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8
這是等量代換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一次研磨反思:】
這節研磨課是在三(2)班進行的,這是一群聰明好學的孩子,上課非常認真,教學也順利地完成。總的來說能很好地處理以下幾方面:
1、故事引入,目的明確。在本課的教學中以故事“曹沖稱象”引入本節課的內容,直接又生動,而且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適合三年學生的年齡和學習特點,取得很好的效果,為下面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2、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引導學生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過渡到新知學習,而且把重難點進行分解,由淺到深,難度一步步提高,一步步進行綜合分析,全面而且具體,讓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新知,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教學的目的也達到了,順利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
總的來說本課基本能實現教學目標,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但是也有不足之處。
1、學生對等量的認識不足。在教學中沒引導學生觀察天平的情況,因此學生是對等量的認識不充分。同時,因為教學的內容主要是重量相等的物品進行代換,因此引導學生出現了誤區:等量是指相同重量的物品。建議,在下次教學中適當引導學生觀察天平、等式等理解等量。
2、學生的探究活動不深入,對等量代換的思路不明確。學生探究活動時間少,學生沒進行深入的探究、交流,因此對等量代換的認識不足,思路不明確。
3、要加強教師提問的準確性。
【第二次研磨反思:】
本次課在三(4)班進行研磨。在上一節課的教學的基礎上對本課進行修改,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更明確,教學效果更好。主要對以下部分進行調整:
1、增加認識等量的環節。與上節課一樣,在引入曹沖稱象故事后,增加了認識天平及翹翹班的環節,通過天平或翹翹板是否平衡讓學生理解什么才是等量。這位學生進行代換奠定良好的基礎。
2、搭建平臺,讓學生充分經歷觀察、探究、發現的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教師預留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及交流匯報,讓學生探究過程中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
雖然較上一節課,本課教學有了很大的改進,教學效果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
1、學生探究的欲望不強,參與率不高。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創設了情景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探究,但是學生探究的欲望不強,積極性不高,只有少部分同學積極參與。因此,在下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設法提高學生探究的主動性。
2、練習量不足,并缺乏層次性。由于在學生探究部分花了較多時間,導致前松后緊的教學情況,練習的時間不足。而且練習設計的層次性不明顯,大部分是物品間的代換,如果能適當增加等式、圖形等代換那就更好。
3、要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在本課的教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學生運用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大部分的題材是動物間的代換,如能增加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題材那則更好。
【第三次研磨反思:】
經過前兩次的研討,再一次進行修改。本節課在前兩次研討的基礎上重點加強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多交流,充分體會等量代換思想方法,同時結合本課的知識特點及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有層次、有梯度并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練習??偟膩碚f本節課教學效果良好,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本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在前兩次課教學的基礎上,我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知道什么是等量,能找出等量關系;認識代換中的中間量,會用一個相等的量去代換中間量;會用等量代換的思想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推理能力;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等量代換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2、創設情景,激發探究欲望。我從學生熟知的故事《曹沖稱象》中引入“等量代換”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節課有一個鮮明的探究主題和層次,尋求出等量代換問題的解決規律。教學全過程是以問題為核心組織開展學習活動,并把問題隱含于具體的教學目標完成之中,激發了學生對問題探究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3、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積極性。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開展了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讓學生充分交流1個西瓜與多少個蘋果的重量相等,在學生的探究、交流中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清晰、嚴謹、條理的數學思維,并在交流中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整個教學過程又是在教師精心組織引導下,又呈現出教師在全過程中的組織引導作用,使人感到課堂師生間、生生間合作氛圍較濃,自主作用發揮得當。
4、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內在因素,設計層次性、梯度性的練習,發展學生從形象到抽象抽象的數學思維。考慮到學生初次接觸等量代換思想,在運用教材中,用“換”字入手,化解學生對等量代換的陌生感覺,同時又充滿了趣味。其次,發揮了教材編排作用,不論是新課的引入還是鞏固練習中的習題選擇,我都注意發揮文本優勢,既尊重教材,又靈活運用駕馭教材。按不同標準進行代換,先由量的代換,到物品價值的代換,再過渡到圖形代換、物的代換。這個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充分突出了練習的層次性,也促使學生數學思維進一步發展。
5、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加強知識的實際運用。
本單元的知識相對抽象,因此,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等量代換思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本單元的教學中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學校開展的雛鷹爭章活動,讓學生運用已學的等量代換知識進行解決,這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深刻體會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讓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充分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總體來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也得到很好解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1、整節課有一個鮮明的探究主線和層次,如引新課主線是從曹沖稱象引出等量可以替換,由直接替換到間接替換,在互換中由重量相等的互換,到學生自身認知需要激發出的價值互換,由水果在天平上的互換平衡,尋求出等量代換問題的解決規律。教學全過程是以問題為核心組織開展學習活動,并把問題隱含于具體的教學目標完成之中,激發了學生對問題探究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2、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內在因素。一是考慮到了學生初次接觸等量代換思想,在運用教材中,用“換”字入手,化解學生對等量代換的陌生感覺,同時又充滿了趣味。
3、把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從而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讓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感知知識形成過程,突破教學重點。小學生的記憶能力很強,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只滿足于讓學生“記”一些知識點,而不關注他們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內涵,學生們就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對那些比較抽象的學習內容。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在原有的認知結構基礎上,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過程中存在的困難,我在使用常規教學手段教學的同時,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動態圖像演示技術,利用媒體信息傳播的豐富性、形象性和生動性,將比較抽象的知識加以直觀地顯示,以其較強的刺激作用,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本質屬性,促使他們了解掌握相對完整的知識形成過程。如:把用所有的替換過程用電腦形象地演示出來,使學生形象地感知等量替換。從而在腦中建立等量代換的表象,進一步理解該如何進行等量代換,從而比較容易的理解了這個學習的`難點。
4、練習的層次安排合理。由一個開放題為綜合練習,第一層次為找中間量,第二層次放開學生,給學生8只羊讓學生到市場里去自由的替換,可能換到一種物品,也可能換到多種物品。然后逐漸把等量替換各替換消元相結合,讓學生體會到等量替換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的廣泛運用。
但整節課由于只有20分鐘,所以上的時候在時間上沒有處理得很好,由于擔心時間不能很好的駕馭,所以給聽課的專家們的感覺就是有點趕課,對所要教的內容學生掌握得情況應該不是非常的好,特別是在講完例題以后的做一做中,我應該留一些時間給學生單獨的思考,而不是就像對答案一樣很快就過去了,等量代換對于學生來說還是一個新的內容,就剛剛來時的一個例題講解他們還沒有完全的理解,所以作為他們的老師就要充分地考慮到他們接受事物的規律,應該要留時間給他們思考。這樣他們就會掌握得更好,這堂課的教學也會顯得比較扎實。在從一個環節過度到下一個環節的時候顯得有些僵硬,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對課堂的駕馭能力這一塊還要好好的下功夫。對于自己在課前準備好的很多東西怎么在課堂上有時候就顯得不自然呢?我想這一定于自己備學生這一塊做的不夠是有很大關系的。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反思。
(一)導入趣味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數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在課開始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然后猜猜我喜歡的電視節目,然后拋出問題,問:新聞聯播是什么時候開始播放的,有的說是晚上7時,有的說的19時,然后讓學生討論晚上7時和19時的關系,引出24時計時法。這樣的引入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調動了學生學習24時計時法的積極性。為學習接下去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二)設置啟示性的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
在學生初步接觸24時計時法后,教師設置了一系列富有啟示性的問題:如出示19時后問學生你還在哪里見過這樣的計時法;為什么用這樣的計時法;什么是24時計時法;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有什么區別等等,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積極狀態,把學生學習的權利真正的交給了學生。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充分體驗24時
在學生了解了24時計時法后,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24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24時的過程:讓我們一起來度過這一天吧。0時,夜靜悄悄的,同學們這時都早已經進入了甜蜜的夢鄉。(時針繼續移動)天漸漸的亮了,這時我們也該起床上學了。這樣邊演示邊講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24時(一天)的過程,而且讓學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時計時法。
(四)數學生活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升華
在計算經過時間的環節中,我可以打破教材,放手讓學生自己課前先去調查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在教學時先讓學生戰士自己的調查結果,然后計算自己喜歡的節目播放的時間,這樣計算經過時間這一教學內容就在學生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解決了。同時還使學生充分地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充滿著數學,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樹立起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意識。
新課伊始,由學生熟悉的《曹沖稱象》的故事導入,這樣的導入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既形象又具體,既有趣又奇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初步感受等量代換的必要性。
在新授過程中,教師充分挖掘教材,靈活處理教材,提供了學生常見的水果、食品、以及學生喜愛的小動物,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觀察事物之間的關系,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
本堂課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教師在新授的過程中,充分地讓學生動手先各自擺一擺,再指名學生到黑板上去擺一擺(這里是在黑板上貼一貼剛才自己擺的方法),貼完后并說說你這樣貼的想法是什么?……教師在復述學生的想法時,重點強調了用什么去換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換。從而加強學生對為什么要這樣換的理解,這樣換的目的是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
……
總之,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教師讓每個學生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魅力,感受用數學的樂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