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9
這是《臺灣受災》班會反思,是優秀的班會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今天的培訓顯得很枯燥,老師們拿著稿子自顧自地讀了起來。其實,這些老師都是有著多年經驗的一線老師,相信他們的課應該是講得有聲有色的,可是這樣的培訓模式卻讓他們今天的表現較以前接觸的培訓老師遜色了不少。之前三個老師的報告認真聽了也做了相應的筆記,卻沒有多少感受。最后一個老師的報告時關于班會課的,沒有課件,對著幾頁紙念了起來,沒有聽多少,但卻有不少的感受。
這位老師以這次臺灣受災為主題進行了一個感恩活動的策劃,從老師幾頁密密麻麻的策劃書來看,老師這個暑假沒少查資料,費了不少的心思,這個活動如果按照老師的策劃來準備,至少需要學生和老師共同準備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真正活動的開展也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才能把活動進行完。這樣的班級活動需要的人力、財力、精力應該說是很多的,而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所需要懂得的道理其實并不是那么明顯,很混亂。
楊主任說的很好,現在的班會活動已經成了一種模式,“排練——表演”的模式。一個活動開展之前,往往需要老師和同學反復地進行排練,所有的活動進程都是事先預備好了的,同學們不過是讓平日準備的再精心地再現舞臺,卻很少生成臨時的、新的東西。這樣的活動失去了班會所應具備的意義,成了形式,成了一種固定模式。
另外,在昨天的培訓中,王老師說了六種與學生溝通的常見誤區,有一個誤區是本位主義,以自己的價值觀作為衡量孩子行為的標準,我想今天做報告的老師犯了一個這樣的錯誤。她在活動中所設計的那些環節是她一個人的想法,她認為某項環節可以激發孩子們的某種情感,于是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孩子的思維怎么可能和成人的思維一樣呢?我們認為對的,孩子們不一定能接受,我們認為不可思議的,在孩子們的心里卻是另外一種思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聽聽孩子們的意見,才能使我們的班會活動取得應有的效果。
最后,班會課的主題應該細化。我們在寫論文的時候,導師總會建議我們要選小題目。論題大了,寫出來的東西就會顯得零零散散,不能集中,不知所云。細化主題,一節40分鐘的活動讓孩子們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并能用到學習生活當中去,那就是班會課很大的成功了。
學校每周都有節班會課,一次,一位老師臨時有事不在,托我幫她上節課,班會課,這位老師告訴我班會課沒什么好上的,我們班的規矩是每周班會課對本周的學習生活進行總結,對表現好的同學給予一定的獎勵,你對我們班不熟悉,可以交給班委處理,他們知道程序,你只需要聽聽就行,沒問題的。這樣的一種班會課形式也還不錯,讓孩子們從小就學會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做總結,保持優點,改正缺點,當然,如果班主任和班委能花點心思讓這種以總結表彰為主的班會注入一點色彩、音樂、活動,也許得到的效果會更好。
我的學生年代,記得最清楚的一次班會應該是給我們的班主任老師過生日,那次班會并沒有做出太多的準備,完全是在會上臨時生成的,但取得的效果卻是非常的好。在那一次班會上,我們把最美的祝福送給了老師,老師給了我們最真誠寄語,并親自給我們每一位同學喂了一小口蛋糕,大家相互約定,2010年的元旦,我們要開一次同學聚會,8年過去了,同學們都在為前途努力奮斗著,但是這個約定誰也沒有忘記。我想,這樣的班會很小,主題很小,任務很小,得到的收獲卻是很大的,收獲之外的意外收獲更大。
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茁壯成長!這是我們每一個老師的心愿,但怎樣豐富多彩,怎樣不流于形式,卻又能取得效果,卻又是我們每個老師應該去認真思考的問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