通過內筒的轉動對衣物進行摔打和水流穿透,洗凈衣物.超聲波洗衣機不僅無污染,而且比普通洗衣機節水三分之一.
BJ49-密度計超聲波清洗器,本系列儀器的超聲波發生源和震板為獨立組件,主要適用于油田、煉油廠密度計圓管內壁清洗,同時也適于各種相同密度計尺寸規格的管道、圓管、方管內壁的清洗.
超聲波加濕器
第四組:超聲波在近代科學技術上的應用
很多動物都有完善的發射和接收超聲波的器官.以昆蟲為食的蝙蝠,視覺很差,飛行中不斷發出超聲波的脈沖,依靠昆蟲身體的反射波來發現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聲納”系統,使它能在混濁的水中準確地確定遠處小魚的位置 .現代的無線電定位器——雷達,質量有幾十、幾百、幾千千克,蝙蝠的超聲定位系統只有幾分之一克,而在一些重要性能上,如確定目標方位的精確度、抗干擾的能力等都遠優于現代的無線電定位器.深入研究動物身上各種器官的功能和構造,將獲得的知識用來改進現有的設備和創制新的設備,這是近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學科,叫做仿生學.
教學反思:
教學點評:
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同學們對超聲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首先對所有的同學付出的努力我感到很高興,大家通過自己的查找資料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知識,而且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同學們的自由發言、提問都非常的出色.現在我們整理一下課堂學習的思路是什么?
提出問題 合作討論 得出結論.現在同學們完成下列表格,選出自己認為優秀的同學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及三者間的關系;
(2)能區別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知道機械效率的定義;
(4)機械效率的表達式.理解機械效率總小于1;
(5)會用公式計算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6)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標
(l)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概括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實驗操作能力:包括組裝滑輪組,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機械的效率。
3、情感目標
(1)、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加深理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互相交流的素養。
二、實驗器材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刻度尺、鉤碼、彈簧秤、鐵架臺,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兩個定滑輪和兩個動滑(一大一小)輪組成的滑輪組,長1米的細繩2根。
三、教學方式
引導探究式教學
教學過程
師生互動
教學目標
活動1
復習提問
一、回顧-----各種簡單機械
1、 省力費距離的機械;
2、 費力省距離的機械;
3、等臂杠桿。
1、使學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機械;
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機械的結構;
3、為導出“機械效率”作準備。
活動2
猜想
二、猜想----比較直接對鉤碼做功和使用機械對鉤碼做功的大小?
1、教師演示兩種做功形式并提出問題;
2、學生猜想,比較二者做功大小。
1、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活動3
制訂計劃進行實驗
三、探究-----W總和W有的大小
1、學生動手做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師設計實驗方案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證據和計算;
3、學生陳述自己的猜想和證據是否一致。
1、會動手實驗;
2、會收集數據并進行計算;
活動4
分析論證
四、分析-----W總〉W有的原因
1、 機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結論:
1、有用功(W有用):利用機械工作時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額外功(W額外):對人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額外功;W額外=W總-W有用
3、總功(W總):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叫總功;W總=F·s W總=W有用+W額外
4、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公式:
5、機械效率沒有單位,永遠小于1。
1、能對自己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論證。
2、理解各概念的含義。
活動5
應用
五、觀察----一些機械的機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動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1、小組討論;
2、學生各抒己見;
3、老師進行提示和小結。
4、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
活動7
設計與評估
七、探究----設計改變機械效率的方案?
1、每組設計一個提高或降低機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師對學生設計的方案進行分類;
3、學生陳述能提高或降低機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師總結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5、會設計一種或幾種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案;
6、能理解機械效率中改變機械效率的原理。
活動8
交流與提高
八、交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