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5
這是部編版六上月光曲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月光曲》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講述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文中沒有描寫“月光曲”優美旋律的文字,但我們分明會感受到月光曲變化的旋律、曲調、節奏,它主要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課文寫得最美的一段話。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貝多芬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難點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這重點、難點對學生來說確實有難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必須讓學生反復地讀,自己感悟出來。
上午的語文課上,學生通過讀書,把皮鞋匠的聯想想象成了三幅畫,即:月亮升起,灑滿銀光;月亮升高,穿過微云;月光照耀,風起云涌。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涌,從而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化。但是對“樂曲的變化正是來自音樂家情感的變化以及情感變化的原因”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感覺。我有點著急。
課后,我進行了深刻反思,認識到給學生安排的讀書時間還不充分,老師的引導還不到位,要想真正讓學生自己感悟出來,應該引導學生著眼于全文來讀,而不是僅僅局限在第9自然段。
下午的語文課,我把這個問題專題來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復地讀,分層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讀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
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體會到了在創作過程中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以及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即: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心情輕松悠閑,此時心情是“平靜”的;當聽到茅屋里窮兄妹倆的對話,有感于兄妹來的善良、純潔、善解人意、互相體貼,更出于盲姑娘對音樂的奢望,此時貝多芬平靜的心情變成得非常感動,走進去為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當一曲彈完,貝多芬看到了一個愛音樂而且懂音樂的盲姑娘,他認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變得更加激動,創作激情頓時而生)
只是,老師情感的融入還不是非常到位,問題設計還應該更加精煉,課堂上仍有點著急,缺乏等待意識!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文中的關鍵語段,了解并簡要概括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2、品讀課文,從貝多芬的言行中體會他豐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樂家對窮人的同情和對音樂的熱愛。
3、初步感受聯想的表達作用,體會《月光曲》的魅力,背誦文中描繪的《月光曲》的情景。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文中的關鍵語段,了解并簡要概括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教學難點:
品讀課文,從貝多芬的言行中體會他豐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樂家對窮人的同情和對音樂的熱愛。
教學準備:
《月光曲》音樂,ppt投影片
教學流程:
一、欣賞音樂,導入新課。
1、播放《月光曲》,請學生靜靜地欣賞,導入新課。
2、師誦讀第一小節,學生提煉要點并以“月光曲”開頭說一句話,理解“傳說”。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嘗試著用一句話概括課文講述的內容。
小節:
三、深入文本,探究學習
1、學生根據文本,提出疑問。
2、教師提出疑問,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默讀課文,找出文中能回答這些問題的語句,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寫在旁邊。
(1)貝多芬為什么要為盲姑娘彈琴?
(2)貝多芬為什么要為盲姑娘再彈一曲,從而創造了《月光曲》?
(3)《月光曲》是一首怎樣的曲子?
3、重點賞析相關段落。
(1)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 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 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引導:貝多芬在這段對話中聽到了什么?分角色朗讀,嘗試著用聲音再現當時的情景。
小結:貝多芬聽到兄妹倆的對話,感受到了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同時也感受到了兄妹倆的真情,哥哥的善良,妹妹的善解人意,所以貝多芬為他們彈奏了第一曲,滿足盲姑娘的愿望。
(2)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談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談一首吧。 ”
方法同上。
小結:這樣一位身有殘疾的盲姑娘不僅懂音樂,而且熟知貝多芬的音樂,讓貝多芬在感動的同時有一種偶遇知音的快樂,所以有了即興創作的激情,從而創作了《月光曲》,這首傳世名曲就這樣譜成了!
(3)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革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A、明確朗讀感情: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柔和徐緩)
月亮升高 風卷巨浪 (有力快速)
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高昂激蕩)
B、曲為心聲,貝多芬在彈奏月光曲的時候,他的內心一定也是不平靜的。面對著眼前窮苦的兄妹倆,面對著自己真正的知音,貝多芬會想些什么呢?先試著寫一寫,然后全班交流.
四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教 學 反 思
大教育家孔子說過:“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教師上課也是一樣,要想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課前必須精心備課,但檢驗備課的唯一標準還是課堂,課前無論如何精心設計教案,都不能說備課已經成功,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課前認為自己的課備的很詳細,全面,條理清晰,然而課堂卻不一定和你想象的一樣,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后不斷反思。
《月光曲》這堂課講完后發現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出,首先就從備課談起吧。《月光曲》這課,學生要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這課有兩個突破點:一是從聯想中感受月光曲的美妙體會貝多芬的高超技藝,二是體會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真摯的情感。在備課時,我是這樣想的先從第九自然段的聯想畫面入手,讓學生感受聯想的好處,從聯想中感受樂曲的節奏,從而感受貝多芬高超的技藝。然后再探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原因,從原因中感受貝多對窮人的同情,對遇到知音的激動,從而想象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整個情感變化,這樣來突破文章的難點。這兩點都是文章的重點,而我在備課是卻把他們備到一起,講課前就認為內容挺多,但還是沒有進行取舍,從這次節課中,我認識到了自己備課的失敗,不能抓重點,舍不得放棄,這也是我的一個缺點,很多次課總是想把更多的講出來,而往往卻適得其反,沒有中心和主干。
從這次課堂,我再次反思了自己。雖然教學已經好多年,但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個性的課堂,這也許是自己對語文教學沒有獨特的思考和理解。在《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分析時,我先問:“這段是通過什么老表現月光曲的?學生說出是皮鞋匠聽音樂時產生的聯想,接下來讓學生畫出聯想的句子。這樣讓學生區分實在事物和聯想。讓學生讀皮鞋匠聯想的句子時,先想象是幾幅畫面,并說說在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這樣的想象對我班學生是個難點,因此我讓觀看了這段內容的視頻,并通過抓住“微波粼粼、霎時間”來感受海上月升的景象,同時想象此時的樂曲是怎樣的節奏。后面波濤洶涌的大海抓住“巨浪,一個接一個”來分析,讓學生頭腦中產生狂風卷著巨浪涌向岸邊的情景,但是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并不是很好,課后我想是我的引導不夠到位,當學生說出“像有千萬匹馬奔騰而來時”,如加問一句你仿佛聽到了什么?或者我的引導再生動點再婉轉點,會更好。也或者,是我在備課時沒有以學生的角度去想,因此在講課時不能很好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來讓學生理解。在今后的備課中,應該以學生為本,備教材的同時,備學生,只有預設了才能有好的生成。
教學目標:
1、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以及他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體會音樂的魅力,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相結合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2、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播放《月光曲》,聽了這首鋼琴曲,你有什么感受?這首曲子就是世界名曲《月光曲》,它是由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你對貝多芬有哪些了解呢?(出示貝多芬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
2、 貝多芬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他一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這首曲子是怎樣譜寫成的呢?這里面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兩百多年前的萊茵河畔,走進這個動人的傳說。
二、 新課
1、 課前我們讀過課文,誰能說說這個傳說的主要內容。
2、 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激發了他的靈感,讓他創作出這傳世名曲《月光曲》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到字里行間去尋找原因。
3、 生默讀勾畫,師巡視。
4、 匯報交流:是哪段話所描述的情景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讀一讀。
(1)是兄妹倆的談話讓站在茅屋外的貝多芬聽到了,咱們再往具體想一想,你覺得貝多芬聽到哪句話時就開始心動了呢?讀一讀。
(2)(出示句子: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按你的理解來讀一讀,要能打動貝多芬的心啊!
(3)指讀,齊讀,我們一字一句都要讀進貝多芬的心啊!
(4)貝多芬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他有一顆敏感的心,他往往能從別人的話中聽出言外之意,他從這句話中聽出了什么呢?
(5)既然她那么喜愛音樂,此時貝多芬來到小鎮上舉行音樂會,那她為什么不去聽?讀哥哥的話,貝多芬聽出了什么?
(6)妹妹聽出了哥哥的不安之意,她又怎么說?“隨便說說”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哪句話?姑娘真的是隨便說說嗎?明明是發自內心的夢寐以求的愿望,那她為什么要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 貝多芬又聽出了什么呢?
(7)分角色讀一讀,同桌讀,指名讀。
(8)貝多芬聽出了姑娘不僅熱愛音樂,而且非常懂事,兄妹倆互相體貼,手足之情感人至深,我相信他被深深地感動了,所以他走進了茅屋。那他又看到了什么呢?于是他為盲姑娘彈了一曲,然后又彈一曲。
5、 引導學生質疑:他彈了一曲已經滿足了姑娘的愿望,為什么還要再彈一曲?那么又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了心呢?
(1)(出示句子: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引導學生質疑:盲姑娘雙目失明,與貝多芬又素不相識,為什么能猜到彈琴的是貝多芬呢?
(2)此刻,她的心情是那樣的激動,讀這句話,要讀出激動的心情,為什么她那樣激動?
(3)再讀,讀好兩個“您”字,第一個表示猜想,語調稍延長一些,第二個表示肯定。
6、盲姑娘的這幾句話,也使貝多芬十分激動,盲姑娘這樣愛音樂,又這樣懂音樂,這就是知音呀。貝多芬沒想到在一所茅屋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正因為遇到知音,貝多芬才產生了為她彈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創作的激情頓時而生。
7、此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皎潔的月光透過窗子,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銀紗,這是一個多么美好而清幽的月夜呀!身旁的窮兄妹倆,這樣愛音樂,又這樣懂音樂,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動了貝多芬的心,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樂應當給予那些窮苦而又愛好音樂的人們,貝多芬要用音樂為他們帶來快樂,為盲姑娘帶來光明,于是他按起了琴鍵。
8、聽著貝多芬彈奏的樂曲,兄妹倆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呢?自讀第九自然段,邊讀邊畫出相關的句子。
(1)、都來讀一讀,當你讀這些文字時,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美麗的大海,銀色的月光,洶涌的波濤-----)
(2)、皮鞋匠是根據什么眼前出現了這些情景?貝多芬彈琴時的節奏是怎樣變化的?根據你的理解,體會月光曲的曲調是怎樣變化的?(出示選擇題)
(3)、再讀這一段,說說哪些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產生的聯想?去掉這些聯想的部分行不行?比較著閱讀。
師小結:這篇文章之所以感人,這么有美感,與文章在記敘中展開聯想有很大關系,因此我們寫作時,不僅要把看到的、聽到的寫具體,還要恰當地加上自己的聯想,這樣文章的內容就會更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豐富、深刻。
(4)指導再讀聯想部分,這是皮鞋匠眼前的畫面,也是盲姑娘心里的畫面;是月光曲的曲子所含的畫面,也是貝多芬心中的畫面,更是他想通過語言表述的情感。讀著這段文字,我們仿佛進入了月光曲所描述的如夢似幻的美妙境界。
(5)播放《月光曲》,師范讀,生體會,感受月光曲那動人的弦律。
(6)章樂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再讀,感受貝多芬音樂的魅力。
9、兄妹倆被這美妙的琴聲陶醉了,貝多芬更是激動萬分,他飛奔回客店,連夜把這首曲子記錄下來,這就有了傳世名曲《月光曲》。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優美的月光曲,對曲子的創作過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更感受到貝多芬的博大高尚的情懷和卓越的才華,對這位著名的音樂家有了更深的認識。
四、作業:
課下請同學們繼續了解貝多芬創作的小故事,欣賞他的作品。
【教學目標】
1.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9自然段。
3.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心。
【教學重點】
領會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時的心情。
【教學難點】
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事物,哪些是由實在事物產生的聯想。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的事?
2.出示貝多芬畫像,簡介貝多芬。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他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音樂才華,十歲舉行公開音樂會,十二歲開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統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貧寒,受盡磨難,對勞動人民十分同情,對專制暴政無比憎恨。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關于《月光曲》的傳說的?(第二自然段到課文結束。)把課文分成兩部分,應該怎樣分?
4.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讀音。
二、初步理解
1.默讀課文,想一想,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幾個曲子,是哪幾首?
2.學生默讀思考后討論。
(1)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幾個曲子?(彈了兩首曲子。)
(2)這兩首曲子分別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學的貝多芬譜寫的曲子;第二首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3)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子,從哪兒到哪兒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寫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學生朗讀二至七自然段,糾正讀得不準確的地方。理解幾個詞語:幽靜、入場券、陌生、純熟。教師介紹萊茵河是歐洲的大河之一,流經好幾個國家,包括德國。
2.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聽到貝多芬自己的彈奏而感到深深的遺憾。)
3.盲姑娘一家很窮,又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他們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倆相依為命。哥哥是個皮鞋匠,妹妹是個瞎子,他們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
4.姑娘為什么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是隨便說說罷了”?
(姑娘很懂事,她聽出哥哥話中不安的意思,能體諒哥哥的難處,所以反過來安慰哥哥,把自己想聽音樂會的強烈愿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從這里可以看出兄妹倆互相體貼,這種感情非常珍貴,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
(她看不見樂譜只聽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盡管斷斷續續,很不熟練,卻是很不容易的。貝多芬自己彈起來,她立刻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哇!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彈琴的人正是貝多芬本人。這說明她具有音樂才能。貝多芬也深深地為自己能在窮人中有這樣的知音而感動,正是這種激情促使他創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學生朗讀第二至七自然段。
第2課時
一、復習舊課
1.用生字卡檢查生字讀音。
2.指名朗讀課文一至七自然段。提問:貝多芬為什么彈完了一曲又彈了一曲?
二、深入學習
1.指名朗讀八至十自然段,糾正讀得不正確的地方。
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照進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就在這樣的氣氛中,皮鞋匠兄妹倆站在他的身旁。)
2.貝多芬彈的是什么?他彈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關系?皮鞋匠聽著琴聲,好像看到了什么?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樂曲使他產生了聯想。開始,音樂可能是徐緩的,使人聯想到月亮升高,穿過微云。再后來,音樂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聯想到月光下風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臉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為什么說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為什么兄妹倆沒有及時發現貝多芬的離去?(他們完全沉浸在音樂中了。)貝多芬悄然而來,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也給自己帶來了一次意外的創作收獲。
三、分辨聯想
1.在“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了琴鍵”這一段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聯想。
2,在“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這一段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聯想。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指導。請學生試背第9自然段。
【板書設計】
月光曲
貝多芬
盲姑娘
知音
彈奏
想聽
感動
再彈
入神
動情
記錄本
陶醉
激情
【教學反思】
文中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內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么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復地讀,讀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