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9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中班科學說課稿《小小手》,是優秀的幼兒園中班說課稿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導讀:此次活動的重點: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活動的快樂。因為在幼兒園中,活動的主體是幼兒,讓幼兒體驗中學習,感受到活動的快樂。從而漸漸培養幼兒的探索欲望,符合了幼兒的情感的需要。
設計意圖: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中班的科學活動《小小手》,時間設計為25分鐘,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活動的參與者而非被動者,教師是指導者、觀察者和合作者。在整個活動中,主要以幼兒的主動探索為前提,讓幼兒先感知如:“你們先來看看我們的小手有什么特征”,引發幼兒主動的探索欲望,激發興趣為整個過程奠定了基礎。
基于以上設計意圖,我將活動目標設計為以下三點:
1、探索手的基本特征,感知理解指紋。
2、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活動的快樂。
3、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以及和同伴一起學習的快樂。
此次活動的重點: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活動的快樂。因為在幼兒園中,活動的主體是幼兒,讓幼兒體驗中學習,感受到活動的快樂。從而漸漸培養幼兒的探索欲望,符合了幼兒的情感的需要。
難點:探索手的基本特征,初步感知理解指紋。中班的幼兒活潑、好動,用手通過動作來認識世界,但是在認識世界的同時,對自己的雙手卻并不了解,我借助于本次活動,讓幼兒自己知道的基本特征,以及探索雙手的小秘密即指紋。
教法:教師通過啟發提問的方法、直觀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的方法、觀察法等對幼兒進行指導??茖W活動本身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活動。幼兒的興趣會很濃,教師用這些方法,能讓幼兒更快更好地進入到活動中來,體現幼兒學習的主體性,以教師教學變為我要學。
學法:中班的幼兒由于年齡特征,開始接受任務,所以給他們布置一個任務,他們會很愿意去完成。幼兒會通過觀察法、發現法去嘗試這個科學活動。
活動準備:1、幼兒已有經驗的準備(日常生活中已經了解手的基本特征)
2、音樂的準備
3、橡皮泥等
活動目標:(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的興趣
教師彈奏歌曲《我有一雙小小手》(利用音樂,把幼兒帶入到一個情境中,使他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使學習與環境交互作用)
(二)初步感知(讓幼兒先通過觀察,體現了把幼兒放在主體的原則)
師:現在,請你拿出自己的雙手來看看,你認為自己的雙手事故什么樣子的
呢?
師:有五個手指頭、有指甲還有呢?
師:有的小朋友觀察得很仔細有一條條的線,那你們知道叫什么呢?對,它就叫做指紋。
(三)動手操作(讓幼兒在做中學、學中樂)
師:指紋在我們的手上,指紋寶寶說了想和我們小朋友做游戲,那么我們可以想什么辦法把指紋記錄下來呢?
師:有什么好辦法呢?(通過遷移經驗,會說出在泥土留下痕跡的經歷。)
師:桌子上,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橡皮泥,你們去試試看。
(四)巡回指導
教師邊走邊巡回知道,可以針對個體的不同進行交流,親近幼兒,單純幼兒的操作,主動性不強,適應了面向全體而因人施教的原則。
(五)示范講解(讓幼兒獲得正確的方法)
師:請你們來說說你們是怎么做的?現在我也來試試看,在示范的過程中獲得正確的方法。
(六)幼兒再次操作
師:現在你們去試試吧!記錄完足跡后,你用眼睛觀察下有什么特點?
(七)總結
師:原來每個人的指紋是不一樣的了,有的粗有的細。。。。。。。
延伸活動:在美工區,放置泥土、橡皮泥,讓幼兒動手操作。也可以利用家庭資源豐富幼兒的知識。
一、說活動教材:
中班科學活動《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生成和建構的主題。在幼兒"玩"的過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借助"你們發現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這個開放性的問題,與幼兒有效地互動自然生成了這個主題。目的在于保持幼兒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于觀察和發現;讓幼兒們真正理解科學、熱愛科學,達到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目的。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建構知識的能力我為本次活動制定了如下三條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
2、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三、說活動重點、難點:
此次活動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幼兒更深層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欲望。因此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為"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將"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確定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四、說活動方法:
為了構建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讓幼兒在自主狀態下主動建構知識和經驗,體現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識運用了以下三種教育方法:一"順",二"引",三"助"。
"順"即順應幼兒的活動,為他們提供有關主題的資料及活動所需的材料,使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給足幼兒自由的時間與空間,提供豐富的材料。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生成和建構新的主題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思考和設置開放性問題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與幼兒有效地互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助"即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助"幼兒一臂之力,對幼兒進行點拔,借助當時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題,把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
五、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共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設疑激趣。
在本環節中,為他們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讓幼兒觀察并提問:"這些工具能做什么?",以問題引出課題"吹泡泡"游戲,激起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為建構新知做鋪墊。
第二環節:感知探究。
在本環節中通過為幼兒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運用各種感官,積極地觀察、操作和實驗,教師則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借助開放性的問題:"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什么秘密了?看誰發現的多?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的共同特點是什么?",用"引"的方法,啟發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幼兒在"玩"中體驗泡泡的特性。
第三環節:體驗驗證。
在本環節中,教師捕捉隨機教育的契機,借助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邊觀察邊記錄想象結果時,對幼兒感覺疑惑的問題"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狀應該是怎樣的?",利用開放式問題:"你用的是什么形狀的工具?你發現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進行適時點拔,把教育活動的難點轉換為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從而把幼兒的探索興趣引向教師要求的方向,將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同時抓住幼兒互相交流、表現、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過程和結果的契機,設置開放式問題"每個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結果,有什么秘密?","引"發幼兒進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讓幼兒對探究結果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結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
附:中班科學活動《吹泡泡》教學反思吹泡泡是幼兒生活中經常玩的游戲,也是幼兒非常喜歡玩的游戲。
主要目標是:
1、體驗吹泡泡的樂趣。
2、嘗試用不同的器具吹泡泡,發現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
3、嘗試集體記錄實驗結果。
活動一開始,我先讓幼兒觀察我給他們提供的材料,問這些材料能干什么?他們都說能吹泡泡,于是我讓他們自己玩吹泡泡游戲,在這個環節中我給幼兒提供的吹泡泡器具都是圓形的。讓孩子們告訴我們他在玩的時候發現了什么秘密。孩子們回答出很多,有的說泡泡是圓的,有的說泡泡會炸掉,有的說泡泡有大有小,于是我引導他們觀察用來吹泡泡的工具,看看是什么形狀的,孩子們都說是圓的,順著這個問題,我出示了方形、三角形的工具,讓他們猜猜,用這些工具吹出的泡泡還是圓的嗎?孩子們有的說是的,有的說不是,于是我在一張大的記錄表上記錄下他們猜想的結果。再讓他們自己去動手實驗一下,看看用這些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到底是不是圓形的。孩子們的興趣都很高,自己實驗起來,他們發現,不管用什么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我讓他們來說說自己的實驗結果并記錄下來?;顒幼詈蟮沫h節是讓幼兒跟著音樂表演吹泡泡歌曲,孩子們輕輕松松的結束了活動。
但在這次活動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孩子們再吹時不知道怎樣來吹,主要是我課前沒有考慮到,總覺得這很簡單,不需多加明,通過這節活動,我知道,在我們大人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在活動中還是應給孩子說明清楚。
一、教材分析
泥鰍是我們身邊常見的動物之一,也是幼兒園的自然角中經常投放的,但常常被教師和孩子忽視,我們對泥鰍不太關注,更難得把它作為一個資源引導孩子去觀察。選擇泥鰍作為教學內容,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對身邊常見事物也能細致觀察的意識,這既是科學的內容,更是科學的態度。另外,泥鰍不會對人造成傷害,能讓幼兒在觀察的同時用手觸摸,有利于培養他們對自然的親近感,培養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生態觀。
《綱要》中指出,活動目標要注重全面性,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幼兒園科學目標的宗旨在于讓幼兒積極探索多種方法進行猜想、表現、交流、分享等探索過程,發現生活和自然中的科學。結合我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和年齡特點、興趣需要,我確立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認識泥鰍的外形特征,初步認識其生活習性。
情感目標:消除對動物的恐懼心理,能大膽勇敢地與動物交往。
能力目標:學習用細致觀察、感官觸摸等方法了解泥鰍的特征。
基于以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和目標的確定,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于:認識泥鰍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習性,教學難點是:能細致觀察、感官觸摸等方法了解泥鰍的特征。為了有效地突破重點和難點,我還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如讓幼兒觀察、嘗試、探索,在實際操作中解決問題,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等??傊?,目標的定位遵循了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注重科學教育內容的趣味性、方法的靈活性、手段的多樣性,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方式,寓教于樂,動靜交替。
二、學情分析
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是瑞吉歐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開展活動之前要先了解幼兒的特點。中班幼兒處在學前教育承上啟下的的階段,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更加好奇好問,對大自然發生濃厚的興趣,喜歡問"為什么","是什么"。 他們總是在對周圍世界不知疲倦地探索著。正是這種好奇心與探究欲驅動著孩子們的去認識。同時,中班孩子喜歡探究新的事物,也容易對新的事物產生的恐懼心理,往往來源于對事物的不正確認識。由于缺乏知識或經驗不足。所以需要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恰當、巧妙地引導幼兒了解事物。開展活動要以他們的日常生活為基礎,貼近幼兒自身的經驗進行自然而然的引發,層層深入開展活動。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我們要細致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我們鼓勵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從不同角度出發,通過各種手段來發現問題。
三、活動準備
物質材料是幼兒探索操作的直接對象。所以我們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所以在課前我要進行以下的教學資源的準備
1、課前請家長幫助幼兒收集有關泥鰍的資料,帶到班級與同伴分享。
2、泥鰍每人一條3、課件《泥鰍生活習性》。
4毛巾若干條、盆、塑料手套等這些準備一是可以豐富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便于幼兒更好的把握知識重點;二是能幫助幼兒認識泥鰍的特性,激發幼兒對大自然中"泥鰍"生活習性感興趣,讓幼兒體驗探索的樂趣和感受成功的快樂,以此突破活動的難點。
四、活動方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顒又校處熞闹杏心繕耍壑杏杏變?,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采用:觀察講解法、啟發提問法、多媒體教學法來進行教學活動,擯棄了傳統的說教形式,提出了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在自主探索活動中獲取知識,獲得經驗。
1、觀察法:《綱要》中科學教育目標第三條指出:讓幼兒"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本次活動的難點是讓幼兒能細致觀察、感官觸摸等方法了解泥鰍的特征,在活動中,我設計了積極引導幼兒探索、討論、交流、分享。
2、電教法:利用現代多媒體的手段,讓幼兒通過視、聽覺獲取有關泥鰍生活習性,更直觀了解泥鰍喜歡住在水田、池塘里,喜歡吃水里的蟲子和水草,幫助幼兒提升原有的經驗。
3、提問法:提問法提是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事物,要求幼兒再現已掌握的知識,啟發幼兒積極思維的手段。提問在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運用了引導性提問(如:你看看泥鰍是什么樣的,有沒有特別的地方)、解釋性提問(如:泥鰍和誰一樣,在那里生活)等等。在提問問題時,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比較容易的問題可讓水平比較差的幼兒回答,需要幼兒描述的問題就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像總結、歸納性的問題請能力最強的幼兒來回答,使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五、活動過程
(一)以猜謎活動導入課題,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孩子有了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因此,在活動第一環節我就采用幼兒最感興趣的謎語引導幼兒與老師、與同伴相互交流,在輕松和諧的互動氛圍中獲得愉悅感與成就感,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整個探索活動中去。
(二)通過觀察、討論等方法,幫助幼兒獲取知識活動的第二環節通過親身觀察、相互討論等,幫助幼兒回憶已有的知識經驗,大膽自信地向同伴講述自己的觀察結果,以此創設互動的學習氛圍,體驗分享與交流的樂趣。此環節分三步進行。第一次觀察的目的是讓幼兒運用視覺進行粗淺的觀察,知道泥鰍的名稱,對其外形特征有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第二次,要求幼兒有目的地、細致地觀察,在師幼交流的基礎上,幫助幼兒發現泥鰍身體的各部分特征,初步知道泥鰍的生活習性。通過教師的不斷追問,使幼兒的觀察更有邏輯,對泥鰍的認識更趨完善。第三次,鼓勵幼兒用手觸摸泥鰍,加入多種感官,以進一步了解泥鰍身上有黏液的特點。這時,針對幼兒普遍對此類動物害怕、畏難的情緒,教師加入了情感方面的教育,如,提醒幼兒泥鰍是善良的,勇敢大膽地用手和泥鰍玩一玩,還手把手地陪伴膽怯的孩子勇敢觸摸,使幼兒在外在感知的同時又與泥鰍多了心靈上的交互。
(三)借助多媒體課件,再次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第三環節:課件的展示把活動推向了高潮,它借助清晰的畫面、生動的講解,讓幼兒在視聽覺相互協調的欣賞過程中感受到了泥鰍的神奇,以此幫助幼兒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并再次激發了幼兒探索的興趣,為下面的操作活動做好了鋪墊。
(四)結束部分:遷移主題,滲透思品教育。
我依據幼兒的生活環境從三個方面引導幼兒說說自己與泥鰍成為好朋友:依據幼兒思維發展的過程,本環節引導幼兒思考、討論,進而得出與幼兒實際生活相關的答案,并使幼兒有了行動的愿望,促進幼兒發散思維的發展。與泥鰍做朋友,通過上一個環節的觀察,孩子們對泥鰍從認知和情感上都有了提高,興趣也逐漸濃厚。教師就從幼兒的興趣出發,鼓勵幼兒大膽地用手把泥鰍送到大盆中。但是,幼兒個體間存在很多差異,并不是經過教師的鼓勵,就每個孩子都能立刻大膽地行動,所以,教師還提供了毛巾這一輔助材料,幫助幼兒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獲得成功。
六、活動延伸
讓幼兒在美工區內,將自己腦海中對泥鰍的形象用自己喜歡的材料和方式表現出來,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出。謝謝大家!
一、教材分析
泥鰍是我們身邊常見的動物之一,也是幼兒園的自然角中經常投放的,但常常被教師和孩子忽視,我們對泥鰍不太關注,更難得把它作為一個資源引導孩子去觀察。選擇泥鰍作為教學內容,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對身邊常見事物也能細致觀察的意識,這既是科學的內容,更是科學的態度。另外,泥鰍不會對人造成傷害,能讓幼兒在觀察的同時用手觸摸,有利于培養他們對自然的親近感,培養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生態觀。
《綱要》中指出,活動目標要注重全面性,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幼兒園科學目標的宗旨在于讓幼兒積極探索多種方法進行猜想、表現、交流、分享等探索過程,發現生活和自然中的科學。結合我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和年齡特點、興趣需要,我確立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認識泥鰍的外形特征,初步認識其生活習性。
情感目標:消除對動物的恐懼心理,能大膽勇敢地與動物交往。
能力目標:學習用細致觀察、感官觸摸等方法了解泥鰍的特征。
基于以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和目標的確定,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于:認識泥鰍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習性,教學難點是:能細致觀察、感官觸摸等方法了解泥鰍的特征。為了有效地突破重點和難點,我還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如讓幼兒觀察、嘗試、探索,在實際操作中解決問題,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等。總之,目標的定位遵循了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注重科學教育內容的趣味性、方法的靈活性、手段的多樣性,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方式,寓教于樂,動靜交替。
二、學情分析
“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是瑞吉歐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開展活動之前要先了解幼兒的特點。中班幼兒處在學前教育承上啟下的的階段,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更加好奇好問,對大自然發生濃厚的興趣,喜歡問“為什么”,“是什么”。他們總是在對周圍世界不知疲倦地探索著。正是這種好奇心與探究欲驅動著孩子們的去認識。同時,中班孩子喜歡探究新的事物,也容易對新的事物產生的恐懼心理,往往來源于對事物的不正確認識。由于缺乏知識或經驗不足。所以需要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恰當、巧妙地引導幼兒了解事物。開展活動要以他們的日常生活為基礎,貼近幼兒自身的經驗進行自然而然的引發,層層深入開展活動。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我們要細致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我們鼓勵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從不同角度出發,通過各種手段來發現問題。
三、活動準備
物質材料是幼兒探索操作的直接對象。所以我們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所以在課前我要進行以下的教學資源的準備:
1、課前請家長幫助幼兒收集有關泥鰍的資料,帶到班級與同伴分享。
2、泥鰍每人一條
3、課件《泥鰍生活習性》。
4、毛巾若干條、盆、塑料手套等這些準備一是可以豐富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便于幼兒更好的把握知識重點;二是能幫助幼兒認識泥鰍的特性,激發幼兒對大自然中“泥鰍”生活習性感興趣,讓幼兒體驗探索的樂趣和感受成功的快樂,以此突破活動的難點。
四、活動方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采用:觀察講解法、啟發提問法、多媒體教學法來進行教學活動,擯棄了傳統的說教形式,提出了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在自主探索活動中獲取知識,獲得經驗。
1、觀察法:《綱要》中科學教育目標第三條指出:讓幼兒“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北敬位顒拥碾y點是讓幼兒能細致觀察、感官觸摸等方法了解泥鰍的特征,在活動中,我設計了積極引導幼兒探索、討論、交流、分享。
2、電教法:利用現代多媒體的手段,讓幼兒通過視、聽覺獲取有關泥鰍生活習性,更直觀了解泥鰍喜歡住在水田、池塘里,喜歡吃水里的蟲子和水草,幫助幼兒提升原有的經驗。
3、提問法:提問法提是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事物,要求幼兒再現已掌握的知識,啟發幼兒積極思維的手段。提問在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運用了引導性提問(如:你看看泥鰍是什么樣的,有沒有特別的地方)、解釋性提問(如:泥鰍和誰一樣,在那里生活)等等。在提問問題時,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比較容易的問題可讓水平比較差的幼兒回答,需要幼兒描述的問題就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像總結、歸納性的問題請能力最強的幼兒來回答,使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五、活動過程
(一)以猜謎活動導入課題,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孩子有了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因此,在活動第一環節我就采用幼兒最感興趣的謎語引導幼兒與老師、與同伴相互交流,在輕松和諧的互動氛圍中獲得愉悅感與成就感,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整個探索活動中去。
(二)通過觀察、討論等方法,幫助幼兒獲取知識活動的第二環節通過親身觀察、相互討論等,幫助幼兒回憶已有的知識經驗,大膽自信地向同伴講述自己的觀察結果,以此創設互動的學習氛圍,體驗分享與交流的樂趣。此環節分三步進行。第一次觀察的目的是讓幼兒運用視覺進行粗淺的觀察,知道泥鰍的名稱,對其外形特征有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第二次,要求幼兒有目的地、細致地觀察,在師幼交流的基礎上,幫助幼兒發現泥鰍身體的各部分特征,初步知道泥鰍的生活習性。通過教師的不斷追問,使幼兒的觀察更有邏輯,對泥鰍的認識更趨完善。第三次,鼓勵幼兒用手觸摸泥鰍,加入多種感官,以進一步了解泥鰍身上有黏液的特點。這時,針對幼兒普遍對此類動物害怕、畏難的情緒,教師加入了情感方面的教育,如,提醒幼兒泥鰍是善良的,勇敢大膽地用手和泥鰍玩一玩,還手把手地陪伴膽怯的孩子勇敢觸摸,使幼兒在外在感知的同時又與泥鰍多了心靈上的交互。
(三)借助多媒體課件,再次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第三環節:課件的展示把活動推向了高潮,它借助清晰的畫面、生動的講解,讓幼兒在視聽覺相互協調的欣賞過程中感受到了泥鰍的神奇,以此幫助幼兒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并再次激發了幼兒探索的興趣,為下面的操作活動做好了鋪墊。
(四)結束部分:遷移主題,滲透思品教育。
我依據幼兒的生活環境從三個方面引導幼兒說說自己與泥鰍成為好朋友:依據幼兒思維發展的過程,本環節引導幼兒思考、討論,進而得出與幼兒實際生活相關的答案,并使幼兒有了行動的愿望,促進幼兒發散思維的發展。與泥鰍做朋友,通過上一個環節的觀察,孩子們對泥鰍從認知和情感上都有了提高,興趣也逐漸濃厚。教師就從幼兒的興趣出發,鼓勵幼兒大膽地用手把泥鰍送到大盆中。但是,幼兒個體間存在很多差異,并不是經過教師的鼓勵,就每個孩子都能立刻大膽地行動,所以,教師還提供了毛巾這一輔助材料,幫助幼兒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獲得成功。
六、活動延伸
讓幼兒在美工區內,將自己腦海中對泥鰍的形象用自己喜歡的材料和方式表現出來,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出。謝謝大家!
導讀:此次活動的重點: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活動的快樂。因為在幼兒園中,活動的主體是幼兒,讓幼兒體驗中學習,感受到活動的快樂。從而漸漸培養幼兒的探索欲望,符合了幼兒的情感的需要。
設計意圖: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中班的科學活動《小小手》,時間設計為25分鐘,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活動的參與者而非被動者,教師是指導者、觀察者和合作者。在整個活動中,主要以幼兒的主動探索為前提,讓幼兒先感知如:“你們先來看看我們的小手有什么特征”,引發幼兒主動的探索欲望,激發興趣為整個過程奠定了基礎。
基于以上設計意圖,我將活動目標設計為以下三點:
1、探索手的基本特征,感知理解指紋。
2、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活動的快樂。
3、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以及和同伴一起學習的快樂。
此次活動的重點: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活動的快樂。因為在幼兒園中,活動的主體是幼兒,讓幼兒體驗中學習,感受到活動的快樂。從而漸漸培養幼兒的探索欲望,符合了幼兒的情感的需要。
難點:探索手的基本特征,初步感知理解指紋。中班的幼兒活潑、好動,用手通過動作來認識世界,但是在認識世界的同時,對自己的雙手卻并不了解,我借助于本次活動,讓幼兒自己知道的基本特征,以及探索雙手的小秘密即指紋。
教法:教師通過啟發提問的方法、直觀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的方法、觀察法等對幼兒進行指導??茖W活動本身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活動。幼兒的興趣會很濃,教師用這些方法,能讓幼兒更快更好地進入到活動中來,體現幼兒學習的主體性,以教師教學變為我要學。
學法:中班的幼兒由于年齡特征,開始接受任務,所以給他們布置一個任務,他們會很愿意去完成。幼兒會通過觀察法、發現法去嘗試這個科學活動。
活動準備:1、幼兒已有經驗的準備(日常生活中已經了解手的基本特征)
2、音樂的準備
3、橡皮泥等
活動目標:(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的興趣
教師彈奏歌曲《我有一雙小小手》(利用音樂,把幼兒帶入到一個情境中,使他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使學習與環境交互作用)
(二)初步感知(讓幼兒先通過觀察,體現了把幼兒放在主體的原則)
師:現在,請你拿出自己的雙手來看看,你認為自己的雙手事故什么樣子的
呢?
師:有五個手指頭、有指甲還有呢?
師:有的小朋友觀察得很仔細有一條條的線,那你們知道叫什么呢?對,它就叫做指紋。
(三)動手操作(讓幼兒在做中學、學中樂)
師:指紋在我們的手上,指紋寶寶說了想和我們小朋友做游戲,那么我們可以想什么辦法把指紋記錄下來呢?
師:有什么好辦法呢?(通過遷移經驗,會說出在泥土留下痕跡的經歷。)
師:桌子上,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橡皮泥,你們去試試看。
(四)巡回指導
教師邊走邊巡回知道,可以針對個體的不同進行交流,親近幼兒,單純幼兒的操作,主動性不強,適應了面向全體而因人施教的原則。
(五)示范講解(讓幼兒獲得正確的方法)
師:請你們來說說你們是怎么做的?現在我也來試試看,在示范的過程中獲得正確的方法。
(六)幼兒再次操作
師:現在你們去試試吧!記錄完足跡后,你用眼睛觀察下有什么特點?
(七)總結
師:原來每個人的指紋是不一樣的了,有的粗有的細。。。。。。。
延伸活動:在美工區,放置泥土、橡皮泥,讓幼兒動手操作。也可以利用家庭資源豐富幼兒的知識。
說設計意圖: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p>
空氣是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世間萬物的勃勃生機都是因為有空氣的的存在,,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問題。使幼兒變被動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說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征及作用。
2、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說活動重點:
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學啟蒙的關鍵,它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學習的熱情。因此,我把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做為重點,精心的呵護和培植。
說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通過老師的示范操作實驗,從中找到空氣,我班幼兒年受其原有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影響,對事物及其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說教具和學具:皮球、透明玻璃杯、粉筆、透明盛水容器、蠟燭、打火機、碎紙屑、卡紙
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將運用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等,使幼兒感受空氣的存在
2、學法:幼兒在與老師互動中通過猜謎,實驗操作、觀察獲得認知能力的。
說活動過程:
(一)教師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猜謎語,引出課題: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一位好朋友,我們一起來猜猜它是誰?
謎語:
看不見、摸不著,不香不臭沒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一時一刻離不了。(空氣)
出示皮球,讓幼兒說出皮球為什么會鼓起來?誰住在皮球里?(空氣)
(二)提出問題,幼兒猜想。
1、尋找空氣:
小朋友們,我們現在一起來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氣?出示皮球,讓幼兒說出誰住在皮球里?(空氣)
2、幼兒討論后回答,教師點評,
(三)實驗操作,探索活動。
1、身體里的空氣
請幼兒伸出一只手,嘴對著手用力吹氣,感知身體里空氣的存在?;蛴檬帜笞”亲娱]上嘴巴,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2、粉筆里的空氣。
以小組的形式,幼兒分別把粉筆頭放入盛水容器中,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并將自己看到的現象說出來。
(四)做實驗,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和你們玩個變魔術的游戲(師示范)。
(五)倒不出來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紙。給玻璃杯倒滿水,蓋上卡紙,然后把杯子倒過來。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來嗎?成功的和失敗的一名代表來演示。通過對比,幼兒知道只有使杯內無氣泡(杯內無空氣),才能將杯子倒過來。幼兒再次進行試驗,直到獲得成功。
2.是誰在幫忙。為什么杯子里沒有空氣,水才不會倒出來?究竟是誰在幫忙?誰那么有力量?引導幼兒交流:杯子里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不讓水從杯子里流出來。
3、將蠟燭點燃請一幼兒用玻璃杯罩住,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幼兒作答,把碎紙屑放在桌子上,幼兒分組:用手在周圍煽動,觀察紙屑的變化。讓幼兒感受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只是我們看不見它。
反思:本活動讓幼兒對實驗中發生的現象產生興趣,在實驗中讓幼兒反復玩,使幼兒在操作;探索的基礎上獲得經驗,玻璃杯中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把水壓入杯中卡紙就被吸住,水不會倒出來。同時我在這課添加了用杯子去蓋點燃的蠟燭,一下蠟燭就滅了??諝饪梢灾С秩紵?。這樣吸引幼兒的注意,目的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幼兒建立一個探索、嘗試與交流的平臺。,幼兒容易理解。在活動中我運用了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幼兒通過猜謎語——尋找空氣——試驗操作的教學環節,讓抽象的自然想象變得具體化了,課堂氣氛很活躍,突出了活動的重難點,通過科學探索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利用簡單的科學實驗使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也是這次活動的亮點,讓幼兒理解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
空氣無處不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氣。也培養了幼兒的認知能力。
《中班數學活動說課稿《認識梯形》》:1、中班數學活動說課稿《認識梯形》 導讀:幼兒認識梯形的另外一個難點是梯形的多樣性。幼兒認識的特點是先入為主,容易形成定勢。所以活動開始時就要讓幼兒接觸各種梯形,每個環節中幼兒所看到的、制作的梯形都是各種
《中班游戲說課稿《美美和丑丑》》:1、中班游戲說課稿《美美和丑丑》 導讀:在本節課中我通過玩我想變成一只蝴蝶和蝴蝶與小花兩個游戲讓幼兒進一步感知蝴蝶的生長過程,充分體現寓知識于游戲這一理念,在該活動中我還通過觀看碟片來讓幼兒獲取蝴蝶的成長
《中班環保說課稿:垃圾“回家”》:1、中班環保說課稿:垃圾“回家”說活動教材 關于目標“促進幼兒對周圍的社會環境關心、熱愛的情感,理解和遵守社會行為規則,發展幼兒的社會性”,在我的理解中,社會行為規則是那些預先以成熟的方式存在于現成的社會關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