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8
這是音樂之聲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1、情感目標
① 初步了解中國的抗日戰爭,激發其愛國主義思想。
② 了解歌曲內容,抒發對二小的敬佩和懷念之情。
2、技能目標
① 引導學生進行聽賞(女聲獨唱)——改編——聽賞(童聲合唱),感受速度、力度、演唱形式、歌詞、情緒等相關因素對表現音樂作品的作用。
② 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誦、舞蹈、小品、歌唱等)進行歌曲表演,培養其豐富的創作能力和表現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 對獨唱歌曲進行改編。
2、 用不同的方式(朗誦、舞蹈、小品、歌唱等)進行歌曲表演。
教具準備:
課件、鋼琴、繪畫用品
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二、創設情境,了解時代背景。
1、聽賞歌曲《松花江上》(電視播放VCD碟片)
問:你從歌曲中知道了些什么呢?
(設計意圖:通過歌曲,讓學生了解在中國歷史發生的一件大事——日本的侵略
戰爭,從歌曲中知道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2、欣賞影片《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的部分鏡頭。
問:你從畫面中看到了些什么?
生討論回答:中國人民通過不同的方式在同敵人進行斗爭。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中國人民英勇抗日的情況……通過讓學生“看電影”,
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欣賞歌曲《二小放牛郎》
1、導入:你知道當時的孩子們是用怎樣的方式在抗日的呢?(站崗、放哨、送信等)今天,老師請同學們從歌聲中去聽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位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2、師講述故事(用優美、委婉的歌聲講述)——出示歌詞,投放連環畫。
問:①演唱形式?情緒?
②從歌聲中知道了些什么?
(設計意圖:有了第二環節的輔墊后進入第三環節——欣賞歌曲《二小放牛郎》,
這兒用故事導入,并運用歌唱的方式,即符合此曲敘事性歌曲的體裁和學生愛聽故事這一特點,又符合音樂課要突出音樂性這一特點,通過教師優美、委婉的演唱,讓學生了解了歌曲的內容。)
3、創作改編歌曲——(出示歌詞)
問:假如請你來演唱此曲?你認為歌曲應該用怎樣的情緒演唱?為什么?
生討論:第一段演唱可‘一般’(指起伏不大),因為還不知道發生什么事。第四段要激烈一些,因為在打仗第五段要悲傷,因為二小犧牲了,第六、七段也要悲傷,不過比第五段要弱一些
問:為了讓歌曲講述得更生動,老師請同學們幫忙,為歌曲進行一次改編,你認為可以從哪些方面去改編呢?
分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傳統的`音樂教育過份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學生循規蹈矩,一切按教師的要求行事,極大地束縛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而創作教學作為一種教學領域,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且能夠深化學生對已學音樂知識(速度、力度、情感等相關因素)的理解、運用。強化進一步學習的欲望,并為下一步聽賞作準備。)
4、聽賞鐘維國改編的童聲合唱《二小放牛郎》
問:歌曲哪幾方面進行了改編?和同學們的相比較,我們哪幾個方面的改編和作曲家是相同、相似的?
生討論:情緒——速度——力度——歌詞——演唱形式進行了改編。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讓學生對改編后的歌曲有一個完整的了解,通過與作曲家比較,讓同學們有一種“成功”的喜悅,也為了比較區別,促使他們聚精會神地去細聽和分辨。)
問:改編后好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速度、力度、情感等相關因素對表現音樂作品的作用)
5、欣賞舞蹈《二小放牛郎》
問:除了用歌曲來講述故事外,還有什么方式?
生討論:朗誦、繪畫、舞蹈、小品、電影等
(多媒體展示,七段故事情節可以自由選擇觀看。并讓學生跟學一些動作,感受其肢體的韻味)
(設計意圖:此內容是全國少兒舞蹈大賽中獲得金獎的一個舞蹈精品,十三位小演員(十二只小牛和二小)通過肢體語言,直觀地抒發了其豐富的情感內涵,在舞蹈這一流動的過程中,使舞蹈者與欣賞者心靈彼此融合,迸發心靈的共鳴。通過以舞助聽的形式,學生不僅有視聽結合的立體感,而且更容易受音樂氣氛的感染)
四、創作表演
1、引導學生選擇表現形式
問:“你想用怎樣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呢?”
——請出五個組長(朗誦組、繪畫組、舞蹈組、小品組、歌唱組)其余同學自由選擇小組。
要求:選擇1—2個情節
2、 小組討論、創作
3、表演展示
(設計意圖:前面的幾環節安排使學生們深深地被歌曲吸引著,被歌曲激動著。為了讓同學們盡情地一抒情懷,我安排了創作表演這一環節。并用比一比、賽一賽的激勵機制,使學生一個個都認真地投入了,由體驗付諸于實踐。并在觀眾的“點評”下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五、課堂小結
觀看一段精彩的電視回放:1945年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后喜悅、歡騰的慶祝場面。
問:你看到了什么?今天的音樂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設計意圖:前后呼應,讓學生了解抗日戰爭最后的結果,給學生上了一堂難忘的歷史課。同時,起到一個總結概括作用:既可了解學生在這堂課中知識的掌握情況,又可了解作品對學生的情感影響。)
一、教材分析
歌曲《蝸牛與黃鸝鳥》是一首敘事性民歌,歌曲講述蝸牛在葡萄樹剛發芽的時候就背著重重的殼往上爬,而黃鸝鳥在一旁嘲笑它的有趣情景。歌曲旋律輕松活潑,歌詞生動有趣,隱喻著日常生活中人們不畏艱難,對奮斗目標執著追求的頑強精神。
二、學情分析
一切的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四年級的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老師應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創造條件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識結構,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堅持不懈的精神。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唱、模仿歌曲,用純樸、活潑且略帶頑皮的情緒演唱歌曲《蝸牛與黃鸝鳥》。
3.知識與技能目標:識讀樂譜,學習切分節奏。
四、教學重難點
本著音樂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如下重難點:
重點:用純樸、活潑且略帶頑皮的情緒演唱歌曲;
難點:學習切分節奏,有感情的演唱。
五、教學方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于此,我準備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談話法、對比法、實踐指導法等。
六、教學過程
下面著重談一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導入環節,我采用圖片導入法,我會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幾張照片,分別是葡萄樹,蝸牛、黃鸝鳥,在出示這些照片之后,我會請同學們看圖說話,根據這三張照片編一個故事出來,學生經過想象之后,故事層出不窮,我會及時給予肯定與贊揚,這時,我會引導學生,問學生想不想知道,蝸牛與黃鸝鳥在歌曲中呈現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由此引出今天的課題。
這一環節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通過看圖編故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初步感知
我會給學生播放《蝸牛與黃鸝鳥》這首歌曲的音樂,讓學生在聆聽中感受音樂的節奏與特點。在聽賞前我會先預留一個任務,“同學們要認真聽,聽完老師會找同學來談一談你的感受。”聽后,我會找學生來暢所欲言,并作出簡單評價,最后總結出:這首歌曲曲風歡快、活潑,幽默、詼諧,節奏稍快。
(三)學唱歌曲
本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我會先帶領學生進行一組發生練習,13531,緊接著進行新課教授,我會利用鋼琴,帶領學生識讀樂譜,熟悉旋律,在識讀樂譜的過程中,我會著重介紹歌曲中出現的切分音,切分音有大切分音和小切分音。如下:大切分音:
小切分音:
我會介紹這兩種切分音的區別,大切分音有2拍的時值,聽起來緩慢一些,小切分音只有一拍的時值,聽起來急促一些。
在區別了這兩種切分音節奏后,我會帶領學生著重練習本節課中小切分音,在練習熟練之后,我會讓學生加入歌詞進行演唱,演唱過后,我會利用多媒體播放《蝸牛與黃鸝鳥》的音頻,當學生聽賞過后,我會利用鋼琴,讓學生模仿音頻中的音樂情緒,帶領著學生再一次有感情地,完整地唱歌曲。
之所以讓學生模仿,主要意圖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積累經驗,為音樂表現和創造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四)拓展延伸
在這個環節,我會安排男女分組,女生扮演黃鸝鳥,男生板演蝸牛,在歌曲前部分男女生一起演唱,到后面的對話部分分開演唱。
這樣設計可以通過合作演唱的過程,讓學生們體驗合作的樂趣,不斷增強集體意識和協作能力。
(四)小結作業
在小結環節,我會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總結,我會問同學們,通過學習這首歌,尼恩都學會了那些品質?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我今兒總結,這首歌體現了蝸牛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堅持不懈的精神品質,希望同學們也能夠像蝸牛學習,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
在作業方面,根據音樂新課程標準,以實踐為中心這一理念,我會以布置口頭作業為主,讓學生在課下學習體現優秀品質的民歌,下節課再一起分享。
七、板書設計
《唱山歌》
教學目標
一、通過聽《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變化
二、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認識三角鐵,探索三角鐵的敲擊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勢。
三、準確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試著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鐵伴奏,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間奏處加入鑼、鼓、镲的伴奏,感受為歌曲伴奏的愉快。
教學內容
聆聽《牧童哪里去了》教學基本要求?
1.聽歌曲前,同學們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
2.教師完整地播放歌曲錄音,學生初聽。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里去了?為什么?滲透珍惜學習時光的教育
3.學生可根據歌曲內容,分小組、分角色編創動作表現歌曲。
聆聽《牧童》教學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聽歌曲《牧童》的錄音
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內容?復聽歌曲。
3.隨著歌曲錄音輕輕敲擊雙響筒。
編創與活動
1.認識雙響筒
提示:為什么叫雙響筒,你能找出它的名字的由來嗎?
2.探索。分小組敲擊,聽一聽,雙響筒兩邊的聲音有什么不同?能敲出什么樣的聲音?
3.分小組用雙響筒敲擊出節奏,教師記錄下來,大家把每一小組編創的節奏連起來敲擊,還可以變換連接方式敲擊,為每一次敲擊,取一個有趣的名字,如:火車開了、小馬跑了等等
雙響筒及演奏方法簡介
雙響筒是打擊樂器(也是兒童節奏樂器)的一種,竹木體樂器,由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組成。演奏時,左手持樂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擊竹筒兩側,會發出高低兩種聲音。使學生懂得雙響筒一側發音低,一側發音高
表演《牧童》教學基本要求
1.啟發學生看插圖,聽錄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聽著范唱錄音,用手指著圖形譜(羊)輕輕地跟唱。提示學生第三段歌詞分別在哪里?結束句在哪里
3.能跟著老師的手勢、完整準確地演唱歌曲。
編創與活動
教師要指導學生分小組在音樂實踐中探索敲擊三角鐵的方法
提示:怎樣敲擊出長音?怎樣敲擊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種,教師應對積極探索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如有問題,提出建議,如:這樣是否更好?
三角鐵及演奏方法簡介
三角鐵是打擊樂器的一種,由一根彎成三角形的鋼條制成,用小金屬棒敲擊發音,音色尖銳、清脆、透明、響亮。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復雜的節奏,可單敲或滾奏,其音響可穿過整個樂隊而賦于樂曲以特殊的色彩。常用于軍樂隊和管樂隊。演奏時,將三角鐵懸于皮條或繩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屬棒敲擊。
表演《放牛歌》教學基本要求
1.提示學生注意聽覺與視覺相結合,即:看著課本中圖形譜對于歌曲高低長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進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輕松、愉快。
2.跟著歌曲錄音,用聽唱法學會歌曲
3.提示學生,沒有歌詞的旋律是間奏部分,用鑼、鼓、镲伴奏
4.編創動作表演《放牛歌》。
編創與活動
1.本課的編創與活動應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用自己學過的樂器,為歌曲《放牛歌》編創鑼、鼓、镲的伴奏。
2.提示學生分組進行鑼、鼓、镲的節奏編創。
如:前兩處兩間奏可用:
教師盡量使用學生編創的節奏,加以調整、使用,以調動學生編創的積極性
教學建議
一、本課可按兩課時完成
二、學唱歌曲應以審美體驗為核心,應符合學習音樂的規律。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多聽多感受,學生自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
獲得對歌曲的完整的體驗,對于理解、表現歌曲益處匪淺。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學唱歌曲的過程,也就是完整體驗感受的過程。
教學目標
(一)通過聆聽和演唱,感受音樂的不同情緒,學習表現樂曲的不同情緒。
(二)能用線條或動作表現自己聽到的音樂。
教學重難點:感受音樂表達的不同情緒。
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現樂曲的音樂情緒。
教具準備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通過參觀音樂小屋的形式引入新課,復習演唱歌曲《嗩吶配喇叭》,從歌曲中的樂器引出簫的介紹。
(二)新歌教學:
1介紹吹管樂器簫并聆聽簫的音色,引出歌曲《簫》。
2初聽歌曲,理解歌曲含義。
3復聽歌曲,感受歌曲情緒及旋律特點。
4再聽歌曲,學生輕聲跟唱歌詞,進一步熟悉旋律并找找難點樂句。
5解決歌曲的難點,并跟琴完整演唱歌曲,基本解決音準節奏問題。
6教師范唱,學生模仿吹簫的動作隨音樂節奏律動,體會歌曲輕柔優美的特點。
7學生跟音樂伴奏有感情地演唱表現歌曲。
(三)欣賞《單簧管波爾卡》
1從樂器簫導入介紹單簧管。
2初聽樂曲片段,說說情緒特點,然后引出樂曲名稱并簡介波爾卡。
3分段欣賞,聆聽樂曲的兩個主題樂段,聽后用線條和動作表現兩個主題樂段的音樂特點。
4完整欣賞樂曲,根據音樂的變化用簡單的動作表現,初步了解樂曲的段落特點。
5以舞會的形式,讓學生再次體驗波爾卡舞蹈歡快跳躍的特性。
(四)主題拓展
以參觀器樂收藏室的形式,介紹各種中外樂器,激發學生興趣,開闊學生眼界。
(五)小結下課
課堂小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