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4
這是高考應考技巧班會發言稿,是優秀的班會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李昶是開封高中的學生,高考中,他總成績為637分,語文135分、數學136分、英語133分、文綜233分,加上去年他獲得的全省車輛模型一等獎加分20分,他的總成績為657分,位居全省高考文科總分第一名。從小懂事的李昶養成了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習慣。平時的學習不需要父母督促,該什么時候學習、怎么學習,什么時候休息全由他自己作主。李昶博覽群書,閱讀量非常大,今年高考考出了語文135分這個高分,單科成績全市第一。”
在和李昶的交談中,記者發現他沉著、冷靜,思維敏捷。他總結自己成功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相信老師,按老師的要求去做。三是要善于思考,經常鍛煉自己,逐步形成自己對社會、對事情的看法,通過思考判斷正誤與否。四是要善于總結。平時考試后,他都會認真進行總結,進行反思,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通過總結來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體系,進而掌握所學知識。
他在接到通知書后,寫了一下的反思!
收到通知書后,我又回了一次學校。新一屆高三已開學上課,從高三的窗口經過,看到的是教室里堆積如山的資料和一個個專心學習的身影。一年前,我也是這樣開始了我的高三。我想用幾個詞來概括一下我整個高三乃至高中的生活。
第一個詞語“樂觀”。
這是大部分人給我的評價,我曾經寫了一張“快樂心法”,大意是:①人要學會感恩,世上沒有那么多可抱怨的事,煩惱一般都是自己找的。②不要把目光僅僅局限在分數上,生活的內容還很多,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知識。③反正已經考完了,哭鬧后悔都沒用了,還不如省下那精力投入下一步的學習呢。
第二個詞語是“用功”。
我并不是很聰明,很多時候為了讓自己“顯得聰明”,我只好用“重復”和“笨鳥先飛”的方法。暑假里發了新書我會提前自學,對英語來說就是先背課文,我對音標沒感覺,只好讓“金山詞霸”領著我讀,一天能慢騰騰的念熟一篇課文,但一個暑假下來就能很有成效。高二之前那個暑假30天,我背了四五個單元的課文,再上晨讀時,別人背課文,我背《新概念英語》,高考之前,以這種蝸牛爬行的速度背了半本《新概念英語》(3)(這是大學生用來考英語四級的資料)
。用功除了愿意做這種枯燥的工作還要有時間保證,我不習慣早起晚睡就開發午休的時間。我們吃午飯很快,10分鐘左右搞定,余下來的時間就做一點語文摘抄或者讀《21世紀報》
第三個詞語是“高效”。
我完成任務的速度很快,這在班里是公認的。在我看來,高效的秘密法寶是“計劃”。 “五分鐘的計劃等于十五分鐘的工作”。其實要做一天的學習計劃三分鐘足夠,首先看看課程表,今天都有什么課,;再想一下自己的任務完成情況,一般絆住我的題我都會記憶深刻,也做一個明顯的記號,上課專門聽這些。我習慣于每節課前花3分鐘預習這節課要學習哪些內容或復習上節課內容,一節自習課我一般要做完數學上交作業和3篇英語閱讀。但是任務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否則計劃老是完不成會有挫敗感,但也不能太放松自己,我給自己定的任務能讓我在比較投入的情況下完成,并且每節課還能余下一兩分鐘活動筋骨,等待下課。這給別人造成的印象是:李昶一直在玩耍卻總是學得很快,其實是我充分利用了我不玩的時間。關于做計劃和實施計劃有很多小技巧,比如做計劃與實施計劃的時間間隔越短,計劃被完全實施的可能性越大;如果記性不好,就像我一樣把任務寫在紙上貼在桌子上;如果自制力不好可以對自己實行些獎罰措施。另外,要摸清自己的生物鐘,具體哪個時段做什么事效率高,依據生物鐘做計劃可以事半功倍。
第四個詞語是“投入”。這個詞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思維集中,全神貫注,這要求自己有一定的抗干擾能力,就是“我學著學著都忘了旁邊還有人了”,其實這種狀態不難找,只要你愿意深入地思考,問題就會像磁場一樣把你吸引住。
另一層意思是感情投入,就是發自內心地熱愛知識本身,我曾在周記上寫過一段話:“如果光看知識本身你會發現它們是那樣的神奇美妙:不說字字含情的詩文,也不說活潑可愛的英語,單是令我頭疼的數學就讓人贊嘆不已。那一絲絲分析巧妙絕倫,那一步步論述嚴謹無比,一道數學題讓人類的智慧表現得淋漓盡致,也許上帝看了都會自愧不如”這是高二時寫的。其實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信念:這不多不少的一摞課本容納了人類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智慧,我是多么地幸運能夠認識、理解甚至應用它們,我應該感激這個時代,它讓我有機會去學習,也應該感謝那些令人心煩的練習,它們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深刻地理解知識。
學習的動力一個是熱愛,一個是目標。我高三時的目標是對自己30歲之前的生活做了一個規劃,概括一下是:考一個較好的大學→努力學專業和英語→爭取拿到國外高校的全額獎學金→留學→拿到碩士和博士學位→回來報效祖國,基本上還是一個不斷汲取知識的過程。所以到底是考清華北大,還是復旦、交大,或者山大,對我來說,它只是我長長的規劃的開端,漂亮當然好,不盡人意也沒關系,以后還要努力。所以整個高中的學習我更看重對知識的掌握,而分數是知識之后水到渠成的東西。
最后我提出的詞語是“總結”。就像喜歡做計劃一樣,我非常喜歡做總結。
我對總結的建議是: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一面。總結是為下一步的學習計劃服務的,不要自欺欺人,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對自己的整體實力有一個客觀的評估。看“好”的方面是為了給自己找信心,看“不足”是為了下一步的調整、提高。
以上基本上是“世界觀”,記得哲學上有一句話叫“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換句話說:“人是怎么想的就會怎么做”。“樂觀,用功,高效,投入,總結”是我學習上的“世界觀”,希望它們對大家有一點啟示。
在談完“世界觀”后我說幾點具體的“方法論”。不過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真正適合自己的“方法論”還要自己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1、一定一定一定要建立錯題訂正本。這是走過高三的人的共同經驗。對錯題的回顧要做到“全,準,狠”,“全”就是關于這個題的知識漏洞和方法缺陷全都找出,在錯題本上強化一遍。“準”即找準導致此題出錯的直接原因。 “狠”的意思是“亡羊補牢”要想“為時未晚”必須下狠功夫把羊圈籬笆給夯實砸緊。知識漏洞趕緊去查課本、問老師,一直到這些內容能在自己頭腦中像過電影一樣播放出來為止。方法缺陷就去找幾道類似的題,一陣猛練,見效很快。思想問題我采取的對策是“痛罵自己”,寫文章討伐自己,讓自己明白問題的嚴重性,長個記性。
2、一定一定一定要訓練規范,各科都要規范的。這里我只拿數學做例子。我們班的任何數學練習都必須“做在本子上”,《基礎訓練》上的空白地方不小,但在書上寫就容易讓人偷工減料,本子上的空間是無限的,讓我們能充分地把問題表述清楚,有“所以”一定要講清“因為”,先講什么后講什么要有設計。老師講“規范的步驟能規范人的思維”,有一些乍一眼看上去不一定能做的題,如果按部就班地寫幾步,說不定下面就有思路了。
3、多閱讀,擴大知識面。對各科都有這個要求。語文高三時多看一些美文,強烈推薦《讀者》雜志,有啟發的東西摘抄下來。英語多看閱讀,我們英語老師提出,學好英語有三個基本途徑“閱讀,閱讀,閱讀”。
4、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多做題。題分幾類:①老師發的資料上的題,②近幾年的高考題,③課外資料上的題。對于①要全面,干凈,徹底地消滅,對于②,要求質求量,一道好的高考題做個三遍五遍不叫多,而且高三復習時老師會領著做。做第③類題的目的在于開闊視野,拓展思路,推薦三套較好的資料《試題調研》、《金考卷》、《5年高考三年模擬》我狂補文綜時做了五套金考卷四十余套題,到后來達到這個程度:拿過來題就知道要考什么,陷阱在哪里,用什么方法最簡潔。
我整理的班會發言材料,借用文科狀元李昶把自己想讓學生養成的學習習慣和自己的教學要求加了進去,其實李昶寫沒有寫過這樣的文章,那是絕對沒有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