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1
這是憫農其二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圖和朗讀,使學生理解古詩意思。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進一步鞏固給熟字加偏旁的識字方法。
4、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理解古詩意思。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
1、同學們,誰還記得《鋤禾》這首古詩?能給大家背一背嗎?
2、這首詩選自《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二首,板書課題:憫農(二)
二、學生自學
1、投影列出學習的步驟:
(1)借助漢語拼音讀古詩。
(2)借助工具書,查一查不認識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把問題在書中標寫出來)
2、學生進行自學,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回答疑難,解決問題。
三、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粒、顆、閑、夫、餓、死指名讓學生讀生字,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提醒糾正。
2、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死:第四筆是點,第五筆是撇。
餓: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餓。
顆: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換上頁字旁,就是一顆星的顆。
閑:里外結構(或半包圍結構),先寫門,再寫木。注意最后一筆是點。
3、動手書空,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4、師生共同介紹作者:李紳是唐代詩人?!稇戅r二首》是李紳流傳下來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內容深刻,對比鮮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用投影羅列出來)
粒:像米一樣細小而成顆粒狀的東西。
粟:谷子,小米。這里泛指糧食的'種子。
顆:小而圓的東西。
閑:無事可做;空閑。
夫:和農組成農夫,意思是:農民。
猶:還。
餓:肚子里沒有食物。
死:沒有了生命。
四海:我國古代認為中國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蛩暮V畠戎溉珖蛉澜纭?/p>
6、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意思,教師及時進行幫助指導)
春種一粒粟:春天種下一粒谷物的種子。
秋收萬顆子:秋天收下千顆萬顆的糧食。
四海無閑田:天底下沒有一畝閑荒的土地。
農夫猶餓死:仍然還有不少農民吃不飽肚子而被餓死了。
7、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全詩的意思。(先自己說一說,遇到問題主動與同學交換意見,或者向教師請教。)
8、請學生在全班說說全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開展相互間的評價,及時補充,形成生生互動的氛圍)。
四、指導朗讀
1、聽配樂朗讀,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
2、與小組成員一起練習朗讀,相互評議,推選一名同學參加班級展示。
3、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參加朗讀競賽,然后評議出最佳選手。
4、全體同學伴著音樂進行朗讀。
五、練習鞏固
1、練習按照田字格書寫漢字。
粒:左窄右寬,立字略短。
顆:左右﹑寬窄﹑高低﹑長短一樣,果字的最后一筆是點。
閑、夫、餓、死讓學生說說書寫時應注意的問題。
2、比一比,再組成詞語寫下來。
天( ) 拉( ) 一顆( )
夫( ) 粒( ) 一棵( )
3、背誦古詩
(1)自己練習背誦
(2)指名背誦
六、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七、布置作業
1、在生字本上抄寫難字。
2、背誦古詩,讓家長評分,記錄在書上。
點評:教學時要通過教師范讀,聽朗讀錄音幫助學生掌握讀法。注意詩中的兩個四和死的讀音不同,可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
教學目的:
1、通過看圖和朗讀,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古詩的意思,知道勞動人民是財富的創造者;封建社會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導學生欣賞詩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知道勞動人民是財富的創造者;封建社會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讀生字并組詞。
2、同桌之間互相聽寫詞語,寫完后,同桌之間對照課本進行相互評議。
3、背誦古詩:全體同學一起背誦,指名背誦。
二、進一步理解古詩的意思
1、讓學生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2、提問:讀懂了詩的意思,你有什么感受?
(1)學生默讀古詩,一邊讀一邊在書中畫一畫有關的語句。
(2)自己組織語言練習說一說。
?。?)結合自己的體會說一說
?。▽W生可以結合詩句的'內容說明:農民在萬物生長的春季撒下了種子,他們要為莊稼澆水﹑施肥﹑除雜草,每天是臉朝黃土背朝天,風吹日曬,到了金色的秋季,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換來了糧食的豐收,但是他們不能享用自己創造的社會財富,他們吃不飽﹑穿不暖,乃至餓死﹑不能生存下去。)
(結合插圖的內容說明:這農民一家人各個骨瘦如柴,穿著破舊的衣衫,那位婦人的懷里抱著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農夫站在一邊面露難色,無可奈何。)
3、教師小結: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二十個字,就揭露了當時的社會,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了那么多的社會財富,他們是值得歌頌的﹑贊揚的。但是他們沒有權力享用自己創造的社會財富,不合理的社會使他們貧困無助、凍死餓死﹑不能生存下去。這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是遭人痛恨的。
三、朗讀古詩
1、配樂聽老師范讀并評議誦讀情況。
2、伴著音樂自己練習朗讀。
3、在小組內參與朗讀,互相學習。
4、師生共同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四、練習鞏固
完成書中的第4題。
五、總結
六、布置作業
1、檢查第4題,進行自評。
2、把《憫農二首》背給家人聽。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背誦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通過誦讀,感受農民生活的不易;
3、積累古詩,感受語言文字的豐富。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讀古詩的興趣,感受農民生活的辛苦,珍惜糧食的來之不易。
教學難點:
感受詩的節奏美,韻律美,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教學方法:
方法引路,貫穿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思考和發現,鞏固新知。
教具準備:
課件、種子和豐收的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播放烈日照射大地的圖片,問:在這么炎熱的天氣里,你們會做些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2、出示農民耕作的圖片,問:看到這張圖片,你想到了什么?
3、你覺得農民伯伯種田辛苦嗎?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4、這一幕被唐代的詩人李紳看到了,就寫了一首詩,還給古詩起了一個名字,叫《憫農》,板書課題,齊讀三遍。
5、看到這個課題,小朋友們覺得熟悉嗎?對的,在一年級我們也學習過一首《憫農》,誰能來給我們背一背。那誰知道在這里的“憫”是什么意思?(同情、可憐)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李紳的另外一首《憫農》。
【設計意圖】通過讓小朋友們描繪自己在炎熱的天氣里的親身經歷,與農民伯伯的生活做對比,讓小朋友體會農民伯伯的艱辛。
二、初讀古詩,體會情感
1、自由讀古詩。(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驗:①學習生字詞: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
②讀古詩:指名讀、分小組讀、全班齊讀
3、聽錄音,劃分節奏(指名讀、配樂朗讀)
憫農(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4、提問:通過讀這首古詩,你讀懂了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5、看視頻,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
6、學習“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理解字的意思(粟:種子 子:糧食)
讓小朋友根據字意和圖片試著說說讀懂了什么?
7、學習“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理解詩意(四海:全國各地 閑田:荒廢的良田 猶:還)
小朋友根據字意和圖片試著說說讀懂了什么?
【設計意圖】對于二年級小朋友來說,封建社會人民的生活對于他們來說可能比較難理解。視頻通過簡單易懂的語言讓小朋友們對于古時人民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為學習古詩內容做了鋪墊。
三、揭示主題,升華情感
1、提出問題:為什么天下已經沒有荒廢的良田了,農民伯伯還是要被餓死呢?(小朋友自由回答)
2、師根據視頻內容,對封建社會人民的生活做一些擴展,加深小朋友們的印象。
3、再讀古詩,體會情感
李紳看到了農民伯伯生活的情景,他非常的同情廣大的農民伯伯們,所以就寫下了我們的《憫農》。是為了批判封建地主們對于農民的剝削,同情廣大的農民群眾。讓我們再來讀一讀《憫農》,體會他當時的心情。
【設計意圖】講解古時候人民的生活背景,讓小朋友們更能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
三、拓展延伸
1、講解“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讓小朋友體會農民生活的忙碌。
2、講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讓小朋友們體會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與辛酸。
3、講解《蠶婦》一詩,讓小朋友們體會農家人民的辛苦。
四、教師小結
通過學習這首古詩,我們體會到了農民生活的艱辛與不易,請小朋友們說一說以后應該怎么做。
五、作業布置
1、背誦古詩;
2、搜集有關贊美農民伯伯的詩句,并背下來。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圖和朗讀,使學生理解古詩意思。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進一步鞏固給熟字加偏旁的識字方法。
4、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理解古詩意思。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
1、同學們,誰還記得《鋤禾》這首古詩?能給大家背一背嗎?
2、這首詩選自《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二首
二、學生自學
1、投影列出學習的步驟:
?。?)借助漢語拼音讀古詩。
?。?)借助工具書,查一查不認識的字,理解意思。
?。?)提出不懂的問題。(把問題在書中標寫出來)
2、學生進行自學,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回答疑難,解決問題。
三、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粒、顆、閑、夫、餓、死”指名讓學生讀生字,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提醒糾正。
2、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死:第四筆是點,第五筆是撇。
餓: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餓。
顆: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換上頁字旁,就是“一顆星”的“顆”。
閑:里外結構(或半包圍結構),先寫“門”,再寫“木”。注意最后一筆是“點”。
3、動手書空,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4、師生共同介紹作者:李紳是唐代詩人。《憫農二首》是李紳流傳下來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內容深刻,對比鮮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用投影羅列出來)
粒:像米一樣細小而成顆粒狀的東西。
粟:谷子,小米。這里泛指糧食的種子。
顆:小而圓的東西。
閑:無事可做;空閑。
夫:和農組成農夫,意思是:農民。
猶:還。
餓:肚子里沒有食物。
死:沒有了生命。
四海:我國古代認為中國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內”指全國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意思,教師及時進行幫助指導)
春種一粒粟:春天種下一粒谷物的種子。
秋收萬顆子:秋天收下千顆萬顆的糧食。
四海無閑田:天底下沒有一畝閑荒的土地。
農夫猶餓死:仍然還有不少農民吃不飽肚子而被餓死了。
7、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全詩的意思。(先自己說一說,遇到問題主動與同學交換意見,或者向教師請教。)
8、請學生在全班說說全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開展相互間的評價,及時補充,形成生生互動的氛圍)。
四、指導朗讀
1、聽配樂朗讀,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
2、與小組成員一起練習朗讀,相互評議,推選一名同學參加班級展示。
3、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參加朗讀競賽,然后評議出最佳選手。
4、全體同學伴著音樂進行朗讀。
五、練習鞏固
1、練習按照田字格書寫漢字。
粒:左窄右寬,“立”字略短。
顆:左
右﹑寬窄﹑高低﹑長短一樣,“果”字的最后一筆是點。
“閑、夫、餓、死”讓學生說說書寫時應注意的問題。
2、比一比,再組成詞語寫下來。
天( ) 拉( ) 一顆( )
夫( ) 粒( ) 一棵( )
3、背誦古詩
?。?)自己練習背誦
(2)指名背誦
六、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七、布置作業
1、在生字本上抄寫難字。
2、背誦古詩,讓家長評分,記錄在書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