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30
這是世說新語兩則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1、閱讀課文,掌握文言實詞的含義,準確翻譯文章。
2、體會《世說新語》二則的寓意,學習古代兒童的優秀品質。
3、加強對古詩文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教學重點:準確翻譯文章,體會《世說新語》種“以事見人”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學習古代兒童的優秀品質。
教學方法:自讀自悟
教學準備:文字資料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交流課前查找的有關《世說新語》的小故事,如《司馬光砸缸》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二、了解背景,拓展知識。
《世說新語》是由南朝的臨川王集結門客編撰的,它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三國至兩晉時期士族階層d的言行風貌和逸事所語的筆記小說。
三、 自主學習,探究理解。
1、 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利用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教師巡視指導。
2、 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 指名讀課文,了解學生讀文情況。
(2) 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理解詞語。
(3) 在重點理解詞語基礎上,翻譯全文。
四、 啟發思考,明確寓意。
通過讀文,你知道文中這兩個小故事分別說明了什么道理?
指名朗讀以讀促講
指名有感情的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1、討論:讀了這兩個小故事,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你應該學習這兩個故事中哪些人物的好品質?
一、文本分析
這是學生所接觸到的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文言文。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兩個字:導與趣。
所謂“導”,指在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文言文學習方法,了解最基礎的常識,從而培養最主要的學習習慣。所謂“趣”,需要將文章上出情趣來,讓學生意識到文言文并非難懂、難學,只要發現了其中的興趣就能主動地學習。
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將學習的方法分為最基礎的兩條:一是依據注釋解讀文本;二是在翻譯中牢記譯(翻譯)、留(專業名詞、人名等不用翻譯)、調(為保持語句通暢可調換順序)、增(補充語句中的省略部分)四字。同時,我補充了《世說新語》的創作背景(魏晉至唐的門閥制度),同時還將文中一些有趣的故事按照難易程度依次呈現在課堂中,讓學生們發現故事蘊涵的趣味。接下來,再通過朗讀體現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從而親身地體會這些簡單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文言學習基本方法,通讀全文。
2、結合《世說新語》編寫背景,了解文章特點。
3、品讀文章描寫手法,分析人物個性。
三、教學準備:
《世說新語》相關篇章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世說新語》簡介,強調其因為語言凝煉、人物形象鮮明成為古典小說的源頭之一。
《世說新語》編寫背景:東漢末年興起了品評人物的風氣,后來發展成選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而出身官僚世家的名人自然成為別人的關注與仰慕的對象,他們的生活逸事常常被人們記錄下來,這些小事也往往能夠體現出人物的性格,與他們后來的作為息息相關。這些故事最終在南朝劉宋時期被劉義慶編輯成書,就是這本《世說新語》。
小故事:王羲之坦腹東床,王敦入石崇家的豪廁面無羞色。
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報告)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莊重),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于是,就)嫁女與焉。
石崇廁常有十余婢侍列,皆麗服藻飾,置甲煎粉、沉香之屬,無不畢備。又與新衣著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廁。王大將軍往,脫故衣,著新衣,神色傲然。群婢相謂曰:“此客必能作賊。”
2、初讀課文
聯系書下注釋,翻譯文本(先讀一篇課文及注釋,學生討論老師指導再回答)
提示:
1、翻譯時依照四字:譯(文中主要字詞全要翻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字組詞或以近義詞替換:如寒雪日——寒冷的下雪天、講論——講解談論、便怒——就發怒)、留(專有名詞或人名不用翻譯,如謝太傅、胡兒、無奕、左將軍王凝之、陳太丘、元方)、調(為語句通暢要在翻譯時調換語句:謝太傅寒雪日內集——在寒冷的下雪天,謝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元方入門不顧——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了家門)、增(補充詞中省略的成分,如即公大兄無奕女——她是太傅的大哥謝無奕的女兒;過中不至——過了中午友人還沒來;日中不至——你到了中午還沒來。)
2、強調關鍵字詞:
字詞活用(文言文中一些字詞的用法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字詞活用):寒雪日——在寒冷的下雪天(名作狀)、期——約定(名作動)、時——當時(名作狀)
還有一些詞語在文言文中經常出現,也需要我們熟記:然:……的樣子;乃:才;相委而去:而,表承接。
(先講解基本方法,在學生依次翻譯全文時以方法來指導文章并與翻譯結合)
3、細讀文本描寫,把握人物形象:
《詠雪》
①文中寫了幾個人物?在文中找出能夠表現出他們個性的詞語。
謝太傅:欣然、大笑樂
提示:謝安是以喜怒不形于色而著稱的,在一次與友人出海時忽遇風浪,大家都驚慌失措而他卻安然不動。在淝水之戰后戰報送至,他看完后依然平靜地與客人下棋,大家追問他戰況時他才說了句“小兒輩大破賊”。但為什么聽到幾句話就會“大笑樂”呢?他這個表里不一嗎?(他與友人、同僚在一起是很注重形象的,淝水之戰后他的心情其實很激動,以至于走過門檻時木鞋的齒都折斷了。但與家人子侄在一起不再拘束了,顯得非常和藹可親)
謝朗:差可擬
提示:“撒鹽”的比喻不好嗎?(雪驟,雪下大時的確如同鹽向地下灑一樣)并且他能在諸多兄弟姐妹中率先說出,也有不凡的才華。但卻顯得很謙虛。
謝道韞:未若
提示:“未若”,展現了謝道韞的自信。
②為什么謝道韞如此自信,這個比喻有什么不凡之處?請大家比較一下兩個比喻的不同。
提示:飛揚、輕盈的姿態,形態優美而有詩意;引發對春天的暢想,更有神韻。
補充資料:
(1)后人多以花喻雪,大家看看有什么共同點?
怪得北風急,前庭如月輝。天人寧許巧,剪水作花飛。——《驚雪》(唐·陸暢)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春雪》(唐·韓愈)
(以花喻雪,都引發了人們對春天的期望)
(2)蘇軾在他的詞中,兩個比喻都用過:
使君留客醉懨懨。水晶鹽,為誰甜?手把梅花,東望憶陶潛。雪似故人人似雪,雖可愛,有人嫌。(《江城子·大雪。有懷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去年相送,馀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少年游·潤州作,代人寄遠》
在他的詞中,將雪比作楊花時依然將之春天聯系,而用鹽來比喻時卻另辟蹊徑,從味道入手,表現對友人的獨特情感。
③在古代,奉行“女子無才就是德”,謝道韞敢于與兄弟相爭,展示自己的才華,表現出了謝家什么樣的家族氛圍?(同輩間的和睦氣氛)謝太傅“大笑樂”,還有什么含義?(對子侄才華的贊許,為同輩間的關系而高興)
補充材料:謝安對于子侄的教育,手法非常平和。謝朗曾經有一度很香囊,愛不釋手。謝安沒有強迫他放棄,而是與他以香囊為注下賭,他贏了就立刻把香囊燒毀,以此來教育謝朗。
④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列舉了謝道韞的父親與丈夫的身份?
提示:古代女子地位不高,主要靠自己的家世來彰顯身份。此處的列舉表現了作者對她的贊許。
補充資料:但謝道韞婚后的生活其實并不幸福,因為王凝之信奉五斗米道,最后竟然在敵人逼近時還自以為能請下神兵助戰,結果與兒子全部戰死。因此謝道韞在婚后郁郁不樂,謝太傅詢問她時,只說了句“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她對自己晚年家人皆盡的生活已經有所預料了。
王凝之謝夫人既往王氏,大薄(輕視)凝之。既還謝家,意大不說(通“悅”)。太傅慰釋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惡,汝何以(為什么)恨乃爾?”答曰:“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群從兄弟(堂兄弟)則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⑤這位才女的一生是不幸的,但卻被后人銘記,人們就以“詠絮才”來贊美女子的才華。
《陳太丘與友期行》
①在文中找出能表現友人性格的詞語:
便怒(暴躁易怒)
下車引之(直爽坦誠,知錯能改)
補充資料:
當時士大夫都贊許喜怒不形于色、鎮定平和的個性,而鄙視這種急躁的人。王述雖然做了許多大事,并且官職很高,但平時生活中卻顯得急躁易怒。有次吃雞蛋,因為雞蛋圓滑不好夾,就大怒,拿起雞蛋咬破后用鞋跟來踩,被士大夫傳為笑談。后來他任會稽太守時因家喪而在家守孝,王羲之接任其職,一年多時間過他的家門而不入。
②元方的回答有什么特點?
提示:元方為什么要先說友人無信,再指責他無禮,順序可顛倒嗎?
(友人責罵陳太丘的原因,就是說他無信。因此元方先指出其不守信在先,再指責他無禮就顯得有理有力)
③從中可以發現元方的個性有什么特點?
(清醒機智)
補充資料:
當時人非常尊重家族長輩,在別人面前直呼對方長輩的姓名,即使只是說到名字中的字也是極其無禮的事。西晉時,江南著名的才子陸機、陸云入京城洛陽時,就遇到了北方士族盧志這樣的挑釁。
盧志于(在)眾坐問陸士衡(陸機的字):“陸遜、陸抗(陸機的祖父、父親,均是東吳名將)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與)盧毓、盧珽(盧志的祖父、父親的名字)。”士龍(陸機弟弟陸云的字)失色(臉色)。既出戶(門),謂(對……說)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內,寧有不知?鬼子敢爾!”
陸機的回答是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也可以說有理有節。不過當時他已經是天下聞名的名士,但元方只有七歲,其機智更令贊嘆。
④“元方入門不顧”是否也失禮了?
(友人失禮在先,且元方也不愿掩飾自己內心的憤怒,表現出他耿直的一面)
4、歸納文本特點:
開頭所說的“語言凝煉,人物形象鮮明”具體如何體現?
(通過簡明的語言、神態描寫,展現出人物的個性特征)
五、教后記:
在這次教學中,我把基礎知識學習的內容交給學生完成,讓學生經過討論再依次翻譯全文。在翻譯的過程中,我除了強調學生應當用好書下的注釋外,還將他們的翻譯與提出的翻譯四個方法聯系。從后面的作業來看,大多數學生能夠比較好地掌握這一問題。
課中引用了不少《世說新語》的相關故事,但我只把《謝夫人大薄凝之》及《陸機答盧志》這兩篇故事的原文結合注釋呈現給學生,其余故事大多由我來復述故事。我只是希望給學生打開一扇窗,讓他們能夠從這則小故事中看到當時人物的風采。因此,在教學時也會適當增加一些與人物有關的背景介紹。
在朗讀中,要求學生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與情感,學生在學習過后,能夠比較好地把握語調及語速的變化。我覺得,能夠把學習后的變化讀出來,就可以了。
目標:
1、學習一些摹景狀物、刻畫人物的手法
2、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
3、學習古人機智、誠實等美德
一、 疏通句篇
1、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自讀過程中有疑問則舉手提出)
2、 請學生試讀課文
3、 教師范讀
4、 學生齊讀
二、 理解文義、探究深層含義
1、 結合書下注釋,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討論)
2、 請大家在討論時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詞(1)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 兒女:子侄輩,現代專指兒子和女兒。俄而:不久,一會兒。驟:迅速欣然:高興地(2) 空中撒鹽差可擬 擬:比,比擬(3) 未若柳絮因風起 未若:比不上(4) 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期:約定 乃:才(5)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約會,約定。 委:舍棄。(6) 元丘入門不顧顧:回頭看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禮貌的稱呼對方;“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對人稱自己父親時的謙詞)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內容
3、 提問:大家對于課文有沒有什么疑問?(引入下面的問題)(1) 文中的這一家人是在一種什么樣的氛圍下聚會的?(輕松,溫馨)從哪里看出來?(內集,欣然,大笑)(2) “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謝安的話,如果你是謝安,你會說出什么話來?為什么把雪比作“柳絮因風起”比“撒鹽空中”好?(前者較有韻味)(3) 文末為什么要強調謝道韞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種贊揚與敬佩)(4) 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么樣的人?(暴躁、易怒)(5) 結尾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辦? (6) 讓學生表演這篇的情景。(7) 齊讀課文,要求讀出感情來。
4、 總結:全文以寥寥數筆,就將當時的環境和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作者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煉生動的語言,點出了人物與環境的特點,使之躍然紙上。
三、 拓展延伸
1、 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種寫作手法,我們先看看蘇軾的兩首詞,都與飛雪有關,都表達了思念之情。去年相送,馀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水晶鹽,為誰甜?手把梅花,東望陶潛。雪似故人人似雪,雖可愛,有人嫌。這兩首詞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織在一起,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當的比喻來形容不同的雪景。
2、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于)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為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1) 用自己的話復述原文的內容。
(2) 陳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親有無功德嗎?
【學習指導】
課文《世說新語》兩則優秀教案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吧!其實像司馬光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自古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于他們的美談,至今流傳。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LM〗
【基礎知識精講】
一、背景材料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彭城(現在江蘇徐州)人,文學家。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原有集,已佚。《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本文選自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xx年版)。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二、課文剖析
1.寫法精講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韞表現出了詠雪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展開的,你學習起來會很容易的。
2.重點精講
(1)《詠雪》
這一則被編入書中“言語”一門,文章只將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客觀地寫出,未加任何評論,但作者的意圖是明顯的,誰的“語言”好,誰的不好,可一望而知。這正是本書敘事的優點。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lw/index.html>論文義。”文章第一句交代詠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個字,涵蓋的內容相當多。東晉的謝氏家族是個赫赫有名的詩禮簪纓之家,為首的是謝太傅即謝安。在這樣的家族里,遇到雪天無法外出,才有“講/lw/index.html>論文義”的雅興。召集人兼主講人自然是謝安,聽眾是“兒女”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都說到了。
接著寫主要事件詠雪。其實是主講人出題考聽眾。主講人何以有此雅興?原來是天氣發生了變化:“俄而雪驟”,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變成了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這使主講人感到很高興,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錄下了兩個:一個是謝朗說的“撒鹽空中”;另一個是謝道韞說的“柳絮因風起”。主講人對這兩個答案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而已,十分耐人尋味。作者也沒有表態,卻在最后補充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贊賞謝道韞的才氣。
《詠雪》譯文: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lw/index.html>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2)《陳太丘與友期》
這一則被編入書中“方正”一門。“方正”,即正直不阿,為人正派,是一種好的品格。
本文記陳紀和來客的對話。“陳太丘與友期行”交代對話的背景,“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不守信約的是客人,而不是陳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見太丘,這是客人發“怒”的原因;陳紀其時正“門外戲”,故與客相遇,這是對話的由來,也交代了對話的地點。
對話可分兩層:前一層作鋪墊用;后一層是對話的主要內容,寫客人得知太丘已經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語言粗野,不堪入耳;陳紀則針鋒相對,“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指出對方“無信”“無禮”,義正而辭嚴,逼得對方無言可答。
結尾是:客人以“下車引之”表示認錯,但陳紀“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譯文: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來。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3.難點精講
(1)兩個比喻哪個更好?
有兩種相反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撒鹽”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后達于神似,形似是基礎,據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種意見認為“柳絮”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西風頌》),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蘊“撒鹽空中”,干什么呢?誰也不知道。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鹽”一喻僅有物象而無意蘊,所以說不好。
又:對文中“公大笑樂”一句也有不同解釋:
①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
②“笑”前喻,“樂”后喻;
③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2.《陳太丘與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門?
“夙惠”門是《世說新語》36門中的第12門,專記聰敏兒童的故事。這一則記陳紀七歲時的故事,也表現了他的聰敏,但主要是寫他懂得為人的道理,“無信”“無禮”二語為全篇核心,可見作者的意圖是借陳紀的責客語,從反面來說明“信”和“禮”的重要性,所以還是放在“方正”門內為好。
故事的結尾亦有爭議。有人認為客人既已認錯,陳紀就應當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是否也應算作“無禮”?我們不贊同這個說法,對一個七歲的孩子不應如此求全責備。
【學習方法指導】
1.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完全可以利用課后注釋和工具書自己理解課文內容,將自己不能理解的問題,向老師請教。
2.學習本文既要掌握必要的古文知識,又要弄懂課文的基本內容以及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朗讀和背誦,并熟練默寫課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