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0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中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寶寶愛打小報告怎么辦?》,是優秀的中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班里有個叫琦琦的小女孩,聰明伶俐、活潑開朗,而且愛唱愛跳,就像一只小黃鶯,十分活躍,深受小朋友的喜愛。琦琦很有能力,常常組織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戲,下課后還會主動幫老師收拾玩具。但就是這么一個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歡的女孩,卻有一個連老師都有點兒“犯怵”的習慣——愛打小報告。
琦琦對其他小朋友的行為似乎很敏感,小朋友一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她就會馬上跑去告訴老師:一會兒說這個小朋友打人,一會兒又說那個小朋友搶別人的玩具;一會兒說這個小朋友把圖畫貼反了,一會兒又說那個小朋友把桌子弄臟了……
琦琦媽聽說自己的寶貝在幼兒園經常告小朋友的狀,很擔心這樣時間長了,琦琦會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也擔心琦琦太過傲慢,反而不利于她今后的成長。
在幼兒園,幾乎每個班都有一兩個像琦琦一樣愛打小報告的小朋友,那么,我們該怎樣看待他們的狀告行為呢?
【他的小心思】
渴望被關注
很多時候,寶寶打小報告的目的并不是讓老師懲罰其他小朋友,只不過是想借機在老師面前表現自己,滿足自己的表現欲罷了。寶寶很喜歡被別人關注,尤其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寶寶在家時,父母長輩都是以他為中心,在幼兒園時,他同樣想借助老師的力量來維持自己的中心地位。
關心班集體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愛打小報告的寶寶,身體都有很多閃光點:他們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很關心班集體、富于正義感,而且他們做事普遍都很認真嚴謹。從這個角度看,寶寶打小報告其實都是出于善意。
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寶寶還很小,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不知道該怎樣解決。雖然寶寶打小報告的方式欠佳,但卻是他們想出來的一個能解決問題的辦法,畢竟老師是一個班集體中最權威的人物,遇到問題找老師解決也很正常。
【你的好辦法】
別太以他(她)為中心
現在的家庭,寶寶從出生起就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圍著轉,儼然成了家里的“小太陽”,這樣很容易使寶寶形成依賴思想。對于過于依賴別人關注的寶寶,在家庭生活中,不去特別關注他(她),或許是個好辦法。可以不用每次都陪他(她)玩游戲,而是讓他(她)學會自己待一段時間。要教育寶寶,寶寶有自己想做的事情,爸爸媽媽也有啊,如果寶寶只顧自己,那爸爸媽媽的事情就沒法做了。
引導他(她)自己解決問題
當寶寶打小報告時,應該引導他(她)先自己解決問題。爸爸媽媽可以在家里和寶寶一起玩模擬告狀的游戲:比如爸爸把圖畫貼反了,可以引導寶寶幫爸爸正過來;爸爸把桌子弄臟了,告訴寶寶,可以提醒爸爸注意,并跟爸爸一起把桌子擦干凈,而不是向媽媽告狀。這樣,寶寶可以學到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還要讓寶寶體會到,這樣解決問題的效果要好于打小報告。
給他(她)一點小挫折
有些寶寶能力很強,在同齡小朋友中很強勢,他們像“小大人”一樣,總覺得自己比其他小朋友優秀,做什么事都喜歡指揮別的小朋友,這樣的寶寶很容易形成驕傲心理。我們知道,在寶寶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永遠是第一、永遠強勢,這樣的寶寶一旦被別人比下去,往往會遭受很大的心理打擊,不利于其成長。
對于這樣的寶寶,家長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有意給他們安排一些比較艱巨的任務,讓小困難不時挫一挫他們的傲氣,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其實跟別的小朋友一樣,也有做不來的事情。
讓他(她)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
能夠指正別人的錯誤當然不錯,但如果能多多地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就更好了。對于愛打小報告的寶寶,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當著他(她)的面夸獎別的小朋友:小唯真乖,媽媽來接她晚了,她都不哭;豆豆真懂事,知道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的小朋友玩……寶寶也能做到嗎?
家長要教育寶寶,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和優點,寶寶要多學習其他小朋友的優點,對于小朋友的缺點,也要盡量包容,要學會處理與小朋友之間的矛盾,不能只知告狀。
推薦閱讀:
幼兒園中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中班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中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教師中班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教育隨筆記錄200篇
中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上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下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幼兒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教育隨筆大全200篇
中午吃飯時,我們忙了一陣,剛把湯菜給孩子們分好,許多小朋友齊聲喊:“老師,她的湯灑了!”一雙雙眼睛齊刷刷地看著我,等著我的“發落”,而把湯灑了的董樂欣卻一動不動的坐在那兒,任憑那些湯從桌子上流到身上,我連忙喊:“董樂欣,快站起來!”我怕孩子燙著,而她仍然沒有反應,于是我一把將她拉開。 我感到一陣痛心,這么多的孩子看著湯被打翻,連最起碼的自我保護都不會,湯很燙但只要站起來,危險就可以避免,細想一下,同樣的情況在家里肯定也會發生,只是這些都被父母“包辦”了。這時,孩子只有挨訓的份,沒有動手的機會。 下午的教育活動課上,我特意組織討論“湯灑了該怎么辦?讓幼兒認識到事情發生后,首先要自己想辦法,湯很燙時應馬上站起來,或把兩腿分開,趕緊離開座位,最后把桌子擦干凈。 老師和家長都不能成為孩子解決問題的“包辦者“。要讓幼兒真正掌握并懂得解決問題的辦法,老師和家長要多給他們一些引導,多給孩子一些實踐鍛煉的機會。
班里有個叫琦琦的小女孩,聰明伶俐、活潑開朗,而且愛唱愛跳,就像一只小黃鶯,十分活躍,深受小朋友的喜愛。琦琦很有能力,常常組織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戲,下課后還會主動幫老師收拾玩具。但就是這么一個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歡的女孩,卻有一個連老師都有點兒“犯怵”的習慣——愛打小報告。
琦琦對其他小朋友的行為似乎很敏感,小朋友一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她就會馬上跑去告訴老師:一會兒說這個小朋友打人,一會兒又說那個小朋友搶別人的玩具;一會兒說這個小朋友把圖畫貼反了,一會兒又說那個小朋友把桌子弄臟了……
琦琦媽聽說自己的寶貝在幼兒園經常告小朋友的狀,很擔心這樣時間長了,琦琦會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也擔心琦琦太過傲慢,反而不利于她今后的成長。
在幼兒園,幾乎每個班都有一兩個像琦琦一樣愛打小報告的小朋友,那么,我們該怎樣看待他們的狀告行為呢?
【他的小心思】
渴望被關注
很多時候,寶寶打小報告的目的并不是讓老師懲罰其他小朋友,只不過是想借機在老師面前表現自己,滿足自己的表現欲罷了。寶寶很喜歡被別人關注,尤其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寶寶在家時,父母長輩都是以他為中心,在幼兒園時,他同樣想借助老師的力量來維持自己的中心地位。
關心班集體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愛打小報告的寶寶,身體都有很多閃光點:他們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很關心班集體、富于正義感,而且他們做事普遍都很認真嚴謹。從這個角度看,寶寶打小報告其實都是出于善意。
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寶寶還很小,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不知道該怎樣解決。雖然寶寶打小報告的方式欠佳,但卻是他們想出來的一個能解決問題的辦法,畢竟老師是一個班集體中最權威的人物,遇到問題找老師解決也很正常。
【你的好辦法】
別太以他(她)為中心
現在的家庭,寶寶從出生起就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圍著轉,儼然成了家里的“小太陽”,這樣很容易使寶寶形成依賴思想。對于過于依賴別人關注的寶寶,在家庭生活中,不去特別關注他(她),或許是個好辦法。可以不用每次都陪他(她)玩游戲,而是讓他(她)學會自己待一段時間。要教育寶寶,寶寶有自己想做的事情,爸爸媽媽也有啊,如果寶寶只顧自己,那爸爸媽媽的事情就沒法做了。
引導他(她)自己解決問題
當寶寶打小報告時,應該引導他(她)先自己解決問題。爸爸媽媽可以在家里和寶寶一起玩模擬告狀的游戲:比如爸爸把圖畫貼反了,可以引導寶寶幫爸爸正過來;爸爸把桌子弄臟了,告訴寶寶,可以提醒爸爸注意,并跟爸爸一起把桌子擦干凈,而不是向媽媽告狀。這樣,寶寶可以學到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還要讓寶寶體會到,這樣解決問題的效果要好于打小報告。
給他(她)一點小挫折
有些寶寶能力很強,在同齡小朋友中很強勢,他們像“小大人”一樣,總覺得自己比其他小朋友優秀,做什么事都喜歡指揮別的小朋友,這樣的寶寶很容易形成驕傲心理。我們知道,在寶寶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永遠是第一、永遠強勢,這樣的寶寶一旦被別人比下去,往往會遭受很大的心理打擊,不利于其成長。
對于這樣的寶寶,家長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有意給他們安排一些比較艱巨的任務,讓小困難不時挫一挫他們的傲氣,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其實跟別的小朋友一樣,也有做不來的事情。
讓他(她)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
能夠指正別人的錯誤當然不錯,但如果能多多地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就更好了。對于愛打小報告的寶寶,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當著他(她)的面夸獎別的小朋友:小唯真乖,媽媽來接她晚了,她都不哭;豆豆真懂事,知道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的小朋友玩……寶寶也能做到嗎?
家長要教育寶寶,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和優點,寶寶要多學習其他小朋友的優點,對于小朋友的缺點,也要盡量包容,要學會處理與小朋友之間的矛盾,不能只知告狀。
推薦閱讀:
幼兒園中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中班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中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教師中班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教育隨筆記錄200篇
中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上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下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幼兒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教育隨筆大全200篇
不管是出于對孩子的早期教育,還是想“偷懶”,越來越多的家長讓幼兒看電視的時間越來越長,那么,常看電視對孩子語言發育是利是弊呢?
英國《每日郵報》援引報告內容報道:“父母看自己喜歡的節目,對孩子而言,構成背景環境,節目吸引父母,減少親子互動,或許影響寶寶從玩耍中學習各項技能。”
一些調查顯示,嬰幼兒玩耍時,旁邊若正播放電視節目,會令孩子減少玩耍時間、分散注意力。早期教育專家麗薩根西說,開著電視做事,大人和學齡前兒童都會分心。
加拿大和美國研究人員先前發現,幼兒看電視的時間影響日后學業、社交和健康狀況,看電視時間越長后患越多,另外,睡前看電視可能降低學齡前兒童的睡眠質量。
所以,常看電視對幼兒弊大于利。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要以身作則,減少看電視的時間,多帶孩子出去走走。
與家長交談和接觸時,常聽到這種反映,說孩子在家很不聽話,讓他吃飯,讓他洗臉,大人喊很多遍他們都無動于衷,好像沒長耳朵一樣,使做父母的毫無辦法。
一是做父母的無論要求孩子做什么,總喜歡大呼小叫,一件事重復許多遍,孩子慢就不停的催促、呵斥:“快來洗手,你快點不行嗎?”,“快點吃,大口吃,快點往下咽!”不停地嘮叨不奏效地催促,使孩子慢慢習慣了,變得毫不在乎,漫不輕心。
二是正當孩子做一件事時,這時父母若要求孩子去做別的事,孩子自然不會情愿,不會順從,就好像沒長耳朵似的。
三是孩子與家長意見不統一,孩子不愿服從家長,對家長的話視作耳旁風,這時的“沒耳朵”,其實是一種反抗。
總而言之,孩子“沒耳朵”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主要責任在家長身上。當你要求孩子時要先看看孩子在干什么,然后用溫和的、帶有商量的口吻對孩子講話,講完后再聽聽孩子的意見。孩子一時任性不聽話要耐心說服,千萬不要大聲喊叫。要求孩子有時可用眼神,用手勢示意,這樣可減少口舌,增加默契。慢慢地,孩子就會有“耳朵”了
一、案例
午飯時間,小朋友都坐在桌子邊上等著用餐,樂樂突然用力摟過身邊小米的脖子,緊緊地把他的頭靠在自己胸前。不知所措的小米嚇得大聲哭起來,樂樂有點困惑了,于是又用力把小米從胸前推開,小米被他這么一折騰,哭得更厲害了。樂樂看著小米,眼神茫然又不知所措。
二、原因
2~3歲的寶寶對自己的身體動作力度的覺察力和控制力還比較差,因此人們常說:寶寶打人,沒輕沒重。樂樂對同伴的“暴力行為”似乎毫無來由,其實他只是想向小米表示一種喜愛的心情,可是他過于激烈的動作,讓小米產生了誤解和害怕。
三、怎么辦
1、父母注意正確示范
寶寶對自己動作的認知是通過父母以及周圍人的相互作用獲得的。因此父母要注意:要時時對寶寶的動作做出正確的回饋,當寶寶用力過猛打疼你時,你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訴他:“寶寶把媽媽打疼了,媽媽覺得好痛。”同時給他示范恰當的表示好感的方法:“寶寶,如果你喜歡媽媽、喜歡小朋友就輕輕地摸一摸。”久而久之,寶寶就會懂得如何正確地使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與小朋友交往了。
2、堅持一貫原則
你要盡可能每次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暴力行為”。你用同樣的方法,能建立一套被孩子認識和接受的規則。最終他會明白,只要自己做錯了事,就得付出代價——這是他學習控制自己行為的第一步。即使孩子是在公共場合做了讓你尷尬的事情,你也要堅持這些規則。大多數家長都會理解你的處境,畢竟大家都經歷過這種情況。但如果有人對你側目而視,或者說“你怎么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之類的話,不要過多理會,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去處理。
3、角色扮演
通過角色扮演等途徑,讓孩子認識到他人對其此種行為的不滿,從而使其對自己的行為產生否定情緒。比如,通過講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給孩子呈現一個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形象,告訴孩子這樣的表現及其危害,使孩子意識到這樣是不受歡迎的。更為重要的是,一定要進一步與其共同設想受人歡迎的兒童形象,增強孩子向榜樣學習的決心,從而減少孩子的“暴力”行為。
4、代幣法
這種方法對孩子也很有吸引力。如家長可以跟孩子商量好,不罵人就發一個三角形,不打人就發一個圓形,幾個三角形或幾個圓形可以換一個五角星,累積到一定的五角星,就能換一個小獎品,如一個心儀已久的玩具、一次出游的機會……讓孩子慢慢改掉打人等不恰當的行為。
教育隨筆:打打鬧鬧好不好?
這幾天浩浩的媽媽每次送浩浩來幼兒園都會囑咐我:“外出活動的時候別讓他亂跑,讓他挨著您,我的孩子很調皮搗蛋啊!”起初我沒在意,只是以為孩子媽媽是擔心孩子外出的安全,可是最近幾次媽媽又提出,把浩浩與其他的小男生分開,只讓孩子與小女孩玩。
后來和家長溝通了才知道,原來浩浩回家跟媽媽說他在幼兒園受欺負了,昨天某某推了我一把,今天某某又拽了我一下……怪不得媽媽直接不讓浩浩與男孩接觸。了解了事情的原由,我和媽媽進行了次簡短的談話,浩浩其實并不是一個外向的孩子,更多的時間是在自己的世界當中,與班里孩子的接觸非常少,也許有時候同班的好意,被浩浩當成了惡意,浩浩被推,是因為散步時浩浩落隊了,后面的小朋友輕輕推了一下;浩浩被拽,是因為出去做操站隊,浩浩站錯了地方,班里的源源讓他站隊。媽媽應該放手讓孩子進入到這個集體中去。其實不止一個孩子的家長提出來,讓自己的孩子離那些調皮搗蛋的遠一點,有的甚至不讓自己的孩子跟男孩玩。
其實,我感覺孩子們之間的打打鬧鬧是有價值的。因為這種行為是社會溝通的一種方式,至少給兒童帶來了身體的接觸,有的學者認為,這類游戲可以幫助幼兒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使幼兒學會通過正向情感過濾負向情感,并且學會控制自己的沖動。即使有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沖動快要動氣時,同樣團體的壓力會及時控制打架的沖動,使幼兒學會自我調控。通常,幼兒之間的打打鬧鬧不同于真正的攻擊行為。所以在一般情況下,用不著一看到幼兒之間的打鬧就動顏干預。
《幼師中班教育隨筆3篇》:幼師中班教育隨筆第1篇經常聽到家長在接孩子的時候問:今天你學什么了?你怎么就學不會呢?你瞧某某某畫的多好!你看看你畫的那是什么呀?諸如此類的話語。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
《安全教育隨筆中班3篇》:安全教育隨筆中班第1篇 幼兒的生命安全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透過遠程培訓,聽了專家的講座,我深感幼兒園工作的細微性、重要性。“千般照顧,不如自護”。家長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