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5
這是動量定理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摘要:從說教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程序四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動量定理這節課的地位、作用、重點、難點,分析了學生的實際知識情況,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的三個環節。
關鍵詞:動量定理 沖量 動量的變化
本節課的內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物理第二冊(人教版)第一章第二節《動量定理》。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引入動量這個新概念并結合牛頓第二定律推導出《動量定理》。《動量定理》側重于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果。為解決力學問題開辟了新的途徑,尤其是打擊和碰撞的問題。這一章可視為牛頓力學的進一步展開,為力學的重點章。
《動量定理》為本章第二節,是第一節《動量和沖量》的繼續,同時又為第三節《動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礎。所以《動量定理》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同時《動量定理》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2.本節教學重點:
?。?)動量定理的推導和對動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一維情況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學難點:
動量定理的矢量性,也就是如何正確理解“合”外力的沖量等于物體“動量的變化”。尤其是方向的一致性,即合外力的沖量的方向和動量變化量的方向一致。
4.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大綱和學生情況,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方面:
知識與技能
?。?)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2)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適用于變力。
?。?)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動量定理的探究過程,嘗試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認識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學的作用。
?。?)能夠應用動量定理處理一些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有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生活的意識。
?。?)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團隊意識。
(3)關心國內、國外科技發展現狀與趨勢,有振興中華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
學生有根據加速度來分析力和運動的知識準備,利用2004年1月4日美國航天局的“勇氣號”探測器著陸火星的圖片,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把物理現象自然過渡到新知識點上,從而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
撞擊、打擊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充分發揮圖片、錄像和演示實驗的作用,符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方法
應用實驗導入法、分組實驗法,啟發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討論來探究動量定理。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分為三個環節,圖片新聞創設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應用動量定理。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
通過圖片新聞的'方式,應用多媒體展示“勇氣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過程的一組圖片,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讓同學們產生感性認識。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大部分同學會意識到有一系列措施減小撞地速度,安全氣囊的作用是延長作用時間。為了使思路明朗化,提出三個簡單問題:
(1)摩擦降、降落傘和反向發動機的作用是什么?
?。?)安全氣囊的作用是什么?
?。?)采取這些措施最終的目的是什么?
通過上述問題,大部分同學應該想到是為了減小撞擊力,還會粗淺地認為,對于同一個物體,撞前速度越小,撞擊力越??;撞擊時間越長,撞擊力越小。
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體驗力,為師生共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打下了基礎。把高科技的情景引入課堂,體現時代性,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論。
第二環節:建立模型
這時候速度、時間、動量、沖量、力等幾個物理量在學生的頭腦中還需要整合,從感性認識進一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師生共同建立物理模型,這個模型為水平面上的物體,在合力F的作用下,經過一段時間t,動量由v0變為vt。引導同學們根據所學到的牛頓運動定律的知識,去整理這幾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探索動量變化跟所受合力的沖量之間的關系。這與新課程標準中提倡的鼓勵學生體驗自然規律發現的過程,從而建立對自然科學的認識和掌握研究科學的方法是一致的。
在這個模型的基礎上,通過推導,大部分同學會得到一個表達式:
Ft=vt-v0 或 Ft=△P
這時不要急于歸納它的物理意義,而是給出學生想像和討論的時間,讓同學們試著解釋它,剛開始可能得到一些不完整的結論,比如“沖量等于動量之差”或“沖量等于動量相減”,或“沖量引起動量發生變化”。隨著討論的深入,引導同學們回憶動量的變化這個概念。在求同存異的過程中,探究出合沖量和動量變化量的關系,比如數量關系,因果關系會逐漸清晰,但方向關系還沒有特別明朗化。在同學們基本理解的基礎上,老師總結并板書動量定理的內容。在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的學習中,通過原有知識的激活,然后再通過順應過程重建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結構之間的聯系,使認知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進入另一個更高的發展平衡狀態,這一點符合學生的學習建構理論。
當同學們基本能運用動量定理初步解決恒力的問題時,可引伸到動量定理也適用于隨時間變化的力,比如打擊力或撞擊力,但這個力F應取作用時間內的平均力。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便于他們自覺的運用所學知識來處理問題。
第三環節:定性應用
為了培養學生在物理學中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的研究方法。鼓勵學生將學習到的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生產技術聯系起來。首先圍繞定理Ft=△P分情況進行討論。
首先設置一個問題:如果把雞蛋從一米高的地方釋放,摔到水泥地上,碎了,采取什么措施可保證雞蛋不摔碎?讓同學們設計多種方案,他們會猜測在地上鋪上沙子,或放一盆水,或海綿等一些彈性好的物質,接著利用有代表性的彈性好的海綿加以驗證,把同學們的設計留成興趣作業。對那些有創造力的設計,給予充分的欣賞和肯定。
減小力的作用。繼續和同學們一塊分析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展示圖片(圖5),引導同學自己找出生產、生活中的更多例子。
為了引導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繼續通過播放錄像創設了下列的物理情景:鐵錘釘釘子,沖床沖壓鋼板并提出問題。讓同學們繼續歸納出共性規律:作用時間短,作用力大。引導學生自己找出生產、生活中的更多例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知識遷移的能力。
通過運用對比的方法,對上述兩類問題深入分析,使學生對動量定理加深了理解。實現了“學中做”和“做中學”的結合。促使學生從理性認識再到感性認識,符合認識論。
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再次舉出第一節的例題,給出這個例題有三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是在上一節分析碰撞過程中動量變化量的基礎上,這節課給出撞擊的時間,同學們可以應用動量定理來計算撞擊力的大小。
在師生共同分析的過程中,第二個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探索出了怎樣應用動量定理解題的關鍵步驟,比如必須首先規定正方向,求動量的變化,再應用動量定理列方程求未知量。
第三個目的:突破難點,也就是動量定理的矢量性,設計兩個有梯度的問題來降低難度。
例1:質量為0.1g的鋼球,以6/s的速度水平向右運動,碰到一個堅硬的障礙物后被彈回,沿著同一直線以6/s的速度水平向左運動,接觸時間為0.02秒,小球受到的彈力的平均值有多大?
問題(1):物體動量變化量是什么方向?
問題(2):聯系你學過的彈力產生的條件,從形變的角度分析彈力的方向,合力沖量的方向應該是什么方向?
通過這樣的比較,同學們將發現:合力沖量的方向與動量變化量的方向相同,使動量定理的矢量性這個難點具體化和逐漸明朗化。
為了進一步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繼續研究第一節中“思考與討論”題。
思考與討論:
例2:一個質量為0.2g的鋼球,以2/s的速度斜射到堅硬的大理石板上,入射的角度為45°,碰撞后被斜著彈出,彈出的角度也是45°,速度仍為2/s。
問題:除了能應用平行四邊形分析撞擊過程中的動量的變化的方向,能否根據動量定理來分析小球動量的變化?
有上節課的基礎,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能夠判斷動量變化的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根據彈力方向的判斷,合沖量的方向也在這個方向上。為了使問題形象化,準備了一個小動畫,以顯示撞擊的過程中小球的形變,以明確小球受到的彈力的方向,進而顯示合沖量的方向。以此深入地體會動量定理的表達式是一個矢量式。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避免了老師的“一言堂”,做到了“老師搭臺,學生唱戲”,在課堂上增強了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氛圍。
神州5號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是中國航天技術的又一個里程碑。通過錄像和圖片,讓同學們圍繞動量定理,來分析神舟五號如何采取一系列措施實現軟著陸的。當同學們發現自己能夠用新知識解決如此驚天動地的偉大創舉時,必然熱血沸騰,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培養他們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至此,這一節課的學習基本結束,老師根據板書小結本節課的重點-動量定理的內容,留作業:
1.P123.3,4。
2.科技小論文:圍繞2003年4月7日世界衛生日的主題“道路安全”觀察在汽車和摩托車等交通工具中,都有什么樣的安全措施,應用你學習的知識,尤其是動量定理加以分析。實現從物理到生活,從理論到實踐。
【學習目標】
高二物理動量教學設計
(1)了解彈性碰撞非彈性碰撞和完全非彈性碰撞,對心碰撞和非對心碰撞.會應用動量、能量的觀點綜合分析、解決一維碰撞問題;(2)了解散射和中子的發現過程,體會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進一步了解動量守恒定律的普適性;(3)加深對動量守恒定律和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能運用這兩個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與生產、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
【自主學習】
一、彈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
1、彈性碰撞過程中機械能______的碰撞。2、非彈性碰撞過程中機械能______的碰撞。3、在光滑水平面上,質量為m 1的小球以速度v1與質量為m2的靜止小球發生彈性正碰,根據動量守恒和機械能守恒:m1v1=_________,(m1v12)/2=_________.碰后兩個小球的速度分別為:v1=________v2=________。(1)若m1m2,v1和v2都是正值,表示v1和v2都與v1方向______。(若m1》m2,v1=v1,v2=2v1,表示m1的速度不變,m2以2v1的速度被撞出去)(2)若m1
二、對心碰撞和非對心碰撞
1、對心碰撞前后,物體的運動方向____________,也叫正碰。2、非對心碰撞前后,物體的運動方向____________,也叫斜碰。高中階段只研究正碰的情況。
三、散射
1、微觀粒子碰撞時,微觀粒子相互接近時并不發生__________。2、由于粒子與物質微粒發生對心碰撞的概率______所以______粒子碰撞后飛向四面八方。
【典型例題】
半徑相等的小球甲和乙,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線相向運動,若甲球的質量大于乙球的質量,碰撞前兩球的動能相等,則碰撞后兩球的運動狀態可能是 ( )
A.甲球的速度為零,而乙球的速度不為零
B.乙球的速度為零,而甲球的速度不為零
C.兩球的速度均不為零
D.兩球的速度方向均與原方向相反,兩球的動能仍相等
【問題思考】
1、比較正碰與完全彈性碰撞的區別。
2、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兩個小球發生碰撞,應滿足哪些條件?
【針對訓練】
1、質量相等的A、B兩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 A球的動量為7 kgm/s, B球的動量為 5 kgm/s, 當A球追上B球發生碰撞后, A、B兩球的動量不可能為( )
A. pA=6 kgm/s pB=6 kgm/s? B. pA=3 kgm/s pB=9 kgm/s?
C. pA=-2 kgm/s pB=14 kgm/s D. pA=-4 kgm/s pB=17 kgm/s?
2.一質量為M的平板車以速度v在光滑水平面上滑行,質量為m的爛泥團從離車h高處自由下落,恰好落到車面上,則小車的速度大小是( )
A.仍是v B. C. D.
3、如圖所示,A、B兩物體的質量比mA∶mB=3∶2,它們原來靜止在平板車C上,A、B間有一根被壓縮了的彈簧,A、B與平板車上表面間動摩擦因數相同,地面光滑.當彈簧突然釋放后,則有( )?
A.A、B系統動量守恒 B.A、B、C系統動量守恒?
C.小車向左運動? D.小車向右運動
4、如圖,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三個完全相同的小球排成一條直線。2、3小球靜止,并靠攏在一起,1球以速度v0射向它們,設碰撞中不損失機械能,則碰后三個小球的速度可能值是 ( )
A.v1=v2=v3=v0/3 B. v1=0,v2=v3=v0/2
C. v1=v0/2,v2=v3=0 D. v1=v2=0,v3=v0
5、質量相同的A、B兩木塊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當A木塊落至某一位置時被水平飛來的子彈很快的擊中(設子彈未穿出),則A、B兩木塊在空中的運動時間ta、tb的關系是( )
A. ta=tb B. tatb C. ta
6、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依次有質量為M,2M10M的10個球,排成一條線,彼此間有一定的距離,開始時,后面的九個小球是靜止的,第一個小球以初速度v0向著第二個球碰去,結果它們先后全部粘合在一起向前運動,由于連續地碰撞,系統損失的機械能為多少?
7、質量為m1=1000g的鳥在空中水平飛行,離地高h=20m,速度v1=6m/s,突然被一顆質量為m2=20g、沿水平方向以速度v2=300m/s同向飛行的子彈擊中,假定子彈留在鳥體內,鳥立即死去,取g=10m/s2,問:
(1)鳥被擊中后,經多少時間落地;
(2)鳥落地處離被擊中處的水平距離是多少?
【典型例題答案】A、C
【總結】2013年物理網為小編在此為您收集了此文章高二物理教案:動量,今后還會發布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祝您在物理網學習愉快!
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引導→探究”模式進行教學。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在教師合理、有效的引導下進行高效率學習,以充分體現探究的過程和實現對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過程。為此本人在下面的三方面進行了嘗試。
1.變演示實驗為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堂演示實驗一般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僅僅是旁觀者,沒有直接參與,不利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教材上“雞蛋落地不破”為課堂演示實驗,本人在教學中將其改為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在課前設計各種不同的方法舉行“雞蛋落地不破,看誰舉得高”設計比賽,在課堂上演示。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動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激發。
2.設計探索性實驗,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中在講完“動量定理”時,讓學生動手做這樣一個小實驗,如:課本上提到的“緩沖裝置的模擬”,以加深對動量定理的理解。本人在教學過程的一開始就讓同學兩人一組做實驗:“在課桌邊上放一張紙,再在紙上放一塊橡皮(或鋼筆套),請同學做一個實驗,把紙從橡皮(或鋼筆套)下拉出,但不能把橡皮(或鋼筆套)拉落下。邊做邊思考,怎樣做才能完成這個實驗,談一談自己的感受。”通過實踐,充分體驗紙對橡皮(或鋼筆套)摩擦力的作用時間對其運動狀態改變的影響。
3.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感受和體驗動量定理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要求。
二、課前準備
課前布置思考題:一個質量為60g的雞蛋,從3m高處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著地后完整無損。請你設計一種可行的方案,并能演示。其理論依據是什么?能否根據你所學過的知識加以論證呢?
三、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和表達式,知道動量定理適用于變力;
會用動量定理解釋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思想教育: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
?。?)能力培養: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
四、重點與難點
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動量、沖量的方向問題,是使用動量定理的難點。
五、教具
雞蛋,沙,橡膠錘,鐵錘,細線,橡皮筋,小鐵球,鐵架臺,寬約2cm,長約20cm的紙條,橡皮一塊和投影片等。
六、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撛O問題情境,引入新課題。
以10m/s的速度運動的球,能不能用頭去頂?(足球,就能去頂;鉛球,則不能。)
質量為20g的小物體運動過來,能不能用手去接?
(速度小,就能去接。速度大,如子彈,就不能。)
動量決定于物體質量m與速度v的乘積。
板書:p=mv
有人說動量大的不能接,動量小的能接。還有人說如果是質量不太大,速度又不太快的物體就敢接了。那么如果是50g的雞蛋以5m/s的進度向你飛來,你敢接嗎?
(頭接雞蛋時要用力,作用力大時,頭對雞蛋有作用沖量作用,雞蛋會破的。)
板書:i=ft
對于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我們今天的學習,討論沖量與動量的關系,進一步探索其答案。
?。ǘ┳鲋袑W探究物理規律。
師:請同學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投影片1】
一個質量為60g的雞蛋,從3m高處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著地后完整無損。請你設計一種可行的方案。理論依據是什么?能否根據你所學過的知識加以論證呢?
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引導→探究”模式進行教學。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在教師合理、有效的引導下進行高效率學習,以充分體現探究的過程和實現對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過程。為此本人在下面的三方面進行了嘗試。
1.變演示實驗為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堂演示實驗一般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僅僅是旁觀者,沒有直接參與,不利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教材上“雞蛋落地不破”為課堂演示實驗,本人在教學中將其改為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在課前設計各種不同的方法舉行“雞蛋落地不破,看誰舉得高”設計比賽,在課堂上演示。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動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激發。
2.設計探索性實驗,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中在講完“動量定理”時,讓學生動手做這樣一個小實驗,如:課本上提到的“緩沖裝置的模擬”,以加深對動量定理的理解。本人在教學過程的一開始就讓同學兩人一組做實驗:“在課桌邊上放一張紙,再在紙上放一塊橡皮(或鋼筆套),請同學做一個實驗,把紙從橡皮(或鋼筆套)下拉出,但不能把橡皮(或鋼筆套)拉落下。邊做邊思考,怎樣做才能完成這個實驗,談一談自己的感受。”通過實踐,充分體驗紙對橡皮(或鋼筆套)摩擦力的作用時間對其運動狀態改變的影響。
3.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感受和體驗動量定理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要求。
二、課前準備
課前布置思考題:一個質量為60g的雞蛋,從3高處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著地后完整無損。請你設計一種可行的方案,并能演示。其理論依據是什么?能否根據你所學過的知識加以論證呢?
三、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和表達式,知道動量定理適用于變力;
會用動量定理解釋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2)思想教育: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
?。?)能力培養: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
四、重點與難點
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動量、沖量的方向問題,是使用動量定理的難點。
五、教具
雞蛋,沙,橡膠錘,鐵錘,細線,橡皮筋,小鐵球,鐵架臺,寬約2c,長約20c的紙條,橡皮一塊和投影片等。
六、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撛O問題情境,引入新課題。
以10/s的速度運動的球,能不能用頭去頂?(足球,就能去頂;鉛球,則不能。)
質量為20g的小物體運動過來,能不能用手去接?
(速度小,就能去接。速度大,如子彈,就不能。)
動量決定于物體質量與速度v的乘積。
板書:P=v
有人說動量大的不能接,動量小的能接。還有人說如果是質量不太大,速度又不太快的.物體就敢接了。那么如果是50g的雞蛋以5/s的進度向你飛來,你敢接嗎?
(頭接雞蛋時要用力,作用力大時,頭對雞蛋有作用沖量作用,雞蛋會破的。)
板書:I=Ft
對于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我們今天的學習,討論沖量與動量的關系,進一步探索其答案。
(二)做中學探究物理規律。
師:請同學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投影片1】
一個質量為60g的雞蛋,從3高處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著地后完整無損。請你設計一種可行的方案。理論依據是什么?能否根據你所學過的知識加以論證呢?
學生討論并提出多種方案:①在地上放一層海綿;②用海綿把雞蛋包住;③做一個降落傘帶著雞蛋往下放;④在地上放一盆水(或沙)。
師:我們請提出方案四的同學上講臺把實驗做給同學們看一看。
?。▽W生上講臺站在凳上做這個實驗)
【演示實驗】讓雞蛋從高3處自由下落到沙地上。
師:能不能講一講你這樣做的理由?
生:減少地面對雞蛋的作用力。
師:能不能從理論上加以論證呢?
由學生自己推導,老師總結。
板書:設一個質量為的物體,初速度為v,在恒力F作用下在時間t內速度變化到v'。
由于物體作勻加速運動,則有a=(v'-v)/t
再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F=a,可得
Ft=at=v'-v
F=(v'-v)/t
由上式可知在從相同高度落下的情況下,(v'-v)是一個定值,要使F減少,只有增加力的作用時間。所以上述方案中都是為了增加作用時間t。
師:大家回過來討論表達式Ft=v'-v。
式子左側是物體受到所推外力合力的沖量,用I表示。
v'和v是沖量作用前、作用后的動量。分別用P和P'表示。
P'-P是物體動量的改變,又叫動量的增量。
等式的物理意義是:物體動量的改變,等于物體所受外力沖量的總和。這就是動量定理。用公式表示:
板書:I=P'-P
即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沖量等于物體動量的變化,這個結論叫做動量定理。
Ft=P'-P或Ft=v'-v
說明:
?。?)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其運算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若各量的方向在同一直線上,則應首先規定正方向,將矢量運算簡化為代數運算。
?。?)在動量定理的上述推導中,我們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a和運動學公式vt=v0+at,即在設定力是恒定情況下推導出來的。實際上,物體所受的力通常不是恒定的。例如在乒乓球與拍碰撞過程中,用球棒打擊壘球,用鐵錘釘釘子等,乒乓球、壘球和釘子所受的力就不是恒定的。但可以證明,動量定理不但適用于恒力,也適用于隨時間而變化的變力。對于變力的情況,動量定理中的F應理解為變力在作用時間內的平均值。
【投影片2】
例:一個質量為0.18g的壘球,以2/s的水平速度飛向球棒,被球棒打擊后,反向水平飛回,速度的大小為45/s,設球棒與壘球的作用時間為0.01s。球棒對壘球的平均作用力有多大?
【投影片3】
應用步驟:
?、傧冗x定正方向。
②對物體(一般為單個物體)進行過程分析和受力分析,弄清各力在各過程中的沖量,求出合沖量,且注意各量的正負。
③對物體進行狀態分析,寫出初、末狀態的動量,并求出研究過程中的動量的變化量。
?、軕脛恿慷ɡ砹惺角蠼?。
師:學習了動量定理后,對上面同學的實驗方案就能理解,并希望能自覺地運用。下面請每一個同學自己親自來感受一下動量定理的應用。
【投影片4】
【小實驗】在課桌邊上放一張紙,再在紙上放一塊橡皮,請同學做一個實驗,把紙從橡皮下抽出,但不能把橡皮拉落下。邊做邊思考,怎樣做才能完成這個實驗,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請一個實驗失敗的同學講做不成功的感受,再請一個實驗成功的同學到講臺上做給全班同學看。)
?。ㄈW中做揭示生活現象。
師:請同學們舉例動量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例如:①跳遠時跳落在沙坑里;
?、谠诎徇\易碎物品時,在箱子里放一些碎紙、泡沫等;
③輪船碼頭上裝有橡皮輪胎;
?、艽蚧@球接球時有緩沖動作;
?、荼臉O;
⑥雜技節目:胸口碎大石;
?、哚斸斪佑描F錘,而不用橡皮錘;
師:懂得動量定理的原理在生活中也應該注意其有害性。
(四)課堂,總結。
?。裕?/p>
(五)布置作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