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6
這是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胚。豈。癡。嬰。窘”5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基本讀懂課文。感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尋根問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閱讀課文,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大膽發現的精神。
2、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并結合這句話談談自己的體會。
教學準備:
1、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
2、了解達爾文進化論的基本觀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在人長大或變老以后,常常會回想起童年的事情。美國作家巴德。舒爾伯格忘不了的是父母有趣的截然不同的評價,那么,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童年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
二、自讀自悟
小組合作學習。
1、學生根據閱讀提示自學課文。
(1)我發現了什么?怎樣發現的?
(2)舉例說說你對課文中這句話的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和發現,有時還面
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3)自己是否也有過童年的發現。
2、小組合作學習。
三、抓住重點,讀悟結合。
重點交流:
1、“我”是怎樣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
A、引導學生體會,作者之所以有這個發現,有以下幾個原因:(1)有疑就問,(2)反復思考,(3)大膽想象。
B、結合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3~13自然段。可以先自由分角色讀,再指名分角色讀,評價后再練習。
2、舉例說說你對:“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和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的理解。
(1)根據課文,說說“我”的'發現使“我”面臨著什么?
(2)說說你知道的其他例子。
四、總結升華,拓展延伸。
1、選擇覺得有趣的段落讀一讀。
2、說說自己是否也有過有趣的發現。
3、總結全文:童年的發現,盡管有時侯別人會覺得可笑,甚至會招來麻煩,可是,老師卻希望你們每個人都有一雙眼睛去發現,去享受發現的快樂,擁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發現。也許,這正是你創造,研究的開始。
板書設計:
發現規律——受到誤解——明白道理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默讀課文,了解作者童年發現了什么,是怎樣發現的以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發現,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學會“妨、礙”2個會認字,讀讀記記“妨礙、情不自禁、隨心所欲、天賦、癡迷、一本正經”等詞語。
教學重點:知道“我”發現了什么,是怎樣發現的。
教學難點:理解“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發現,領悟作者童年時強烈的求知欲和豐富大膽的想象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有關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科學家的不幸遭遇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童年是美好的,也是充滿著強烈的求知欲,每個人的童年都充滿著無數個“為什么”,充滿著神奇的幻想與想象。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的作者,他的童年時代不僅如此,還具備著比平常人更可貴的東西(善于探究、找到“為什么”的答案),那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從課文中去尋找答案。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標注自然段序號,勾畫生字新詞,自學生字詞語。
2.從課文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內容?
3.檢查自學情況。
4.理解詞語。
隨心所欲:指隨著自己的心愿,想怎樣就怎樣。
天賦:自然具備,生來就有。
進化:生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演變。
絞盡腦汁:形容費盡心思。
眉目:事情的頭緒。
困窘:形容為難;感到難辦。本課指“我”面對老師的誤解和同學的嘲笑,不知道怎么辦好。
5.說說課文主要講述了一件什么事?
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反映了兒童渴望求知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
6.理解課文脈絡。
課文是以倒敘的形式寫的,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重點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
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寫“我”的發現在幾年以后老師講課時得到了證實。
三、再讀課文,理解感悟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童年時的“我”發現了什么?
讀課文第1、2自然段。
體會: “幾歲的時候”“完全”“獨立”這些詞語無不顯示著“我”這個發現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現在說起來還為這個發現自豪不已。
第2自然段中說,“你大概會忍不住哈哈犬笑”,這是為什么呢?(一個九歲的兒童,竟然能獨立思考發現這樣重大的科學問題,這簡直是常人無法相信的。)
又說“竟使我當眾受到懲罰”,他又為什么當眾受到懲罰?課文這樣開頭有什么作用?(以這樣的開頭設下懸念,激發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小結: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達爾文是英國生物學家,他創立了關于物種起源和發展變化的規律--進化論。按照進化論的觀點,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而“我”小時候就發現了這一規律。
2.“我”是怎樣發現的?
自由讀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組內討論。
全班交流。
重點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
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互相聯系的階段。第一個階段(3、4自然段)寫“我”的發現起始于夢中飛行。第二個階段(5-11自然段)老師給我們解釋了為什么會在夢中飛行。第三階段(12、13自然段)寫“我”對“人究竟是怎么來的”這個問題的大膽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發現。
小結:夢中飛行引出了“我”對這個現象的好奇,老師的解釋又引出了“我”的疑問:“人究竟是怎么來的”,從而更加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樣癡迷”“絞盡腦汁”“想啊想啊”“終于”這些詞語都表現了“我”求知若渴的特點,同時也看出“我”驚人的想象力。
3.“我”的發現可靠嗎?
自由讀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
歸納:“我”的發現在幾年以后老師講課時得到了證實。
訓練思路
1、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以讀促練。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時,緊緊抓住課文的重點與難點,《祖父的園子》中作者在童年時期無憂無慮,她的童年多彩多姿,令人向往;《童年的發現》在作者童年時代有什么樣的發現。再引入到學生的童年生活有哪些值得回憶的童年趣事。引導啟發學生收集素材,擴展思路,選擇材料等,為習作做好準備。
2、從說到寫:
讓學生出示照片或相冊,勾起對自己類似經歷的回憶,充分講述自己的趣事。互相啟發,進一步開闊思路,這樣既能激發興趣,又能產生趕快寫下來的欲望。
3、鼓勵表達,激勵創新
學生經過合作交流,把事情的說出來,接著指導學生列寫作提綱,尊重學生意愿,以學生自己確定的中心選擇材料,把寫的方法放開,鼓勵學生想怎么寫就怎么寫盡量把事情的“有趣”寫出來,即有童真童趣,又能從天真無邪的童年生活中激發創新精神的火花。在教學中,通過交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本次作文中發現進步,和編輯作品集《童真集》等方法,激發學生的成功感,樹立寫好作文的信心。
教學目標
1、回憶本單元課文,觸發對童年生活的回憶。
2、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創作熱情,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人生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圍繞話題流暢記敘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段。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愿意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習作,分享習作的快樂。
4、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建構知識的學習習慣。
教學實施
一、布置觀察,積累素材
學完《童年的發現》后,給學生較充裕的時間,用心去觀察周圍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發現;用心去回憶自己腦海中積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過什么樣的發現。
二、激發興趣,拓展思路
1、談話導入,激發學生習作的欲望。如,可以這樣說:著名的藝術家羅丹曾經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牛頓因為發現蘋果落地的秘密而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因為發現了壺蓋跳動的原因而發明了蒸汽機……有多少發現,就給人帶來多少驚喜。可見,發現是一個特別了不起的本領,誰掌握了這個本領,誰就有可能成為有本事的人!正值童年的你們,一定也有自己獨特的、有趣的發現,想把你的發現告訴我們嗎?
2、讓學生自由說一說都發現了什么。學生可能說到日常生活中的發現。如,發現媽媽愛美了,爸爸勤快了;發現馬路邊的路燈按時亮起來,公園里的動物多起來了;發現種子怎樣發芽,向日葵如何轉動了;發現電視里的環保廣告多了,發現人們都在學英語了;發現戰爭太可怕了,美國太霸道了。還可能說到學習生活中的發現。如,發現語文書變了,課文比以前有趣了;發現老師講課方式變了,學校活動多了;發現應用題有五種解法,記生字也有竅門;發現新老師像朋友一樣,同桌也不討厭了。教師根據學生說的,適當總結評價:你們幾位說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發現,你說的是學習中的發現,真是有心人!通過這樣來肯定學生的發現,開啟學生的思路。
3、引導學生讀習作提示,想一想:怎樣才能把自己的發現清楚地告訴別人。要求把發現了什么以及發現的過程寫清楚。題目可以用“我發現……”也可以自擬。
三、自主習作,因材施教
學生構思后自主習作時,教師對有困難的同學個別指導。對全班的習作情況做到心中有數,選擇典型的習作(如,過程寫不清楚的,語言表達存在問題的),相機評價,具體指導。
四、朗讀習作,評議修改
選典型習作三至五篇,讀一個評一個,師生共同評議。從是否把發現的過程寫清楚了、語言是否流暢、用詞是否準確等方面進行評議。結合評議,引導學生對所評習作口頭修改或補充。然后,各自修改習作,進行謄抄。修改時先自己修改,再請小伙伴幫助修改。
五、佳作欣賞,激勵評價
此環節安排在批閱習作之后。首先,選出選材、結構、語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習作,請小作者讀給大家欣賞,師生簡要地進行品析;然后請這次習作有較大進步的學生讀他們的作品,教師點評鼓勵。最后,教師總結,不僅表揚學生作文的成績,更要表揚學生的發現和創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你是否有過童年的發現,將你的發現說給你的同桌聽。
學生甲:我發現蝸牛爬行后的地方都會留下一條延線。
學生乙:我發現小鳥在睡覺時一會兒睜眼,一會兒閉眼。
學生丙:我發現了彩虹。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文作者的發現吧!
二、初讀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
1、自由讀全文。思考:童年時“我”發現了什么?
(達爾文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
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禍患:災難。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絞盡腦汁:費思慮,費腦筋。
眉目:事情的頭緒。
隨心所欲:一切都由著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礙:使事情不能順利進行。阻礙。
困窘:為難。
驅逐:趕走。
3、按照課文的不同內容給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講了“我”在九歲時發現了達爾文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然而這一發現卻給“我”帶來了懲罰。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夢中發現自己總在飛翔,問過老師后仍沒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觀察,思考發現了人類進化的規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課上當老師講到人的起源時,“我”想到了自己的發現便笑出了聲。老師認為“我”的笑不懷好意,便把“我”轟出了教室。
三、細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內容。
1、“我”是怎樣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又是怎樣找到答案的。
分小組學習,將找到的句子讀一讀,并談自己的體會。
(1)“我”是在做夢中發現自己總在飛翔,并且發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于是便產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
(2)我們一起找到老師,請他給我們解答。
(3)老師并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便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
(4)“我”想得是那樣癡迷,以至于親自抓來魚,仔細觀察,想從魚身上發現人應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經過思考、推算,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2、從“我”的發現過程中,看出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他善于觀察,喜歡問為什么,并有著執著的精神。)
3、課文最后說:“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試舉例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1)師簡介有關史料:
布魯諾熱情地宣傳新天文學說,被教會視為異端,教會將他押到了羅馬的宗教法庭,在監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殘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羅馬百花廣場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燒死。布魯諾為了他的發現,為堅持真理而獻出了生命。
(2)學生簡介他們收集的資料。
4、通過學習課文,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養成緦觀察的習慣,遇到問題要敢于動腦思考,最為重要的是有堅持不懈的勤奮鉆研的精神。
附:板書設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