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4
這是學習擴寫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⑴ 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⑵ 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們好多同學離開了家。這就是離別。當然是暫時的離別。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經歷更多更另人傷感的離別。由“離別”這個話題,歷代詩人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歌。下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初中時候我們學過的關于離別的詩歌有哪些。
關于“別”的詩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無 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師: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的《再別康橋》,是誰別誰?
二、 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劍橋就是詩歌中的康橋。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新月詩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詩人重游英國,在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歌。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 腳下,時年35歲。
胡適說,徐志摩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內心世界。
三、學生齊讀。
四、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問: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
依依惜別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別”。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剛才我們提到了很多關于別離的詩歌,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比較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說“作別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用康橋太直接,這樣更詩意。
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可能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意象的選擇新穎,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一種清新飄逸之感。
五、賞析詩歌的音樂美與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學單獨朗讀。(帶著感情的)
教師評價:讀的很美,為什么呢?因為同學對詩歌的感覺到位。這首詩歌本身很美。《再別康橋》是首新格律詩,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贊成這種觀點的。他的詩歌也具有這種美,《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㈠音樂美。
1、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這兩節有什么特點?
明確:第一節和最后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回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后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板書:回環往復)
2、韻律和諧。
啟發:①《雨巷》是壓韻了的,而且是一韻到底,那么這首詩壓韻了沒有?(有)
②請同學找出韻腳。韻腳為:來,彩 ;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③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板書:韻律和諧)
3、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㈡建筑美。
1、 同學們看這首詩一共有幾節?(7)
2、每一節有幾行?(4。顯得很勻稱)(板書:節的勻稱)
3、每一行的字數是不是都一樣的?(不一樣。每一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有八個字,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每一節都兩兩錯落有致,更加突顯節的勻稱。)(板書:句的整齊)
㈢學生默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和詩歌中的依依惜別的感情。
六、繪畫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學們看看,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清泉。
2、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節,我們先來看第2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㈡金柳。
1、這一節寫的是柳。那么在詩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艷影”。我們經常說“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夕陽照射下柳樹變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樹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麗的時候,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而新郎對新娘的愛也就是作者對康橋的愛,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蒼松翠柏,那么還能不能說是“新娘”,為什么?
——不能。因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種柔美,而蒼松翠柏是陽剛之美。
3、為什么不說朝陽中的新娘?
——夕陽中的新娘是帶著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4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情調不合。
夕陽中的新娘帶著憂愁?新娘?憂愁?
不是新娘帶著憂愁,是離別……反正我覺得夕陽中的新娘好。
朝陽中的新娘是帶有力量的,噴薄而出的,夕陽中的新娘是溫柔的,而且夕陽映紅了她的臉龐,她的臉上飛上了紅暈,是羞澀的。
4、為什么要選擇柳樹而不是其他的樹?難道是康橋邊只有柳樹?
——不是。柳這種植物是特別的,讀一讀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國的傳統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國古代就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在送別詩中柳是常見的意象。比如“客舍輕輕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樹下垂的枝條,風一吹就像在揮手告別。原來不僅是徐志摩不想離開,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離開。
5、金柳的艷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蕩漾,詩人為什么說“在我的心頭蕩漾”?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在我的心頭蕩漾”,無非是說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喜愛之情。
㈢青荇。
1、我們再看到第三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2、“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么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招搖撞騙”中的“招搖”就是這個意思。這里的意思應該是“招手搖擺”,仿佛在招手致意,寫出了水草對詩人的歡迎態度。顯得生動、形象。同學們可以想象下,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所以詩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條水草。
㈣清泉。
1、 我們接著來看第四節,請同學齊讀第四節。這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為什么說是彩虹似的夢?
——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說是彩虹似的夢。康橋的生活、學習是徐志摩心底的一個夢,對康橋的眷戀就是對夢的眷戀。這樣美麗的夢當然要呵護,要靜靜地呵護,這樣的夢當然不愿醒,這樣的康橋當然不愿離開。
㈤繪畫美。
上述三節詩,每一節都是一個可以畫得出來的畫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這些畫面具有意境鮮明、色彩絢麗的特點。很美。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 “蕩漾”“招搖”“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更增添了畫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節。
1、請大家看到第五節和第六節。齊讀。這兩節的感情相同嗎?
——不同。第五節興奮歡快,第六節失意低落。(兩個詞:放歌/沉默)
2、第五節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在那一瞬間,他忘了自己要離開,他很愉悅。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詩人對康橋迷戀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詩人放歌了嗎?(沒有。) 你怎么看出來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誰阻止,而是他覺得不應該放歌,唯有嘆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因此這一節要讀得稍微緩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這一句把“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具有很好的審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也有類似的審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一句,究竟是誰在沉默?這是什么表現手法?
——康橋和康橋的夏蟲都是無知無識的'事物,不可能為他沉默,因此是詩人自己沉默了。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節和第七節。
1、好,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這兩節都是直接抒發詩人感情的。先看第一節。作者再來康橋有什么特點?什么輕?
——輕輕地——腳步輕。
2、"輕輕的",寫了作者只身悄悄來到和離別康橋的情景,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達到了一種什么效果?
——唱三嘆。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體會到詩人會康橋的感情之濃烈。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于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
3、請男生齊讀第一節。再請女生齊讀最后一節。
4、第一節里面,詩人寫到“作別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帶走的為什么徐志摩還要說不帶走呢?我們中國有很多人,因為喜歡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云彩”,表現了什么?
——表現作者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突出作者的灑脫和飄逸。從作別到不帶走,一步一步產生一種離別的美。不像其他的離別詩那樣依依不舍,那樣的沉重。感情是輕快的。
5、最后一節為什么又不說“輕輕的”而又變成“悄悄的”?
——避免重復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靜靜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節影響,“悄悄~~今晚的康橋”而且都是疊字,產生種音韻美,承上節而來,讀起來一氣呵成,章法嚴謹。
一、學習目標
⒈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⒉學會本課14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⒊體會缺水時村子里人們盼水、用水的心情,讓學生體驗缺水之艱難,要珍惜水資源。
二、預習學案
【預習目標】
⒈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缺水時村子里人們盼水、用水的心情,讓學生體驗缺水之艱難,要珍惜水資源。
【預習內容】
(一)我會讀
水窖儲水一勺水膝蓋
(二)我會填
1.母親鎖上水窖,笑著對我們說:這是我聽到的將說成是的話。
2.你是怎樣理解母親的話的?
(三)我質疑
在預習過程中,你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請寫在下面。
三、導學案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作者不寫缺水之“苦”卻具體描述水給村子里的人帶來之“樂”的寫法,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珍惜水資源、感恩親情的思想感情。
【小組合作探究】
1.請大家仔細默讀課文,找出具體表現水珍貴的語句。用橫線劃出,然后請大家放開聲音讀一讀,你從哪些詞眼中讀出了水的珍貴?
2.作者通過哪些事例來說明水給我們村子里的人帶來了快樂?讀文2——6小節,想想:哪些畫面是你從來沒有看過的,哪些語句是你從來沒有聽過的?在觸發你感受的字、詞、句旁邊寫上你的感受。
【精講點撥,升華認識】
1.同學們交流搜集到的有關節約用水的名言*句。
2.設計兩條節約用水的宣傳語或是寫段小文章談談你學了本課的感受。
四、課堂檢測
(一)語音世界(用“√”給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挑水(tiāotiǎo)期盼(qīqí)儲水(xùchǔ)
傾注(qīnqīng)膝蓋(qīxī)
(二)句子練習(下列句子所運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方法嗎?是的打“√”,不是就打“×”,請選擇。)
1.從頭頂傾注而下的水滑過了我們的臉,像一條小溪流,順著脖子緩緩地滑過了我們的胸和背。()
2.先是像我們這樣的孩子,全身脫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躍,大呼小叫。()
3.就像過節一樣,這樣美好的日子在我們那里畢竟太少了。()
(三)選用給出的詞,結合課文內容寫2句話。(每句不少于3個詞)
干燥炎熱驕陽風干
撫摸清涼傾注潤濕
期盼盼望渴望
(四)查找關于“水”的資料,了解西南干旱的有關情況,想一想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寫一份倡議書吧!
五、課后作業
1.摘抄課文中10個詞語抄寫兩遍。
2.缺水給村里人帶來了“苦”,可作者卻具體生動地描述水給村里人帶來的“樂”。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體會一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六、板書設計
缺(苦)
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反襯手法
有(樂)
一、課標要求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能根據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即能在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下,抓住文中的關鍵語段或者文本留白處,展開合理想象,進行擴寫,豐富作品的形象。
二、教材分析
《學習擴寫》位于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統編教材寫作的特點是盡量與閱讀相配合,注重對寫作思維過程的訓練,從寫作的一般要求,到用不同文體進行寫作,到有創意的表達,層層深入。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九年級學生。學生經過初中兩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般的寫人記事類文章的方法,根據表達的需要,圍繞表達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學生接觸過擴寫類的文章,如《女媧補天》等,但對如何找準擴寫點,如何對不同文體進行擴寫的認識不足,需要在寫作實踐中進一步訓練。
四、教學目標
1.了解什么是擴寫,在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的基礎上找準擴寫。
2.了解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不同文體擴寫的技巧與方法。
3.按要求擴寫,寫出內容連貫、合乎邏輯、語言優美的文章。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不同文體擴寫的技巧與方法。
難點:進行擴寫的寫作實踐。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了解目的
由學生日常寫作實踐導入。
明確表明學習擴寫使文章更加生動和充實。
(二)知曉定義,理解內涵
定義:擴寫就是對本來較為簡略、概括的文章或片段加以擴展、補充,使之成為篇幅更長、內容更充實的文章的寫作方式。
(三)學習技巧,深入把握
1.擴寫的基本要求一:忠于原文,把握中心
要準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把握原文的主要內容,遵循原文的體裁,在此基礎上發散思維,大膽創造,為原文“添磚加瓦”。記敘性文章要忠于原文的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說明性文章要忠于原文的說明對象;議論性文章要忠于原文的觀點。
例:請對下面的文字進行擴寫: 八十四歲的鐘南山,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他毅然成為了“最美逆行者”,在前往武漢疫區高鐵的餐車上,疲憊到仰頭睡著,感動了億萬中國人。
本文的中心:強調鐘南山的責任和疲憊。
示例(教師下水文片段):鐘南山已經八十四歲了。疫情當前,他的決心與斗志,都與十七年前的自己一樣。從廣州到武漢,近四個小時的車程,他端坐在前往疫區的高鐵上,在蒼茫的夜色里、在燈光明亮的餐車間,像一座堅毅的山。他顧不上吃飯,戴著厚重的眼鏡,將手邊成疊資料翻了又翻,仔細折下了紙角,做了記號。
列車呼嘯向前,臨危受命、幾次奔波,頂著一頭銀發。他微閉了眼,將座位當成靠枕,雙手合拳,抱在胸口,青筋微起,鐘老不知是睡著了、還是清醒著,那皺起的眉,在億萬國人的心里泛起漣漪。
2.擴寫的基本要求二:重點突出,找擴寫點
一篇文章里,并不是每句話、每段文字都需要擴寫,不要平均用力,而要根據表達中心的需要,選擇、確定適合的點,安排好擴寫的主次,有針對性地進行擴寫。做到詳略分明,重點突出。
注意:不同體裁的文章,擴寫的著重點不同。
(1)記敘性文章:
擴寫重點:補充情節和細節,增加對人物、環境的描寫等。
例:請對下面的文字進行擴寫:湖北武漢菜農老秦,從郊區菜園開著電動三輪車,行程四十公里,到達武漢醫療隊所在醫院,將自家種的、村民送的24箱蔬菜送到醫療隊手中,堅持不留姓名,讓億萬中國人為之感動。
擴寫點:天氣的寒冷、一人扛24箱菜上車的艱難與堅決。
示例(教師下水文片段):湖北一月底的風凍得刺骨,老秦卷起袖管,彎下腰,不到一米七的個子,包裹在黑色的棉衣里,在霧氣與冷風里若隱若現。他凍得通紅的指關節,襯著手臂暴起的青筋,猛地一用力,將滿滿一箱蔬菜扛上了三輪車后備箱,喘幾口粗氣。他并不直起腰,保持著躬身的姿勢,將手指插入一箱又一箱蔬菜筐中,扛起,放下,喘氣……寒冬里的口罩,沾上了鬢角的汗水。直至二十四箱蔬菜“安全入座”,他才直起腰板,舒展了眉,關上駕駛室的門,搖搖晃晃,開始了他四十公里的“征程”。
(2)說明性文章:
擴寫重點:補充材料,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豐富對說明對象的介紹。
例:請對下面的文字進行擴寫:北宋時期,四川一帶的匠人憑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種異常細膩、凈白、美味的結晶糖霜。
擴寫點:引資料的說明方法。
示例:北宋時期,四川一帶的匠人憑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種異常細膩、凈白、美味的結晶糖霜。蘇軾有詩云“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黃庭堅也以“我舌猶能及鼻尖”的俏皮詩句,極言糖霜的美味。
(3)議論性文章:
擴寫重點:進一步補充論據,闡釋觀點。
例:請對下面的文字進行擴寫:自信是對目標執著的追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當一個人執著于一個目標,并腳踏實地 不懈奮斗,他一定會收獲輝煌的成功,至少會書寫一段無悔的人生。為了改變新中國的貧油面貌,李四光風餐露宿,披荊斬棘,足踏千山,腳涉萬水,風塵苦旅30載,相繼發現大慶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多處油田,并成功預見了今天正在開發的新疆大油田,成為共和國杰出的地質學家。所以,若想成功就得堅韌執著,就要忠于自己的夢想。
擴寫點: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
示例:自信是對目標執著的追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當一個人執著于一個目標,并腳踏實地 不懈奮斗,他一定會收獲輝煌的成功,至少會書寫一段無悔的人生。居里夫人曾對友人說,“我們必須要有恒心……無論代價有多大,這種事情必須做到”。(道理論據)為了改變新 中國的貧油面貌,李四光風餐露宿,披荊斬棘,足踏千山,腳涉萬水,風塵苦旅30載,相繼發現大慶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多處油田,并成功預見了今天正在開發的新疆大油 田,成為共和國杰出的地質學家。為了解決億萬生命的吃飯問題,袁隆平廢寢忘食、潛心鉆 研,以稻田為家園,視秧苗為親人,白首不墜青云之志,浮華難動濟世之心,為中國和世界 糧食生產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事實論據)所以,若想成功就得堅韌執著,就要忠于自己的夢想。
3.擴寫的基本要求三:內容一致,文章連貫
擴寫時,人稱和語氣要保持前后一致,情節的發展或論述的推進要合乎邏輯,要有必要的過渡,增添的細節要和全文相協調,避免枝大于干。
(四) 總結提升,寫作實踐
作業:
閱讀下面的材料,將其擴寫成一篇具體、生動的文章,題目自擬。不少于200字。面對疫情,浙江湖州83歲拾荒大爺,將一輩子拾荒所得的大半積蓄一萬元主動捐贈到社區,不顧社區工作人員體貼的“婉拒”,堅持捐贈并堅持不留姓名,只留下三個字“知恩者”。
七、教學反思
擴寫對于學生來講是比較難的,大部分學生的擴寫都是簡單地增加修飾語,擴寫情節。學生的作文存在兩大弊病:一是擴寫時沒有很好地忠于原文,二是擴寫的重點沒有把握好導致詳略不當。所以要完成這一單元的作文目標,要能引導學生找準擴寫點。本次寫作指導,大部分同學能夠深入文本,主動思考如何進行擴寫。由于時間限制,學生無法進行對應的練習,這也是本節微課的遺憾之處。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在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了解吆喝中包含的民風民俗等。
2、學習文章合理安排結構、注意語言的銜接過渡的方法。
3、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特*。
難點:體驗作者在寫吆喝中的內在情感。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
2、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接頭吆喝錄音帶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一年四季,一天從早到晚,你聽到街上的吆喝聲了嗎?請大家模仿一下。(學生自由發言,表演)這是老師收集的吆喝聲,我們來聽聽,看誰學得最像,最有蘊味。(教師播放街頭吆喝聲錄音帶,學生品評)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一篇專門介紹街頭巷尾經常回蕩著的吆喝聲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記者、作家、文學翻譯家蕭乾先生的《吆喝》。
街上每天都有民間藝術家免費演出。那或悠長或短促或生動或沙啞的吆喝聲,在無心人聽來或許頓生厭煩,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聽來,卻是優美動聽的音樂。這不,在蕭乾的筆下,街頭吆喝就有了動人的意蘊。
吆喝聲,是生活的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如果時光倒流,在舊*城的大街小巷,人們常常聽到商販叫賣的各種吆喝聲。如今,這些清脆悠揚的叫賣聲大多已經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但聽一聽蕭乾的《吆喝》,依舊能引發我們的無盡遐想,那往昔的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仿佛都隨著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教師總結:本文介紹了舊*街大街小巷各種吆喝聲。圍繞吆喝聲,介紹了吆喝聲所代表的經營品種、介紹了各種吆喝聲的具體內容、表現方式以及音韻節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讀,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學生精讀課文,對文章進行圈點勾畫,提出疑難問題。
4、就疑難問題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如有同學不能解答的疑問,以提交紙條的形式向老師提問。
5、教師總結歸納共*問題,并演示,全班共同討論解決。
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小組討論,大家共同明確。
⑴文章重點是寫*街頭的吆喝聲,為什么要從洋人對*街頭吆喝的文章寫起?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介紹了*街頭的哪些吆喝聲?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的?
⑵作者是如何將紛繁復雜的事物介紹得有條不紊的?
⑶作者為什么能對吆喝內容、聲調、韻律進行概括歸類?這些內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⑷你喜歡哪些描寫?為什么?
四、品讀課文,揣摩語言,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1、教師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口語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試找幾例,仔細品讀,體會其中的意味。
教師可就語音、語調、語速以及動作談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也可播放現實作品中有關吆喝的片斷供學生觀摩。
學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學評點。
教師也可選課文中的例子示范,如混沌喂──開鍋硬面──餑餑行好的──老爺──太(唉)太──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塔。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語言不乏生動幽默的特點。
學生自選例品評。
【課堂小結,遷移拓展】
同學們,聽馮驥才先生這么一介紹,還真讓我們咂摸出吆喝聲的一些味道來。吆喝是一種口頭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聲音將被淹沒在都市的喧囂中,我們應搶救這種具有獨特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調查方法,有問卷調查、訪問座談、查閱文獻、攝影錄像等。
以四人一組為宜,以論文的形式上報自己的調查結果。
【布置作業】
1、把文章改寫成一個相聲腳本,然后在班內表演。
2、課后搜集整理街頭吆喝聲,體味吆喝的韻味。
【板書設計】
吆喝(1~3)引出話題
(5~9)從早到晚
(10)一年四季
(11~14)對吆喝聲進行評價、品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