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9
這是司馬光第一課時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
1.認識“司、假”等13個生字,會寫“別、到”等6個字。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司馬光的沉著、機智。
4.想出新辦法,發展創新思維。
課前準備
教師:教學掛圖或多媒體,生字卡片,小黑板。
學生:讀課文,標注生字、自然段;收集關于司馬光的資料。
第 一 課 時
談話引入,揭題激趣
1.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他是誰呢?(板書:司馬光)
2.認讀生字“司”。齊讀課題。
3.簡介司馬光。
整體感知,認識生字
1.老師范讀,學生邊聽邊看插圖或多媒體課件,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學生自由、輕聲地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3.小黑板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學生自由讀,抽讀檢查。
4.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指名讀,齊讀,開火車讀)
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司馬光在花園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導朗讀2、3自然段。
a.引導看圖(或用多媒體演示當時的情形)。
b.自由朗讀,體會課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c.指名讀第3自然段,感受情況的緊急。
3.小伙伴們是怎么做的?司馬光又是怎么做的?(學生自讀課文,畫出有關句子)
4.大家試著做做司馬光的動作,體會“舉”“砸”。
指導朗讀。比較“別的小朋友”和“司馬光”的不同表現,邊讀邊體會。
老師引讀:有個小朋友……掉進了大水缸。別的小伙伴──司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課后思考,拓展思維
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辦?
第 二 課 時
討論交流
司馬光沉著機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別的辦法救出那個小朋友嗎?比一比,看誰的辦法最好。
1.學生自己想辦法。
2.分組交流,推選出好的辦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導學生適時評議辦法的優點和不足。也可以與司馬光的辦法比一比,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了解在當時的情況下,什么辦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讀課文,并說說司馬光給你什么樣的印象。
識記生字,積累詞匯
1.復習生字讀音。(出示卡片,認讀生字)
2.鼓勵學生用生字組成詞語,(積累詞匯,鞏固識字)教師給予肯定或指正。
3.采取小組競賽、詞語接龍等形式,完成“讀讀說說”的練習。
朗讀背誦,積累鞏固
1.自由朗讀課文,練習背誦。
2.根據故事發展的順序,教師引導背誦。
指導生字書寫
1.認讀“別”“到”等6個字。
2.引導觀察這六個字,都是左右結構,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雙耳的書寫位置。
3.學生描紅,書寫生字。
4.展示學生作品,進行評議。
【教學目標】
1、認識“司、假”等13個生字,會寫“別、到”等6個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通過朗讀來感悟司馬光遇到緊急情況,沉著、勇敢、果斷救人的品質。
3、能從課文插圖中觀察出人物的表情、動作、神態。
4、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導言:同學們,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國北宋時期有歷史學家,他就是司馬光,這篇課文講述的就是司馬光小時候的一件事。
2、哪個同學對司馬光有了解呢?請你說一說。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自由讀課文,看看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這個地方有什么?圖上有幾個小朋友?他們在干什么?你知道哪個孩子是司馬光嗎?
2、學生簡述畫面的內容。(出示有關課件)
(圖上畫的是花園的一角,有假山和樹木。花園里有五個小朋友,他們中的一個正從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邊、扶著往外爬的孩子的那個小孩子就是司馬光 。)
3、回答:這一課寫的是司馬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學習生字、詞
1、邊讀課文邊畫出生字生詞。
2、借助漢語拼音,讀準生字的字音。
3、小組內互相交流,互相讀著,聽對方讀得對不對?不對請給以糾正。
4、匯報:指名讀字音,如有不對的及時糾正
5、記住字形:
學生交流識字方法,如換偏旁、猜字謎、組詞識字等。
四、討論(讀書交流,理清故事內容。)
1、指名分段讀文,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不懂的問題
2、分組討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讀懂的問題。
五、寫字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我會寫”中的六個字,發現六個字的規律:左右結構。組織學生討論在書寫中應注意什么?
2、自由練寫,教師有意識地指導難點字:如“那、都”兩字中的“雙耳”的寫法。
3、書寫展示,相互評價,引導學生把不好寫的字多寫幾遍。
六、作業
1、抄寫生字。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詞語
二、朗讀、理解課文
1、指名讀課文,數數全文共有幾個自然段?
2、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讀,讀了這段,你讀懂了什么?
⑵ “古時候”是指什么時候?你還知道哪些朝代?
3、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⑴ 指名讀,深入地思考:你讀懂了什么?
⑵ 結合書上的內容和圖上的畫畫,請你說說:這是一口怎樣的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還要高,缸里裝滿了水(課件播放)
⑶ 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瀆給你的同桌聽—聽。
4、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⑴ 自由讀這段,思考:正當孩子們玩得高興時,發生了什么事情呢?
⑵ 展開想像:這個小朋友掉進水缸里,小伙伴們什么心情呢?請你仔細想想,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個人物,說說此刻此時,你的心情如何?
⑶ 為什么著急呢?掉進缸里的小孩子面臨著哪些危險呢?
⑷ 你準備怎么讀?
⑸ 組內練讀后,全班匯報讀。
5、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⑴ 思考:小朋友們為什么這么驚慌?
(因為這關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無辦法)
⑵ 練習朗讀,讀出驚慌、害怕的語氣。
⑶ 小組內練瀆。
⑷ 個別同學展示讀。其他同學進行評價。
⑸ 在這萬分緊急的情況下,一個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來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嗎?小組討論。
(這個辦法不好。雖然大人個子高或者能想辦法去解救孩子,但是等大人來了,孩子的性命不一定能保住)
6、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⑴ 自由讀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馬光的表現與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著)試著用這樣的語氣讀讀這段。
⑵ 試著做司馬光砸缸時的動作。評議:誰表演得好?為什么?
(學生砸缸的動作要十分用力,才能體現是“使勁砸”)為什么司馬光要用這么大的'力氣?小組討論。(因為這樣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⑶ 練習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
⑷ 討論司馬光的做法好在哪。
(司馬光的辦法最好,因為缸大,水深,水對缸中小朋友威脅最大,如果讓水流出來,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嗎?所以他想到砸缸,并且用力砸,贏得了時間)
⑸ 小組討論:司馬光是個什么樣的孩子呢?
(遇事不慌、善于動腦筋、 聰明勇敢的孩子)
⑹ 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這一段。
7、學習課文第六自然段:
⑴ 自己讀讀這段。思考: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這段?
⑵ 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一讀。
8、發散思維訓練:
還有別的方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嗎?
三、總結全文
天氣晴朗,司馬光和一大群孩子一起出去玩,路上,有一位孩子提議大伙來玩捉迷藏,輸的人要翻跟斗,大家都同意了。
“石頭剪子布!”
“哇!司馬光你輸啦!你來抓!”
說完,孩子們一下沒了蹤影,藏得非常隱秘,只有一個躲在假山后面的孩子在探頭探腦地張望,可一不留神,“撲通”一聲掉進了缸里。
大家聞聲而來,不由得著急了,在那兒議論紛紛,有的說想把水舀干;有的則慌張得不得了,詢問是否要叫大人過來。只有司馬光鎮定自若,只聽他大喝一聲:“慢!”說著就拿起大石頭砸去。他知道,時間緊迫,不能讓人離水,就讓水離人。一,二……
“等一下!等一下!”村長聞訊趕來對司馬光說:“孩子,缸砸不得!這是咱地區的利稅大戶。”司馬光定睛一看,缸上印著“酒”這個字。村長對司馬光搬出了“地方保護主義理論”:“雖然是假酒,但咱們得靠它謀生哪,孩子死了不要緊,酒才是最重要的……”
面對這樣的場面,如果你是司馬光,你該怎么辦?的確,這真是現代社會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生命與財產,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一、教學目標:
課文《司馬光》的優秀教學設計
1.認識十個生字,會寫“幾、個、古、友、他”五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體會司馬光遇事沉著、機智、果斷的品質,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4.教育學生遇事要沉著冷靜、多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二、內容分析:
本課講的是一篇歷史故事。司馬光小時候和幾個小朋友在公園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大水缸里,司馬光舉石砸破缸救出小朋友。重難點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司馬光那種沉著冷靜、機智的品質,從中得到啟發。
三、學生分析:
這篇課文故事生動曲折,反映的是司馬光小時侯的故事,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閱讀這類課文有濃厚的興趣。
四、設計思路:
采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教師進行積極的評價,及時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輕松的氣氛和自由的`想象空間。鼓勵學生提出自己嘗試解決而不能解決的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
1.你們聽過司馬光的故事嗎?
2.簡介司馬光
3.現在我們來學習一篇關于司馬光小時候的故事。
4.揭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畫出生字新詞。
2.教師范讀,學生聽準生字新詞的字音。
3.同桌互相拼讀生字詞。
4.分組讀、個人讀生字詞,檢查讀音。
5.自由讀課文,標出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注意讀通、讀順。
6.檢查朗讀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
7.再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誰干什么事。
三、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再次自由認讀生字詞。
2.不看拼音,直接認讀生字詞。教師檢查:開火車讀。
3.看到課后字表里的字,你覺得哪個字最難記住?你記住了嗎?你是怎樣記的?你已經記住了哪些生字?
4.指導書寫“幾、個”兩個生字。
四、總結課文,布置作業。
1.今天這節課你認識了什么人?除了認識這個人,你還有什么收獲?
2.課后認真朗讀課文,把不懂的問題找出來。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上節課同學們已經初讀課文,知道課文主要寫誰的一件什么事。
二、細讀感悟
1.齊讀第一自然段。
師:這篇課文講的是什么時候?人物是誰?
生:古時候,司馬光。
2.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師:“他”指的是誰?
生:司馬光。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第一自然段介紹了司馬光。
師:你真聰明!能聯系上下文回答問題。
師:司馬光和小朋友在什么地方玩?
生:在花園里。
師:花園里有什么地方好玩的?
生:假山。
另一生:老師,有個小朋友在假山上玩,為什么會掉到大水缸里呢?
師:你問得好,那么有誰可以幫這個同學回答這個問題呢?
生:我可以,因為假山下有口大水缸,這個小朋友不小收掉到大水缸里了。
師:你真棒!大家要向他學習。
3.借助插圖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及這是怎樣的一口缸。理解“不小心”的意思。啟發想象:掉進缸里的孩子會怎么樣?別的孩子又會怎樣呢?
4.齊讀第三自然段。
借助圖了解別的孩子的表現。板書:哭、喊、叫、找。小組討論:這些孩子當時是怎么想的?從圖中你看出哪個是司馬光嗎?他是怎樣想的?又是怎樣做的呢?
一個學生:老師?這個小朋友掉進缸里會不會死?
另一學生:不會。
師:你怎會知道的?
生:下文講到司馬光救他呢。
5.指組讀第4自然段。
①找出司馬光動作的詞。
②看掛圖,司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動作嗎?
有個學生站起來雙手舉起來模仿了他的動作,但缺少力量。
③理解“使勁砸”的意思。
又叫同學表演司馬光的動作,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個個同學都能把司馬光表現得活靈活現了。
④最后那個小朋友怎樣了?(得救了)
師:當這個小朋友掉進缸里為什么司馬光和別的小朋友的表現不同?從這里可以體現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我們應該學習他什么?(學生討論)
總結:我們應該學習司馬光沉著冷靜、愛動腦筋的品質。
⑤發散學生思維。
司馬光是砸破水缸救小朋友的,那么你還有什么辦法救小朋友呢?
學生踴躍講出自己的辦法。
三、布置作業。
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學目標:
1.認識“司、跌”等5個生字,會寫“司、庭”等7個生字。
2.正確跟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注釋了解課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簡單說出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
教學重點:1.能按照文言文的節奏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背誦課文。
2.結合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簡約的特點。
教學難點:
抓住文中的動詞,了解事情的經過,體會司馬光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愛護同伴的美好品質。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資料,初識古文
導語:同學們,上新課之前,老師想請同學們先看這樣一組句子。
1.出示組句,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
(1)學而不思則罔(wǎnɡ),思而不學則殆(dài)。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ɡ)也。
2.學生試讀句子,相互交流說說以上句子和現代漢語有什么不同。
預設:不太好讀;分開每個字都認識,組成句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跟我們平時說話的方式不太一樣……
3.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4.教師簡要說說句子的含義,歸納小結。
(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思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論語·里仁》。意思是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學習的能者,選擇他的長處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小結:像這樣的語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是我們祖國語言文字寶庫中一筆巨大的財富。
5.出示課題,引導學生回顧知道的傳說故事。
過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司馬光》。你們誰聽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學生舉手發言)宋朝時,一個小孩與小朋友一起玩耍時,其中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了水缸里。這個小孩急中生智,搬起石頭砸破了水缸,救下了落水的小朋友。這個小孩就是司馬光。這個故事就是《司馬光砸缸》。這是一則歷史故事,記錄在古代史書中。由于古代書面語與我們現代的語言有一些不同,所以,大家可能看過的故事都是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的。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用古代的書面語講述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古代的書面語與我們現代漢語有什么不同呢?讓我們一起去課文學習中體會一下吧。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學生齊讀課題,認識復姓“司馬”。
思考:你還知道哪些復姓呢?(相機出示課件,介紹古代名人)
預設:東方朔、歐陽修、司馬遷、司馬相如、諸葛亮、納蘭性德、尉遲恭、皇甫嵩、上官婉兒……
2.出示課件,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1086) 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sù)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都擔任過高官,死后獲贈太師、溫國公封號,謚號為文正。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踐行儒學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宋神宗時,司馬光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就離開了朝廷。花十五年時間,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3.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過渡:偉大的人物總是在童年時就顯現出他的與眾不同來。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看小時候的司馬光是一個怎樣的小孩。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試著把句子讀通順。
4.教師檢查自讀效果,引導學生識記生字,朗讀課文。
(1)出示帶拼音的生字生詞,教師指導正音辨形。
馬 院 落 人 丟 有 裂
(2)指導歸類識字。
◆部首歸類:
廣:庭(家庭)——應(應該)——座(座位)——床(床單)
足:跌(跌倒)——跑(跑步)——跳(跳高)——路(小路)
(3)詞語去拼音,自由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4)指名學生試讀課文,挑戰一字不差讀課文,指導多音字認讀。
◆多音字:
沒 mò淹沒 沉沒 沒收
méi沒有
沒人 沒空
得 dé得到 得知 得意
děi得虧 就得你去
de要得 了不得
(5)教師范讀,學生跟讀,讀準節奏。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6)聽音頻朗讀,齊讀。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學習要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1)參考注釋,自讀自悟。借助工具書和書上的注釋,把關鍵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待下一步與同學一起研討。
(2)小組合作,互助學習。一句一句研討,各自說一說對每句話的理解,有疑惑或分歧的地方,留待集體探討。
2.匯報展示,全班交流。
(1)各小組推選代表匯報課文的意思。全班同學邊聽邊思考,看哪個小組理解得更好。
(2)指名學生說說自己喜歡哪個小組的說法,教師相機點撥,明確:每句的意思說法不求完全一致,只要主要意思不變,能說出重要詞語的意思即可。
3.引導學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劃分層次。
起因: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經過: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
結果:水迸,兒得活。
4.全班齊讀,注意節奏、停頓。
小結:這短短的兩句話卻寫了一個精彩的故事,你讀懂了嗎?結合注釋再來讀一讀。
四、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過渡:文言文中的用詞寫句,跟我們現在的說話習慣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除了注釋中的字詞,還有一些字詞,我們應該怎么理解呢?下面我們就來一句一句地讀一讀、說一說。
1.課件出示:群兒戲于庭。
(1)指名讀。思考:這句話中你有不理解的詞語嗎?
(2)引導理解字詞。(“于”就是在的意思。“戲”就是做游戲、玩耍的意思。“庭”指庭院。“群兒戲于庭”就是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嬉戲。)
方法拓展:文言文中的一些單音節詞語,如“戲”“庭”等,可以用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語“游戲”“庭院”來代替。運用這一方法,可以把下文的“沒”“眾”“石”等字組成“淹沒”“眾人”“石頭”等詞語來理解。
小結:結合注釋,再朗讀句子,融入我們的生活經驗,就能很容易地弄懂古文的意思了。古文的語序跟我們的說話習慣(課件出示:什么人+在哪兒+干什么)有一點不太一樣,你們發現了嗎?
(3)想象說話:古人的庭院里有花有草,最適合孩子們玩兒了,想想看他們在玩什么呢?
(4)指導朗讀,讀出高興、喜悅之情。
2.課件出示: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過渡:孩子們玩玩這個,玩玩那個,多開心啊!突然,意外發生了。怎么回事呢?我們趕緊去看看。
(1)出示“甕”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
預設:“甕”指口小肚大的陶器,用來儲水或是儲藏別的東西的,類似于現在的大缸。只不過甕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
(2)出示小孩兒和甕的對比圖,做動作理解“登”。
預設:“登”是爬的意思,登山、登梯子,也是這個“登”。水缸這么大,孩子這么小,難怪要用“登”。
(3)理解“足跌沒水中”。
預設:小孩兒爬上了水甕,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足跌沒水中”。撲通一聲,有人落水了。“足”通常我們說的是“腳”,腳跌落了,也就是“失足跌落”的意思。“沒”是淹沒、沉下去的意思。小孩兒失足掉進了甕里,甕里盛滿了水,他一掉進去就沉沒了。
(4)指導朗讀,讀出焦急、緊迫的感覺。
(5)指名說說整句話的意思。(一個孩子爬到甕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進甕中被水淹沒了。)
3.課件出示: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
過渡:意外發生以后,別人是怎么做的呢,司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
(1)指名回答,朗讀句子。
(2)理解“眾皆棄去”。
預設:“眾”指的是誰?除司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在我們現代漢語中,“皆”也是這個意思,如“比比皆是”等。“棄”是拋棄、放棄、丟下的意思。“去”是逃開、離開的意思。
(3)想象一下這群孩子們當時的表情、心理、動作,描述一下當時的場面。
預設:一看到有人落水了,孩子們臉都嚇白了,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有人哇哇大哭,有人慌慌張張地跑去找大人。
(4)理解“光持石擊甕破之”。
預設:所有的孩子都驚慌失措,只有一個人不這么慌亂。是誰呢?(司馬光。)他是怎么做的?(持石擊甕破之。)誰來表演一下?(學生表演,教師相機點撥指導,要雙手用力,狠狠地砸)“持”,用手拿;“擊”,敲擊,擊打;“之”指代甕;“破之”,使甕破碎。
方法拓展:“破”在句中是“使……破碎”的意思,這是文言文中的使動用法,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文言詞語用法。“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很多種,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對這種詞,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進行摘抄、積累,有時間多讀讀,培養語感。
(5)想象一下,司馬光持石擊甕時,他心里會怎么想?(我不能慌,我要趕緊想辦法,快點把他救出來。否則,他會有生命危險的。)
(6)教師引讀。
引讀:撲通一聲,一個小孩掉進了甕里,眾皆棄去,光——(學生接讀)持石擊甕破之。
引讀:小孩在甕里浮浮沉沉,伸出小手求救,眾皆棄去,光——(學生接讀)持石擊甕破之。
引讀:情況越來越危急,小孩的動作越來越弱,眾皆棄去,光——(學生接讀)持石擊甕破之。
4.課件出示:水迸,兒得活。
過渡:幸虧司馬光急中生智,持石擊甕破之,結果怎么樣?
(1)指名朗讀并說說句意。
(2)理解“迸”“得活”。(“迸”是涌出的意思。甕被砸破了,水一下子涌出來了,甕里的孩子得救了。)
(3)危機解除了,此時你的心情怎樣?(慶幸,如釋重負……)
(4)帶著這樣的心情讀這句話。
5.連起來說說全文的意思。
五、感悟形象,復述故事
1.引導學生感悟人物形象。
過渡:在同伴命懸一線而其他孩子驚慌失措、四散逃離的時候,司馬光選擇留下來,并想到用石塊砸破甕的辦法,救出了同伴。你覺得司馬光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沉著冷靜、機智勇敢、善良友愛。)
2.想象說話:如果這個時候大人們來了,會對司馬光說些什么?同伴們又會對他說些什么?
3.指導感情朗讀,讀出對司馬光的贊賞。
4.出示故事圖片,引導學生看圖講故事。
過渡:《司馬光》這篇古文我們學完了,下面我們要用自己的話來講一講這個故事。講故事不是翻譯課文,如果只說意思,那故事就太枯燥無趣了。想一想,我們該怎樣把故事講得更具體、更生動呢?
(1)學生自由交流后,教師歸納小結。
要用比較通俗的語言,代替古時候的書面語言。
要按照一定的順序講,說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要有場面,把人物的神態、動作、心理等描述出來。有細節,故事才更生動。
還可以補充想象的內容。
在講述故事的時候,要通過語調的變化和一定的肢體語言,把故事講得有聲有色。
(2)同桌互助學習,互相練習講述故事,互相補充完善講述的內容,教師巡回指導。
(3)指名或是自由上臺講述故事,評選“故事大王”。
5.播放司馬光砸缸的動畫故事,引導學生欣賞總結,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內容。
6.拓展閱讀,了解更多與故事相關的內容,受到情感熏陶。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流傳后世千年,為人們所稱贊,那么當年被他救下的小孩子又是誰呢?其實,這個孩子名叫上官尚光,也有人說這個人的名字是因為司馬光救過他的命而改的。上官尚光得救后,他的家人感謝司馬光的救子之恩,送了許多禮,逢人就夸司馬光聰明機智。上官尚光也不尋常,他從小喜歡讀書,參加科舉當上了官,但由于政績不突出,沒有受到重用,心灰意冷的他回老家當了一名教書先生。上官尚光十分感激司馬光當年的救命之恩,特意在老家建了一座感恩亭,并將此事記載在家譜中,讓世世代代永遠不忘司馬光的恩情。為了紀念這件事情,后人將感恩亭的所在地改名為“上官崗”。這份感恩之心,也應該被人們銘記。
六、比較差異,熟讀成誦
1.出示課后題第3題,引導學生結合之前朗讀、理解詞句的體會,討論交流。
思考:這篇課文和其他課文在語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學交流。
明確:(1)課文里許多詞語是由單個字構成的。(2)課文用“光”來稱呼“司馬光”,這在其他課文中比較少見。(3)課文中的句子都很短。(4)本課中三個“兒”字,第1、第2個泛指兒童,第3個特指落水的兒童,前后意思不一樣,類似于現代漢語中的代詞“它”。(5)語序不太一樣。“群兒戲于庭”,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則,順序應該是“群兒于庭戲”。(6)這篇課文是文言文,需要借助文言文知識理解文意,其他課文是白話文,容易理解。
2.引導學生結合本課學習經驗,交流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認真跟著老師多讀幾遍,培養語感。
看課文的注釋,理解詞語的意思。
給一些字組詞,也是理解詞義的好辦法。
還有聯系上下文、查找資料書、遇到難句反復多讀幾遍、讀不懂的做批注等方法。
3.學到這里,你能試著把這個故事背誦下來嗎?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誦的看著書朗讀。
七、指導書寫,作業設計
1.出示本課要求會寫的字,引導學生觀察結構、字形等特點。
明確:“司”“庭”等右上包圍和左上包圍的字,注意筆順規則為先外后內。“登、棄”是上下結構,“登”字上邊部分撇、捺要舒展。“持”注意幾個橫畫之間距離要相等。“眾”是品字形結構,注意第二個“人”捺變點,整個字呈三角形。
2.師范寫生字,學生注意書寫要求,練寫生字。
3.布置課后作業。
(1)將《司馬光》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要講得生動有趣。
(2)再去找一找司馬光的其他故事讀一讀,對這個人物做進一步的了解。
(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