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2
這是采薇省級優質課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采薇教案教學設計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莫”“止”“剛”“疚”“腓”“思”“雨”等重要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通讀誦讀,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初步掌握詩歌的鑒賞方法。
2、過程目標:誦讀,合作學習,把握《詩經》重章疊句的好處。
3、情感目標:了解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愛護和平,珍惜生活,熱愛祖國,熱愛學習。
教學重點:
1、積累重要文言實虛詞。
2、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分析戰士歸途“我心傷悲”的原因及“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和平一直是人們向往的生活方式,然而戰爭卻一直如鬼魅一樣,纏繞著和平。似乎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戰爭,因而戰爭是不少文學作品中永恒的話題。今天我們回到中華文學的源頭《詩經》,去感受戰爭給古人帶來的百味人生。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采薇》。
二、回顧《詩經》有關知識
三、誦讀課文
1、自讀,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字音
靡室靡家 不遑 歸聘 靡盬
牡 骙 腓 弭 霏霏
2、范讀
3、齊讀
4、指名學生誦讀,其他同學注意聽,指出優點與不足
5、自讀,梳理基礎知識(找出課文中重要詞語,并解決其意義和用法)
(1)古今異議詞:止 作 聘 孔 路
(2)通假字:莫 爾 棘
(3)活用詞:日(名詞作狀語) 雨(名詞用作動詞)
(4)一般重要實虛詞:靡(無)、遑(閑暇)、牡(雄性鳥獸,與牝相對,如牝雞司晨)、捷(勝利)、骙骙(熟練的樣子)、載……載……(一邊一邊,如載歌載舞)
助詞,無實義:維、斯、思、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文本賞析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詩歌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戍邊戰士思鄉
2、是不是一開篇就寫思鄉呢?
——不是
3、開頭沒寫思鄉,寫采薇,這是《詩經》中的哪一種手法?還有哪些章用了這種手法?
——興,1-4的章都用了興的手法。1-3章都是以采薇起興。第4章以棠棣之花起興。(進一步加深對《詩經》“六義”的理解)
4、其實,作者寫采薇,不僅有興的作用,還應該有其它用意,要不,為什么不寫采蘑菇?“采菇采菇”不也行嗎?
——暗示了戰事的艱苦,戰士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所以才以野菜充饑;另外也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
5、再看前三章有什么特點?
——重章疊句,有加強語氣一唱三嘆之效,有節奏感和音韻美。(齊讀體會)
6、前三章都以采薇起興,但也有變化,試說出。
——寫采薇從生到老的變化,反映了作戰時間之長,可能是一年,更可能是幾年、十幾年、幾十行。
——暗示時間的流逝,增強思鄉的表達效果。
7、那么戰士思家,他們有沒有回去呢?
——沒有,這反映了戰士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懷,主動的去作戰。
8、第四、五章具體描寫了邊關戰事,都寫了哪些與戰斗有關的事物呢?
——高大的戰車、雄壯的戰馬、整齊的隊列、熟練的動作、精良的.裝備等。
——戰士們對自己軍隊的強大,感到驕傲和自豪,面對強敵,雄糾糾,氣昂昂,同仇敵愾。最終取得了戰事的勝利(一月三捷)。
9、戰事勝利了,終于可以回家了吧,最后一章在寫法上與前面幾章有何不同嗎?
——最后一章以抒情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對比手法,以離家時的歡愉與歸家時的憂傷作對比。
10、既然可以回家了,為什么“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嗎?試說一說。
——多年的在外作戰,音書斷絕,家鄉的親人還在否?人事變化大否?(“少小離家老大回”)“去時里下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幾十年的離家,家鄉的老母親或許早已化成一冢墳墓了……真是“近鄉情更切,不敢問來人”啊。懷著種種復雜的心情,兇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
《古詩十九首》:“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何誰?”
五、小結
這首詩歌寫到在國家危難之時,戰士在思歸與作戰之間,毅然決然選擇作戰,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
作為現實主義詩歌,《詩經》中的愛國主義情懷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今天我們的釣魚島正面臨著日本的覬覦(日本已經聲明從個人手中購買釣魚島),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怎么去做呢?
——冷兵器時代,人多力量大,而現代戰爭的今天,人多已經不是優勢,應該以科技武裝自己,打好科技戰。作為我們同學們,應該努力學習,掌握好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這樣也就足夠了。
六、布置作業
詩歌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歷來為人所稱道,請同學們擴寫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教學目標:
1、 了解與這首詩相關的古詩詞常識。
2、 能大體把握詩意。
3、 能熟練誦讀這首詩,并且能流利背誦下來。
4、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教學重難點:
1、能熟讀成誦,大體把握詩意。
2、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了解《詩經》,引入課題。
1、師:同學們,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的文化瑰寶中熠熠閃光。那么,你們知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什么嗎?
生:《詩經》。
師:嗯,很棒!那么對于《詩經》,你們又了解多少呢?查過資料嗎?
生答:
師:好,老師這里有一道練習,一起來做做看。
課件出示:《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305首,漢前稱《詩》或《詩三百》; 漢時被尊儒家經典,乃稱《詩經》,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萇曾注釋,又稱《毛詩》。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2、師:《詩經》根據音樂的不同分為“風” “雅”“頌”三大部分。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選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經典之作,可謂千古絕唱。那么我們今天就來做一回知音,聽一聽這首遙遠的絕響。
師:先來分析課題,“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較難寫,伸出手寫一下,看這個“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
師:偏旁?
生:草字頭
師:是跟什么有關?
生:-----
師:“薇”是:野豌豆苗。“采薇”借指隱居生活。
3、師:那么有學生會問了,題目是《采薇》,為何書中的詩句沒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為啊,我們課文中選錄的只是采薇的節選,其實整篇詩歌前面多次提到過采薇,寫了薇這種植物由發芽到長大再到長成的生長過程,暗示時間的流逝和戍邊的漫長。
二、讀準詩歌,把握基調。
1、同學們自由誦讀。
2、個別讀,注意“薇、雨、霏”的讀音。(你也讀讀!你學學他讀讀)
3、同學們再結合注解讀讀?指名個別讀!(問聽眾,你聽出了什么?——說一說詩表面意思。)
4、師:老師這里還有一段話,相信你讀了會更有收獲。引入課外學習資料。(課件演示)〔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遠征戰士離開邊關,孤獨地行走在回鄉途中。道路崎嶇,又饑又渴。此刻,他遙望家鄉,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
5、指名個別再讀。
(鼓勵讀的動情者,借勢導:這段話中哪個詞讓你想到要這樣讀?)
6、同學們,讀了這許多遍,你有沒有發現詩中這兩句有什么特點呀?(師板書兩組反義詞)
7、檢測問:“昔”指何時?“往”去何方?“我”指誰?“今”又指何時?“來”去何方?
8、哪一句是這位遠征戰士的回憶?(課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1、誦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楊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
師:(配樂《自然之聲》)同學們閉上眼睛,除了楊柳你還看到了什么?還聽到了什么?
2、真美!此時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清平樂村居》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ǎ0)?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4、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小兒溪頭臥剝蓮蓬。而這位士兵呢?——征戰沙場!他愿意嗎?(課件:往否?)
5、為什么? 故園情難了! 沙場血腥、殘酷!
6、大丈夫仗劍遠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戰沙場嗎?出示課件。(周宣王執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政治動亂和遭遇大旱災,侵擾我國北方邊境。)
師:什么叫“侵擾”?
師:此時,往否——?為什么?
7、在“不得不去”面前,這樣一位深明大義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親朋好友、門前的那棵柳樹……)
8、我想,此時此刻也就只有一詞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9、(課件出示詩句)指導讀出味!
10、其實,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說法,哪位同學能借用詩句來印證一下?
(課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四、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就這樣,這個士兵帶著對家園的思念,帶著對親人的眷戀,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許是一年,或許是三五年,亦或許是“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征夫回來了!(課件出示后句詩,齊讀)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同學們隨便說一說。
師:要是我吃飽喝足了,穿著暖和的皮大衣,這就是一幅美麗的雪景圖!
3、課件播放“雨雪霏霏”聲效圖,同學們感受。
師:聽著這風聲,雪聲,你心里怎樣?(打冷顫——好冷!)
師:引導學生讀。
師:(調侃)你現在餓嗎?渴嗎?
師:你知道嗎?這位歸來的征夫卻——(課件出示: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生齊讀: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4、你體會到了什么?(征夫冷,餓……)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凄慘、悲涼……)
5、不應該呀!一位凱旋的戰士回歸故里怎能如此凄慘?如此悲涼?這樣一位戰士回鄉,照理說應該有些什么?
6、可是掌聲、鮮花、親人的迎接……有嗎?卻只有——雨雪霏霏。(接讀)(課件出示:昔日_____沒了,只有——雨雪霏霏!)
◆師:昔日幸福的家園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恩愛的`親人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裊裊的飲煙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楊柳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可以讓一組同學連成一個排比句,讀出傷悲)
7、師:凱旋而歸的這位征夫呀,沒有了絲毫的喜悅;僥幸活下來的征夫呀,沒有了半點慶幸!為什么?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撫今追昔,仰天長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為何雨雪霏霏?
8、可是仰天長嘆,誰又能聽得見呢?還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徹底絕望了,他的心猶如飛舞著的雪花一樣冰冷!猶如低沉著的山風一樣哀吟。
生接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雨雪霏霏”不正是這位回鄉征人內心凄苦的真實寫照嗎?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一樣有誰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許也只有這“雨雪霏霏”知道了!(課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訴我哀!)師:這首詩短短的十六個字,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11、這首詩短短的十六個字,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12、師:好,原詩很長,我們今天學的只是節選,有興趣的同學把全篇找出來讀一讀。
作業設計:讀讀《采薇》整首詩。
板書設計:
詩經 采薇(節選)
昔 往 楊柳依依——不舍
戰爭之禍
教材分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小雅》詩歌以追憶的方式,抒發了戰士久戍在外的思念家鄉的情懷本單元處于高一上學期,學習內容為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這些詩歌在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上都堪稱后世詩歌的典范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體現其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掌握古詩的文體知識,學會賞析詩歌
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學習第一篇《氓》時,已經帶著學生復習了《詩經》的知識,“六義”風、雅、頌、賦、比、興等,所以本課要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賦、比、興在詩歌中的體現,并培養一定的賞析能力和審美情趣
正如教材中所說,“學習這個單元,要注意反復吟詠,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創作手法上的獨創性,還要注意不同詩體的節奏,感受由此產生的不同情趣”新課標指出,文學閱讀必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因此,在教學中將體會感情,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作為教學的重點由于本詩是早期的文言詩歌,學生在語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學的難點是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對詩歌已經有了初步的閱讀能力,但是對詩歌的鑒賞,特別是對古詩鑒賞能力較弱在必修1中已經學習了現代詩歌,掌握了一些學習詩歌的方法,而且初中階段已學過《詩經》中的《關雎》和《蒹葭》兩篇,對《詩經》的基礎知識和表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詩經》的語言和現代漢語,甚至和常見的文言文都相去甚遠,所以學生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語言障礙同時,由于初中階段的詩歌學習時重背誦輕理解,學生對理解作者的情感,對詩歌作出正確的評價,汲取詩歌等古代文學作品的精華,從而對自己的人生形成積極有益的影響和啟示還有一定得難度;尤其是對于比較復雜的情感,通常是理解的比較淺且片面,這在考試中的詩歌鑒賞題中表現得很明顯在這種現狀下,要盡力幫助學生解決語言障礙,讓他們透過語言理解深刻而細膩的情感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體會士卒戍邊與思鄉的情感矛盾,把握其豐富而復雜的感情
2、品味本詩的語言美,賞析其重章疊句手法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豐富而細膩的感情,思鄉與愛國的矛盾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對戰爭的復雜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采用誦讀法和分析法進行教學(1)誦讀法是學習古詩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關鍵是要根據情感的變化,讀出節奏、語氣、語調而把握文意,體味感情(2)分析法在于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了解詩中體會的情感,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關于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詩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軍訓時學了軍歌,大家還記得嗎?有一首很好聽的軍歌,叫做《說句心里話》,聽過嗎?唱的是什么啊?(學生答:想家)什么人想家?(學生答:戰士),學過范仲淹的《漁家傲》嗎?(學生背: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種表達戰士思鄉的感情,我們現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么更早的時候有沒有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詩經·小雅》的'《采薇》
二、朗讀課文
三、內容分析
1.詩歌表達了什么情感?
明確:戰士思鄉
由此引出詩歌的兩大主題:思鄉 戰爭(板書)
2.劃分段落
明確:123章寫集中寫思鄉,45章集中寫戰爭,6章寫歸鄉
3.前三章寫的思鄉的感情有什么變化?怎么體現出來的?
明確:1)逐漸加深
2)直接表現的語句:憂心烈烈 憂心孔疚
間接表現的句子:薇的變化(作 柔 剛) 時間的流逝(莫止 陽止)
分析: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聯系: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4.詩歌前三節詩句有什么的特點?這種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
手法:詩歌前三節的語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復,只在句子的個別出換幾個字,這種手法叫“重章疊句”
作用:內容上,通過反復可以更加深刻地表達戰士戍邊遠離家室、歷久不歸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流逝,時序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音節和結構上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效果,再加上疊音詞,一唱三嘆,音節和諧,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有利于情感的抒發
5.我們學習過詩經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
明確:前三章整體上是賦,采薇是興
6.四五章描寫戰爭寫了什么內容?體現什么感情?
提示:寫戰爭一般應該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而本詩這樣寫了嗎?沒有
明確:寫了戰車、戰馬、象弭、魚服等細節,又用了“四牧業業”、“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疊音詞,用賦的手法,極寫戰馬之強壯,步伐之整齊,裝備之精良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強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勝的信念和飽滿的愛國熱情
7.結合前三章,說一說詩中對戰爭的情感、態度如何?
明確:既有自豪感,榮譽感,是出于保家衛國的愛國之情,又有無奈厭倦,是由于戰爭帶給人們的傷害和苦難
8.最后一章寫了什么景?什么情?
明確:大雪紛飛,一個疲憊的戍卒孤獨的走在漫長的回家路上充滿了哀傷的感情
9.為什么凱旋生還,還要傷悲?(討論)
明確:1)雨雪霏霏,載渴載饑,長路漫漫
2)對家人的擔心(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3)長久的戰爭造成的傷害
10.本詩的最后一章歷來評價很高,《世說新語》:謝公(謝安)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圣經若論佳句,譬諸九天而較其高也試著賞析一下
鑒賞:這四句包含了兩個情景交融的畫面,以景顯情,韻味無窮,非常經典當年我離開家鄉,戍守邊關,正是風光旖旎的春天,春風中絲絲垂柳,仿佛親人難分難舍的牽掛,生死未卜,離家的心是多么傷痛!現在,經過多少歲月,經過多少磨難,九死一生,終于迎來了勝利的這一天,終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風,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愴難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長,誰理解自己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艱辛和內心的悲傷啊!
評價:
1、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眼前之樂襯內心的悲苦
2、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3、“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
4、大雪交加,饑渴難當,情景實悲
5、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
四、小結
讀罷全詩,我仿佛看到了這個身心交瘁的戍卒,冒著雨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雨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拓展閱讀:《采薇》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戍卒出征還歸的詩,是歷來為人稱頌的名篇。
全詩共六章。前五章為第一大部分,是戍卒對昔日服役思歸的回憶;第六章為第二大部分,寫戍卒歸家途中遇雪而心中悲哀的苦況。兩部分互相映襯,互相生發。
根據《詩序》說:“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遺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以“采薇”起興,按照朱熹《詩集傳》的說法,也許是“以其出戍之時采薇以食,而念歸其日之遠也。”故詩的前三章以薇菜的“作止”、“柔止”、“剛止”三種變化,從薇菜的“作”(初生)、“柔”(柔嫩)、“剛”(堅硬),表示時間的推移,重疊了三次“曰歸曰歸”,表明期待已久,歸而未得,單調、煩燥、不滿的心情溢于言表。下以“歲亦莫(暮)止”、“心亦憂止”、“歲亦陽止”三句相承接,把憂愁、還歸和時光荏苒用復疊的方式連在一起,反復以“欲歸不得——一年將盡——我心憂傷”渲染出一種悵恨哀怨的氣氛。心憂而且歲暮,眼看著物候遷移,自己久戍未歸,這種凄苦的心情是十分感人的。而這種感人的憂愁之情又通過“憂心烈烈”、“憂心孔疚” 表現得無可遮攔。
時光白白流逝,一年又到了歲暮,思歸未得,戍卒的心情本已十分凄苦,何況還“載饑載渴”,更進了一層。加上“我戍未定”,也“靡使歸聘”,不僅軍旅生活飽嘗饑渴之苦,且駐防營地也不固定,當然也不能派人回去通個音訊,這更使人產生不定的心緒,無可依傍,也無可慰藉。心憂歲暮,征人望鄉,但作者不由想到自己是“靡室靡家”。靡室靡家,不是說自己真的沒有家室,而是說,雖然有家,但因自己久戍在外,骨肉分離,不能與家人團聚,因此,有家也等于沒有家了。“王事靡盬”,戰火未熄,不暇危坐安居,全是因“玁狁之故”。這里疊用了兩次“玁狁之故”,不僅點明久戍不歸、心憂如焚和載饑載渴的原因,且以決心抵御外侮的憤激語氣,與前三章中歲暮望鄉的憂愁之情取得某種平衡,并轉入下章對軍旅生活充滿昂奮的回憶,振起全篇,請看以下兩小節:
起句用常棣花起興,以“彼爾維何”和“彼路斯何”兩個設問句導入,以常棣花之絢爛美麗,喻我方高大的將帥之車,在形象、色彩上兼有與薇菜起興對比之意。描寫將帥戎車,詩人把鏡頭對準了最能體現軍隊精神面貌的戰馬。戎車既駕,車駕前的馬是“四牡業業”,“四牡{馬癸}{馬癸}”“四牡翼翼”,以“業業”、 “{馬癸}{馬癸}”、“翼翼”表現駟馬之高大、威武、強盛和訓練有素。從“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可知,這些高大、威武、訓練有素的戰馬不僅是軍隊精神面貌的反映,且是作戰時將帥的憑依和士卒的掩護,是軍隊戰斗力的重要標志。高頭大馬后面,是攙著強弓、手持利刃的士兵,“翼翼”四牡配上“象弭魚服”,保持“豈不日戒”、“豈敢定居”高度警惕性的士兵,顯示了“玁狁孔棘”情況下周朝反侵略戰爭的赫赫軍威。因此,“一月三捷”既是當時作戰情況的記錄,也體現了戰士的豪情和必勝的信心。戰則捷,居則戒,與首章“玁狁之故”呼應。至此,全篇氣勢為之一振,詩人在凱歌般高昂的旋律中結束了自己的回憶。
末章寫戍卒歸途所見,以“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兩種截然不同的季節特征,表現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著一“昔”字,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憶、開啟下文的作用。而眼前景、口頭語,不假修飾地淡淡道出,卻又興寄深微,自然天成。如方玉潤《詩經原始》所說:“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神傷,絕世文情,千古常新。”故東晉謝玄認為這四句是毛詩中最燴炙人口的佳句(見《世說新語·文學》),似不為過譽。
這首寫邊防戍卒服役思歸的作品,將戰事之頻繁,戍卒之思歸,軍中生活之艱苦,抗擊外侮的決心交織在一起,在愛國與眷戀家室,戰斗的樂觀主義精神與憂生嗟時的矛盾情緒沖突中,反映了那一時代的戰爭生活和人民的戰爭心理,表現了戰爭生活的各個側面,特別是末章情景交融,化景語為情語的寫作方法,成了后世寫作邊塞戰爭詩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
學習目標
1 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2 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3 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學習重點難點
1 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 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鑒賞。
學習重點
1 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 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布置學生獨立預習,完成學習過程評價表。
歸納•整理
1、學習本板塊時,你有哪些字不會讀?積累了哪些詞語?
2你了解哪些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節嗎?4標畫出詩中體現“古典的鄉愁“的句子,寫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
1《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發現•創新
1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2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評價:
課前檢查與反饋:
1字音2字形3解釋4加點字5翻譯下列句子
二、新課導入
(從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生背誦)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里,大陸在那頭。
這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于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回腸。為什么?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體感悟
1自主學習《采薇》。
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全班交流,師生評點。
① 誦讀(鼓勵學生進行誦讀競賽,并由學生去比較和評點,促進提高。)
② 翻譯③ 了解作品主旨
問:《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答: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問: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答:“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④ 當堂成誦
四、合作探究
1分組討論:前后座四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
2全班交流:由每一個討論小組推出代表發言,再由學生自已匯總補充修正。
① 鄉愁出現的不同場景:
《采薇》寫的是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生活場景中的鄉愁。
② 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③鄉思情結的內涵:
(師評: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義。故鄉常常被賦予的意義有:家、故鄉、故土、家園、家國、歸宿等;在比喻意義上,往往指向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鑒賞
1再讀《采薇》,圍繞問題討論:
(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允許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讀去看。答錯了不批評。然后再分小組討論發言,進行交流匯總。)
① 這首詩共六章,你看分哪幾個層次?
分三個層次:1-3章為一層,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
4-5章為二層,直接寫戰爭。
6章為三層,寫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據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
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
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③從4-5章來看,你又發現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而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一: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資料二: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說:“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
資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師評: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饑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
六、交流延伸
1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2將你的詩先在小組交流、修訂后,再在全班交流。
七、附《詩經•采薇》原文注釋及譯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生,指初生、剛發芽)止(語氣詞)。曰歸曰歸,歲亦莫(“暮”的古字)止。靡(無;沒有)室靡家,獫狁(獫狁:北狄,匈奴)之故。不遑(閑暇)啟居(啟: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別。無論危坐和安坐都是兩膝著席,危坐(跪)時腰部伸直,臀部同足離開;安坐時則將臀部貼在足跟上),獫狁之故(以上兩句是說遠離家室是為了和玁狁打仗)。
采薇采薇,薇亦柔(柔嫩,指苗的柔嫩,意思是說野豌豆長大了一些)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非常強烈),載(副詞,又)饑載渴。我戍(防守)未定(穩定。這句是說駐防未有定處。),靡使(使者)歸聘(問候。這句是說沒有回家的使者代我向家人問安)。
采薇采薇,薇亦剛(堅硬。指薇將老而堅硬)止。曰歸曰歸,歲亦陽(十月為“陽”,現代對農歷十月還稱為“小陽春”)止。王事靡盬(gu,停止,此為“止息”意),不遑啟處(意同“啟居”)。憂心孔(很;非常)疚(痛苦),我行不來(歸來。一說“慰勉;慰問”。不來:是說無人慰問)!
彼爾(花繁盛有樣子)維(語氣詞,加強語氣)何,維常(常棣,一種植物名)之華(以上兩句是以開得很繁盛的常棣起興,引出下文對壯盛軍容的描寫)。彼路(“輅”的假借字,大車)斯何(意同“維何”),君子(指將帥)之車。戎車(兵車)既駕,四牡(雄馬。)業業(壯大的樣子)。豈敢定居(猶言“安居”),一月三捷(接。謂接戰、交戰。一說,抄行小路為“捷”。三捷:言多次行軍,就是不敢定居的意思。)。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kuí,雄強,威武)。君子所依(“依”猶“乘,乘坐”),小人所腓(féi:小人指兵士。腓:隱蔽。此句說步卒借戎車遮蔽矢石)。四牡翼翼(安閑的樣子。謂馬訓練有素),象弭(mi,弓的一種。象弭,以象牙裝飾弓端的弭。)魚服(服:是“菔”的假借字。菔是盛箭的袋子。魚菔,就是用魚皮制成的箭袋)。豈(怎么;怎能)不日(每日)戒(戒備),獫狁孔棘(棘:急。孔棘,很緊急。此句說獫狁很猖狂兇狠,敵情很緊急)!
昔(指出征之時)我往(到……去,指到前線去)矣,楊柳依依(楊柳柔弱隨風不定之樣子)。今我來(歸來)思(語氣詞),雨雪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樣子)。行道遲遲(遲緩的樣子),載饑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