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9
這是《警惕組織和實施主題班會課的偏差》班會反思,是優秀的班會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主題班會課是在班主任的指導下,以班級為單位,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圍繞某一教育主題進行的一種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對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在設計、組織和實施主題班會課時,有些班主任出現了偏差,使其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和應有的功能。
一、主題班會課中的常見誤區o
1.“包辦代替式”主題班會課。主題班會課是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效果往往取決于學生主體性地位的發揮程度,取決于學生對待主題班會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只有那種“發生主體內心、自內向外的主動積極的參與才是一種真正的自我教育活動”。在現實的主題班會課中,有的教師往往懷疑學生積極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對他們事事不放心,因而“大包大攬”:班會課的主題由教師擬定,內容由教師確定,方案由教師設定,過程也由教師掌控。在“包辦代替式”主題班會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被班主任無情地剝奪,學生成了配角,成為教師手中擺布的“木偶”。
2.“大雜燴式”主題班會課。主題班會應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其年齡、心理特點,確定教育的主題、設立主題班會目標和制定實施計劃,但現實中有些班主任并不如此。筆者曾參加過一次“誠信你我他”的主題班會,課上安排了小品表演“警察與小偷”、詩歌朗誦《再別康橋》、歌舞表演《梔子花》、游戲“成語接龍”和“擊鼓傳花”等內容,看起來熱熱鬧鬧,但實際多數環節與“誠信”這一主題相關度不大,流于形式,有名無實。班主任不僅對主題班會課定位、作用缺乏正確、清晰的認識,而且設計時缺少主題意識和目標意識,缺欠系統、全面的思考。
3.“精英式”主題班會課。主題班會是班級全員參與的集體性教育活動,通過集體活動來教育個體是其顯著特點,但是有的教師不注意調動學生全員參與的積極性,讓班會課僅成為個別能編會演、能說會唱、能歌善舞的“精英分子”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大多數學生則被邊緣化,成為主題班會的“看客”和“觀眾”,因而失去了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人際交往中的道德行為規范而受教育的應有功效。
4.“預設式”主題班會課。有的教師忽視學生道德成長的自主建構過程:從主題班會的構思、設計、實施,都被教師那一雙無形的手“嚴密”控制,甚至連班會課上學生要說些什么話,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有幾個環節,每個環節多少時間,每個問題由哪幾個學生回答,等等,都是由教師精心“預設”的。這種“預設式”的主題班會將學生視為一塊道德的“白板”,一個“包裝美德的口袋”,反映出了一種僵化封閉的“灌輸式”的知性德育觀。
二、主題班會課走出誤區的策略·
1.體現主題的教育性。主題班會作為學校班級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提升學生道德認知水平、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因此,教育性是評價主題班會課成功與否的根本標準,是主題班會課的最終價值旨歸。
首先.班會課的主題應體現出教育性。這是主題班會課的靈魂所在。某高中一個班有這樣一次主題班會課:“話成功”,主旨應是對學生進行成功的價值觀教育,但由于班主任對主題定位把握不夠準,在班會進行過程中,探索的主題轉向了“細節決定成敗”,其教育的內涵從價值觀教育變成為人處世技巧的知識內容培訓。因而準確定位班會課的主題,對于凸現教育性尤為重要,需要教師對主題及教育價值有清醒的認識。
其次。要注意教育過程的道德性。“以不道德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的現象時有發生。比如,在一次關于禁毒教育的主題班會上,某教師安排一位父母吸毒的學生講述毒品給自己家庭帶來的危害,感動了在場的每位聽眾,教育效果十分“明顯”。但是,設計時教師顯然忘記了對學生隱私權的尊重,更漠視了這種做法的殘忍性,無異于在學生已受傷的心靈上再撒一把鹽。這顯然忽視了在追求德育實效基礎之上還有一種對人的尊重與關懷的更高訴求。
2.堅持真實性。求真求善是德育的出發點,也是主題班會課的追求目標。當下我們所倡導的美德教育往往是一種“假性”的美德教育,而“真實”的美德教育處于被遮蔽的狀態。比如主題班會課上大量充斥的“假、大、空”現象,造成德育失效。提高主題班會課的真實性已迫在眉睫,需要我們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主題真實。主題應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的實際,或社會發展的實際。只有貼近學生心靈的話題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喚醒他們參與、討論的欲望。所以,課前教師有必要進行一次調查,了解學生的關注點和思想動向,要把好脈。
二是內容真實。所選擇的內容材料要緊扣主題,圍繞目標,精心選擇,合理取舍,使所選內容真正服務和體現活動的教育主題。只有來源于真實生活的教育素材,才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促使其深刻思考、主動反省,形成內在的道德感悟,最終內化為個體的品德。
三是形式要實。應走出形式主義的誤區,采取的形式必須符合教育目的和內容的需要,又要學生樂于接受。同時,每一環節要緊扣主題,不能盲目追求花哨,華而不實。
四是過程要實。班會課在實施過程中,要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并用自己的身心去體驗、感悟;鼓勵學生敢講真話,敢于表明自己的真實想法,使師生間、生生之間能分享彼此的經驗,交流彼此的情感和體驗,從而深化學生的道德認識,豐富情感體驗,促進個體的品德發展。
3.張揚主體性。學生的道德發展并非像海綿吸水那樣吸收,而是一個主動的、有選擇的接受過程。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主題班會的全過程中,才能有效促進學生道德建構。
只有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會感受到教師的欣賞和信任,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擁有足夠的自尊和自信,從而以積極的態度融入學習教育活動。教師萬萬不能擺出一副道德權威的架勢,人為拉開自己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教師也不能忘記自己的主導作用,放棄自己應有的教育職責。
作為主題班會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教師應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事事包辦,做到“只拉弓,不射箭”。尤其是在小學高年級(或者中學)階段,教師更應讓學生成為主題班會課的真正主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題班會的設計:自己討論計劃、選擇形式、組織實施、小結講評……
在主題班會課上,教師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德行成長,積極引導學生全員參與,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交流、討論、展示、分享的時空,從而讓每一位學生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發展的目的。特別要引導“邊緣者”自覺融入集體活動中。
4.強調生成性。作為對傳統“預設”的揚棄,生成性體現了主題班會立體的、動態的創生過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體現過程的層次性。找準學生道德發展的“最近發展區”,從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道德情境問題,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激勵其主動探索、建構,形成新的道德體驗和認知。例如:在關于“早戀”問題的主題班會課上,一位教師先“肯定”早戀現象的正常,請學生說出自己對“另一半”的條件,分析得出最重要的條件——“一技之長”,然后引導學生從“修身、學業”等方面做起,為獲得真正的幸福愛情而作好“儲備”。整堂班會課真實自然、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在學生自己主動的理性分析、推理基礎之上,最終實現認識上的發展和飛躍。
設計合理的“留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強調主題班會的“生成”并非對“預設”簡單的、一味排斥。事實上,只有成功的預設才可能形成可持續的有效生成。一方面,設計時應“事無巨細”精心預計,形成彈性化的方案;另一方面,注意留白的藝術,著眼于宏觀設計,重視過程的開放,強調師生、生生的互動影響,使設計體現出較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學生活動留下最大的空間。
找準生成的“憑借”。在主題班會課上學生往往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難以“生成”下去。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學生對問題的看法、認知還僅停留于抽象、空洞的概念化層面,缺乏具體的、情境性的素材作為其交互性表達的依托“憑借”。因此,教師要主動創設問題情境,挖掘素材的積極因素,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喚醒學生表達的欲望。
教師應及時整合信息。在交流互動、動態生成的主題班會課中,來自學生的信息往往是孤立的、片面的、散碎的。因此,教師在主題班會課進行過程中要認真“聽”、“記”、“思”,對學生生成的信息及時歸納、整合,發現其中的“閃光點”,巧引導、巧點撥,將學生的交流、討論和思考不斷引向深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