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3
這是在柏林教學設計一等獎綠色圃,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在柏林》是美國作家奧萊爾的一篇微型小說。小說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柏林為背景,以一列從柏林駛出的火車上發生的故事為材料,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和難以彌合的創傷以及作者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渴望。
戰爭災難是小說的主題。小說抓住情節、環境以及人物的命運來表現戰爭主題。小說開篇即是環境描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透過“柏林”“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社會背景,為故事情節的發生和人物的命運作鋪墊。“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是小說結尾的環境描寫,教師要充分利用心理補白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以及對和平的渴望。微型小說情節緊湊,通過對老婦人的兩次數數、兩個小姑娘的兩次笑、老兵的掃視和說話這些簡潔的人物行動交替描寫構成故事情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厘清人物及其行動,進行情節的梳理,抓住人物的言行來感受戰爭對老兵一家命運的摧殘,同時感受微型小說出乎意料的結尾藝術。
全文三百多字,透過一節小小的車廂,講述小人物的命運,深切表現戰爭主題,體現了微型小說“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特點。
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打下通過語言、動作、心理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礎。對于小說這種文體,學生已初步了解情節發展和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而本課重點引導學生從思考戰爭災難這一主題人手,反思結尾環境描寫的深意。處于和平年代的孩子們,對戰爭沒有多少認知,需要補充一些資料來加深他們對戰爭環境的認識,對戰爭帶來災難的了解,以此來感受本篇小說中描寫的戰爭帶來的悲痛,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應以學生自學為主,通過梳理情節,留心環境描寫,感受人物形象。努力還原真實、自然的閱讀狀態,珍視學生閱讀中的多元感受,激發學生閱讀小說的興趣,在閱讀中不斷發現,為閱讀整本小說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關注情節和人物,了解小說表現戰爭主題的方法。
2.感受小說結局構思的巧妙,體會作者對殘酷戰爭的控訴。
教學
重點難點
發現小說是通過老婦人一家的遭遇表現戰爭災難的,了解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
教 學 流 程:過程設計(突出主問題與關鍵學習活動設計)
板塊一 交流資料,初感戰爭殘酷
1.學生交流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梳理形成重要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945年9月)是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傷亡9000余某某,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浩劫。
2.學生用一個詞語表現戰爭的傷害,并寫到黑板上。
預設;血流成河 尸橫遍野 殘垣斷壁 國破家亡
板塊二 圈畫重點,梳理小說情節
1.學生自由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什么事。
2.學生依據課文情節線,補充故事情節。
學習活動:
根據課文內容,梳理故事情節,把故事情節補充完整。
(1)出示情節圖。
/
(2)學生默讀課文,填寫故事情節。
(3)學生交流展示填寫的情節線索。
(4)引導修正故事情節圖。
板塊三 猜讀細節,感受戰爭的殘酷
1.布置任務:看這一個個小標題,就像一個個凝固的鏡頭畫面,再默讀課文中給你印象深刻的畫面,哪些細節觸動了你?圈出來寫一寫批語。
學習活動:
默讀課文,圈畫出中給你印象深刻的畫面,寫一寫批注。
學生自主學習,圈畫關鍵詞句,并寫上批注。
全班交流,相機板書。
預設:
①幾乎看不見健壯男子,盡是婦女和孩子:男人們大多數都上前線了,預示著還有更多破碎的家庭。
②老婦人數“一二三”: 不斷重復的數字背后是不再歸來的三位親人的命,是母親難以承受的喪子之痛,是由此發瘋的悲劇。
③灰白頭發的后備役老兵上前線:年輕的死了,老的繼續打仗,甚至連年長的后備役老兵也要投入戰場,表現了戰爭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的災難。
④把妻子送進瘋人院:可憐的老婦人已經失去了三個兒子,又即將失去自己的丈夫。
3.教師指著此前寫在黑板上的詞語,引發討論:對比之前大家所寫的表現戰爭災難的詞語,你們所看到的小細節,不見刀光、不見血影,只是如此簡單的三個數字,平常的灰白頭發,一句話XXXXXXXXXX你發現作者表現戰爭的方式了嗎? (以小見大)
板塊四 補寫想象,感知命運
1.補寫想象。
出示:“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
學習活動:
選擇車廂里的一個人物,想一想他會想些什么呢?寫一寫。
提示:
(1)把自己想象成車廂里乘客中的一員,可以是小姑娘、老兵或者其他人。
(2)思考自己或別人的命運,真切抒發對戰爭的感受。
2.交流點撥。
要點:(1)關切戰爭中別人的命運,體會戰爭的殘酷。(2)關切戰爭中自己的命運,表達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的渴望。
3.體會小說結尾的特點。
每一個人都在思考著自己的命運或是別人的命運,因為戰爭讓人感到了死亡的恐懼和對未來生活的迷茫。這些想法作者有沒有寫?
要點:小說結尾的出人意料;“靜得可怕”是對戰爭主題的升華。
4.總結小說特點:小小說,大主題。
微型小說的特點在于篇幅雖小卻五臟俱全,《在柏林》這篇不足 400 字的小說,小說要素俱全,情節波浪起伏,矛盾沖突激烈,人物形象鮮明,而小說所反映的主題卻深刻而震撼人心。
一、品讀含義豐富的詞句,發揮想象“一列火車緩慢地駛出柏林,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
小說開頭這平平淡淡的一句,仔細咀嚼,含義豐富。 首先讓學生思考這句話告訴你哪些信息? 學生會說:火車上都是婦女和孩子,而幾乎沒有健壯的男子。 這是將句子抽取主干所獲取的信息,而且有違常理,你會接著問為什么會“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呢? 火車是一種交通工具,也是一個公共場所,男女老幼匯聚才是正常的情形。 這就是作者構思的精巧之處,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懸念,而這個懸念就像相聲中的包袱,直到小說結尾才讓讀者恍然大悟。
如果教師就此打住,自然也可以了,但如果此時再讓學生品讀一下這個句子,并且問一句“還有什么不合常理的地方嗎”,學生會進入深度思考,也會發現“緩慢”一詞顯得怪異,那么作者為什么要用這個詞,有什么特別含義嗎? 一般火車給人的感覺總是氣勢磅礴,一往無前,風馳電掣,雷霆萬鈞,故用“緩慢”顯然是不同尋常的。 但是這時你可以賣個關子,或者也可以說是設個懸念,不要告訴學生答案,你只需告訴他答案去文中找,那么學生就很容易被你領進文本之中了。
二、品讀修辭巧妙的詞句,把握真意明確了開頭作者設置的懸念之后, 可以讓學生通讀課文,問“小說中還有沒有懸念”,相信學生一定會發現老婦人“一,二,三”的數數。 這個身體虛弱而多病的老婦人為何要不停數這三個數,且“聲音蓋過了車輪的‘咔嚓咔嚓’聲”,這不是太令人不可思議了么?這三個數有什么特殊意義么?這些都能引起讀者思考。但是孩子不會思考這些問題,老婦人的奇特舉動引得兩個小姑娘“指手畫腳,不加思慮地嗤笑起來”。 這時作者寫道,“一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一眼,”又是一個懸念,老頭為什么要“狠狠”掃她們一眼呢? 他為什么要兇巴巴地對待兩個天真爛漫的小姑娘呢? 懸念連著懸念,讀者的思緒完全被作者控制了,急欲知曉這不近人情背后的答案。
老婦人的數數除了懸念之外,作者還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通過反復,像一柄錘子不斷敲擊讀者胸膛,但作者還是引而不發。 “兩個小姑娘再次傻笑起來。 ”再來一個反復,小姑娘由“嗤笑”而“傻笑”,讓學生連起來品讀一番,或者可以有別樣的感悟。 如果說前面的“嗤笑”代表了老頭的情感,那么此刻的“傻笑”則完全代表了作者的褒貶,但作者為何要去貶斥兩個不諳世事的小姑娘呢? 在重重的懸念和反復之后,答案似乎已經水到渠成了。
三、品讀情感豐富的句子,領悟主旨“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可憐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時,你們大概不會再笑了。 我們剛剛失去了三個兒子,他們是在戰爭中死去的。 現在輪到我自己上前線了。 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往瘋人院啊。 ”這是老婦人反復數一二三的答案,也是這對老夫婦坐上這列火車的原因,這原因催人淚下啊。 反復讓學生品讀這段話,實在蘊含了感人至深的情感。 老婦人的可憐是因為她失去了三個兒子,這接連的打擊使她瘋了,“可憐”應當著落在這個地方。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這“可憐”當理解為“可敬”,這是一位多么偉大的母親,她為國家獻出了三個兒子,讀到這里讀者是否有一種肅然起敬之感? 當灰白頭發的戰時后備役老兵說:“他們是在戰爭中死去的。現在輪到我自己上前線了。”反復涵詠這句話,是否可以讀到老兵的驕傲,因為兒子們是在戰爭中死去的,是為了國家死去的。 也可以讀到戰爭的殘酷,三個兒子死去了,老婦人發瘋了,而現在老兵也將上前線了,于是小說的主旨躍然紙上:揭示戰爭的殘酷,呼喚和平。
這時可以拋下這樣的問題:這是什么戰爭? 分析這次戰爭的情況。 歷來有文史一家之說,結合二戰的歷史,在二戰的背景下去解讀這篇小說,那么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作為侵略國的德國,不僅給被侵略國造成巨大災難, 也讓本國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戰爭創傷。 再讀“現在輪到我自己上前線了”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老兵義無反顧的豪邁,所謂上陣父子兵,前仆后繼,雖然這是場不義之戰,但在老兵心里畢竟他是去為國而戰, 故可以理解為表現他的愛國之情。 但是反過來看,“輪到”一詞又顯得被迫無奈,雖不想去前線,但為了祖國也不得不去,這就使小說的主旨更加豐富,更其深刻,具有了反戰的思想。回過頭來看小說標題“在柏林”,為什么不用“在巴黎”或“在倫敦”? 這是作者的匠心獨運,是更切合這反戰主題的,是更具有反思戰爭的張力的。 作為侵略國的國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創傷,付出了如此慘痛的代價,那么被侵略國則更其慘烈了。 任何戰爭,荼毒生靈,最終受害的總是千千萬萬普通百姓,而人民總是渴望和平,反對戰爭的。這時可以再讀小說的開頭,“緩慢”一詞當會有新的理解。 這是一列有氣無力的火車,就像戰爭烏云籠罩下的國民,情緒低落,看不見前途。 火車成了一個象征,戰時國民的象征,動作遲緩,表情冷漠,甚至帶有點麻木,因為不知希望在何方。 故起筆這平淡的一句話,細細讀來,實在為整篇小說營造了一個相當貼切的背景氛圍。也正因如此,作者僅僅交待火車駛出柏林,而沒有交待火車的目的地,例如通常的習慣“一列開往漢堡的火車緩慢地駛出柏林”。
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人物語言、動作描寫,感知人物形象,體會作者對殘酷戰爭的控訴,對飽受戰爭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2.通過比較,感受小說設置懸念的藝術效果。
3.體會標題對表現小說主旨的作用,了解小說“以小見大”的特點。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人物語言、動作描寫,感知人物形象,體會作者對殘酷戰爭的控訴,對飽受戰爭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教學難點:
體會標題對表現小說主旨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把握小說三要素
1.認真閱讀課文,圈劃批注小說三要素
2.故事發生在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
3.故事有哪些人物?
4.概括故事情節
二、聽讀課文,圈劃批注,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小說主旨
1.請學生朗讀課文
2.圈劃批注:人物有怎樣的表現?為什么有這樣的表現?從中你有怎樣的思考?
3.由此,你認為作者寫這篇文章究竟想要表達什么?
三、朗讀課文,了解小說的表現手法
1.
將原小說與改后的內容進行比較,體會小說層層設疑、設置懸念所產生的表達效果。
2.
品析題目,知道“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
四、回顧課堂,布置作業
(一)、基礎題
1.比較文中原句與改句在表達效果上的不同。
①當我告訴你們她就是我的妻子時……
②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時……
③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可憐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時……
(二)、提高題:
1.運用今天所學的方法課外閱讀《豐碑》,在有疑惑處設疑并解疑,體會作者的巧妙構思。說一說以“豐碑”為題的好處。
我們都愛讀小說,通常讀小說你會關注什么?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小說——《在柏林》,前面我們已經學過兩篇小說了,我們知道,讀這一類敘事類的文本,我們需要思考一個核心問題: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通常可以從人物入手。
請同學打開書本71頁,認真閱讀課文,落實小說三要素,在文本中進行圈劃批注。
檢查一下同學們的初讀情況。
故事發生在哪(如回答柏林,進一步追問,能在具體點嗎:一列駛出柏林的火車車廂內)
這是故事發生的小環境,能夠從文本中推出故事發生的大背景嗎(戰爭)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能夠幫助我們解決這個核心問題。
小說的人物有哪些?(老兵、老婦人、兩個小姑娘、老頭)主要人物是前三者。
故事情節概括
上課一開始老師說了,讀小說,我們要思考核心問題: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人物入手。接下來,我請兩位同學來的課文,其他同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這些人分別有怎樣的表現,為什么有這樣的表現,從中你有怎樣的思考?邊聽朗讀,邊拿筆在文本中圈劃。我再給大家2分鐘的思考時間。
我們先來看老兵,這是怎樣的老兵,你關注到他的哪些表現?
老兵:
“頭發灰白”,這一處肖像描寫表明老兵年紀已大,
戰時后備役,意思是公民隨時準備根據國家需要應征入伍的兵役。年紀已大卻還要服兵役,可見戰爭的殘酷,如果聯系前面這列車廂上沒有一個健壯的男子,我們會進一步追問,這些男子都去哪里,再結合老兵的那番話,這些年輕人都上前線了,而且很多不幸陣亡,戰爭還在進行,人手不夠了,因此即使年邁也不得不上前線。
“挺了挺身板”這是一處細節描寫,表明老兵的這段話是再一次揭開痛苦的傷疤,這需要勇氣,這需要力量來支撐,所以老兵說話前要挺一挺身板。
“總得”這個詞語意思是一定要、必須要,表明無可奈何
小結:戰爭的殘酷在于有時候,分別即是永別,生命在戰火中不堪一擊、如此脆弱,無數生命在戰爭中消亡。
老婦人
老婦人的表現或者說舉動文中用了“奇特”表示,奇特在于反復數著“一、二、三”,而且身體虛弱且多病的她聲音卻蓋過了車輪聲。從老兵的話中我們知道這是一個神志不清的瘋子,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反復數一、二、三,除了進一步表明老婦人的神志不清,老婦人的瘋,除此之外,我們來還原一下老婦人在神志不清之前她陸續接到噩耗時的心理變化:悲痛——悲痛欲絕——精神崩潰。發現了嗎,一、二、三,老婦人的悲痛、恐懼在成倍增加,她的希望在不斷減少,最后悲痛恐懼徹底擊垮了老婦人,她瘋了,在她奔潰之前,在她的頭腦里存留的記憶是一、二、三三個兒子的到來,一、二、三,三個兒子的死去。
小結:戰爭的殘酷在于給活著的人帶來精神的苦難與摧殘。這種精神的創傷所帶來的無窮盡的痛苦甚至超過肉體的消亡。
小姑娘
“指手畫腳”意思是說話時做出各種動作,形容說話時放肆或得意忘形,讓人感覺這兩個小姑娘非常沒禮貌,沒教養
“不假思索”意思是不花時間思索、考慮,可見他們是無知、不諳世事的
嗤笑,態度輕蔑,不尊重人
她們沒有同情心、她們無知無禮、她們的笑無疑是把刀子插在了老兵的心中。從作者形容小姑娘的用詞中,我們可以讀出作者的情感傾向,對于這兩個小姑娘,作者是持否定態度。
小結:作者并非要批判這兩個不諳世事的小姑娘,因為她們同樣是戰爭的受害者,因為戰爭,她們不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她們的內心自然不健康。
車廂其他乘客
聽了老兵的一番話,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老兵的一番話不僅激起大家對老兵一家遭遇的深切同情,更引發了人們對戰爭的思考,老兵一家的遭遇是整個車廂每個人過去、正在、將要遭遇的。
小結:飽受戰爭之苦的人民就像這列不知去向的列車,不知出路。他們悲痛、他們迷惘。他們無奈,因此整節車廂里籠罩著如此壓抑的可怕的寂靜。
把這些人的表現,表現背后的原因聯系起來思考,你覺得作者想要表達什么?
預設:戰爭是殘酷的,帶給人無盡的傷害,
戰爭給人肉體帶來傷害,給人們的心靈也帶來了傷害
戰爭的殘酷就在于不僅毀滅了死去的人,更毀滅了還活著的人
我們再一次通過朗讀課文,走進文本。
老師換一種方式講這個故事,大家比較一下,和原文作者講故事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樣,哪一種更吸引你?
原文作者在一開頭為我們設置了一連串的問題,因為這一連串的問題,使讀者讀了開頭還想繼續往下讀,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這種寫法我們稱之為設置懸念,作者有意隱藏這些信息就好像有意蒙住讀者的眼睛,同時也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
最后,我們試著再將思維往更深處推,故事發生在一節車廂里,一節駛出柏林的車廂,為什么小說的題目卻是在柏林?
車廂就是當時社會的縮影,遭受殘酷戰爭的不只是老兵一家,而是整個柏林,整個德國,乃至整個被卷入一戰的所有國家,千萬個家庭都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通過一節小小的車廂來反映戰爭帶來的深重災難,這是本文創作的一大特點——以小見大。
回顧課堂,小結并布置作業
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深厚的主旨,體會文章對于殘酷戰爭的控訴。
2.領會這篇微型小說蓄勢和鋪墊的重要性以及結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教學重點
品味文本中的詞句,理解作者蘊涵其中的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小說如何運用抖包袱的手法將情節推向極至。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話題 創設情境
1.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中國還是外國,戰爭是人民生活中最殘酷的事。我們可以舉出許多反映戰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作品,都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
2.請你們談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戰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新聞作品。
二、探究標題 想象暢談
1.戰爭是統治階級之間利益的驅使。而在戰爭的陰霾下,處于戰爭中心的廣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在柏林》這個標題看上去很寬泛,留給我們很多想象的空間。(板書:在柏林)【出示課件1:出示課題】
其實,這篇小說是關于戰爭的。
2.同學們一定讀過一些關于戰爭的文章或看過關于戰爭的影片,可能對戰爭中人們的生活有各種想象,請大家自由發言,所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師適當引入戰爭給人民生活和精神帶來的苦難和摧殘,而后展開對文章的閱讀。
三、深入文本 層層剖析
(一)分組探究下列問題。
【出示課件2】
1.兩個小姑娘“不加思慮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來”說明了什么?
2.老兵所說的“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往瘋人院啊”,“他們的母親”如果改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里平靜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兩個“靜”在內涵上有什么區別?
(二)學生匯報以后,師生評價,教師點撥指導。
1.說明了小姑娘的缺乏關懷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淺。(板書: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 老婦人 后備役老兵)
2.“他們的母親”揭示了老婦人和陣亡兒子之間的關系,用“他們的母親”的稱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兒子的極端痛楚顯露無遺。(板書:失去三個兒子 送妻子進瘋人院)
3.第一處“靜”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懾力,是外在的。全文結尾處的“靜”是懾入人心的震驚和痛,是內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題,品味主旨
1.分組討論:
【出示課件3】
文章敘述的是一列駛出柏林的列車上的事,而課文的題目取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學生匯報,師生共同評價。
3.教師指導:
【出示課件4】
首先,柏林是這場戰爭的策源地。作者將文章的背景置于這列由柏林開出的列車上,可以想見,遭受到殘酷戰爭摧殘的不僅僅是列車上后備役老兵這一家,老婦人由痛心到絕望到瘋狂的心路歷程,后備役老兵拋家棄妻的無奈和難以言說的巨大痛苦……這是戰爭中一個家庭的毀滅,更是千萬個籠罩于戰爭陰影下家庭的縮影。
五、著眼結尾,感受技法
1.出示問題:【出示課件5】
小說的結尾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勢和鋪墊,結尾時老兵滿含血淚的控訴才更顯沉重。請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鋪墊呢?
2.提問,評點。
3.指導:
例如一開始老婦人讓人不能捉摸的數數“一、二、三”,一直到小說結尾處由老兵說出她是因兒子相繼死去而變瘋的瘋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個兒子的數字。還例如一開始小姑娘們的嗤笑,當老兵說出真相后車廂里的一片寂靜。
六、課外拓展,布置作業
以反映戰爭為主題,根據你已讀過的詩詞或看過的電影,寫一篇小小的讀(觀)后感。
板書設計
在柏林
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
老婦人:失去三個兒子
后備役老兵:送妻子進瘋人院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篇小小說,篇幅很短,但是涵義很深。它是一篇關于戰爭題材的小說,從車廂里的一幕鏡頭揭露了德國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本國人民和其他國家人民帶來的災難。
在教學中,我先以談話的方式說起關于戰爭的話題,讓學生說一說關于戰爭的詩歌或影視作品等。這樣做的目的是把學生更快地帶進一種氛圍,為學習課文做準備。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順序來組織教學:探究標題的深意——逐層剖析文本——從文題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學習本課的寫作技法。每個環節都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每個學生都能夠認識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危害。
學生自我探究的環節進行得不夠順暢,可能是學生年齡小,對戰爭方面的內容了解較少導致的。今后教學中,對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盡量考慮充分,以免出現“冷場”現象。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