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8
這是來自地球的力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找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可以引起物體的形變。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力的知識學習讓學生進一步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揭示學科特點,能用身邊一些簡單的學習用具通過實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物理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二、教學重點:力的概念;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學難點: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難點方法:列舉大量事例,精心設計實驗,使學生對難點問題有深刻的感性認識。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1、引入課題:
“力”字的含義是非常廣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產力、體力等解釋。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產中的力的現象。本節課我們將學習有關力的知識。
2、力是什么?
a、請學生列舉自然、生活、生產中有關力的事例。我們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時候需要用力?(教師舉例總結如:馬拉車,人推木箱,壓路機壓路等)其它物體之間是否也產生力的作用呢?(讓學生舉例老師分析)不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陽對地球的引力,地球對月亮的引力。(教師有選擇地板書)
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舉例幫助學生進一步分析這一句話的深刻含義,及會區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例如:一本書放在桌面上,那么書對桌面有一個向下的壓力,同時桌面對書有一個向上的支持力:)
3、在上述事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a、 教師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彈簧測力計受拉力伸長、受壓力縮短。
b、學生上臺演示力的作用效果。鼓勵學生使用身邊的學習用具做實驗,例如:直尺,練習本,橡皮等,引導學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讓學習差一點的學生演示,注意鼓勵,態度和藹。)
c、學生通過身邊的一些自然想象舉例說明力的作用效果,促使其自己嘗試歸納總結: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簡稱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同時讓學生利用力的作用效果舉例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及時鼓勵)
4、力的三要素
引導學生舉例分析哪些因素能影響到力的作用效果。舉例:用力彎直尺,改變力的大小觀察直尺的彎曲程度。再例如扳手擰螺絲,用同樣大小的力,作用在扳手的不同位置,效果相同嗎?同樣還可以利用教室里的門改變力的大小及力的作用點進行關門試驗,體驗力的三要素(注意探究方法)會畫力的示意圖。注意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a、實驗:
1、兩名學生面對面雙掌對推。
2、請兩名學生上臺演示實驗:拉彈簧
3、請同學們用手拍桌子。
b、請同學們談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離岸時竹篙點岸;手拉橡皮筋;兩人雙手對拍、對拉;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及體會并歸納: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力時,乙物體同時對甲物體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練習(嘗試用自己總結的所學知識解決物理習題及身邊的一些物理現象)
例如:體育課上,同學們用腳踢球為什么腳會感到疼?
7、課堂小結
本節課初步學習了有關力的知識,知道了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知道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講課的過程中由于較多的使用了學生身邊的一些學習用具通過簡單實驗讓學生進一步體驗物理和生活的聯系,寓教于樂從而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多鼓勵表揚。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過程中自信力逐步得到提升,從而更好地學好本門課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2、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n)。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錄像或圖片等,能簡單描述出所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從而對力形成初步的認識。
2、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講解日常生活中應用力學知識的實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旱冰鞋、拉力器、氣球、磁鐵、鐵塊、鐵鋸條、鐵釘等。
?。ㄒ唬┮胄抡n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確切的物理含義。
?。ǘ┬抡n教學
1.力的概念的教學
用投影儀打出:人推車、拖拉機拉拖車、人提物體、手提箱子、手壓彈簧的幻燈片。請同學們歸納一下,這四個圖有什么共同點?
教師總結:人推車,人對車施加了力,車受到了力;拖拉機拉拖車,拖拉機對拖車施加了力,拖車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對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壓彈簧,手對彈簧施加了力,彈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學中把人、車、拖拉機、箱子、彈簧等稱為物體。把推、拉、提、壓等稱為作用。
請同學概括力的概念。
結論: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通過練習幫助學生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
?。?)沒有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
?。?)一個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
?。?)只有施力物體或只有受力物體這樣的力存在嗎?
學生做出判斷,師生共同總結:
規律認知:
力是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的,沒有物體或只有一個物體不可能發生力的作用。
即物體間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它們同時出現和同時存在。
2、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一:用磁鐵吸起鐵釘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可讓學生親自到講臺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教師在總結學生對實驗現象的發言基礎上總結:在這個實驗中,磁鐵與鐵釘沒有接觸就被吸起了。
結論:物體之間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請同學舉出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圍的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們并不一定非要接觸。
通過練習,讓學生學會怎么判斷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1)、用手提桶時,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
?。?)、人通過繩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
教師提出問題:用手拍大腿時,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分別是什么?拍大腿時有什么感覺?為什么出現這樣的況?
3、通過分析得出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學生實踐活動:穿旱冰鞋的同學用力推墻
在學生中找一名同學,讓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墻,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總結:穿旱冰鞋的同學向后退
教師對實驗進行總體歸納: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同時也受到乙物體對甲物體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之間的作用總是同時成對出現。
劃船時,船到岸邊,人用力推岸,對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離岸而去。
引導學生舉些例子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原理。
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雞蛋就破了。
老師:這些現象說明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通過讓學生觀察用手彎曲物體的演示,讓學生總結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力的單位。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力的符號;力的單位;以及力的單位的符號。
在此介紹英國科學家——————牛頓,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觀教育。
列舉生活中具體事物,讓學生感受1n的力的大?。蛔砸颜玖r對地面的壓力的大小等。使學生對形成感性認識。
5、力的作用效果
教師使用課件,舉一些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實例。
老師:在這些現象中物體由運動變為靜止、由靜止變為運動,以及運動的快慢、運動方向的變化都叫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請同學到講臺上親自拉彈簧、用力捏氣球、用力彎鋸條等。教師再舉一些物體受力發生形變的實例。在學生總結實驗現象的共同點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在這些實例中物體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我們稱之為物體發生了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
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形變)
?。ㄈ┎贾谜n外活動作業:
既然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將力作用在堅硬的物體(如:玻璃、桌面等)上物體的形狀會改變嗎?
通過課后小制作,以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板書設計: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單位是牛。
4、力的作用效果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和改變物體的形狀。
?。ㄎ澹┛偨Y、擴展
今天我們重點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的推、拉、提、壓的作用。也就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概念的理解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力是由物體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一個物體也不會產生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體.不存在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加了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同時向對方施加了力,也同時受到了對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們同時產生相互作用于對方的力,同時消失,沒有先后之分。
?。?)、物體間發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觸,即不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課后反思
如何上好每一節課,同時使全體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有所提高,是廣大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幾點措施,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我的粗淺經驗介紹如下:
?。ㄒ唬淞⒔處煹耐牛瑺幦W生的配合
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爭取學生配合,尤為重要,而學生肯不肯配合老師又在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生信不信任教師,因此要想較好地調動學生,教師必須在學生面前樹立較高威信。首先教師自己要有這個意識,然后做好以下幾點:
1、做好自我包裝和推銷,將自己輝煌介紹給學生;
2、上好第一節課,爭取第一印象;
3、任何時候跟學生說話無論眼神、表情、語氣和身體動作都有充滿自信和果敢,要給學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兩可,猶豫不決;
4、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說到底教師最終還是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能征服學生;
5、借助他人來樹立自己的威信,通過領導、班主任和其他教師,甚至高年級的學生介紹和贊揚來樹立自己的威信。
當老師通過努力獲得了學生信服,他們的情緒和學習自然就會被老師調動起來。
(二)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必須充滿激情和愛心
人是一種有感情的動物,動之以情、攻心為上是教師調動學生的重要的法寶,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都必須充滿激情和熱情,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科學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樂觀、積極和進取的人生態度,從而對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愛是推動教育過程的力量之源,教師對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充滿愛心,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和學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關心學生,幫助學生,時時處處都為學生著想,讓學生都受到的教師的愛,他們也會愛自己的教師,所謂“愛屋及烏”,學生自然也就喜歡學習你所教的這門功課了。
?。ㄈ┘訌娊谭ㄌ剿骱蛯W習方法的指導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要調動學生的情緒和熱情并不算太難,難的是長時間地維持這種學習熱情,尤其是認真地學習了一段時間后,成績沒有提高的話,熱情更難維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師的教學得法,學生的學習得法,那么學生學起來就相對輕松,學習的效果就好,學生就能從學習中獲得滿足和快樂,由于成功感能夠不斷地得以強化,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就可以較長時間地維持下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教法探索和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對調動學生學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學上應該通過豐富的語言藝術、生動感性的實例,深入淺出,突出重點、難點,注意與學生的雙向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啟發式教學,講練結合,力爭課堂解決問題,向45分鐘要質量,減輕學生課后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做好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包括如何制訂學習計劃,如何選參考書,如何掌握學習各個環節的學習技巧(閱讀技巧、記憶方法、概括知識的方法、向老師提問的技巧等),如何運籌時間,知識的重點、難點和考試熱點的分布,中考各類題型的解答方法,考試過程的常見失誤與對策等方面。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習起來就會主動、輕松、針對性強,學習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積極性也就會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請多提寶貴意見。
活動目標:
1、由于地球引力,各種物體在空中會自由下落。
2、感知不同物體下落是與物體重力和空氣浮力有關。
3、改變物體下落的速度,培養幼兒動手試驗和觀察的能力。
活動準備:
白紙、小沙包、羽毛、夾子、彩帶、積木。
活動過程:
一、感知物體自由下落的現象。
?。?) 把這沙包(白紙)往上扔,會發現什么?
?。?)這些東西都怎么樣了?(掉下來)
扔上去的東西為什么往下落?
因為地球引力,拋扔物體在空中都會自由下落。
二、物體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這些物品下落時哪些快哪些慢?(同一高度)
?。?)講解表格,幼兒分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同時拋物體,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校對表格,共同發現證明白紙、羽毛、彩帶、下落速度慢,而沙包、夾子、積木的下落速度快一些。為什么?
小結: 知道由于地球的引力物體都會下落。在同一高度上,重的會比輕的落得快。輕而大的物體扔不高,落下來也慢;重而小的物體扔得高,落下來也快。
三、幼兒嘗試探索
1、有沒有辦法,讓兩張相同的紙,一張紙落得稍快一些?
2、大膽想像和嘗試,找出答案。
將一張紙用夾子夾住,下落時速度會加快。
3、知道物體通過改變,也會改變它的速度。
活動延伸:
在區域活動中讓幼兒繼續感知。
活動反思:
吸引力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通過游戲的層層引導,首先感知物體的下落現象,其次比較兩種物體的下落速度,再次討論怎樣改變同一物體的下落速度,讓幼兒積極的參與游戲,并嘗試通過感受、探索、發現、引導幼兒完成學習任務。這樣使幼兒由被動學習者變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培養幼兒動手試驗和觀察的能力。使科學活動順利地延伸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不為“教”而教,只是幼兒的“學”而教,突出幼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2、方法與過程: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培養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能力;培養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力現象的好奇,初步領略力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對自然現象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他人交流的欲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勇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
教學難點:
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出簡單的規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方法:
多媒體網絡教室法,啟發與講解結合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多媒體展示課本圖片引入課題,引起學生探究力的興趣。(教師講述:在人們的生活、生產活動中及大量的自然現象中,許多都有與力有關,怎樣認識力?
本節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力(force)是什么:
?、俣嗝襟w演示分析圖5-1中的各種力現象,指出兩個物體。(在教師啟發引導下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分析,最終由學生概括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诜治鰟釉~(舉、推、壓、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說明: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了這種作用,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
?、蹖W生活動:學生各抒已見,陳述自己的觀點。(力是什么?)
④教師提問: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能發生力的作用,不接觸的兩個物體能否也能發生相互作用?
?、輰W生活動:舉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現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實驗探究:讓學生做幾個簡單的實驗(用手拍桌子,兩手互拍等)后,多媒體演示課本P77/圖5-2后,在教師的點拔與引導下,由學生得出"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力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結論。
②教師說明:物體相互作用的兩個力分別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這兩個力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蹖W生活動:學生各抒已見,陳述自己的觀點。(物體間力的作用有什么特點?)
?、軐W生活動:舉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現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俣嗝襟w演示課本P78/圖5-3、圖5-4中的現象,在教師的點拔與引導下,由學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結論。
?、诮處熃忉屖裁词?quot;形變(deformation)、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加油站)
?、蹖W生活動:學生在教師的點拔與引導下總結。
?、軐W生活動:舉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鞏固練習:
見《學案》。
四、新課小結:
這節課著重介紹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業布置:
1、課本:P79/1、2題。
2、達標題:第5.1節。
六、板書設計: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節 力
1、力(force)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說明:
?、偈┝ξ矬w與受力物體。
②力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說明:兩個力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
3、力可以使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說明:
?、傩巫?deformation)。
?、谖矬w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