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8
這是孔子主題班會教案,是優秀的班會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主題的價值、意義】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后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它對中國封建社會的鞏固、發展和延續起著重要作用,對封建的史學、文學、藝術的發展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對于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至今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這種影響在短期內不會消除。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作為世界公認的十大思想家之一,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哲學家,它所創立的儒學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經濟、哲學、教育、倫理藝術等方面的思想和主張,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在古今中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貢獻以及對后世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有人提出:人類要想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尋找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正因為如此,在每年的9月孔子誕辰日,全國各地乃至東南亞很多國家都要舉辦大型的紀念活動。而且,近年來,這種紀念活動由過去的民間活動轉變為政府主導的活動,去年,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以晚會的形式式向全球宣傳孔子及孔子文化。由周潤發主演的《孔子》引發熱議,講解《論語》的學者于丹走紅,海峽兩岸乃至韓國等世界各地舉行祭孔儀式,“世界最長”的《孔子世家譜》續修,近年來“孔子學院越來越多,在全球范圍內,“孔子熱”持續升溫,以至于有國外專家慨嘆:孔子的大同理想一定能夠照亮21世紀以后的未來世界。“孔子熱”現象說明孔子其人其思想學說價值在中國、在世界都得到進一步的承認和尊重,“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對于21世紀人類社會生活和文明進步將產生重要影響”。
目前,在民間和學校教育中悄然興起經典誦讀現象,《論語》作為我國古代一部經典之作,很多名句被傳頌,思想主張被人們接受,有的學校把《論語》作為校本課程學習。美國教育部規定的中學生必讀100部名著(篇)中,《論語》赫然在列。
初中和中高職教材中,入選《論語六則》《論語八則》《孟子四則》《寡人之于國也》《莊暴見孟子》《勸學》等篇目,這些篇目為我們了解孔子和儒學提供了入口,但顯得零散、不成體系。而我們的學生在文化素養上也是比較薄弱的。所以,結合教材內容,以“走近孔子”主題教學為契機,以“孔子熱”為切入口,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串聯起新舊知識并向課外輻射,進而由孔子到他的后繼者們。不求深入的學術思想研究,而是廣泛、全面的了解,足矣。
【可行性分析】:
一是學生的興趣、愛好。
主題只有符合學生的愿望和興趣,學生才會有不斷探究,積極參與的內在動力。學生具有好奇心,對于前面分析的 “孔子熱”現象,如教師恰當引導,一定會激發學生的情趣,(中國歷史有很多名人,為啥只隆重紀念孔子,而且國外也受到重視,他有哪些影響?----)應該有很多疑問。當然,學生的興趣畢竟只是一種熱情,具有變化快,不穩定的因素,所以,不能作為選題的唯一依據。
二是學生實際情況。
現有的學習必須以學生的知識經驗為前提,因此,選題要盡可能地估計學生的知識經驗水平。本主題活動選取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孔子”為研究對象。對職校生來說,《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吾師”、“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名言已經耳熟能詳,對這些名言的出處、對《論語》和孔子可能略知一二。并且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研究的問題具有自己的觀點和辨別能力,只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就能將學生生活中積累的零散的信息進行歸類、梳理、引向深入,孔子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這一社會熱點問題就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三是客觀條件(課程資源的支持)
研究孔子的主題課程資源也是很豐富的。圖書、網絡、學生身邊的人力資源等。
四是主題切口小。
由于學生受知識經驗、學習能力習慣的限制,選題要選擇小而精可行性比較強,相對好操作。原本考慮以“走近儒學”為主題的,因為教材中還涉及孟子、荀子等的作品,很想通過“走近儒學”的主題研究對儒家的代表們以及彼此的傳承有一個系統的認知,但終究覺得主題過大難以駕馭。孔子作為古代文化的代表,歷史名人之一,研究他,應該說是很具體的。盡管主題切口小,具體到研究某一人,若挖掘得深,就可以將研究不止步于了解他的生平、他的思想、貢獻等資料上,完全可以拓展延伸至他的的后繼者們。只要教師加以正確引導組織,使學生全員、全程、全身心地參與,就能夠順利完成本主題活動。
基于以上分析,將《走進孔子》作為高職第三冊學生的一個學習主題。開展本主題學習活動,就是引導學生通過查閱圖書、上網搜索、調查、采訪等活動了解孔子,了解孔子的重要思想深邃內涵及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弘揚孔子文化,提醒和促進學生關注并熱愛自己的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提供一些解決現實問題的思想資源,形成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孔子的優秀的意志品質;提升學生良好的道德風尚。
【教學目標】
1.了解孔子的重要思想深邃內涵及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弘揚孔子文化,提醒和促進學生關注并熱愛自己的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提供一些解決現實問題的思想資源,形成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孔子的優秀意志品質;提升學生良好的道德風尚。
2.學會自主制定學習方案,發展規劃與組織能力。
3.學會與同學友好相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養成合作、交流、分享的態度和能力。
4.通過調查采訪等社會實踐活動,增強社會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搜集信息、整理資料的能力,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觀點、方法、思路,形成對對問題深入探究的能力,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5.強調學生的親身參與,讓學生體驗學習活動的快樂和成功,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聚焦問題,把握活動方向,協調組織分工,提供學習幫助。
難點:激發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參與,讓學生體驗學習活動的快樂和成功
【教學過程設計】
本主題活動10課時完成。(主題確定階段2課時,研究問題階段6課時,成果匯報展示及總結評價階段2課時)
一、 主題確定階段
該階段教師指導重點: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內在動機;引導聚焦問題,論證子課題的價值,指導擬定方案;審視學生活動方案的可行性,幫助把握活動方向;協調組織分工。
該階段學生主要任務:在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確定學習子課題,形成小組,擬定學習計劃,論證學習計劃的價值及可行性,提交學習方案。
二、 研究問題階段
該階段教師指導學生開展下面的活動:
(1)通過身邊的書籍、計算機網絡、向家長或教師咨詢等方式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料。
(2)對收集到的資料要有一定分辨、整理能力,要有自己的觀點,正確認識孔子及其思想。孔子思想涵蓋很多方面,政治、經濟、文化、倫理、道德、教育、治國等,對孔子思想的研究要指導學生選取與其生活關聯密切的,易于理解的像指導做人的誠信的教育的等作為研究的重點,孔子畢竟生活封建社會,對其思想研究要辯證的分析,哪些對當今有現實意義,那些不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
(3)閱讀、背誦《論語》中自己欣賞的名句。
(4)調查、采訪:調查、采訪前小組成員要商討,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教材中學生作問卷調查,對設計的問題,指導學生在小范圍內視著回答,檢驗問題的難易程度,及時補充修改。
調查采訪本著立足校園、安全的原則,活動盡可能在校內進行,了解“現代人對孔子的了解程度”問題,要選擇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群,涉及采訪成年人,可安排在晚上放學家長接孩子時在校門口隨機進行。
調查、采訪后要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形成結論,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5)活動過程中指導學生不定期進行小組間的中期交流,以使各小組相互學習,將活動推向深入。
(6)運用多種手段,真實記錄活動情況
如:日記、錄音、繪畫、攝影等,及時記載活動情況,記錄個人體驗,為總結評價提供依據。可采文字描述,或表格式記錄活動過程:
活動主題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活動形式 指導教師 參加人員 記錄人 活動內容及過程 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的辦法 收獲與感受
要建立個體檔案袋,讓學生收集和記錄自己的活動資料。為最后的多元評價提供依據。
三、 成果展示及總結評價階段
該階段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以下活動:
(1)鼓勵學生以多種形式,如實例講述、角色模擬、電子演示文稿、手寫小報、日記、辯論賽等展示對孔子的認識,交流活動過程的發現、體會和收獲;各小組的學生經過對孔子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充分認識了孔子的思想等對時代的影響和深遠意義;從《論語》中體會到孔子的人格魅力。因此,學生會有很多的感受,請學生寫一篇日記,小論文。
(2)展示的過程,是資源共享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傾聽,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斷豐富完善自我,促進自我發展。
(3)結合每一位學生參與活動全過程的情況,做好多元的活動評價。
【教師活動】
一、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內在動機
導入:“孔子熱”持續升溫,為什么?距今2500多年的一位古稀老人,為什么會被后人堪稱為一代圣人?
二、 引導聚焦問題,論證子課題的價值
師:想深入了解孔子,我們可以提出哪些有價值的問題?
整理歸類子課題:
A.現代人對孔子的了解程度
B.孔子的生平與代表作
C.孔子的思想
D.孔子的故事
E.孔子的弟子
F.孔子的名言、《論語》中的成語
G.孔子的后繼者
H.孔子的影響 孔子對歷史的影響 孔子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孔子對未來社會的影響
I.對孔子思想的置疑。
J.對孔子的綜合評述。
三、 指導擬定方案,審視學生方案的可行性,幫助把握活動方向;協調組織分工
在制定活動計劃時,引導學生明確承擔任務和責任,可以將任務與興趣結合,根據個人特長分工,保證每個人都有具體的任務,任務要適合學生,不能太難,否則挫傷積極性,明確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總結好體驗進行定期交流溝通,檢查完成的情況;將任務與鼓勵結合,對學生取得的收獲及時鼓勵,發現問題,及時指導。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以保證全員、全程、全身心投入,讓素質、能力各不相同的孩子得到不同提高。
四、 關注學生的整個活動過程,給予及時的指導,促進整個學習活動的有序、有節奏的開展。要求學生做好學習活動記錄。
五、 鼓勵學生合作探究,互取短長,幫助學生解決疑難。
六、 鼓勵學生以多種形式,展示小組子課題學習成果;請學生結合這段時間的學習
收獲和感受,寫一篇小論文。
七、在成果展示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傾聽,互相學習,不斷豐富完善自我,促進自我發展。
八、結合每一位學生參與活動全過程的情況,做好多元的活動評價。
【教學反思】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1、文學常識 出自《 》作者是 字 , (朝代) 家、 家、 家。這本書是我國最早的 通史,與后來的 《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 ”。全書包括 (記歷代帝王政績)、 (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 (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 (大事年表)、 (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 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這本書被魯迅譽為“ , 。”
2、初試身手 (1) 我所了解的孔子其人
(2) 我所喜歡的孔子其言
(3) 我所知道的《六藝》
二、朗讀課文,理解經典 1、積累實詞 (1)仰止 (2)景行 (3) 行止 (4)心向往之 (5)適魯 (6) 禮器 (7)以時 (8)習禮其家 (9)余祗回留之, (10)不能去云 (11)至于 (12)當時則榮 (13)沒則已焉 (14)布衣 (15)十余世 (16)宗 (17)折中 (18)至圣 2、積累句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三、深入賞析,品味經典 1、的文體是什么?結合課文內容具體闡述。
2、請從文中找出作者盛贊孔子的詞?并說說盛贊孔子的依據有哪些?
3、最能體現作者主觀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句?課文是從哪些方面闡述這句話的?
四、總結歸納,研討經典 文中除了用“至圣”,贊美孔子的詞還有“高山”“景行”, 你認為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恰當嗎?為什么?
五、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回味經典,仿寫練筆 要求:結合孔子言論寫出自己的感悟聯想。
(1)示例: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感悟聯想】 片斷一: 求知自得其樂,交友衷心喜悅,懷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個從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現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識爆炸,讀書囫圇吞棗猶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結友工于算計;追名逐利,懷才不遇怨天尤人。古典風范蕩然無存,現代焦慮沛然而生。你我捫心自問:還有儒雅的君子風度嗎?還有幾多衷心喜悅幾多無猜歡樂呢? 片斷二: 人不知而不慍,于己于人皆好。于己,可以節約許多不必要的傾訴時間,還可以避免把自己的心情搞壞;于人,可以避免不少不必要的麻煩和沖突,保證人際關系的和諧。人生本短,其樂融融,當然不錯。 然而,人不知而慍怒,說說話話的,也是人之常情。抱怨“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岳飛,當然是君子;抱怨“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辛棄疾,更是一位響當當的君子。 人不知,慍與不慍,可能公私有別吧!
(2)小試牛刀: 原文: 感悟聯想:
六、鞏固提升,當堂檢測 “世家”只限世襲王侯,而孔子還未封“王”, 司馬遷作《史記》,將孔子列為“世家”,請分析其原因。
學后反思:
鏈接經典: 1、《史記》是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記》。該書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3、《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贊》是《史記 孔子世家》的結束語。《孔子世家》記述了孔子一生所從事的種種活動,介紹并評價了他的思想學說,對孔子流離坎坷、困頓不遇的一生,寄予了深深地同情和惋惜。
全書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簡介孔子的身世和從政情況; 第二部分敘述孔子求學的事跡; 第三部分敘述孔子師徒被困陳、蔡的經過; 第四部分敘述孔子整理文獻、從教授業、撰寫《春秋》的情況; 第五部分孔子去世及其影響; 第六部分太史公論贊,表達其對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
【學習目標】
1.主要是講授第1則選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個故事。
2.引導學生體會《韓非子》故事的特色。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預習案】
一.閱讀文本,結合注釋相關資料疏通選文1。
二.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圉()寐()簋()菽()
藿()屨()跣()旄()
箸()縞()軫()
三.解釋古今異義詞。
(1)子胥出走,邊侯得之(古義:今義:)
(2)拔而示之,因為君刺之(古義:今義:)
(3)必善事左右(古義:今義:)
【探究案】
一.文言知識歸納。
1.解釋下列詞語在文章中的意思。
(1)曾從之,善相劍者也()
(2)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3)因為君刺之()
(4)魯人身善織屨()
(5)雖遠越,其可以安乎()
2.歸納詞類活用現象。
(1)子圉恐孔子貴于君也()
(2)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
(3)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
(4)然使十人樹之而一人拔之,則毋生楊矣()
(5)行賢而去自賢之心()
(6)橫樹之即生()
3.文言句式歸納。
(1)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孔子在中華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張。
2、啟發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句子,指導學生默讀課文。
3、幫助學生“仲、儒、祭、祀”;會寫“仲、育、儒、核、厲、糧、怨、祭、祀、覆”;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厲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翻來覆去”等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1、指導學生默讀課文,啟發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句子。
2、通過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張以及他在中華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課件出示孔子畫像。
2、這個人你們熟悉嗎?(板書課題)通過對21課的學習,我們對孔子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想請兩位同學朗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請大家邊聽邊回憶,通過對1、2自然段的學習,你都對孔子有了哪些了解?
二、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1、學習課文的1、2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1、2自然段。
②交流:通過1、2自然段的學習,你對孔子有哪些了解?
③出示大屏幕。看看老師屏幕上給大家總結的是不是這些內容呢?
④鼓勵學生說說課外知道的關于孔子的事。
2、看來,大家通過學習,對孔子和《論語》中的故事并不陌生了。今天希望通過這堂課的學習,通過再次的閱讀課文,我們能更進一步地走近孔子。想一想在這些故事中所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
3、同學們回想一下,第一課時,我們提出了好多的疑問。經過我們共同梳理,剩下了幾個問題,今天我們來看一看。
課件出示:
問題:
為什么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句話?
孔子為什么因為厭惡“盜”字就不喝盜泉?
孔子為什么說了解一個人實在不容易?
孔子為什么到了晚年還反復讀《周易》?
后人為什么那么推崇和尊敬孔子呢?
這些問題還記得嗎?都是大家思考的。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閱讀課文。想一想,在孔子的這些故事里到底發生了什么,這背后蘊含著怎樣的為人處事的道理。希望通過自己的閱讀,能有一個答案。
出示默讀提示:
默讀提示:
邊讀邊思考課件中的問題,注意聯系上下文抓住重點語句進行體會,感受最深處可做簡單的批注。在解決疑問的同時,想想這個故事表達了孔子怎樣的思想主張。
學生默讀課文。
4、學習課文的3----8自然段。
①交流第一個故事,說說你的感受。
要做到“終身奉行”難不難啊。我們曾經學過一句話,大家還記得嗎?“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希望同學們把這句話作為終身奉行的座右銘。連老師也要努力這樣去做。
誰能有感情地把這段讀一讀。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得到的一句話或一個成語是什么呢?(板書:推己及人)
②交流第二個故事。
同學們課間給課文配插圖,演課本劇,有一個同學給課文插得圖特別好。想不想看看。學生根據插圖講第二個故事,并說感受。其他學生補充,可用課外資料來補充。
孔子是在什么情況下不飲盜泉里的水,書中有沒有具體描寫。指名朗讀描寫孔子和弟子干渴的句子。
從孔子的言行中,你們感受到他是怎樣為人處事的道理或準則呢?聯系下文,你覺得孔子和君子有什么聯系呢。往下看一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③讀“君子在窮困的時候能安守節操,小人窮困了就會為所欲為。”
師小結:君子自律。板書
最后我們把這段有感情地讀一讀。讀出他的干渴和毅然決然的離開。
讀書的時候不僅要聯系課外資料,還要聯系上下文來理解。
④交流第三個故事。
你們準備怎樣給大家交流呢?
學生演課本劇。
你們演完有自己的體會嗎?從這個故事中你們得到了什么啟發?
其他同學補充交流。
你得到什么結論?
引導學生朗讀:我們相信自己的眼睛…...
聯系學生實際深入理解。
大家從這個故事里還得到什么啟發嗎?
回憶孔子關于改正錯誤的經典話語:
師小結:善于自省。板書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這部分內容。評價。
最后一個故事又給人們帶來什么養的思考。
⑤交流第五的故事。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什么啟發呢。板書:學而不厭
5、出示課件:問題……
看看課前提的問題都解決了嗎?請同學們回答最后一個問題。
三、作業
出示:有教無類與人為善富而興教
課后延伸:
1、學而時習之-----復習本課的生字詞,摘抄成語。
2、學而不言-----再找一篇《論語》中的故事讀一讀,想想這個故事給自己帶來什么啟收獲?準備下節課講給同學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