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9
這是葉圣陶二三事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積累相關語言。
2.學習與運用略讀的方式,抓住閱讀重點,并讀出自己的心得。
3.學習葉老待人寬待己嚴的品質。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積累相關語言。
2.學習與運用略讀的.方式,理清結構,基本理解文意。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張中行,原名張璇,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主要從事語文、古代文學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紀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燕園三老”。季羨林先生稱贊他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許怡評價他涉獵廣泛,博聞強記,遍及文史、古典、佛學、哲學諸多領域,人稱“雜家”。
《小雅》中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說崇高的德行,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里卻一直向往著。擁有崇高的德行,歷來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
今天我們所學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中記載的葉圣陶先生就是一位擁有崇高德行的人,讓我們一起走進張中行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看看葉老具有怎樣的德行。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指導學生閱讀時,先讓學生采用略讀的方式,把握文章的要點,要求用序號標出意義段,用波浪線標出抒情或議論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閱讀心得,列出自己不懂之處。
略讀方法指導:
略讀又稱跳讀或瀏覽,是一種快速閱讀文章以了解其內容大意的閱讀方法。它要求讀者可以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可跳過某些細節,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從而加快閱讀速度。據統計,訓練有素的略讀者的閱讀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鐘3000到4000個詞。
略讀可以運用下列技巧:
1.不在只言片語上糾纏,也不追求對所有細節都理解,只要快速掌握文章大意即可。
2. 要利用文章的標題、副標題、小標題、斜體詞、黑體詞、腳注、標點符號等,對文章進行預測略讀。
3.通過閱讀段落的主題句和結論句以快速掌握大意。
4.把握文體要素進行快速閱讀,如記敘文六要素,議論文抓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等。
在閱讀的過程中,校正讀音,積累語言:
繁碎:fán suì,繁雜瑣碎。
悲哀(bēi āi):指傷心、難過。
簡明扼要(jiǎn míng è yào):指簡單明了,抓住要點。
沾溉(zhān gài):浸潤澆灌。比喻使人受益。
高文典冊(gāo wén diǎn cè):冊:古代帝王發出的文書。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書、詔令。
攙合(chān hé):攙雜混合。
躬行(gōng xíng):指身體力行;親身實行。
師表(shī biǎo):①表率,在道德或學問上的學習榜樣。②謂作表率。
不恥下問(bù chǐ xià wèn):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請教問題為恥。
一、情景激趣:
師: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學過兩篇文章《荷花》《記金華的雙龍洞》,大家還記得嗎?它們的作者是誰?
生:葉圣陶。(師板書“葉圣陶”)
(這種導入是想盡快的讓學生進入狀態,從回顧舊知來聯系新知,是學習新課最簡潔最省力的導入方式。莘州中學的孩子們非常棒,回答的非常響亮。)
師:我們曾沉浸在葉老描繪的那一池盛開的荷花美景中,也曾流連于金華雙龍洞的水石奇觀里,但是,今天,我們不學習葉圣陶先生的文章,而是?
生答:學習他的一些事情。
二、目標引趣:(PPT展示目標)
師:我們今天學習張中行先生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板書“先生二三事”)通過閱讀張中行先生平易質樸的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呈現的濃厚的情感;掌握本文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在最初的課堂設計中,我還有一個目標,但是感覺課堂上達成的不是很好,所以果斷刪去了,我想目標簡潔一點,可能課堂上的重點會更突出一些,并且,凡是文章,我覺得都應該從讀入手,認真仔細的閱讀,沉浸其中,分析情感。)
三、識人入趣:(PPT展示兩位大師簡介)
師:那葉圣陶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哪位學生能讀一讀課下注釋①中的內容?
生:生讀注釋①內容。師評價。
師強調葉圣陶先生的作品——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
師:下面請同學們看看大屏幕,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黑體字部分。
生齊讀。
師:葉圣陶先生有這么多的職務,厲害吧!
那我們再來看看文章的作者張中行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哪位同學愿意給大家讀一讀?
生讀,師評價。
師:張中行先生的職務我沒有寫上,那他厲害嗎?季羨林老先生給了他這么高的贊譽,這是對一個知識分子多大的肯定和贊揚啊,所以,無需過多贅述,我們就能夠感受到他的厲害!
(作者的介紹歷來是我感覺比較棘手的地方,介紹多了,會占用太多的時間,介紹少了,又會影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這節課還有兩個重要人物需要介紹,所以,我采用了這種方式,突出兩個人的巨大貢獻,實際上是為后面葉老德行上的特點張本。)
四、字詞知趣:
師:其實,這么厲害的一個大作家,他寫的文章一點都不難讀懂,不信,請試試屏幕上的生字!哪位的同學愿意給大家讀一讀!
生:生讀字詞。
師:讀的非常棒,有一個字“妥帖”讀音為“tiē”,這個字讀正確了就很完美了。下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些字詞!
生齊讀字詞。
(張中行先生語言平易,字詞難度不是很大,學生們也幾乎沒有障礙。)
五、感知理趣:
師:字詞不難吧,文章也不難,下面同學們速讀文章,思考文中寫了葉圣陶先生哪些事情?注意文中表示文章層次的關鍵語句。
生讀文章,師巡視。
生回答,師點評總結。
師預設:
六、品讀悟趣:
師:這篇文章語言平易,蘊藏的情感卻極為深厚。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選擇一個能夠打動你們的段落,然后想一想這段文字應該怎樣讀,體現了什么樣的情感?可以小組齊讀這段文字,也可以個人朗讀這段文字,讀完后,再派代表分析蘊含的情感。
生小組討論,試讀,分析。
生展示讀,師評價。
(第一個小組展示讀的是第四段,學生讀的特別有感情,其他的學生給了非常熱烈的掌聲。第二個小組仍然是這一個段落,讀的情感稍微弱了一點,我從一些數詞和量詞的角度分析,讓孩子們學會重讀關鍵地方,品味語感。)
師:穿門越街,鞠躬致謝,目送上路,幾個細微的動作都是對人物“德行”的生動體現,兩個“才”的使用暗含強調意味,葉圣陶先生的品德高尚、君子之行、質樸無華,雖表達無聲卻處處有聲,葉翁送客的情形如在眼前,即使到了晚年力不能逮,卻仍然顯其真誠。還有哪個小組展示?
(第三個小組展示的是第五段,學生讀的情感投入也可以,但是,對于其中的悲傷學生仍然不能理解,所以,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引導。)
師:葉圣陶先生為什么感到悲傷?
生:因為“想到我在京城工作這么多年,最后淪為住旅店”就感到悲傷。
師:學生的處境窘迫,老師關心,為學生感到悲傷,但是,大家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嗎?那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呢?請同學們看一句話:“只能以臨時戶口的身份在妻女家小住”,張中行先生在京工作這么多年,為什么只能以臨時戶口的身份在妻女家小住?一家人住在一起團團圓圓不是很正常的嗎?風流倜儻的北大才子,未名湖畔的文人雅士,在“”那個錯亂的時代里,一家人都不能夠正常的團圓,生活的如此落魄,怎能不讓葉老悲傷?葉老的那份至善至誠的關懷,怎能不讓人感慨唏噓,心生感激?
“我”為什么悲傷呢?
生:“不是為自己的顛沛流離,是想到十年來的社會現象,像葉圣陶先生這樣的人竟越來越少了”。
師:可是,葉老是什么境遇大家了解嗎?編寫的語文教材停止使用,提倡的語文課被取消,他成了文教界被打倒的祖師爺,許多張笑臉變成橫眉豎眼,許多好友變成路人,特殊的社會環境讓人人人自危,可是,即便如此,他仍然關心境遇同樣窘迫的學生,這份真摯的關懷就倍加珍貴了,這份高山流水般的情誼蘊含無限深情與真摯。
(因為學生比較少,每個小組人員又比較多,所以,同學們集中選擇了這兩處進行賞析,其他的地方忽略了。我給孩子們讀了讀第三段的內容,讓孩子們明白描標點,修文章。兩件事情相互生發,能極大的深化主旨,無論是誰,葉先生“無不”一樣待人深厚。前一是私事,后一是公事,無論人前人后,葉先生都始終如一。修文章,字字動聽,句句含情,話語里透著溫暖,透著謙虛與誠懇。)
師串珠擷玉,梳理整篇文章。
七、小結存趣。
余秋雨先生曾說,中華民族最為不朽的創造,不是宏偉壯麗的亭臺樓閣,也不是浩如煙海的詩詞文章,而是一種湛然而又端莊的集體人格——君子。張中行先生用他平易質樸的文字讓我們結識了走下神壇的葉圣陶先生,但這些細碎而平凡的小事卻那樣深深的烙在了我們的記憶里,長在了我們的血液里,葉圣陶先生的種種高貴品質也會引領我們,激勵我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期待著我們每個同學都能過像葉老那樣,做一個有德行的君子,也期待每位同學能夠像葉老那樣,有自己不朽的業績。
課后反思:
這堂課基本上能夠完成我的教學目標,課堂預設合理,生成也不錯,主要的亮點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一、課堂設計“趣”味橫生。雖然這篇文章語言平易,但是,在設計的時候,我僅僅抓住“趣”來做足文章,使得整堂課主線明確,不散亂。從開始導入時的情景激趣,到目標引趣、識人入趣、字詞知趣,這些設計巧妙的化解了學生對作家作品字詞等的畏難情緒,后面的感知理趣、品讀悟趣,又借助學生最熟悉的朗讀的方式,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了解文本。最后的小結存趣環節,又對整堂課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課堂不僅有情趣,還有理趣;不僅有知識的獲得,還有能力的提升。
二、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把握文章內涵。張中行先生的文章,踐行了葉圣陶先生的語言文字觀,平易、簡潔,好像在情感上沒有可以深挖之處,但是,細細讀來,文章不寫情感,卻處處流露真情,特別是開頭段的“雙層的悲哀”,讓人讀后眼含淚花。最后一節,“葉圣陶先生,人,往矣”,標點符號的停頓又蘊含了無盡的緬懷之情。中間的事件,那一件事情不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哪一件事情不是葉圣陶先生人格高尚的最佳寫照?所以這節課,力圖通過誦讀,感受作者情感,引領學生感受葉老的高尚品德,理解張中行先生在平易的文字內蘊含的深沉的情感,讓學生在文字上增些品味增些風采,在內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華,在情感上多些感動多些向往。這一設計特別是教師的示范朗讀,使得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整個教學過程能夠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體驗映照作者的內心世界,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課堂出現生命的律動。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架起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橋梁,讓他們在對文本的理解上逐漸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從而吸取對自己人生有意的啟示。
三、教師對文本要有更深入、更透徹的理解。我們經常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盡管只是穿針引線,但是花在備課、查資料、反復揣摩文本、設計問題上的時間卻相當多。如果教師沒有細讀文本,深入思考,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就失去了方向,學生的答案也無法點評。
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于這節課堂,我覺得還有以下問題:
首先,還是有點緊張,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都會緊張,和平時上課的狀態有區別,這樣學生的思維可能就會受到限制。
其次,調動課堂的能力還需要提高。學生思維不活躍的時候,應該學會設置更合理的臺階,讓學生能夠“跳一跳,夠得著”。整堂課主要分析了送客人和寫回信的事件,其他的事件涉及不足,另外,選擇的范讀段落情感體現不明顯,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讀第一段活著最后一段可能效果會更好。
第三,語言還需要更精煉些。語言不精煉,源于讀書不夠,用詞不準確。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記述的葉圣陶先生的過人品性。
2、掌握本文對人物因小見大的刻畫方法。
教學重點:
1、領會本文行文平易、內涵深厚的寫作特點。
2、領會文中所記葉圣陶先生的語文觀點。
教學難點:
學習葉圣陶先生待人寬、律己嚴的品德。
教學方法:閱讀 講授 討論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一起跟隨張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葉圣陶。
一、葉圣陶其人 葉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漢族人,江蘇蘇州人,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曾當過10年的小學語文教師。解放后,葉圣陶曾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他也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民進中央主席。葉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歲。 主要作品: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1923年),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1929年),短篇小說集《隔膜》(1922年)、《火災》(1923年)、《線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厭集》(1928年)等。在長期的編輯生涯中,先后主編或編輯過《詩》雜志、《文學周報》、《小說月報》、《中學生》、《中學生文藝》、《國文月刊》、《開明少年》、《筆陣》、《國文雜志》、《中國作家》等多種重要的文學、語文教育刊物和幾十種中小學語文教科書,撰寫過十多本語文教育方面的論著,為語文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曾經發現培養和舉薦過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1980年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了《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是新文學史上最早出現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說家”。
二、作者介紹 張中行,原名張璇,學名張璿,河北省香河縣河北屯鄉石莊(今屬天津市武清區河北屯鎮)人,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主要從事語文、古典文學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參加編寫《漢語課本》、《古代散文選》等。合作編著有《文言文選讀》、《文言讀本續編》;編著有《文言常識》、《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負暄瑣話》等。是二十世紀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燕園三老”。季羨林先生稱贊他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三、初讀課文
自由閱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
攙和:chān huo 摻雜混合
東四八條:北京東城區胡同名
冗長:rǒng cháng (文章、講話等)廢話多,拉得很長,含貶義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極多,疊起來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沾溉:浸潤澆灌
高文典冊:經典性著作
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學而不厭,誨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
四、 分析課文
根據課文內容,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是什么?他主要選擇了哪些材料?
明確:
緣由:葉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給他寫紀念文。
選材:與作者相關的,不見于或不明顯見于高文典冊的。
2、 本文記述了葉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別用了哪些事例來進行說明。
明確:待人厚,律己嚴。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復信
(4)第六自然段:會上發言
律己嚴: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則,鞠躬盡瘁
3、 作者用了一個什么詞來表述葉圣陶先生的語文主張?這種風格具體講的是什么?(用書上的原話回答)
明確:“寫話”
平易自然,鮮明簡潔,細致懇切,念,順口,聽,悅耳,說像話還不夠,就是話。還特別重視“簡潔”。
4、 為什么葉圣陶先生的語文主張應該受到高度重視,作者從哪些方面進行了論述?
明確:
(1)從歷史來看,用白話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勢所趨,是從理論到實踐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說是“不成問題”。
(2)從現實看,葉先生“寫話”主張是切中時癥的。 (時癥:脫離口語甚至有意遠離口語的文風正在制造“新文言”)
5、根據對文章的理解,為文章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第1段):談寫作本文的緣由和選材。
第二部分(第2段):總寫葉圣陶先生的品德有過人之處。
第三部分(第3-6段):詳寫葉圣陶先生為人寬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從語文方面詳寫葉圣陶先生為人的另一面——律己嚴。
第五部分(第11段):談學習和仿效葉先生品德的思考。
一、部分學生沒有認真聽課。
《葉圣陶二三事》教學反思
二、認真聽課,優秀聽課筆記(25人)
已經發到釘釘班級群里,要求每個學生認真看一下優秀學生是怎么聽課,怎么記筆記的`。
三、交的聽課任務存在的問題:
1.上交作業并不是自己的作業,希望以后上交自己的作業。
2.聽課過程十分不認真,隨便在書上畫幾下,寫幾個字應付。以后這種不認真的作業將直接打回。
3.課本上做筆記,字跡潦草。
4.有的學生沒有課本。
5.不合格打回后不能及時補交。
四、聽課過程中存在問題:
1.一些學生就沒有聽課,希望以后可以按時聽課。
2.幾個學生視頻播放時間還沒有結束,就已經發啦任務到家校本,希望以后可以堅持的最后。
3.在上課期間,注意力極其不集中,頻繁出現做其他事情的情況,希望以后不要有這種情況發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