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0
這是條形統計圖3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理解單式與復式統計圖的異同,并能在有縱軸、橫軸的圖上用復式條形表示相應的數據。
2、使學生能看懂復式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中的有關數據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和預測。
【教學重點】
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從復式條形統計圖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
【教具準備】
CAI課件。
【學具準備】
畫圖紙。
【教學設計】
一、 激趣引新,啟迪探究
1、 談話引入:這兒有兩個片段想給同學們看看。(出示有關劉翔和姚明的視頻。)問:你看到了什么?你對劉翔和姚明了解多少?(學生敘述,教師概括。)
2、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再過幾天我校一年一度的“秋季運動會”就要召開了。這次的運動會可與以往不同啊!為了提高我校“秋季運動會”的知名度,我們學校想以其中的一位做這次運動會的形象大使,你更希望誰代表我們學校擔任這次運動會的形象大使?(學生各抒己見,產生意見。)
3、 看來同學們各有想法,那么用什么方法來決定推薦誰比較好呢?(舉手表決,統計)對!我們可以現場收集和整理大家的想法。那么我們班的情況到底怎樣呢?(舉手表決)支持劉翔的同學請舉手;支持姚明的同學請舉手。(現場了解統計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4、 剛才只是我們對本班的收集和整理,不能代表我們整個年級同學的意見。所以老師在課前收集和整理了六年級其他六個班同學們統計的情況。(出示六年級各班推薦劉翔、姚明情況的統計表),把剛才收集到的我們班的數據也填在表中,提問:從表中能比較出結果嗎?(可以,但比較困難。)
5、 為了更清楚地反映大家的`意見,你覺得我們用什么把這些數據表現出來會更好呢?(條形統計圖)老師也覺得條形統計圖很好,因為用直條圖來表示可以直觀的看清楚各班統計的情況。但怎樣用條形統計圖表示上面的兩組數據呢?(學生各抒己見)
6、 出示根據本班統計情況制作的復式條形統計圖,從圖中你能看出什么?(標題、日期、單位、橫縱軸、不同的直條圖、圖例以及縱軸表示的單位大小等),為何選用兩種顏色的直條,這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條形統計圖有何不同?我們把這種條形統計圖叫做“復式條形統計圖”。
7、 你能根據其他幾個班的統計情況來繼續繪制我們剛才統計圖嗎?(學生補充完整統計圖)
8、 評議:找三種類型的:(1)直條圖少數字的;(2)畫的直條不夠規范的;(3)比較正確且美觀的。讓學生去評議。
9、 觀察圖,哪個班喜歡劉翔和姚明的相差比較大?哪個班喜歡劉翔和姚明的相差比較小?從圖中你還能獲得什么信息?你覺得從六年級調查統計的情況看,誰更有可能擔任我們運動會的形象大使?
二、 合作互動,共同探究
1、我們的運動會就要召開了,大家想和劉翔、姚明一樣,成為我們學校的體育明星嗎?那么你們平時都開展了哪些體育活動啊?(學生敘說)想不到同學們這么熱愛體育運動,老師為大家能夠積極參加鍛煉而感到十分高興!
2、 看圖分析
球類比賽中,在邊線發球時,有單手投球,也有雙手投球,根據你的經驗,你認為單手投球遠還是雙手投球遠?(學生各抒己見)
出示課本58頁的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評價一下,哪一種更便于比較兩種投球方式的投球距離?
縱軸每格代表幾米?最下面一格為何用折線?(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思考后,相互交流。
縱軸每個單位表示0.5米,最下面一格用折線表示省略。)
從上面的復式條形統計圖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學生根據統計圖作出合理的結論)
回顧總結,展示個性
1、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想法和體會?
2、 為了開展好這次運動會,有許多有關體育活動的數據需要收集和整理,剛才我們只是把體育活動中的一部分進行了統計,請同學們在課后、運動會中收集和整理相關的數據,繪制設計成統計圖,看一看誰設計的既美觀又正確。
創設便于統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在運用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討論用什么統計圖來描述這組數據比較合適,再思考能否在一幅條形統計圖中表示兩組數據,體會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必要性。這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和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鼓勵學生從統計圖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體會數據是蘊涵信息的。同時養成嚴謹仔細的學習習慣,弄清統計圖中的每個細節。
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對統計的項目教師作適當的指導。
【教學反思】
通過創設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經歷整理數據、描述數據的過程,并在相互的評議和交流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各自的統計圖,逐步明確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從統計圖中發現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驗證猜想,體驗到數據的作用。
本節課是一節活動探究課,活動的過程是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活動探究的結果是學生觀察、分析、判斷、歸納的結果。由于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存在個體之間的差異,能力較弱的學生容易出現能力障礙,因此教學設計的活動三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廣泛地參與數據收集的過程,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教學設計創設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讓學生在有趣的氛圍中研究問題,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參與等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逐漸學會解決數學問題。
統計圖教學反思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于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本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統計圖、會制作統計圖、會分析統計圖。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教學評價上較為單一;在練習形式上較為單一。今后,我將不斷學習,努力改正教學上的一些不足,認真鉆研教材,繼續學習課改的新理念。扎扎實實的上好每一堂課。針對本節課,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一)從生活中引出統計圖。數學依賴于生活,并從生活中抽象和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把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引導到了另外的世界,“這樣的數據還可以用別的形式統計圖呈現嗎?”使學生打開思路,展開聯想,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討復式統計圖的欲望。(二)在探索中繪制統計圖當有人想到了折線統計圖時,有意讓學生猜測和試畫折線的樣子,再給學生出示股票行情或其他事情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對折線統計圖有所感知,為學生進一步探索折線統計圖的畫法奠定知識基矗再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繪制折線統計圖,完成折線統計圖。接著,讓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并從圖中得到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正確分析,培養學生統計意識。統計活動的過程不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而且還包括分析數據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而其中的最后一個環節對于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一方面注意突出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啟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復式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讓學生在分析和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復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學生的統計觀念。因為統計與我們的工作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而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能自發的去學習。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較復雜的數據的能力,我在教統計這一單元時是這樣進行處理教材的,總體分四個教學階段:一,引入教材提供了甲、乙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數據,并分別用折線統計圖進行表示。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在獲取信息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問題(3)的答案很難從圖上看出來,由此我鼓勵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怎樣把兩張折線統計圖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復式折線統計圖,并從圖上找到問題(3)的答案:12月份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二,說一說鼓勵學生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獲取信息,回答問題,體會復式折線圖的特點。(1)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一條折線?(2)看圖說說這兩城市月那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3)青島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從1月到8月呈現上升趨勢,其中1至5月上升平緩,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劇下降,之后呈現平緩下降趨勢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1至4月呈現平緩下降趨勢,4月開始急劇上升達到最高值,從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續下降。(4)從總體上看,青島、昆明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青島市只有一個“峰”,而昆明市有兩個“峰”。本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關注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三,試一試先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然后說一說能從統計圖中獲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問題。(1)這一周中,哪天的溫差最大,哪天的溫差最小?(2)這幾天的最高氣瘟是怎么樣變化的?最低氣溫又是怎么樣變化的呢?(3)從統計圖中看出2004年4月4—10日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的變化趨勢是怎么樣的?(4)從上面的復式折線統計圖中你還可以獲得什么信息?(5)回答上面的問題時,教師問學生,你們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呢?為什么?四,實踐活動一般來說,學生每年都要測量身高,這為學習統計提供了很好的數據資源,因此測量身高的活動可以貫穿整個小學學習階段,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特點,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學生把每年測量身高的數據都保留下來,養成保存資料的習慣。本實踐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運用學習的復式統計圖來描述數據,從統計圖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1)課前布置學生測量自己的身高,上課時首先指導學生將全班同學的身高進行匯總,完成統計表。(2)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以及統計圖的特點,選擇用復式條形圖來描述數據。(3)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匯總后的數據和統計圖發現信息,比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別在哪個身高段的人數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別相差了多少(這實際上就是中學所學的“極差”)。教材還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身高位于全班身高的哪個位置,學生可以回答位于哪個身高段,也可以從圖中直觀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于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還是之上。(4)教材提供了我國6-12歲小學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統計圖。讓學生比較,交流,使他們知道自己所處的階段身高的平均值。(5)使學生體會到數據統計的作用,學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應肯定。比如身高的范圍可以幫助設計者確定設計哪些尺碼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數比例可以幫助設計者確定不同尺碼衣服的數量的比例等。總之這節課中,我從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動一動”這幾個步驟中讓學生即強化了思維,鍛煉了能力,又增強了統計意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