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8
這是首屆諾貝爾獎頒發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整堂課有三個步驟:學習——強化——運用。
分為六個板塊:整體感知、探究新知、強化認知、拓展延伸、課堂小結、布置作業。各版塊分別設置一個主問題或主活動。
在整體感知環節,利用已學的新聞知識和課文旁批,分析課文內容,篩選文中信息,培養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發現文中信息是由主到次排列的,這正是消息常用的倒金字塔式結構。接下來,通過微課《新聞的倒金字塔式結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迅速理解這一結構特征。在探究新知環節,提高難度,揣摩消息的語言,讓學生先自我研讀再合作探究,讓每位同學都能深入研讀文本,再來表達觀點,碰撞觀點,在合作探究中分析并總結出消息的語言特點。
在強化認知環節,利用課外新聞《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來加深學習印象,進一步把握消息的一般結構及語言特點,為后面寫新聞做準備。在拓展延伸環節,播放一段校園活動小視頻,以校報小記者的身份,運用剛學過的知識,寫一篇校園短消息。
最后,利用課堂小結來總結所學,收束全課。再在課后作業當中,鼓勵學生試著采訪同學,挖掘更多的校園活動相關信息,既能完善學生的作品,又可以為后面通訊與特寫的學習提供素材。整堂課由易到難,梯度明顯。初入課時,學生入手容易,既訓練學生用閱讀新聞的方式去速讀課文,又能讓學生運用之前所學知識快速篩選信息。探究新知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設置的問題探究方式既能讓學生獨立思考,又可以在合作探究中啟迪智慧,鍛煉能力。學生的回答也是精彩紛呈,角度各異,亮點頗多,讓人驚喜。強化認知環節,難度升級,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挑戰自我。拓展延伸中,學生獨立動筆,將口頭收獲轉化為實際能力。在學生互評互改后,呈現出了合格的消息,說明這堂課是成功的。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從學生角度出發,教學目標合理,活動設計簡潔,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師只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參與者,將課堂時間還給學生,突出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2.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課首屆諾貝爾獎頒發教學反思
本文是新聞單元的第二課,學生在學習第一課消息兩則時已經初步了解消息的相關知識,所以本課的學習要在此基礎上一方面讓學生鞏固前面所學,另一方面通過本課的學習獲得新知。由于“活動探究”單元的課文閱讀以自讀為主,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突出學生的自主,借助旁批自主篩選信息、通過自讀梳理內容、小組交流尋找特點、自我品讀感受語言。
首先讓學生利用已學的新聞知識和課文旁批,分析課文內容,篩選文中信息,培養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發現文中信息是由主到次排列的,這正是消息常用的倒金字塔式結構。接下來,通過微課《新聞的倒金字塔式結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迅速理解這一結構特征。
在探究新知環節,提高難度,揣摩消息的語言,教師先作適當引導,讓學生有的放矢,然后讓學生合作探究,讓每位同學都能深入研讀文本,再來表達觀點,碰撞觀點,在合作探究中分析并總結出消息的語言特點。
接下來了解作者的新聞立場,通過對諾貝爾遺囑的反復研讀以及課外拓展了解其人,然后理解作者的新聞立場。
最后通過比較《消息兩則》和《首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發》,得出消息的特點。總結梳理完消息特點后,讓學生趁熱打鐵,即堂寫作。
整堂課由易到難,梯度明顯。但教師的參與與干預還是較多,還可以多給學生時間與空間,讓自讀課文真正的姓“自”。
第一課學習了兩則關于人民解放軍渡江的消息,本節課要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一則外國消息。課前復習消息的一些文體知識簡單串講復習,進入課文正文的學習。
關于諾貝爾以及背景材料我先讓學生進行簡介,而后以講故事的形式給學生進行補充呈現,讓學生們體會到諾貝爾用自己創造的巨額財富,給那些為世界作出貢獻的人提供了物質獎勵和科研獎金。讓學生從中體會到金錢是生活的條件但并非,培養良好的價值觀和健康的金錢觀。
本節課主要訓練學生速讀課文,迅速篩選主要信息的能力。所以在速讀的時候就布置給學生任務,讓他們將本篇課文作為一個練習,尋找出消息的六要素,明確消息的五部分。經過學生討論,明確消息的#教案# 導語交代了諾貝爾獎的頒發部門和獎項,采用引述資料的方法,既準確又具有權威性。第二,三自然段是這則消息的主體部分,列舉了獲獎者,并提出頒獎機構、頒獎時間和地點。第四自然段是消息的背景部分,介紹了諾貝爾獎獎項的來源和資金管理權與評議權的分離,歌頌了諾貝爾的奉獻精神,兩權分離是為了諾貝爾獎的公平公正性。這些都充分的體現了新聞內容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從結構上,學生可以發現本則消息主要有標題,主體,背景,沒有明確的結語,可以和前面一課進行對比學習,讓學生明確在結構的五部分中,標題、導體、主語是不可省略的,而背景和結語,根據實際情況可以略作調整或省略。
在語言方面,要讓學生體會出本文語言簡潔簡潔明了,主題突出的特點。從#教案# 導語中就可以明確的看出這一點來。其實第二段一一列舉獲獎者的國籍,姓名,獎項,主要成就,報道準確詳實,讓人一看就懂。
在材料安排上,比較合理,新聞先報道了頒發諾貝爾獎,然后再列舉獲獎者,再明確頒獎機構,交代新聞的背景,資金來源,最后補充說明資金管理權與評獎權分離,安排井然,條理有序。表達了作者對諾貝爾及獲獎者為人類作出貢獻的高度贊美。
在課堂的拓展延伸部分,用課件展示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激勵他們努力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讓學生將文本當做訓練題目,在學習中加強閱讀的技巧和方法性指導,這樣的課堂也是很有成效的,今后可繼續采用。
知識與技能1.了解二則外國消息的內容,進一步掌握消息的文體特點。
2.體會二則消息迥異的語言風格。
3.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
過程與方法
通過默讀、品味、比較等多種方法,把握二則消息的主要內容和消息文體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感情態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人類精英對人類歷史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激發對民族文化的熱愛。
1.把握首屆諾貝爾獎頒發的內容,進一步掌握消息文體特點。
2.了解倫琴等人所做出的巨大貢獻,體會諾貝爾寬廣的胸懷。
一、導入新課
2015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什么是諾貝爾獎?首屆諾貝爾獎得主都有誰?這節課,讓我們一起學習《首屆諾貝爾獎頒發》這則消息。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提問1:默讀課文,把握消息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明確:時間:1901年12月10日;地點: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人物:瑞典國王和挪威諾貝爾基金會及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事件:首次頒發諾貝爾獎。
提問2:根據消息文體特點,勾畫出標題和導語并明確主體,思考:導語講了哪些內容?主體部分講了哪些內容?
明確:導語部分講了首屆諾貝爾獎頒發和諾貝爾的遺囑。主體部分講了首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及其貢獻,諾貝爾獎頒發的機構、時間及地點,諾貝爾獎的獎金來源及評議權等消息背景
提問3:你認為這則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刪去嗎?
明確: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諾貝爾獎資金的來源以及諾貝爾獎評議權歸屬,可以顯示諾貝爾獎評審的公平公正。
目標導學二:研讀課文,體會情感
提問4:反復研讀諾貝爾遺囑,體會諾貝爾的偉大襟懷。
提問5:首屆諾貝爾獎得主都有哪些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內做出了怎樣的.貢獻?你認為他們配得上諾貝爾獎嗎?
明確:前兩問參看課文第二自然段。第三問讓學生各抒己見,最好能夠聯系生活實際來談。
示例:我覺得他們完全配得上,比如倫琴,他發現了X射線,不僅在物理學上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在醫學上也有廣泛應用,促進了醫學的發展。至今醫院里的透視、拍片還在使用X射線。
提問6:作者為什么要補充諾貝爾獎基金管理和評議權歸屬等內容?
明確:作者這樣寫,意在表明諾貝爾獎評審的公平公正,表達作者對諾貝爾的敬意,期待諾貝爾獎在人類進步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板書設計
首屆諾貝爾獎頒發
得主領域成就
倫琴物理學X射線
范托夫化學化學動力學定律和滲透壓定律
貝林生理學或醫學血清療法
普呂多姆文學詩歌創作
迪南和平紅十字會
帕西和平各國議會聯盟
科學進步和平
可取之處 重視學法的指導,從抓關鍵語句,梳理情節到正、側面描寫的分析,從多方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不足之處 對于文章中描寫呂偉起跳這一部分的動作描寫,很多學生都從不同細節中讀出了呂偉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時間原因,未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必要的評價。
《首屆諾貝爾獎頒發》是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所在單元是新聞主題的活動探究,這個單元的單元目標是了解常見新聞體裁的基礎知識,初步形成一定的新聞閱讀能力,學會撰寫新聞作品。
《首屆諾貝爾獎頒發》是該單元的第二篇消息,八年級的學生從未接觸過新聞的專業知識,充滿了強烈好奇心、探索欲。雖然通過對第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了新聞的幾個基本知識,但是對于他們來說是初學這種文體的文章,學生學起來還是缺少章法,為了讓學生更快掌握消息的特征,本課將從消息的基礎知識入手,了解消息的內容,理清消息的結構,讓學生找到自信心,激發學生對消息的語言做更深層次的探究,讓學生掌握新聞這種體裁,并能寫出簡短的消息。
《首屆諾貝爾獎頒發》聚焦人類文化的重要事件——首屆諾貝爾獎頒發,是典范的消息。本文堪稱“倒金字塔結構”的樣板。從寫作方法來看,本文選取最普通的報道角度,正面直接報道,屬于標準的常規寫法,非常注意信息的全面、準確、詳盡,充分發揮了消息結構中各個部分的作用。本文的語言客觀、準確、簡練、平實,是標準的消息語言。特別是在可能涉及主觀評價的地方,作者的遣詞造句非常嚴謹。我在教學設計中,力求保護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自主學習,參與合作探究,通過多次的不同形式讀,讓學生勇敢地說,大膽地寫。
首先從認識莫言和屠呦呦兩位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導入,從而引入到首次諾貝爾獎頒發的現場,接著詮釋課題,讓學生明白標題非常簡潔地告訴了我們新聞事件,準確概括消息的主要內容。
學習新知環節,分為了理層次、學#教案# 導語、學主體、學背景、知結構五部分,學生利用已學的新聞知識和課文旁批,分析課文內容,篩選文中信息,培養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習,學生能發現文中信息是由主到次排列的,點明這正是消息常用的倒金字塔結構。
品析語言的環節,教師先作適當引導,接著讓每位學生通過品讀深入研讀文本,然后讓學生合作探究再來表達觀點,在合作探究中品析消息的語言特點,從而引導出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遷移運用環節,讓學生通過研讀,知道了這則消息的結構,知道了這則消息的語言特點,趁熱打鐵,當堂寫作。
不足之處:雖然整節課由易到難,但是覺得教師的干預還是較多的,應該多留給學生展示的時間。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