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4
這是寒風吹徹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所表達的對生命、生活真諦的獨特感悟。
2、品味文章質樸而雋永的語言特色。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著名作家周國平在《直面苦難》中說:“人天生是軟弱的,惟其軟弱而猶能承擔起苦難,才顯出人的尊嚴。……只有以軟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著尋常苦難的人們,才是我的兄弟姐妹。”今天我們學習青年作家劉亮程的《寒風吹徹》,看看作家是怎樣看待人生中的“寒風吹徹”的。
二、作者簡介
(一)走進劉亮程
劉亮程,1962年出生,新疆沙灣縣人。他種過地,當過鄉農機管理員。勞動之余寫點文字,幾乎所有文字都在寫自己生活多年的一個村子。在這個村子里,房子被風吹舊,太陽將人曬老,所有樹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葉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種自然生存。
著有詩集《曬曬黃沙梁的太陽》,散文集《虛土》《一個人的村莊》《在新疆》《一片葉子下生活》等。
《一個人的村莊》首版后,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天涯》《大家》《北京文學》《散文選刊》《南方周末》等報刊都作了隆重介紹,作者本人亦一鳴驚人,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后一位散文家”和“鄉村哲學家”。
三、文本講解
(一)初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問題:1、這篇散文寫“我”在一天下午圍抱著火爐,烤幾塊饃饃,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紛飛中散漫的回憶著過去的哪些人和事?在文中找出相關的描寫并簡要概括。
(1)“我”在成長歷程中被寒風吹徹。那個冬天我十四歲,趕著牛車去沙漠里拉柴禾。
我的一條腿卻被凍僵了,失去了感覺。
像一根根針刺在骨頭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鉆-------這種疼感一直延續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陰冷的日子。
(2)“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風吹徹。
一個寒冷的早晨,一個渾身結滿冰霜的路人,我給他倒了一杯熱茶;第二天下午,他徹底地凍僵了。
“姑媽”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風吹徹。
姑媽年老多病。她總擔心自己過不了冬天。天熱了讓你媽過來喧喧。多少年過去了,姑媽那句話中的“天”一直沒有熱。姑媽死在幾年后的一個冬天。
(3)“母親”在年邁衰老中被寒風吹徹。
母親拉扯大她的七個兒女。她老了。母親斑日的雙鬢分明讓我感到她一個人的冬天已經來臨,那些雪開始不退、冰霜開始不融化--無論春天來了,還是兒女們的孝心和溫暖備至。我感覺著母親獨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無能為力。
爺爺、奶奶輩寒風吹徹。
我想起爺爺奶奶也是分別死在幾年前的冬天。
(二)如何理解“寒風”在文中的內涵?(概括)
明確:既實指北方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生存狀況,也虛指人生旅途中的種種磨難,還指在生老病死規律中的脆弱和無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帶來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種心境。
(三)如何理解“吹徹”的含義?
①時間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風吹徹,作者說他過去被寒風吹徹,現在被寒風吹徹,預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歲月也將被寒風吹徹。
②空間上每一個地方每一個角落都被寒風吹遍,我們無法逃避。
③深度上寒風吹得人“痛徹骨髓”,逼向生命的極致即死亡。
④廣度上,寒風幾乎吹徹所有的處境窘困的人。吹徹不只是指肉體的,更是指精神的。
(四)再讀課文,用心感受作者的人生的體驗
明確:在“我”和其他人遭遇寒風吹徹之際,作者有哪些獨特的人生體驗?找出文中相關的描寫,談談你的'理解。
1.經過許多個冬天之后,我才漸漸明白自己再躲不過雪,無論我殘縮在屋子里,還是遠在冬天的另一個地方,紛紛揚揚的雪,都會落在我正經歷的一段歲月里。當一個人的歲月像荒野一樣敞開時,他便再無法照管好自己。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酷寒總是如期而至,無法拒絕;在生活極其貧困時,遭受寒冷的侵害是必然的。
2.許多年后有一股寒風,從我自以為火熱溫暖的從未被寒冷浸入的內心深處陣陣襲來時,我才發現穿再厚的棉衣也沒用了。生命本身有一個冬天,它已經來臨。
生命的衰老是人生的冬天,讓人畏懼;人總要面臨衰老、死亡,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人是無力回天的。
3.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
惡劣的生存條件及由此導致的不可避免的人情淡漠,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每個人的生存都異常艱難,自顧尚不暇,助人更無力;無論是陌生人還是自己的親人,同情心和微小的幫助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每個人只能獨自面對、承受自己的苦難。
4.天快黑時,我裝著半車柴禾回到家里,父親一見就問我:怎么拉了這點柴,不夠兩天燒的。
提示:寒冷與貧窮的可怕,不只是讓人們的生存陷入困境、瀕臨絕境;更在于它讓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退縮到盡頭,在物質條件極為貧乏之際,即使是父與子之間的親情也蕩然無存。
5.她說:“你姑媽死掉了。”母親說得那么平淡,像在說一件跟死亡無關的事情。
提示:人們在存在狀態極差的情況下,已經習慣了孤獨地生存,也見慣了自己和他人屢屢降臨的不幸,心已麻木;眼睜睜著親人離去也是無可奈何,似乎連痛苦也已經不存在了,真實的表現了困境中飽經滄桑的人們痛苦和無奈的心理。
(五)小結(劉亮程通過本文想向人們傳達什么,這種傳達有什么意義。)
“雪”“冬天”“寒冷”既是對真實情境的描繪,也蘊含了敘述者隨著年齡增長而對生命中的冷漠、孤單、衰老等的體驗。也可以說,這是一首對于劣境、苦難、無奈、抗爭、希望有著獨特生命體驗的悲歌。
(六)三讀課文,體味語言
例:1、那是個上了年紀的人,身上帶著許多個冬天的寒冷,當他坐在我的火爐旁時,爐火須臾間變得蒼白。
“身上帶著許多個冬天的寒冷,”以虛寫實,耐人尋味,讓人想象到老人艱辛的生存中飽經滄桑、如今身單體弱正被寒冷侵襲的難以支撐的形象;“爐火須臾間變得蒼白”運用夸張手法,表現老人身上寒氣之重。
(七)拓展
閱讀劉亮程《城市牛哞》
一、教學目標《寒風吹徹》教案匯總兩篇
1、理解本文所表達的對生命、生活真諦的獨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敘述中使用時空交錯結構所產生的表達效果。
3、品味文章質樸而雋永的語言特色。
4、領會人生經歷與人生感悟之間的特定關聯。
二、教學重點
能感受生命本身的嚴酷與無奈以及抵御寒風吹徹的艱難
三、教學難點
時空交錯的敘述結構、質樸而意味深長的語言
四、教學總體設想
在表達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生命的感悟類文章中本問可以算是獨樹一幟的,她質樸的語言,交錯的敘述結構,原生態的生命特征以及卑微生活者的無可奈何,特別是那種貫穿全文的透骨寒冷,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盡管第一、第二單元的課文都是對生命的了、生活的理解與感悟,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以感受為主,讓學生去感受一種不曾經歷的生活與生命的冷峻與嚴酷,讓學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風吹徹中唯一的辦法是支付溫暖并獲取溫暖。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經過兩個單元的學習,讀了那么多關于人生關于生活的篇章,現在能否用一句話來概括你的對生活、生命的理解?可以是你自己的感悟也可以對別人的觀點進行總結。
估計答案:
小結:
下面我們來閱讀第十一課,來看看作者對生活對生命有是如何理解的。(用十分鐘的時間默讀課文,然后用一句話概括你對這篇文章的看法、評價或者感受。)
(二)學生默讀課文
(三)課文講解
1、提問交流:
估計答案:冷、無奈、缺乏溫暖、好像生活沒有希望……
寫得有些混亂、有些夾雜不清……
簡要評價:
2、面對無所不在的寒風(寒冷)我們最需要的是什么?
溫暖和關愛——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這樣的溫暖和關愛?“我”能否對抗這樣的寒冷?
似乎不能——最有力的證據就是當我在冬天拉著半車柴禾回家是父親那責備的語氣。
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可怕的生存狀態驅散了人們之間的溫暖,甚至是父子之情。這樣“我”不僅要面對透骨的嚴寒還要面對冷漠和孤獨的煎熬,正如后文講到姑媽孤獨的生存與孤獨的死亡,“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此處可適當擴展)
生命冷峻、沉重甚至殘酷
3、我們常說“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你認為作者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為什么?
在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的無所不在而且是貫穿一生的寒冷。
分析引到文章的敘述結構:
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將來的我
作者以三十歲的“我”展開敘述,敘述自己受到寒風的吹徹,然后回憶十四歲的我在那孤獨的旅程中所遭受的痛苦煎熬,那么未來的我呢?作品是如何展示的?
通過姑媽的經歷,可以說姑媽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如作者在《馮四》中說的那樣“一個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來便明明白白擺在村里。當你十五歲或二十歲的時候,那些三十歲、五十歲、七十歲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來;而當你八十歲時,那些四十歲、二十歲、十七歲的人們又演繹著你的全部過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種樣子——比他們更好或更差勁。”
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都要經受寒風吹徹,無法逃避。
4、面對寒風吹徹我們能怎么樣呢?
也許我們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燦爛陽光下,無法體會那遙遠地方艱難的生存處境,也很難理解那種弱小而又卑微的個體在殘酷的生命歷程中不由自主和無可奈何,但我們必須直面這樣的凄冷和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對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面對這樣的困頓與孤獨無助,也許我們需要一點溫暖,只是,這溫暖來自哪里?那就是我們自己!
5、品味文章的語言(學生自己尋找并品味)
交流:例:“但在我周圍,肯定有個別人不能像我一樣度過冬天……”
“我圍抱著火爐,烤熱漫長一生的一個時刻……”
……
6、總結:主題、結構、語言
(四)作業:閱讀劉亮程作品
推薦作品:《風把人刮歪》、《對一朵花微笑》、《走向蟲子》、《人蓄共居的村莊》、《永遠欠一頓飯》
【教學目標】
1、 理解并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對生命生活的嚴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認識體驗。
2、 對本文作者的人生體驗進行探究升華,理解對苦難的直面認識,其實是一種“向死而生”。
3、 品味作者的質樸而雋永的語言。
【教學重點】
1、對文本中“寒冷”含義的分析
2、以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對本文作者的人生體驗進行思考點評
3、引導學生體悟對苦難的真切認識,其實是一種生命的升華,“寒風吹徹”是為了“春暖花開”
4、品味鑒賞語言
【教學步驟及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建國60周年的2009年的這一年里,我們同學們已經走過期望的春天,辛勤的夏天,現在已經進入了收獲的秋天,當然,我們還將迎接蟄伏的冬天。那么同學們,你們喜歡冬天嗎,你們思考過冬天嗎,你們對冬天的感受和老師給你們看的這幅圖片和耳朵里所聽的音樂一致嗎?
在祖國的西部邊陲的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一個小村莊里,有一個在那里度過童年和少年時期,長大后種過地、放過羊,當過十幾年鄉農機管理員的劉亮程,他對寒冷的冬天曾也過這樣一段文字:
二、閱讀——感受
通過預習感知作者表達的思想內容,并談談自己的閱讀的初步感受。
三、閱讀——分析
(1)那鄉下嘛,就這樣,沒什么大事,牲畜、草木天氣、一小片陽光、吃、勞動、睡覺。除了這些小事再沒啥想頭。那個地方,能讓人日久天長地想一些小事情,不是事情的事情,一想很長時間,想得沒意思了撂掉。實在沒啥想頭了拾起來再想。一件小事就是這樣被想成大事,想成另外一件事。——劉亮程
(師)那么作者在那樣一個一個偏遠的小村莊里,在單調寂寞之中,對我們所常見的“寒冷”有什么自己的.認識呢,他筆下的“寒冷”又有哪些含義呢?
[注意:此處一定要啟發學生結合文中所講的4個故事來具體分析,而不能架空分析]
明確:“寒冷”的三重含義(見幻燈片)
四、閱讀——探究
1、(師)經過同學和老師的合作學習,我們閱讀課文具體分析了“寒冷”的含義,雖然我們現在還處于秋天,但我們似乎也感受到了那無處不在的“寒冷”正在包圍我們。同時我們對文章的閱讀經過分析也遇到了更多的問題,下面我們就進入“閱讀——探究”的學習。
我們在文章學習的一開始就接觸了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注意:1、此處抓住我們必須獨自面對人生過程中的挫折失敗。2、抓住文本中的“了”分析別人對自己幫助的微弱。】
2、(師)既然我們都必須獨自承受生命的“寒風”、挫折、苦難,并且作者在文章中反復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將被“寒風吹徹”,那么你覺得“本文旨在強調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觀嗎? ”
【注意:1、人生本來就是苦難與痛苦2、我們要學會自己積極面對3、直面苦難,其實是一種“向死而生”】
五、閱讀——升華
(師)通過對本文的分析探究,你對自己的人生有了什么新的看法與認識了嗎?我們該如何面對他人生命中的“寒風”?
【注意:啟發孩子自己面對苦難,并且能夠關懷他人。并且堅信“寒風吹徹”后一定是“春暖花開”。】
作為“鄉村哲學家”的劉亮程用質樸、散發著泥土氣息并精致的語言寫出他對生命生活真諦的透徹感悟:當“寒風”----嚴酷的認識“吹徹”、搖撼著生命的活力時,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份溫暖,一點熱力即清醒、堅韌、期盼與關愛來暖和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延續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生命的本初意義就是積蓄熱力,支付溫暖。
但是一個人進入冬季,進入最后的歲月,在時間面前,所有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失敗,不得不面臨死亡。這是人類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六、閱讀——鑒賞
(師) 馮牧文學獎評委會對劉亮程的散文有此評價:“他的語言素淡、明澈,充滿欣悅感和表達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現了漢語所獨具的純真與瑰麗。” 請同學們自己選擇一句進行鑒賞,并交流。
七、閱讀——拓展
1、課后閱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史鐵生和劉亮程一樣,在作品中反映他對社會與人生的某些帶有哲理性的思考,作品語言優美,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比較體味二人的不同人生感悟。
2、語言欣賞拓展:閱讀劉亮程的《對一朵花微笑》《狗這一輩子》,深入體味劉的文章的語言質樸而雋永,耐人尋味。
一、題目
《寒風吹徹》教案
問:文章題目是"寒風吹徹"。"寒風"在文中有何含義?"吹徹"在文中又是如何體現的?
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可進行總結:
板書:
寒自然界:寒冷溫
人性:冷漠麻木孤獨暖
風人生:貧窮衰老死亡珍
貴
①時間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風吹徹,作者說他過去被寒風吹徹,現在被寒風吹徹,預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歲月也將被寒風吹徹。②空間上每一個地方每一個角落都被寒風吹遍,我們無法逃避。③程度上寒風吹得人"痛徹骨髓",④廣度上所有的人被寒風吹徹。這樣作者把人生的苦難,生命的悲歌充分地表達了出來。
二、結構
1、今夜的寒風
2、14歲的寒風
3、老人的寒風
作者在文中分別寫了"我"、"路人"、"姑媽"、"母親"分別被寒風吹徹,讓人感受了作者獨特體驗的生命悲歌,你覺得作者是在強調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觀嗎?文中寫到:"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看法?
說明:讓學生緊扣文本進行分析,讓學生看到作者不是僅僅在抒發人生的悲苦之嘆,而是處處體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對美好的追尋。不管是圍抱火爐取暖,還是給"路人"溫暖的幫助;不管是經常看望姑媽,還是暗下決心經常回來看看母親陪母親說話都能體現。特別是在第16自然段說:"我才三十歲,肯定能走過冬天。"
三、主旨
(1)、面對無所不在的寒風(寒冷)我們最需要的是什么?
溫暖和關愛--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這樣的溫暖和關愛?"我"能否對抗這樣的寒冷?
提示:似乎不能--最有力的證據就是當我在冬天拉著半車柴禾回家是父親那責備的語氣。談談你對此的理解?可怕的生存狀態驅散了人們之間的溫暖,甚至是父子之情。這樣"我"不僅要面對透骨的嚴寒還要面對冷漠和孤獨的煎熬,正如后文講到姑媽孤獨的生存與孤獨的死亡,"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此處可適當擴展)生命冷峻、沉重甚至殘酷
(2)、我們常說"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你認為作者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為什么?
在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的無所不在而且是貫穿一生的寒冷。分析引到文章的敘述結構: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將來的我。作者以三十歲的"我"展開敘述,敘述自己受到寒風的吹徹,然后回憶十四歲的我在那孤獨的旅程中所遭受的痛苦煎熬,那么未來的我呢?作品是如何展示的?
通過姑媽的經歷,可以說姑媽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如作者在《馮四》中說的那樣"一個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來便明明白白擺在村里。當你十五歲或二十歲的時候,那些三十歲、五十歲、七十歲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來;而當你八十歲時,那些四十歲、二十歲、十七歲的人們又演繹著你的全部過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種樣子--比他們更好或更差勁。"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都要經受寒風吹徹,無法逃避。
三、面對寒風吹徹我們能怎么樣呢?
也許我們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燦爛陽光下,無法體會那遙遠地方艱難的生存處境,也很難理解那種弱小而又卑微的個體在殘酷的生命歷程中不由自主和無可奈何,但我們必須直面這樣的凄冷和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對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面對這樣的困頓與孤獨無助,也許我們需要一點溫暖,只是,這溫暖來自哪里?那就是我們自己!
哲理語句:
1、任何人都走不出生命的冬天,但每個人都可以走出精神的冬天!
2、比貧窮與寒冷更可怕的是自私、孤獨與冷漠。
附:板書設計
"我"在成長歷程中時間上:人的一生人生磨難
"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風吹徹"空間上:所有地點脆弱無奈
"姑媽"在等待春天中程度上:痛徹骨髓心寒體驗
"母親"在年邁衰老中廣度上:所有的人生老規律
四、藝術特色
本文的語言非常豐富,第二課時可以按如下步驟進行:品讀部分語段,分析作者對冬天、寒風、雪的豐富內涵,提倡學生多元理解。提倡學生質疑,共同研討議論性的.句子。分析總結本文的前后照應環環相扣的寫法。分析拓展,對比分析本專題的其他文章。
一、課文理解:讓學生找出文中含義雋永的句子并自己分析交流。
(1)、我靜坐在屋子里,火爐上烤著幾片饃饃,一小碟咸菜放在爐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線暗淡。
提示:這幾句寫出了我的生活境況是如此的貧窮與困窘,吃的是幾片饃饃,就的是一小碟咸菜,生活用具是小木凳,住的是低矮的土屋。
(2)、雪落在那些年雪落過的地方,我已經不注意它們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開始降臨到生活中。
提示:我已經習慣了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的來臨,我已經習以為常了。我深深地感悟到,不僅自然界有冬季,每到冬季,萬物凋零,大地蕭殺,一些生命會相繼死去;人生中也有生命的冬天,人總是要因疾病或衰老而死亡,我雖人才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經悄然來臨。
(3)、每年下雪之前,都會發現有一兩件顧不上干完的事而被耽擱一個冬天。
提示:人生總會一些計劃做而沒有做完,每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人生總是會有一些難以彌補的遺憾,令人痛心。
(4)、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樣用自己那只冰手,從頭到尾地撫摸自己的一生。
提示:指人在中老年時,總要回憶往事,感悟人生哲理,總結一生切膚的經驗教訓。
(5)、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場雪,都會懷著莫名的興奮,站在屋檐下觀看好一陣,或光著頭鉆進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讓雪知道世上有我這樣一個人,卻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亂跳的年輕生命。
提示:我年輕的時候,不知道困難與挫折的力量巨大,總是懷著一種好奇的心情面對困難與挫折,我已變得成熟,我知道儲藏溫暖來面對寒風吹徹。
(6)、從那個夜晚我懂得了隱藏溫暖--在凜冽的寒風中,身體中那點溫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個隱秘得有時連我自己都難以找到的深遠處--我把這點隱深的溫暖節儉地用于此后多年的愛情生活。我的親人們說我是個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僅有的溫暖全給了你們。
提示:從我被凍壞一條腿以后,我徹底認識了寒冷的厲害,從而也形成了對困難與挫折的深刻認識,一個人去盲目地對付巨大的困難與挫折,其實是作無謂犧牲。一個人要懂得積蓄自己的力量來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對于與自己的終身伴侶更要懂得相濡以沫,要用全部的愛去溫暖他人。
(7)、許多年后有一股寒風,從我自以為火熱溫暖的從未被寒冷浸入的內心深處陣陣襲來時,我才發現穿再厚的棉衣也沒用了。生命本身有一個冬天,它已經來臨。
提示:自然之冬,再嚴寒,還是可以抗拒的,如多加棉衣保暖,多吃脂類儲存能量,多烤火或用氣取暖,隨著條件的改善,寒冷越來越不可怕了,它是可以對付的。可做為人自身,的確也像大自然一樣,存在一個生命之冬,人總要面臨衰老、死亡,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人是無力回天的。
(8)、天快黑時,我裝著半車柴禾回到家里,父親一見就問我:怎么拉了這點柴,不夠兩天燒的。
提示:寒冷與貧窮可怕,不知奪走了多少人的生命。可是,比寒冷貧窮更可怕的是自私與冷漠,人與人之間缺少溫情,缺少關懷,缺少鼓勵,缺少信任…這是比自然之冬、生命之冬更嚴酷的精神之冬。父親因生活所迫,根本不顧我十分年幼,根本不顧天氣惡劣,根本不顧我獨自一人去幾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柴禾,不顧我已經凍壞一條腿,還要責備我拉的柴禾太少,不夠兩天燒火之用。在物質條件極為貧乏之際,即使是父與子之間,溫情也蕩然無存。
(9)、冬天總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個人,先是一條腿、一塊骨頭、一副表情、一種心情…而后整個人生。
提示:困難與挫折,先是從肉體上對人進行摧殘,接著再對人的精神進行摧殘,而后直到摧垮一個人的斗志,奪去一個人的生命。
(10)、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我的一小爐火,對這個貧寒一生的人來說,顯然杯水車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提示:在極度貧窮的情況下,我們想幫助他人,可是,因為他人的困難巨大,我們想幫助他人的能力有限,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顯得是那樣的無奈。
(11)、每次臨別前,姑媽總要說一句:天熱了讓你媽過來暄暄。
提示:姑媽從內心渴望得到親人的關懷,希望人與人至少親人之間能在精神是多一些關懷。
(12)、姑媽年老多病,她總擔心自己過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戶,偎在一間矮土屋里,抱著火爐,等待春天來臨。
提示: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克服困難與挫折,精神永遠是第一位,姑媽的失敗首先失敗在態度上。
(13)、一個人老的時候,是那么渴望春天的來臨。盡管春天來了她沒有一片要抽芽的葉子,沒有半瓣要開放的花朵。春天只是來到大地上,來到別人的生命中。但她還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提示:春天可象征著幸福、人生中的順境,一種美好的企盼。姑媽和母親等臨近生命的冬天的人一樣,雖然,他們眼前沒有多少幸福時光,可是,他們卻企盼其它的人少一些困難與挫折,多一些順境和幸福,看到他人幸福,也是最大的幸福。
(14)、我一直沒有忘記姑媽的這句話,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轉告給母親。母親只是望望我,又忙著做她的活。母親不是一個人在過冬,她有五六個沒長大的孩子,她要拉扯著他們度過冬天,不讓一個孩子受冷。她和姑媽一樣期盼著春天。
提示:可是,每年冬天,母親因為自己要照顧一家老小,要照顧五六個未成年的兒女,雖然我多次提醒母親去和姑媽聊聊天,母親還是難有時間和精力去關心姑媽,對于姑媽的死,母親是不應負責任的。也許母親多去幾次和姑媽聊天,也許姑媽能夠度過這個冬天。文章中,反復出現"天熱了讓你媽過來暄暄"這一句,表明作者內心對姑媽的死,內心有些愧疚。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