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9
這是掩耳盜鈴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掩耳盜鈴、鈴鐺、守株待兔、樹樁、樂滋滋、鋤頭”。
2.朗讀和背誦課文。抄寫《守株待兔》最后一個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懂得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實實,成功要靠誠實的勞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解題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寓言二則”的“則”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或諷刺某種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3.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掩耳盜鈴”這則寓言。教師板書:掩耳盜鈴。
4.通過預習,誰知道“掩耳盜鈴”中的“掩”、“盜”是什么意思?“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鈴鐺。)
二、明確學習目標
投影出示學習目標:
1.通過自學,掌握“掩耳盜鈴”這則寓言中的生字、新詞。
2.結合插圖、動畫片理解故事內容,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則寓言。
(讓學生知道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對所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三、課堂自學,整體感知課文
1.投影出示自學要求:
(l)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把本課的生字、新詞在課文中勾出來讀幾遍。
(3)再讀課文,勾出不明白的詞語、句子。
?。?)熟練地讀課文。
2.學生自學。
3.檢查自學情況。
?。?)讀帶生字的詞語卡片,糾正讀音。
?。?)指名試讀課文。
4.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課文內容
1.自由讀課文。
2.分小組討論: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經過怎樣?結果又怎樣?指名說一說討論結果。
3.重點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明明知道只要……就……
?。?)在書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齊讀。
(3)指名用“只要……就”口頭造句。
?。?)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他不但沒有就此打消偷鈴的`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
①投影出示課后思考練習第一題第(1)小題: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學生在書上勾出寫偷鈴人怎么想的句子讀一讀。
②這句話里用了一個關聯詞語,是哪個關聯詞語?“掩住”是什么意思?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如果把耳朵捂住,響聲就聽不見了。)
?、勰莻€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聽不見鈴聲了。但是他能捂住別人的耳朵嗎?別人還能聽見鈴聲嗎?
(5)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聰明,于是就按這個想法去做了,結果怎樣?(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還這么做剛……就……課文中的插圖所描繪的就是這個結果,指名說出圖意。)
?。?)那個人一開始就“明明知道”盜鈴的后果,為了達到目的,他想出了一個自己認為很好的辦法。可事實證明,他只是“自作聰明”,他的做法在別人看來是“十分愚蠢”的。(板書:自作聰明,十分愚蠢)(關鍵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導朗讀。
?、僦该x第二自然段,注意讀出自作聰明的語氣。
?、邶R讀全文,注意朗讀時要把盜鈴人自作聰明的愚蠢表現出來。
五、揭示寓意,總結擴展
1.投影出示思考題:
(1)掩耳盜鈴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應該從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訓?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分組討論后,指名回答。
2.同桌總結,用自己的話說說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
3.總結擴展。
想一想,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掩耳盜鈴”的事?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感想,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言。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熟記本課生字所組成的新詞。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盜鈴”這則寓言講給家長聽。
4.背誦《掩耳盜鈴》這則寓言。
一、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掩耳盜鈴 》教案范文
1、指導學生正確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實踐能力。
2、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愛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發展。
3、努力構建靈活開放的語文教材體系,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
4、利教利學,為教師、學生留有開發選擇、創新拓展的空間。鼓勵教師適當調整、補充、重組有關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需要。
二、教學背景分析
?。ㄒ唬┙滩姆治?/p>
本課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第五冊第七單元的26課《寓言二則》中的第二篇。寓言《掩耳盜鈴》主要描寫這位偷盜者的心理活動及行動,他以為只要自己聽不見鈴響,別人也同他一樣聽不見,真是愚蠢。文中的主人公的言行令人啼笑皆非。預言就是在勸誡人們不要干那些自欺欺人的事情。“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教學中不必引導學生探究是否真有掩耳盜鈴這樣的人或事,也不必追究掩耳盜鈴的人只有兩只手,一只手去摘鈴鐺,另一只手怎么能同時捂住兩只耳朵這樣的問題。所以要根據指導思想要求,突出重難點,加強整體綜合的感受,體現語文實踐的綜合性與實踐性。
?。ǘW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好心奇讓他們對語文學習抱著較高的興趣和熱情,這對語文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最初的優勢,并努力讓他們繼續保持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語文課既要盡量滿足學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學生最初語言文字學習的良好習慣和課堂規范的養成。在一二年級時打下了一定閱讀理解基礎上,還要鼓勵多角度思維和發表不同見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ㄈ┙虒W方式與教學手段
通過演示法、講述法,使學生體會寓言故事的真正寓意。老師講解和學生自學相結合,使學生更易領會這篇課文的意思。
?。ㄋ模┙叹邷蕚?/p>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
三、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培養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正確處理類似現象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示意圖
1. 引導談話,揭示課題
2. 整體感知,讀通課文
3. 課堂自學,深入理解
4. 理解課文,體會內容
5. 揭示寓意,總結擴展
6. 整理小結,作業布置
(二)教學具體過程
一、引導談話,揭示課題。
1、 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從一個故事中得到一個道理。)
2、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掩耳盜鈴”,(板書),從課題上同學們就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掩”、“盜”是什么意思?“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誰能說得更具體一些?
3、課題中有兩個生字,這兩個生字你掌握了嗎?現在老師板書,誰愿意試著把這兩個字的寫法告訴大家。在學生的提示下,板書“掩耳盜鈴”,學生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讀通課文。
1、 請看錄像,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2、 我們課本把這有趣的故事寫了出來,打開書自由地讀一讀。
三、課堂自學,深入理解。
1.提出自學要求,布置自學。(投影出示自學要求。)
?、俳柚匆?,把課文讀通順。
?、诠闯錾衷~,多讀幾遍。
?、墼诓欢淖衷~或句子后面做上記號。
?、芩伎碱}目“掩耳盜鈴”的意思。
?、萃瓿蓪W習任務后同小組交流。
2.檢查自學情況。
?、俪鍪咀衷~投影片檢查字詞的讀音及詞語理解。
②指讀課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
3.激發學生情趣。讓學生看《掩耳盜鈴》動畫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課文,體會內容。
1、讀了這則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為了讓你的發言更精彩,再讀課文。)
2、學生交流匯報
?。?)“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讀出來(勾畫明明知道這句話),他還明明知道什么?(發覺后會被…)帶著這種體會再讀這句話。
(2)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他不但沒有就此打消偷鈴的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書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面對他這種想法,你想告訴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導朗讀,讀出自以為是的語氣。
?。?)、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聰明,于是就按這想法去做了,結果怎樣?
?。?)、指導朗讀。(我們再讀一讀課文,就會領悟更深刻的道理。)
五、揭示寓意,總結擴展。
1、 我們來演一演這則寓言,怎么樣?我扮演偷鈴人,你們為我配音,行嗎?要配好音,你們應該怎么樣(認真讀)。
2、我是一個偷鈴人,我干了這件蠢事,多少年來一直生活在人們蔑視的眼中,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話想對我說,讓我明白一些道理嗎?學生自由說。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看看我們身邊,有這種現象存在嗎?
六、整理小結,作業布置。
1、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想欺騙別人,結果只是欺騙了自己的人,所以說是自欺欺人。
2、作業:把這則寓言用自己的話,講給爸爸媽媽以及朋友聽。
?。ㄈ┌鍟O計
想偷鈴鐺—————掩住耳朵—————被人發覺 (自欺欺人)
五、學習效果評價
1、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品讀語言文字,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加強訓練閱讀能力。同時在課堂上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2、關注知識技能,態度情感。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注重能力的訓練。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及時調整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3、通過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之間的互評等方式,讓學生在寓言故事中感受現實生活中的情境。
六、與以往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
1、注重與前邊所學寓言緊密銜接,給學生創造學習環境,自然引入本課。
2、大膽結合教師指導,激發學生自學熱情,使學生真正地走進課文的寓言故事中去,捕捉和把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以讀為本,再度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的理解中去。通過教師指導要求、學生自學,最后教師再指導的過程,鞏固學生的理解和體會。
4、落實積累,通過表演和配音形式教學手段,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感悟。
5、課外延伸,擴展到更高層次,注重語文課程學習的實效性。
教學目標:
1、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指名講學過的寓言故事?!掇朊缰L》、《亡羊補牢》
二、教師邊作圖邊講故事,學生猜故事結尾。
三、這個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ㄋ翟诓辉撐孀∽陨淼亩淙ネ邓说拟忚K。)
四、給故事取個題目。
板書課題:
掩耳盜鈴
五、釋題
掩耳:捂住耳朵。盜:偷。
掩耳盜鈴:捂住自身的耳朵偷他人的鈴鐺。
六、翻開課本讀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內容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結合插圖板書“想偷鈴鐺”。
2、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議儀。
1)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那他是想出一個什么方法去偷鈴鐺的?(結合插圖板書“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那個人掩住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果怎樣了?(結合插圖板書“被人發覺”)
3、小結:結果當然會被他人發現了:掩住自身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不過只是自身聽不見,他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哪個偷鈴鐺的人只是自身欺騙自身。
4、用一個成語說說偷鈴人的行為。(自欺欺人)
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想欺騙他人,結果只是欺騙了自身的人,所以說是自欺欺人。
九、學生復述這個故事。
教學目標:
1、理解故事的內容,并體會其中的道理。
2、學習“掩耳盜鈴”的成語。
3、朗讀課文并能背誦。
4、表演課文。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聯系學習、生活實際,有一定的感想。
教學過程:
一、揭題引入
1、板書課題,回想以往學過哪些寓言故事,說一說。
2、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點出學習寓言的目的。)
3、板書:掩耳盜鈴(解釋“掩”和“盜”的意思)
二、學習寓言——《掩耳盜鈴》
1、初讀課文,了解大意: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偷鈴人的心里的想法讓學生找出句子,用“――”劃出,并指導讀出自以為聰明的語氣,再結合偷鈴人的想法提出問題。(生提問)
3、教師歸納出學生的問題:
(1)是什么讓他想到捂住耳朵去頭鈴鐺的?
?。?)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3)從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四人小組帶著問題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5、匯報自學情況并從中悟出寓意
@結合課文出現的關聯詞“只要……就”、“剛……就”進行語言訓練。
@從那個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表演課文,通過角色的互換再次加深對寓意的理解
四人小組先排演,教師巡視指導,并挑選出較精彩的小組進行表演,最后采訪扮演偷鈴鐺的學生,讓他說說自己做得對不對或讓觀眾評一評。
三、聯系實際,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有沒有看到、聽到或自己做的類似《掩耳盜鈴》的事例,說一說。
四、拓展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更多的像《掩耳盜鈴》這些寓意深的故事,誰能把你平時聽過或看過的寓言故事講給大伙兒聽聽,一起分享一下呢?
板書設計:
29、寓言兩則
掩耳盜鈴
明知只要……就……
可是如果……就……
誰知剛……就……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