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2
這是王何必曰利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活動目標:
1、學習輪唱的歌唱方法。
2、學習看圖譜演唱,演唱時力求和諧。
3、感受歌曲新鮮有活力的旋律特點,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現歌曲。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歌曲圖譜一幅,幼兒已學會看第一部分的圖譜。
活動過程:
一、復習歌曲,處理重點部分
師:小朋友,我要帶你們到王老先生的地里去看一看,你們高興嗎?我們一起唱著歌去吧!(復習歌曲)
師:王老先生在地里養了些什么呀?小雞是怎樣叫的?(師同幼兒一起唱小雞叫部分——嘰嘰嘰。。。。。。)
師:你們看到這么多可愛的小雞高興嗎?王老先生可高興啦,我們把王老、生高興的心情唱出來吧。
二、教師示范伴唱。
師:小朋友唱的太好聽了,老師忍不住也想唱了想聽老師唱歌嗎?請小朋友坐下來,仔細聽一聽我是怎樣唱的,我請××老師和我一起合作。
師:我和××老師唱的一樣嗎?哪兒不一樣?
師:剛才我是在給××老師伴唱,你們覺得這樣唱好聽嗎?我們今天就來學這種伴唱的本領吧。
三、出示圖譜(二)
師:伴唱的圖譜可有趣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附后)
師:這就是我演唱的部分,請小朋友認真看圖譜,聽我和××老師再演唱一遍。
師:小朋友聽出來這些符號是怎么唱的嗎?你們來試一試?(咿呀咿呀吆
師: 這兒有什么?(小嘴巴標志)看到這個標志的時候,請小朋友用好聽的聲音說出來:他在地里養小雞 ,(咿呀咿呀吆) 讓我聽聽你們好聽的聲音?
師:最后一句和我們以前學過的一樣唱。試一試?
教學反思:
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結合音樂本身的要素,讓幼兒感受到不同的音樂形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兒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實踐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成功的音樂活動,會提升孩子們對音樂活動的興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較為弱的孩子對音樂活動的自信心。
一、教學目標
《王何必曰利》教案
1、知識目標:掌握相關重點字、詞、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能力目標: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及虛詞
3、情感目標:感悟文章主題,探索孟子的政治主張。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進一步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2、難點:揣摩意蘊深刻的語句,提升審美品位。
三、教學方法:講授法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本節課內容: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初步了解孟子,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這節課,我們走近"亞圣",聆聽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揚起仁義的大旗的。
(二)、復習上節課的要點:
名句默寫:①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也。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③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解釋加點字義,并翻譯句義。①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饜:"大厭"滿足。譯:如果把義為后,以利為先,那么大臣不殺國君而奪取全部財利就不會感到滿足的。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去:擺脫,拋開。譯:這樣,君臣關系,父子,兄弟關系、拋開利益關系、懷著仁義來互相交往,這樣不能稱王天下,從來沒有過。
(四)、體會孟子是如何闡述其政治觀點:朗讀課文,并思考:
1、①對利的追求孔子與孟子的區別在哪里?明確:孔子:極力追求利,但要符合義。孟子:堅決反對追求利
②試比較孔孟兩人的利義觀?明確:孟子反對利,而特別強調義;孔子贊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義作為前提。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明確: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先帶領學生回顧《燭之武退秦師》,在解讀宋牼將之楚中孟子的政治主張。
1、翻譯原文解讀各別語句。
2、全方面把握該文分析文章從那兩個方面得出結論"王何必曰利"的?
明確:從正反兩方面來得出結論的:反面:人于人之間淪為利益關系,破壞社會和諧,喪失對仁義價值的關懷。正面:用仁義來大動人
3、朗讀課文,并思考下列問題:
①孟子與梁王、宋牼討論了什么問題?
明確:論述了"利"的危害。
②孟子認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
(列舉哪些事例論證?)
弒其君、奪不饜--存在的危害:
秦、楚、拘兵--破壞社會秩序
君臣、父子、兄弟去仁義。
王何必曰利--施行"仁義"(論點)
(六)翻譯《雞鳴而起》體會孟子的主張。
1、孟子的主張:孟子說:"晨雞報曉連忙起來,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類的人;晨雞報曉連忙起來,孜孜不倦地謀利者,是跖一類的人。要想了解舜和跖地區別,沒有別的,只是利和善的差別。"
2、為下列加紅詞語注音。
a、宋牼將之楚
b、然而不王者
c、孳孳為善者
d、跖之徒也
e、利與善之間也
(提示:kēng、wàng、zī、zhí、jiàn)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紅詞語的含義。
1、上下交征利2、茍為后義而先利3、吾聞秦、楚構兵4、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5、愿聞其指6、然而不亡者7、孳孳為善者8、舜之徒也9、利與善之間也10、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
(提示:1、相互2、如果3、交戰4、使…停止5、意向6、這樣而7、勤勉、努力不懈的樣子8、類9、差別10、背離)
(七)、理解重點句子、拓展延伸。
1、"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孟子說的有沒有道理?對此你有什么看法?(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已見)。(點撥:古人云:"衣食足,則知榮辱"。在充滿物欲誘惑的現代社會,我們的確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發,無節制地攝取和占有,色情、搶劫、殺等將會成為現代社會的"毒瘤"。我們的生命將會被無休止的吞噬。)
2、"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組織學生充分討論、各抒已見)(點撥:如果把人生所有的東西都以"利"作為標準,那么,我們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別在這充滿商業竟爭的社會,一些把感情當作交易的砝碼,雖賺到了許多錢,但心靈世界是空虛的'一無所有。)同學們還可以找出更多蘊含哲理的句子來探究一下吧。
(八)、鞏固課文內容
1、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領略到了"亞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重要組成部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我們要認真地去呵護它,把它發揚光大,創建和諧的社會、家園。讓我們走出"人情似紙,張張薄"的冷漠、荒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2、朗讀全文,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主張。
六、布置作業:
1、解決課后習題一、二。
2、書面作業:
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義及用法。
①叟,不遠千里而來(表修飾:"地")
②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表并列,不譯)
③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表并列,不譯)
④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表轉折:"卻")
⑤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表順接,不譯)
⑥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表因果:"因為")
⑦秦楚之王悅于仁義,而罷軍之師(表順接:不譯)
⑧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表順接,不譯)
⑨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語氣助詞,不譯)
⑩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表轉折"卻")
七、教學反思: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同學們領略到了"亞圣"(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明知的政治主張。也使同學們學到了,一味的追逐個人財利而且不擇手段的人,是可鄙的,我們要培養高尚的品德,把善德放到更高的位置上,這一人生的真諦。
知識與能力目標:1、理解文中文言知識。
2、掌握孟子對比論證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1、 分析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首尾呼應的結構;
2、 誦讀課文,對比孟子和孔子的義利觀。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領會孟子思想對今天的啟示意義,從中找到立身處世的借鑒。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學習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難點 ; 掌握孟子的義利觀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讀法、探究法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整體把握全文,理清文中的文言知識;第二課時重點學習1、2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學習第一則
1、學生誦讀第一則內容。
2、抽查學生翻譯情況。
3、第一則內容探究
(1)找出孟子在選文中的中心論點?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2)說明孟子所用的論證方法?
正反對比論證
A、通過反面分析“利”的壞處----弒君 犯上
B、通 ..........
一、說教材
《王何必曰利》是高中語文教材《先秦諸子選讀》中《孟子》選讀的第二節,本單元共選七節,每一節都圍繞一個主題來編排,從不同方面展現了孟子思想的精深與偉大。對于孟子的思想,學生較陌生,但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并不陌生,在教學中通過課文的延伸,聯系實際生活,適當的啟發引導,讓學生進行聯系、思考、探究,領略“純中國學時期”文學的藝術魅力。
《王何必曰利》一節主要介紹孟子的義利觀,孟子把仁義張揚為私利之上更高的.價值,對我們省察唯利是圖這種價值觀念有很深的現實意義。
根據此教學要求及本文的特點,我設定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文中文言知識。
2、掌握孟子對比論證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分析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首尾呼應的結構;
2、誦讀課文,對比孟子和孔子的義利觀。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領會孟子思想對今天的啟示意義,從中找到立身處世的借鑒。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學習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孟子的義利觀
二、 說教法和學法
1、教法
(1)點撥法:布置預習,讓學生利用課本下的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通過教師點撥突破第一個教學目標,然后在課后訓練(創新課堂自主學習部分)對知識點進行鞏固。
(2)引導法:對于孟子的思想,學生較陌生,但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并不陌生,通過課文的延伸,聯系實際生活,通過適當的啟發引導,讓學生進行聯系、思考、探究,以突破教學難點。
2、學法
(1)自主學習,誦讀課文,梳理文中的文言知識。
(2)合作探究:借助課本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孟子的義利觀的現實意義。
三、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學習第一則
1、學生誦讀第一則內容。
2、抽查學生翻譯情況。
3、第一則內容探究
(三)學習第二則
1、抽查學生翻譯情況
2、第二則內容探究
(四)合作探究
(1)對利的追求孔子與孟子的區別在哪里?
(2)試比較孔孟兩人的利義觀?
(3)孟子的義利觀的局限性
(五)課文總結:
(六)教學評價設計:
請以“自私”或“文明與小節”為話題,運用正反對比法寫一段話,闡述你的觀點。
(七)教學反思(待后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