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31
這是孟子三章優秀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課文中出現的新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和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學習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練習續寫課文。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和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學習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練習續寫課文。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認識“恩、嘿、哦、喃”4個生字。
能正確理解下列詞語:自作自受、魁梧黧黑、喃喃、忐忑不安。
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和沙俄時代窮人生活的窮困和悲慘。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課文初步感受漁夫夫婦淳樸、善良的美好品質和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交流收集的材料。
1、簡介本文作者以及其主要作品。
2、簡介時代背景。
二、自選方式,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學生讀書后,要求他們提出課文中易讀錯的字音,讀不通的句子以及不理解的詞語。
僅以易讀錯的字音為例,學生有可能提出以下幾個字:
自作自受魁梧黧黑仍舊模樣勉強傾聽
可采用教師帶讀、輪讀、個別讀等方式練習讀準字音。
三、檢查朗讀,從正確、流利兩個方面評價。
四、交流初讀收獲。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文章的寫作特色,以及對漁夫夫婦的悲慘生活和優秀品格的初步感受幾個方面談談初讀的收獲。
五、置疑,交流。
學生提出的問題先在小組內討論解決,然后再提出小組內決不了的問題,全班交流。學生可能主要提出以下問題:
1、為什么以“窮人”為題,而不以“桑娜和漁夫”為題?
2、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丈夫受的了,為什么還要把鄰居的孩子抱過來?
3、當桑娜拉開帳子,漁夫看到鄰居的兩個孩子以后會有什么表現?
4、文章中省略號處桑娜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
其中,第一個問題學生較易理解,因此當堂課就可以解決。而后三個問題比較有深度,初讀課文后便回答比較困難。可待到以后深入理解課文時再給予解決。
六、學寫生字。
要求學生自己提出難寫的字,并自己想辦法識記。
教學目標
1、 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 疏通文意,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理解作者的觀點。
2學情分析
首先是九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對文言文式的議論文接觸較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是進入初中為數很少的文言實論說文,閱讀此類文章,學生會很難下手,再加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有待加強,為此我就將教學的重點確立在掌握文章嚴密的論證藝術,體會思維的魅力上,《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其文思想深刻,邏輯嚴密,氣勢磅礴,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論辯藝術。然而由于初三學生對文言式的議論文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對文中蘊含的思維的美,論辯的美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點放在:一方面理解本文闡述的中心觀點的內涵及與“人和”之間的內在關系,另一方面理解文章層層推進,逐步深入嚴密的論證思路。
3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總結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現象。 2、理清文章論證思路。把握先擺事實后講道理的說理特點。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2
教學活動: 一、 導入。 古往今來,人們最愛將“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古老的話,當做真理名言,鄭重其事地奉送給最高統治者。而縱觀歷史,幾千年的中國,其實就是一部民心得失的興衰史。多少帝皇因心懷天下,得民心而坐擁江山、國泰民安;反之,又有多少帝皇橫征暴斂,失卻民心,最終落得個國破身死的可悲下場。而這句話最早出自于孟子之口。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他對這句話的論述和詮釋。 二、 新授。 1、 簡介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被尊為“亞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稱。 孟子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退而與弟子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此書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2、 教師泛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節奏和語感。(指導朗讀) 3、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把句子讀通順并劃分朗讀節奏。 4、 學生自主學習并質疑。(課堂活動) (1)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借助注釋掌握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并嘗試翻譯句子。 (2) 一一對譯:一人讀句,一人翻譯。理順句子內容。 (3) 把在討論中理解不了的文言詞語和句子提出來。 5、 解答學生在自主學習環節提出的疑難問題。并明確課文重點句子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翻譯全文。(句子翻譯,突出重點詞語,特別要注意四類重點詞語的理解。) 6、 學生再讀課文,教師分析課文。 (1) 論點的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開門見山) (2) 論證觀點:舉出兩個戰爭例子進行論證。 進攻:(環而不勝)天時不如地利↘ 戰爭需要“人和” 防御:(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3) 類比推理,深入論述:(域民 固國 威天下)→ 治國需要“人和” (4) 學生討論問題:如何才能“人和”? 教師明確:欲得“人和”,必先“得道”,即君王應施行仁政。 (5) 得出結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對比) 7、 學生在理解內容基礎上,重新整理文章論證過程并明確論證方法 (1) 要求學生使用規范語言理清論證思路,并學會結合句子分析論證方法。 (2)教師在學生概括的基礎上,出示課文論證結構示意圖,并作課堂小結。 天時不如地利, 提出觀點 地利不如人和 進攻 論證觀點 → 戰爭需要“人和” 戰爭事例 防御 域民 類 推 固國 → 治國需要“人和” 威天下 得出結論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治國道理 (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 8、 再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論證特點。 (1) 逐層論證,層層深入,使文章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2) 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手法,使文章結構縝密,語言更有氣勢。 9、 拓展延伸。 請聯系實際,說說“人和”在當前社會的現實意義。 (1) 學生自由討論,交流意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 教師出示示例答案: 人與人之間采取更有效的溝通方式獲得更多更好的資源與信息。 集體的事情,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合作,才能圓滿完成。 學習上遇到難題,同學們運用自己的知識共同討論鉆研,進而解決問題。 三、 布置作業: (一) 熟讀并背誦課文。 (二) 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作業: 1、解釋下列加橫線詞語的含義。 地利不如人和( ) 七里之郭( ) 夫環而攻之( ) 池非不深也 ( ) 委而去之( )( ) 寡助之至( ) 2、翻譯句子。 (1)夫環而攻之而不勝。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3、根據課文最后一段做練習 (1)下列朗讀節奏正確的一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對“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確的是( ) A.能搞好內部團結的君主,他幫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講明正確道理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3)文中的“道”與下面哪個詞中的“道”意思相近? A.道德 B.道歉 C.道路 D.王道 (4)這篇文章論述的中心意思是( ) A.民心所向,上下團結,則戰無不勝。 B.不能靠劃定的疆域界限,管理百姓。 C.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鞏固國防。 D.不能靠武力的強大,威懾天下。
知識點: 1.積累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疏通文意,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理解作者的觀點。
教學目標: 1、 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2、 疏通文意,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理解作者的觀點。 3、 理清文章論證思路。
學時重點: 1、理解課文,總結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現象。 2、理清文章論證思路。把握先擺事實后講道理的說理特點。
學時難點: 1.理清文章論證思路。把握先擺事實后講道理的說理特點。 2.正確認識“人和”在當前的現實意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2
教學活動: 一、 導入。 古往今來,人們最愛將“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古老的話,當做真理名言,鄭重其事地奉送給最高統治者。而縱觀歷史,幾千年的中國,其實就是一部民心得失的興衰史。多少帝皇因心懷天下,得民心而坐擁江山、國泰民安;反之,又有多少帝皇橫征暴斂,失卻民心,最終落得個國破身死的可悲下場。而這句話最早出自于孟子之口。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他對這句話的論述和詮釋。 二、 新授。 1、 簡介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被尊為“亞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稱。 孟子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退而與弟子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此書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2、 教師泛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節奏和語感。(指導朗讀) 3、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把句子讀通順并劃分朗讀節奏。 4、 學生自主學習并質疑。(課堂活動) (1)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借助注釋掌握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并嘗試翻譯句子。 (2) 一一對譯:一人讀句,一人翻譯。理順句子內容。 (3) 把在討論中理解不了的文言詞語和句子提出來。 5、 解答學生在自主學習環節提出的疑難問題。并明確課文重點句子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翻譯全文。(句子翻譯,突出重點詞語,特別要注意四類重點詞語的理解。) 6、 學生再讀課文,教師分析課文。 (1) 論點的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開門見山) (2) 論證觀點:舉出兩個戰爭例子進行論證。 進攻:(環而不勝)天時不如地利↘ 戰爭需要“人和” 防御:(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3) 類比推理,深入論述:(域民 固國 威天下)→ 治國需要“人和” (4) 學生討論問題:如何才能“人和”? 教師明確:欲得“人和”,必先“得道”,即君王應施行仁政。 (5) 得出結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對比) 7、 學生在理解內容基礎上,重新整理文章論證過程并明確論證方法 (1) 要求學生使用規范語言理清論證思路,并學會結合句子分析論證方法。 (2)教師在學生概括的基礎上,出示課文論證結構示意圖,并作課堂小結。 天時不如地利, 提出觀點 地利不如人和 進攻 論證觀點 → 戰爭需要“人和” 戰爭事例 防御 域民 類 推 固國 → 治國需要“人和” 威天下 得出結論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治國道理 (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 8、 再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論證特點。 (1) 逐層論證,層層深入,使文章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2) 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手法,使文章結構縝密,語言更有氣勢。 9、 拓展延伸。 請聯系實際,說說“人和”在當前社會的現實意義。 (1) 學生自由討論,交流意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 教師出示示例答案: 人與人之間采取更有效的溝通方式獲得更多更好的資源與信息。 集體的事情,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合作,才能圓滿完成。 學習上遇到難題,同學們運用自己的知識共同討論鉆研,進而解決問題。 三、 布置作業: (一) 熟讀并背誦課文。 (二) 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作業: 1、解釋下列加橫線詞語的含義。 地利不如人和( ) 七里之郭( ) 夫環而攻之( ) 池非不深也 ( ) 委而去之( )( ) 寡助之至( ) 2、翻譯句子。 (1)夫環而攻之而不勝。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3、根據課文最后一段做練習 (1)下列朗讀節奏正確的一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對“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確的是( ) A.能搞好內部團結的君主,他幫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講明正確道理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3)文中的“道”與下面哪個詞中的“道”意思相近? A.道德 B.道歉 C.道路 D.王道 (4)這篇文章論述的中心意思是( ) A.民心所向,上下團結,則戰無不勝。 B.不能靠劃定的疆域界限,管理百姓。 C.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鞏固國防。 D.不能靠武力的強大,威懾天下。
知識點: 1.積累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疏通文意,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理解作者的觀點。
教學目標: 1、 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2、 疏通文意,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理解作者的觀點。 3、 理清文章論證思路。
學時重點: 1、理解課文,總結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現象。 2、理清文章論證思路。把握先擺事實后講道理的說理特點。
學時難點: 1.理清文章論證思路。把握先擺事實后講道理的說理特點。 2.正確認識“人和”在當前的現實意義。
一、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正確讀寫相關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感受桑娜的能干、善良、樂于助人的美德。
4.學習作者通過環境描寫、心理活動描寫表現人物的寫法。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感悟語言,學習作者運用環境描寫、心理活動描寫表現人物的寫法。
三、教學準備
著名的法國作家雨果的敘事詩《貧苦人》
教學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回饋預習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窮人》,它是一篇短篇小說。
(板題,讀題)
(交流預習成果:
指導觀察字寫得是否正確,工整,是否寫得美觀,并引導學生發現詞語分類指導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體悟情感
理清故事中描寫了哪幾個人物
誰是故事的主人公呢,作者描繪哪個人物用筆墨最多?
對于主人公桑娜,通過預習,你們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用一個詞語概括一年級下冊桑娜給你留下的印象?
請同學們先選擇這些特點中的其中一個研究,具體步驟是1.默讀課文2.找到相關內容的段落3.畫出體現這個特點的詞語和句子4.再帶著體會朗讀朗讀。
自學后請研究同一內容的同學坐在一起,討論交流。
(三)交流學習,讀中領悟
(學生交流其它內容時,相機評價,并引導學生互評,體會桑娜的特點)
1.重點指導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從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能體會到什么?
文中有兩個詞語準確地形容了這個漁家小屋(“溫暖”“舒適”)正是這兩個關鍵詞,概括了小屋的特點。
(通過指導學生讀懂關鍵詞語的含義,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師引讀,學生接讀。
2.重點指導課文的第八至第十一自然段。
朗讀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章的內容,我們能讀好這幾段話,就理解了這幾段話的意思。請同學們先自己試著讀一讀,想想你從哪兒體會到桑娜的善良呢?
指導學生按照作者表達的順序體會桑娜的善良,重點指導學生讀懂“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的.意思,指導學生運用找關鍵詞的方法體會“忐忑不安”的詞意。
指導學生朗讀。
(教師評價學生朗讀后指導學生關注省略號省略了什么,指導讀好省略號)
教師質疑:剛才抱孩子時她是那樣的義無反顧,現在為什么卻忐忑不安呢?(相機指導學生朗讀句段)。
教師范讀后學生評點,由此鞏固學習的理解。(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讀懂關鍵詞語的含義,體會心理活動描寫的作用)
列夫·托爾斯泰用270個字,形象、細致地描繪出桑娜的心理活動,把善良的桑娜刻畫得生動形象。今后我們也可以學習這種寫作方法,通過寫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的質量、性格。
(四)拓展閱讀,情感提升
同樣一個故事內容,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呈現給我們的是這樣一篇短篇小說,而另一位非常著名的法國大作家雨果卻把它寫成了一首敘事詩,讓我們來看看桑娜的忐忑不安雨果是怎么寫的,有興趣的同學跟著錄音讀一讀。
在《窮人》這篇課文中,托爾斯泰不僅把桑娜這個人物描繪得生動形象,漁夫這個人物同樣寫得非常精彩,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沙俄時代窮人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的美好心靈。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3、展開合理的想象,續編《窮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從桑娜的行動和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心靈。
2、續編故事,展開想象。
教具準備
1、生字生詞卡片。
2、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順序,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1、聽寫詞語。
搖籃 圍裙 烤鵝 凍僵 火焰 薄紗 櫥窗
灌進來 暖烘烘 圣誕樹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檢查預習
1、《窮人》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我們讀過他寫的什么文章?讀過他寫的《跳水)
2、《窮人》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誰能用兩三句話把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說一說?(請兩三個學生說說,大概意思正確就行。)
3、用生字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提醒注意”濺、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1、開火車朗讀課文(按座位順序每人朗讀一段)。大家邊聽邊想,這篇課文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最后講什么,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
2、這篇課文可以分為幾段?每段講的是什么?(可以分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 講漁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風呼嘯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歸來。從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講桑娜出門去看丈夫是否回來,順便去看生病的鄰居西蒙,發現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從第十二自然段到結束是第三段,講漁夫回來,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來撫養。)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讀課文
1、同座互相練習朗讀。
2、指名分段朗讀。
五、識記生字。書寫生字詞
每個字寫兩遍,能組成詞的組成詞寫。
六、布置作業
根據課后“思考?練習”第一、二題,進一步自學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抓住重點語句閱讀理解課文第一~三段。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教學過程:
一、引導抓住重點語句閱讀理解
1、經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窮人》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課文,還要抓住重點語句來閱讀思考。同學們在預習的時候,畫出了哪些重點語句?還有哪些不懂的語句?請提出來。
2、學生提出重點語句和不懂的語句,大家在這些地方做上記號。
二、指導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讀第一段。
2、從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樣?
怎么看出來的?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艱難,課文中為什么說“這間漁家的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呢?
(從兩個方面來體會:首先,“溫暖而舒適”是對照屋外的寒風呼嘯來說的;第二,這個“溫暖而舒適”是靠漁夫冒著生命危險和桑娜的勤勞能干來維持的。)
三、指導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讀第二段。
2、桑娜在把兩個孩子抱回家的時候是怎么想的?(她沒有怎么想)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從“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個句子中看出來的。)
3、從“非這樣做不可”這幾個字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非這樣做不可”,就是應該這樣做,必須這樣做。桑娜抱回兩個孩子的時候,想也沒想,只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充分表現了桑娜善良和樂于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4、把兩個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覺得沒法對丈夫說,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會揍她。)她為什么這樣想?(因為生活實在太艱難了,丈夫的擔子實在大重了,再增加兩個孩子,這不是鬧著玩的。桑娜這樣想,是為丈夫擔心。)
5、從“嗯,揍我一頓也好”這句話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頓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兩個孩子,肩己寧愿挨揍。從這里、我們叉一次體會到了桑娜的善良和樂于助人。)
四、指導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讀第三段
2、漁夫聽說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趕快把他們抱來。)
3、從“我們總能熬過去的”這句話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這個“熬”字,說明漁夫準備過更艱苦的生活。從“總能熬過去”可以看出,漁夫已經下了決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難,也要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撫養成人。這說明漁夫和桑娜一樣,很善良。樂于幫助別人。)
五、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練習要求:把整篇文章連起來想一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在練習本上,把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寫一寫。
2、學生按要求練習概括中心思想。(課文通過漁夫和桑娜主動收養鄰居西蒙死后留下的兩個孩子這件事,贊揚了漁夫和桑娜勤勞、善良、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
3、作者是怎樣一層一層地表達這個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寫了桑娜家生活的艱難,漁夫出海打魚冒著風險,再講桑娜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的舉動和她的心理活動,最后講漁夫決定撫養西蒙留下的兩個孩子。這樣一層一層講下來,就使我們看到了這兩個窮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看到了他們勤勞、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
六、布置作業
1、想一想,漁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兩個孩子以后會怎么樣。
2、看看“讀讀寫寫”中的詞語,準備聽寫。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