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7
這是黃鶴樓省教學設計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這首詩的的內容,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背誦默寫這首詩,積累表達思鄉之情的名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學習詩歌賞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專業術語,學會欣賞寫景抒情的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1、展示交流。
學生就古詩詞相關的常識進行交流,為接下來的`賞析做鋪墊。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補充。
2、朗讀感知
(1)學生反復朗讀全詩,要求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生談談自己初步的閱讀體驗。
3、精讀賞析
(1)教師組織學生結合詩中景物描寫的語句,組織學生對詩中的意境進行描述。
(2)教師組織學生結合“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兩句,引導學生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復習學過的思鄉思親的名句。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樹立熱愛祖國、建設家鄉的觀念。
2、學習作者為實現理想而艱苦奮斗的精神。
3、養成文明出游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
1、了解這首詩的內容。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誦并默寫這首詩,積累思鄉思親的名句。
三、教學難點
1、描述詩中意境。
2、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談談你所了解的古詩詞常識。(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補充,特別是“意象”“意境”知識。)
(二)朗讀感知
1、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接力,在稍顯緊張而又愉悅的氣氛中激發朗讀的興趣。
2、教師播放朗誦視頻,并組織學生從語調、停頓和情感三個方面進行評價。
3、學生就個人對這首詩初步的閱讀體驗進行交流。(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點撥。)
(三)精讀賞析
1、教師組織學生結合詩中景物描寫的語句,對詩中已經進行描述。
2、重點研讀尾聯,體會作者是怎樣將寫景抒情結合起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
(四)背誦默寫
1、限時背誦
給學生三分鐘左右時間,力求熟讀成誦;接下來用兩分鐘左右,用上下句對接形式檢查背誦效果。
2、當堂默寫
兩名同學上黑板,其他同學練習本完成。力求讓背誦效果真正落到實處。(滿分100分,題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處錯一字則為零分。)
(五)資料補充
1、關于黃鶴樓來歷的傳說。(可加入誠信、感恩教育)
2、江南四大名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湖南岳陽的岳陽樓和安徽宣州的謝朓樓。(可加入熱愛祖國、建設家鄉的教育。)
(六)課堂小結
學生就自己本節課最主要的一點收獲進行交流;教師適當歸納明確。
(七)課堂練習
完成關于思鄉思親的古詩詞名句上下句填空。
七、板書設計
黃鶴樓
崔顥
敘事 昔人乘鶴而去 (誠信、感恩)
寫景 黃鶴樓遙望 (熱愛祖國、建設家鄉)
抒情 思鄉之情 (為實現理想而艱苦奮斗)
八、課后反思
這節課的設計初步一看,可能會發現就是常規模式,但其實在細節上極大地融入了對學情的調查,對知識的滲透,對能力的培養。還可以嘗試從局部著手,邊讀邊賞。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詞,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厚情誼。
4、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主動積累詩歌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意思,并能背誦和默寫古詩。
教學難點:
想象古詩所描述的情景,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歌曲《祝您一路順風》。
3、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及詩中所涉及到的人物與作者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提問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認識李白,孟浩然嗎?知道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嗎?
2、介紹李白和孟浩然,并且讓學生明白他們之間的關系,由此而導入課題。
二、講授課文內容
(一)初讀
1、讓學生大概了解黃鶴樓,理解課題意思。
2、聽課文讀音,然后給課文劃分節奏。
3、學習生字詞。
4、練習朗讀詩歌,然后比一比看誰讀得更有節奏、更有感情。
5、獎勵讀得好的同學。
6、理解課文詞語。
7、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首古詩的。
(二)細讀
1、請學生再讀詩歌然后思考: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怎樣的圖景,李白這時候有心情
(三)精讀
1、請同學們想一想:李白與孟浩然告別時能說些什么?發揮你們的想象,同學之間互相交流。
2、李白站在岸邊,看著好友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
三、課外延伸
1、想一想,我們還學過哪些關于送別的.古詩?
2、讓學生由詩歌聯想到現在的歌曲,比較古時候人們表達離別之情的的方式與現在的有什么不同?
3、欣賞音樂:《祝您一路順風》
4、回憶一下,平時生活中你有沒有經歷過或看到過送別的場面?
四、總結
五、布置作業:
練習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西辭黃鶴樓
黃鶴樓送孟 敘事
三月下揚州浩然之廣陵寫景孤帆碧空盡
長江天際流
春景送別 情景交融 依依惜別
一、導入。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提問解題。
黃鶴樓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漢長江江畔,名勝之一。)
誰送別誰?(李白送別孟浩然。)教師板書:李白孟浩然
3、教師介紹背景。
李白年輕的時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詩人孟浩然結成了忘年交。
【教師在課堂上啟發學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書該詞,目的有二:一,與課文表達的情感呼應;二,讓學生多了解點兒知識。】
出示詩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教師解釋。有一天,孟浩然決定“順江東下,前往揚州”,李白就在黃鶴樓上為他“餞行”,并寫下了這首著名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出示詩句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用意與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師上課就是這樣,常常在不經意間向學生“灌輸”點兒東西,以豐富學生的內存。我是很喜歡的。】
4、出示詩句,請學生質疑,并提醒學生:這篇課文是“文包詩”,大多數問題都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
【這就是告訴學生文包詩的特點,也是告訴學習的方法】
二、初讀。
1、提出要求。
大聲朗讀,讀通順,難讀的地方要反復讀。
2、檢查。
出示容易讀錯的詞:餞行
佇立
凌空
遠眺
按捺不住
膾炙人口
指名讀,齊讀。
請學生選擇難讀的句子互相讀,互相糾正。
三、再讀課文,質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并提出來。
2、指名逐節朗讀,學生質疑,教師注意采用各種方法指導理解,相機進行朗讀,加深理解。
重點指導:
“餞行”,提醒學生注意形旁理解;【從字形,漢字的獨有的特點出發,教學生理解】
“俯臨”,比較黃鶴樓和長江的高低理解;【結合實際,理解關鍵字“俯”】
“飛檐”,看圖理解;【看圖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課堂上,老師還介紹了:“飛檐”是中國建筑獨有的藝術特色,啟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鄰”,聯系成語“比肩繼踵”的“比”理解;【溫故而知新,“習得”就是這樣。】
“楊柳依依”,看圖想象,說說感受即可;【體會經楊柳輕拂的感受,這樣的理解多好!】
“沙鷗點點”,畫簡筆畫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釋“點點”倒會難煞人,教師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佇立”,聯系上文“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理解;【聯系上下文,恰到好處。】
“膾炙人口”,教師解釋月字旁和肉有關,“膾”,指細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導學生寫好“炙”字。【對“膾”的解釋讓聽課的教師大感興趣,指導寫好“炙”,給人的感覺是扎實,相信學生一定會記得牢,寫得好。】
【這段教學中王恒老師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理解,既有讀準的訓練又有疏通的目的,還有理解字詞指導,容量不小。方法多樣,學生主動學習,自問自答,確有困難處,教師點撥,很精彩。】
【期間,有學生質疑:觸動、吟的意思,這是老師沒有預設的。教師鎮定地引導學生達到共識:“觸”是摸、碰,連摸都不能摸,動也不能動,可見情感之深;對“吟”的理解,老師用自己投入的吟誦讓學生直觀地感悟。這樣的處理是需要靈感的。】
四、學生自答原來質疑的問題。
1、教師提問,讀了文章,對于這首詩,你們讀懂了哪些?
2、學生回答。【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若我們每位教師都有這強烈的意識,學生就會“自能讀書”。】
3、對于較難的“西辭”,教師畫簡筆畫解釋。
五、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1、教師配樂范讀【教師讀得有味兒。應提倡教師范讀,因為眼下常常看到,老師總是讓學生“你能把……讀得……”,自己讀得很少,即便讀了,與學生的讀,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試想,如此,怎能影響學生?】。
2、學生自提要求,選擇一個小節練習。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六、初讀感受。
1、教師提問,讀了課文,你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么?
2、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回想當年,李白一定也懷有這種種感受,他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請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讀這首詩。【這是再一次整體感知。】
七、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給家人聽,請他們為你打分。
2、完成習字帖,寫好字,爭取得“優”。
【作業符合第一教時的安排。簡單可行,沒有加重學生的負擔。】
我的思考
第一課時干什么?王恒老師做了研究。真實、平實、扎實是我們每一堂課所追求的。這一課基本達到了預定的目標,體現了我們的追求。這堂課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要真正地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很多問題靠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加上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是可以解決的;教師要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內功,教師的功底扎實了才能駕輕就熟,才能給學生更多的東西,學生崇拜哪個老師就會自然地喜歡那位老師所任教的課程;教師要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單從詩作本身來說,這是一首吊古懷鄉的佳作。詩人在仕途失意之時,登臨古跡黃鶴樓,看到眼前之景,不由得詩興大作,于虛實交錯間寫就了一首自然曠達、音韻和諧的詩。此外,還因“詩仙”李白對這首詩的推崇和欽佩,更為此詩增添了一抹值得品味的亮色。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作,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古詩大意,體會古詩情感。
2.通過教師范讀、學生小組討論、品詞析句等方式,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3.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法(配樂);朗誦法(教師朗誦、集體朗誦);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示范朗讀古詩,進而談話導入本課:“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對話同學:同學們,從老師的朗讀聲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自由回答)的確,在詩人充滿意趣的遐想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況。能夠想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應該是愜意的。可事實卻并非如此。那么詩人究竟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學習崔顥的《黃鶴樓》,去一探究竟。【板書:黃鶴樓】
(二)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根據課前預習,解決重點生字詞。
明確:歷歷:清楚可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2.請同學們與同桌交流詩歌大意。
明確:這首詩的大意是:早先的仙人乘著黃鶴遠去,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飛走了,就不再回來了,只有天邊的白云千百年來依舊如此。天氣好的時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對岸繁茂的樹木,以及鸚鵡洲上茂盛的草木。可是在夕陽遲暮之時,卻看到江上泛起的無盡煙波,何處才是我的家鄉呢?真是令人發愁啊!
(三)深入研讀
1.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前三句中一連用了三次“黃鶴”,請同學們思考每次出現的用意是什么?(指定學生答)
明確:從內容上來說,第一次出現:作者借助“黃鶴”這一令人喜愛的意象開啟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駕鶴遠去的宏大場面,給讀者營造了無限遐想的空間。第二次出現:直接點題,且與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黃鶴樓”名字的由來,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詩描寫的古跡對象——黃鶴樓。第三次出現:虛實結合,“黃鶴”是動態虛幻的意象,無拘無束地來往于時空之中,并且能夠與眼前實實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構成一幅令人產生無限聯想的畫面。從結構上來說,詩的前三句重復出現三次“黃鶴”,使得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和節奏感。
2.小組討論:找出你喜歡的字句,并說出其中包含了怎樣的美?
明確:“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一句,是說仙人乘著黃鶴飛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這種說法本是詩人想象出來的情境,可是詩人在詩中卻把它當作實際存在的樣子來寫,還說仙人駕著黃鶴“一去不復返”,不僅為全詩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嘆,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營造了虛實結合的意境美。(板書:意境美)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以及“日暮鄉關”“煙波江上”體現了場面曠達、色彩斑斕的繪畫美。詩人登上黃鶴樓,極目遠眺,首先在天氣晴朗時,看到離黃鶴樓不遠的江外長著蔥蘢的草木,接著又含蓄地描繪了夜幕降臨時江上朦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見的樹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著霧氣的江面,明暗交錯,像一幅色彩繽紛的圖畫。(板書:繪畫美)
此外,全詩以“ou”為韻,詩中還用到了“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于輕快和諧的音樂美。(板書:音樂美)
3.再次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思考詩人的情感。
明確:這首詩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吊古傷今的無限慨嘆,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詩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無限思鄉之愁。(板書:吊古傷今 思鄉之愁)
(四)拓展延伸
配樂集體朗誦,注意詩歌的停頓和語調氣勢。
(五)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課堂所學。
作業:背誦本詩;繼續搜集崔顥的其他詩作,品味其詩作風格。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首古詩,因而重心在誦讀和體悟情感上。本堂課的教學,抓住了詩歌蘊含的意境美、繪畫美、音樂美,并讓學生在反復聽誦和朗誦的過程中,深切感受詩人崔顥在詩中表達的雙重情感。課堂充分地利用了各種教學資源,采取了多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盡可能地營造了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從而實現了本節課的三維目標,達到了師生共建課堂的效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