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3
這是八友人李白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夠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把握意象所蘊含的深刻含義,了解李白詩作的豪放風格。
2、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品味詩歌語言,簡單學習詩歌鑒賞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人送別友人的真摯而復雜的感情,樹立積極向上的正確友情觀。
教學重點難點:1.把握詩歌傳統意象所蘊涵的深刻含義。
2.理解李白這首送別詩的特色。
課前幾分鐘讀李白送別詩幾首
復習導入
同學們,你們學過李白寫的詩嗎?(預設:《靜夜思》《贈汪倫》《望廬山瀑布》)請大家齊讀《贈汪倫》,想一想: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汪倫依依惜別之情)
李白的一生,朋友遍天下。他有許多送別詩,今天,我們又將學習李白的另一首送別詩《送友人》。
新課教學
初讀感知
1、齊讀《送友人》,正音,理解詩題。
2、讀了這首詩,那你讀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預設:孤獨、傷感、失落)
問題引領,分析研討
1、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孤蓬萬里征)
2、為什么說“孤蓬萬里征”表現了詩人當時很孤獨呢?(孤蓬)
3、你們知道蓬草嗎?這是一種很小很輕的草,隨風飄飛,古人總喜歡用“征蓬”來象征天涯游子。
4、為什么詩人在“蓬”前面用了一個“孤”字?(更加突出孤獨)
5、請問是詩人孤獨?(即將遠征的朋友孤獨,朋友還未遠征,可李白就已擔憂,說明他對友情非常珍視)
6、“孤蓬”是一種事物,那這首詩中還寫了哪些事物?你可以找出來嗎?(預設: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班馬)
7、詩人是如何來描繪青山白水的?(預設: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8、“橫”寫出了青山什么特點?(連綿、靜態美)那“繞”呢,寫出了流水什么特點呢?(動態美)(你知道其他古詩句中用字用得特別好的例子嗎?預設“春風又綠江南岸”我這里也有兩例,出示ppt: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9、雖是別離,可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奏明快的感覺。詩人又是怎樣來描繪浮云落日這美景的呢?(預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與落日,本是兩種自然景觀,這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嗎?有什么作用呢?(預設:比喻,天空中的浮云隨風漂浮,好像友人即將遠行,行蹤不定。夕陽徐徐而下,不忍離去,就好像此時的詩人舍不得又友人的離去。所以這首詩詩人借浮云和落日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10、送君千里,終須一別。詩人又是怎樣與友人作這最后一別的呢?(預設: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大家想一想:詩人當時對友人說什么了嗎?(預設:說了,要珍重,后會有期!沒有說,只寫了馬兒蕭蕭長鳴)此時無聲勝有聲,不需要太多的話語,一次次灑脫的揮手告別,包含著詩人對友人最誠摯的祝福。)
11、無論是青山流水還是浮云落日,無論是孤蓬飄飛還是班馬嘶鳴,這些事物在古詩里面,我們稱之為“意象”。那你知道什么叫意象嗎?(簡單介紹“意象”“意境”的概念)
12、其實,古人特別喜歡借助意象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兩句詩不知大家聽說過嗎?(出示ppt: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你可以說出這兩句詩中的意象嗎?)
13、(出示ppt)背景鏈接:這首詩寫于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李白二十五歲起“辭親遠游”,仗劍出蜀東游。那時的李白漫游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所謂志同道合,天涯難遇一知己,為了實現自己與朋友的理想,所以縱然有萬般的不舍還是蕭灑的揮別。)
14、此景此情,蕭蕭馬鳴,浮云落日,略顯惆悵與感傷,可完全不會感到灰心頹廢。這就是李白,樂觀豁達,豪放灑脫的李白。
反復誦讀古詩:齊讀,分角色讀,指名讀,注意朗讀時的重音、停頓及語氣。
15、通過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拓展延伸:賞析《送元二使安西》(機動安排)
我們了解了以《送友人》為代表的李白的送別詩豪放灑脫的風格,下面來看看王維的 《送元二使安西》,找一找意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結束語:李白的一生,風流倜儻,豪邁灑脫,明月相伴,美酒相隨,朋友遍天下,詩作傳古今,我們在八年級下學期還將會學習他的《渡荊門送別》,在那里我們會再一次與他相約。今天的課就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一、教學設計的說明
《短歌行》是新課標高中語文第二模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在這之前,學生按照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歷程,先后學習了《詩經》兩首、《離騷》和《孔雀東南飛》,已經從多個角度對中國古典詩歌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在這基礎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建安文學的代表作。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這節課應達到以下目標:
體現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是了解魏晉詩歌的基本特征,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應的表現手法,從而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詩歌的能力。
體現在過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過誦讀、討論、賞析、點撥,領悟詩人在作品中表現的思想感情,引發聯想,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體現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是體會古典詩歌的意境美和節奏美,教育學生要自覺珍惜時間,要擁有寬廣的胸襟,樹立遠大的志向。
基于上述“三維目標”,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把握詩歌的主旨,揭示詩人的創作目的,從而更好地理解這首詩,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難點:針對學生在詩歌鑒賞方面表現手法掌握不好的現狀,我們把難點定在探究這首詩的表現手法上。
教學方法:
?、僬b讀法:反復誦讀,逐步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
?、谟懻摲ǎ阂龑W生獨立思考和集體探究,得出答案
?、埸c撥法:以點帶面,抓住關鍵詩句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撥
三、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常山趙子龍于曹營幾十萬大軍中救出吳蜀后主劉禪,曹操在景山頂上看到趙云無比威猛,于是感慨道:“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正是曹操的這句話我們看到了趙子龍單騎救主的義舉。這是小說中曹操愛惜人才的生動體現。今天,我們共同走進曹操的詩作,看看其內心深處是如何渴求賢士的,感受一下他作為政治家的抱負和情懷。
2、曹操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橫掃黃河兩岸,統一中國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舉;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對歷史的發展有不可泯滅的功勛。
可是長久以來人們對他毀譽參半。當年,汝南名士許劭稱之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陳壽在《三國志》中:“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戲曲舞臺上也常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臉奸臣的形象,成為一個陰險、殘忍、狡詐、狠毒的人物。
那么我們后世人對曹操的看法真的如曹操自己所言的“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嗎?我看未必,作為后世人,我們應站在歷史的高度客觀地看待曹操這一歷史人物,承認他對歷史的推動作用,肯定他的貢獻,把握人們對他的三個評價: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3、背景介紹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萬揮師南下,飲馬長江,想一舉消滅東吳的孫權和蜀漢的劉備。赤壁大戰前夕,曹操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飲到夜半,忽然聽到烏鴉在悲鳴聲中向南飛去。曹操感此景而持矛吟唱了這首千古傳頌《短歌行》,盡抒了他的內心世界。
4、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第一步:學生自由讀。朗讀時,讓學生讀出四言詩的音律節奏,體會魏晉詩歌的基本特征。(我認為朗讀是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在創造過程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由此,呈現出每個學生對文章的不同理解。)
第二步:聽音頻朗讀后,找學生仿讀。
第三步:全體學生齊讀。目的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
說明:本過程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讀”是“自主”學習方式的最直接體現。放手讓學生讀,只有讀,才會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古典詩歌語言文字的魅力。
5、鑒賞評價,把握感情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首詩,我將該詩劃分為四個小節,再將學生劃分為四個小組。每小組一小節,讓學生動起來,展開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我適時地引導學生,目的是突破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問1、請每組同學找出他們最欣賞的詩句,并用最短的語言概括一下。
第三組同學答:我們認為最有特點的是“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一句。因為曹操把對賢才的渴望即一將難求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如果用最短的語言來概括的話,我們認為是“憂之至極”。
問2、很好,剛才第三組的同學回答的非常好,那么同學們再討論一下,除了剛才第三組同學找到的曹操的“憂”外,還有哪些語句反映出曹操的“憂”了?
它們又展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
第一組同學答:第一節詩中還有兩個“憂”字,通過這兩句詩,我們感受到曹操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對生命的流逝而功業未就的苦悶。
問3、你們找的很準確,李白說過:“舉杯銷愁愁更愁。”,唐代詩人羅隱也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那么在這兩句詩中,你看到曹操意志的消沉了嗎?如果不是,那又展現了曹操怎樣的人生態度???
第二組同學搶答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從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態度是消極的。但聯系曹操的一生,我們不難看出,曹操是積極進取的,看似及時行樂,實則把深沉的情感隱藏在酒中,這是借酒明志啊!也就是說,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問4、在第二節詩中,作者引用了《詩經》中的詩句,我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將《詩經》中的詩句信手拈來有什么意圖呢?
第四組同學答:《詩經》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是表達一個姑娘對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過來,表達對賢才的渴求。姑娘對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態。借用得天衣無縫,準確生動。那青青的衣領,我悠悠的心,因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現在,美麗的鹿鳴叫著,悠閑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夠在一起歡聚一堂,演奏著迷人的音樂。作者寫得何等美麗??!言外之意是,人才啊,你們都到我這里來吧!
問5、第四組的同學回答得太好了,同學們掌聲鼓勵!有這樣一則材料:曹操平定北方后,幾次下《求賢令》,打破了當時以德行和家世作為用人標準的慣例,任人為賢,網羅四方名士,而具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更是濟濟一堂。這樣大“喜”的局面,曹操還“憂”什么呢?我們能不能分析一下,他“憂”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三組同學答:一“憂”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在我們對“憂“的分析中,我們看到曹操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對賢才難得的渴望,對生命的流逝而功業未就的苦悶。那么我們可以這樣概括:曹操“憂”的就是賢才難求,功業未就,人生苦短。
問6、同學們還有哪些詩句沒有理解,可以提一下?
第二組同學問:我們沒有想透作者為什么引用這幾句詩?又為什么把它放在文章的結尾?
師答:好,這個問題同學們問的非常好,因為這四句詩很有探討價值。“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作者引用前人成句,意在表示希望盡可能多地接納人才。也可以說,在這里曹操向賢才們表達了誠心和自己的廣闊胸襟,這句話等于曹操拍著胸脯向人才保證:我就是高山我就是大海,請放心我一定不會“才”滿為患,快來投奔我吧,讓我們一起來干大事吧!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里使用了《韓詩外傳》里的典故,相傳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勵。但不管哪種,結果都是“天下歸心”。曹操最終的夢想是要一統天下,萬民歸心,這就等于為天下賢士勾勒了一幅砰然心動的宏偉藍圖。
問7、同學們體會到這四句詩運用了是什么手法了嗎?
學生甲:是化用典故。詩句都有出處?。?/p>
問8、好的,除此之外,還運用了其他的手法嗎?
師背誦:《關雎》一詩的前四句,讓同學們對比感受。
學生乙:是比興的手法。
總之,重點和難點的解決完全是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質疑發問,教者點撥后,自主生成的。實際上,就是學生“悟”出來的。
小結:讓學生自己總結,從思想內容到藝術特色,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概括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6、強化理解,遷移訓練
⑴顯示曹操的另一首四言詩《步出夏門行觀滄海》。同是曹操的四言詩,試比較二者在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此練習的目的是通過比較強化學生對這節課的理解,其次結合練習題,深入理解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說明:《觀滄海》一詩中的“碣石”景觀就在葫蘆島市綏中縣。)
⑵通過這首詩的學習,我們看到了曹操的寬廣的胸襟,遠大的志向以及對人才的渴望,對生命的流逝而功業未就的苦悶。同學們體會到曹操的這些情感后,有什么觸動呢?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我們的目的就是將來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我們準備好了嗎?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看法。
7、作業布置
?、俦痴b《短歌行》
?、谠u價曹操
8、板書說明:鑒賞過程中的黑體字是板書的內容。“賢才難求”,“功業未就”,“人生苦短”分別寫進“憂”字的左側的偏旁之中,而“思想”二字寫進“憂”字的右側的“橫”之中,“藝術”寫在“思想”的上面的“豎”之中,“憂”的“撇”之中寫上“比興”二字,“憂”的“捺”之中寫上“用典”二字,“憂”的那一“點”里寫上“悟”字。這樣在黑板上顯示出來的便是大寫的“憂”字,“憂”字里面包含了這節課所有的內容。
四、教學反思
語文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時,我們很難說學生在一節課中到底學到了哪些知識,哪些知識轉化成了能力。我想:理想的一節語文課,應解決好“兩個關系”,即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知識與能力的關系。
1、教師與學生是處在課堂這個特定環境下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個體。相互聯系,是指二者都是同一活動——教學活動的主體,有其共同的目的。整個教學活動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及學生的配合下完成四十分鐘的教學任務。相互獨立是指教師和學生分別是獨立的個體,思維、習慣、能力、個性、素質都存在其獨特性。如何把這些方面統一起來,并且趨同,有效地加以利用,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這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2、在一節語文課上,相對而言,知識既具有固定性,又具有靈活性。通過這些知識,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節課最終應達到的目的。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一環節,必不可少的是教師的引導作用。另外,創造性應貫穿其始終。教師應在知識相對固定的情況下,靈活地并有針對性地調動學生,發揮其最大的潛力。學生思維的擴展有助于進一步形成分析、理解、歸納、概括的能力。當然,這一關系與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是統一在一起的。
就我這節課而言,我認為學生基本上在我的調動下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在既有的教學思路下,我所設計的教學內容最閃光的地方就是對曹操“憂”的含義的理解。因為這是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橫向的和曹操《觀滄?!芬辉姷膶Ρ?,是對知識遷移能力的再度考查。但在教學形式上,思維的張力還不夠,形式還不夠靈活。
經過這節課,我認識到語文課應關注生活。遠離了鮮活的生活世界,語文課就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同時,作為一位教師,我應適時地加強自身業務的學習,努力提高業務素質,以適應學生對知識要求日益提高的現實。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背誦全文。
2、感受詩人“憂”的情感基調和理解為何而“憂”。
教學重點:
1、背誦全詩。
2、理解分析詩人的情感態度。
教學難點:
詩中引用典故和引用《詩經》句子的藝術手法。
教學過程:
一、課堂引入
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自行說出自己最喜歡三國中的哪個人物,并簡單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從而引出對《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紹。
二、作者介紹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在文學上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武,文章風格清峻,簡約嚴明。他的詩歌現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樂府舊題,明顯地表現出對漢代樂府的繼承。著有《曹操集》。(ppt展示)
在此也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原本印象中對于曹操的看法。
三、寫作背景
首先簡單地介紹一下三國中著名的戰役赤壁之戰,進而引出曹操當時寫作這首《短歌行》時候的相關歷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權勢力。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當空,江面風平浪靜。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請諸將。酒至興處,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橫槊賦詩,吟唱了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ppt展示)
四、整體感知
1、先播放課文錄音,并提出問題:“這首詩的詩眼是什么?”
明確:詩歌的詩眼是“憂”,詩人的情感焦點是“憂”。(ppt展示)
2、請學生回答詩中哪些句子含有“憂”字?
明確: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ppt展示)
3、進一步提出問題,既然詩人的情感焦點是“憂”,那詩人“憂”的究竟是什么呢?
五、詩歌賞析
1、讓學生帶著問題齊讀詩歌,然后對學生讀錯的字詞進行糾正,借此也對文中的重點字詞的讀音進行講解。
2、分部分對詩歌進行講解: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對重點字詞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從而提出問題,從這部分中可以看到詩人“憂”的原因是什么?請學生進行回答,然后教師進行引導補充。
明確:借酒抒情,以悲涼的情調感嘆時光易逝,人生短暫。(ppt展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部分引用《詩經》中句子是難點,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介紹,使學生能夠有明確的理解,知道曹操引用這些詩句是為了表達自己對于賢才的渴望。
明確:抒發對賢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對嘉賓的禮遇。(ppt展示)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妄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該部分著重講解詩人采用的藝術手法是比喻,提出問題“作者用明月來比喻什么?”,請學生進行回答,結合對詩歌的翻譯讓學生自行得出這里都是比喻賢才。在此基礎上便可提出問題,這一部分可以看到詩人“憂”的又是什么?
明確:繼續寫思念賢才的渴望,寫“憂思”的原因。(ppt展示)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該部分講解曹操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引導學生得出詩人在這一部分用“烏鵲南飛”同樣是用來比喻賢才。
明確:表明詩人虛心納士,竭盡誠心,不遺余力的態度。(ppt展示)
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以及曹操這時候的年齡,讓學生明確曹操最后“憂”的是天下尚未一統。
3、詩人“憂”的原因有:
一、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求賢不得:親親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三、功業未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ppt展示)
4、藝術手法:再前面對詩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總結
一、引用《詩經》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二、比喻:明月比喻人才;烏鵲南飛的形象比喻當時賢士四處奔走
三、引用典故:周公吐哺,天下歸心。(ppt展示)
這部分是學生比較難理解的部分,根據課堂學生的理解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六、課堂總結
最后讓學生齊讀課文,對課堂進行小結。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體會詩句所流露出的曹操的思想感情。
2、學習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學習方法:誦讀、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他曾經叱咤風云,幾經起落,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無限風光。作為軍事家,官渡之戰的輝煌難掩火燒赤壁,華容道敗走的凄涼。作為政治家,面對社會動亂、民生凋敝,他曾吟出“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千古悲音;但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也讓人看到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梟雄姿態。在三國鼎立的歷史舞臺上,他是一個個性極度張揚的英雄,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他就是—曹操。他多重性格,讓我們難以給他的品行下一個準確的定論,到底曹公何人?或許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掀開她神秘面紗的一角,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短歌行》,走近曹操。
二、作者簡介
采用簡歷形式介紹作者主要文學成就,代表作品,詩歌風格。
三、吟詠詩作,整體感知
?。?)自由誦讀
張開想象的翅膀,讓自己的思緒回到1800多年前,想象自己就是一代梟雄曹操,入情入境的自由朗讀。
?。?)比較朗讀
生朗讀,學生評價
聽錄音,感受詩歌情感
四、品析詩句,探尋情感
詩言志,歌詠懷,大戰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你能否用詩歌中的一個字概括詩人的情感?憂。
竟然是“憂”,這么一個具有豪邁氣概,有著赫赫戰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憂”?你是從何處探知曹操心理的?
人生苦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賢才難得(求賢才為己用,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偉壯志)從“青青……斷絕”
功業未就作者為了什么而“求賢”呢?“山不厭高……天下歸心”
(求賢若渴,求的是一統天下)
問題探討:
1、詩人為何要感嘆人生短暫?
此時的曹操已54歲,憂人生短暫,是感慨自己的壯志沒有實現,感嘆得不到賢士來幫助自己實現統一霸業。面對短暫的人生,人生態度卻未必相同。李白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是一種及時行樂的態度;辛棄疾說,“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是一種積極進取,為國效力的人生態度,曹操面對人生短暫,他想到的不是及時行樂,而是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廣招賢士,為我所用,實現一統天下的愿望。
思考:曹操只是感嘆自己的人生苦短嗎?
不僅說自己的人生短暫,還告訴那些賢士門,你們的人生也同樣短暫,在還沒有成就一番事業的情況下,為何不來投靠我曹操呢?我幫助你們實現你的夢想。
2、詩人是如何表達對人才的渴盼的?
(1)借用《詩經》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3、詩人是如何對待人才的?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周公吐哺”
以《鴻門宴》劉邦項羽對人才的態度來拓展,以劉邦評價自己得天下的原因: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所擒也。得出對待人才也很重要。而曹操面對人才,始終是一種尊敬之情,一種近乎謙卑的姿態。
思考:詩人已擁有許多人才,那他為什么還要“憂”?
曹操一生戎馬倥傯,在漢末風云突變的亂世中縱橫馳騁三十年,于官渡一舉擊敗兵力十倍于己的袁紹,當他不斷取得成就的時候,他的政治抱負會逐漸膨脹,相應的遇到的阻力也就越來越大。隨著年事漸高,急于在有生之年完成大業的心情會更加急迫。雖然已經擁有許多人才,但他并不滿足,還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這里來,來幫助他完成一統天下的畢生奮斗目標。
4、賢士此時是何種境遇?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這里的“烏鵲”比喻賢才。意思是說,就好像月夜里的烏鵲找不到可靠的歸宿那樣,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他們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在四處尋找自己的依靠。
思考:(1)為什么找不到可以棲落的枝頭?沒有賢主。
?。?)這話從曹操口中說出,有何弦外之音?
其實這是詩人發出的一個召喚:天下賢才到我這里來吧,我時刻在恭候著你們!
曹操有憂,但他的憂并非杜康所能消解,他的憂是站在國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憂,《短歌行》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別樣的曹操,一個愛才惜才的曹操,一個“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曹操。
再次吟詠,體會情感。
五、鑒賞詩歌藝術手法
現在以小組為單位,探究本詩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表達作者情感?
第一層: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運用“朝露”為喻,表達年華易失的感慨。
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聯想。
設問
補充:不直接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這種辭格叫借代,也叫“換名”。它重在事物的相關性。
第二層: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運用典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詩經小雅子衿》篇,原寫姑娘思念情人,這里用來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學的人;
補充:所謂用“典”,是指在詩詞中通過各種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第三層: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賢才喻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達渴望賢才來歸的心意。
反問
第四層: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僖?ldquo;烏鵲”比喻,喻賢者。
?、诤笏木溆玫?。
六、小結
這節課我們看到了一個求賢若渴的曹操,一個尊重賢才的曹操,并且站在詩歌鑒賞的高度對他的藝術手法進行了分析。此時,你的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怎樣的曹操形象?
七、布置作業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戲曲舞臺上的曹操是陰險、殘忍、狡詐、狠毒的`白臉奸臣;
在《短歌行》中,曹操又是一個愛才惜才,胸懷宏大志愿的人。
面對這截然不同的評價,你有什么看法?
請以“曹公,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真情告白,100字左右。
八、板書設計
人生短暫
因何而憂?賢才難得
功業未就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