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1
這是雨霖鈴柳永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體味本詞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
2.能夠背誦其中的句子。
教學重點:
體味本詞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
1.體味意境
2.賞析名句。
教學設想:
充分貫穿誘思探究法思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思維為主攻。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遵循兩個貫穿要素和三個層次要素。通過閱讀想象完成教學重點,通過點撥討論完成教學難點。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工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渲染氣氛創設情境激發情意
一、課前播放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渲染氣氛。
二、導入
1.展示圖片
2.師生活動:
師:這些圖片展現的是什么場面?
生:送別的場面。
師:是的,在現實生活中,別離是一件常事,在詩詞中更是一種歷寫不衰的主題。請你說出寫送別的名句。
生:說名句。
師:展示名句。送別人與被送人之間是什么關系?
生:朋友。
師:請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間.情人間離別的情景。
生:表述。
師:今天我們來欣賞柳永描寫的情人離別情景——《雨霖鈴》。
三、展示目標:(略)
認真觀察整體感知初步研讀
四、展示全詞
1.觀察該詞,回答以下問題:
⑴從段落上看,本詞是( )(答案:雙調)
⑵從字數上看,本詞是( )(答案:長調)
五、簡介作者
1.學生說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簡介
六、了解寫作背景
1.讓學生從書中找
2.教師補充
七、研讀本詞
1.學生看書
2.做練習:選出對詞中部分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 )
A.驟雨:急雨。歇:停。
B.都門:京城門外。帳飲:“帳”通“暢”,痛快地喝。
C.無緒:沒有心思。風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經年:一年。
(答案:B)
3.配樂范讀
積極探索活躍思維深入研讀
4.本詞描繪了哪幾幅畫面?請概括(學生答)這兩幅畫面都是實景嗎?
5.教師引導學生從畫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聯想體味意境。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體味意境,下面我們轉換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導演,你們是演員,我要選五名演員演一部巨作,希望你們抓住機會,積極表現。考題是進入柳永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盡情感受。二、不要打擾主人公。三、要積極回答我的問題。)問題:①你現在進入了一個什么樣的環境:什么季節?什么時間?什么地點?②請描述一下周圍的環境。③主人公在干什么?他的情態怎樣?④第一幅畫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這時的情態怎樣?⑤第二幅畫面是作者想象的,你們要想方設法進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試結束,到底誰能被選上呢?請注意收聽明天的新聞播報。請回到現實中來。)
6.分別找出描寫景物和情感的詞句。
7.第一幅畫面無論寫景還是寫情,都是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8.體味意境美的方法(點撥:1.抓畫面;2.抓情感。)
9.歸納表現手法:1.情景交融;2.虛實結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1.名句賞析: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點撥:1.分析意像;2.聯系環境。)
12.體味婉約風格(點撥:1.從題材上看;2.從情感上看;3.從基調上看。)
運用遷移及時反饋促進同化
13.做練習:對《雨霖鈴》意境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時間.地點.環境。
B.“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是虛實結合,刻畫了人物的語言和動作。
C.“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意思是說傷離惜別自古都這樣,更何況在這冷落凄涼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臨岸,詞人酒醒,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答案:B)
14.檢查背誦
15.教師小結: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體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其中體味意境也是教學難點,因而掌握體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畫面,二要抓情感。賞析名句也是教學難點,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聯系情景。但愿這些方法對你們以后鑒賞詩詞有所幫助。
八、布置作業:請運用今天學習的賞析意境的方法欣賞下面這首詞。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九、繼續播放《梁祝》,在優美的樂曲聲中結束。
【學習目標】
1、分析意象,理解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學習虛實結合的手法。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意象,理解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學習虛實結合的手法。
【考情分析】
1、考綱要求: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2、考試題型:五選二的選擇題、主觀題
3、分值:11分
【課前學習案】
1、作者回顧:
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且是長調(慢詞)的倡導者,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柳永是的代表詞人。柳詞在宋元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飲處,”。有詞集《》。
2、基礎知識
(1)字音。
雨霖鈴( )驟雨( )凝噎( )嗚咽( )
暮靄( )和藹( )今宵( )云霄( )
(2)解釋下列詞語。
凄切:
無緒:
經年:
風情:
【課上學習案】
1、預習檢查:
小組交流完成的所有內容,并用紅筆在學案上進行補充。
(小組交流1分鐘,展示1分鐘)
2、知識講解:
(1)整體感知全詩
①一讀詩歌,注意字音和停頓。(讀詩歌1分鐘)
②二讀詩歌,理解詩歌大意。(聽錄音1分鐘,讀詩歌和理解詩意3分鐘,展示3分鐘)
③三讀詩歌,概括詞的上下片內容。(讀詩1分鐘,獨立完成1分鐘,展示1分鐘)
(2)品讀探究
①詞的上片分別描寫了哪些景物和場景?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獨立完成3分鐘,小組探討4分鐘,展示結果5分鐘)
②結合虛實的定義,說說上片哪些詩句運用了實寫,哪些詩句虛寫?有何作用?
(獨立完成2分鐘,小組探討2分鐘,展示結果3分鐘)
3、知識應用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的題目。(3分鐘)
瑯琊溪【宋】歐陽修
空山雪消溪水漲,游客渡溪橫古槎。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注】此詩作于被貶滁州期間。槎,簡易木橋。
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對詩中三、四句進行賞析。
4、知識拓展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題目。(4分鐘)
少年游
柳 永
參差煙樹霸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①。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②。
【注】 ①蘅皋:長滿杜蘅(香草名)的水邊陸地。②蘭橈(ráo):指劃船的槳,這里代指船。
結合本詞內容具體賞析“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三句。
5、課堂小結(1分鐘)
(1)梳理知識體系:
詩歌表達技巧:①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樂景寫哀情等)
②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象征、烘托、比興、虛實結合
(2)重點、難點回顧
1、分析意象,理解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學習虛實結合的手法。
(3)方法歸納
高考詩歌鑒賞表達技巧的答題方法:
①設題方式:
A、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B、分析這首詩的表達技巧(或藝術手法、表現手法)。
C、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D、詩(詞)的中間兩聯(上片或下片)寫景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簡要分析。
②答題思路:
第一步:點手法(準確指出詩句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釋運用(結合具體詩句,闡釋詩句是如何運用這種手法的。)
第三步:評作用(具有什么樣的作用,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6、達標測驗
(1)下列字音、字形全正確的一項是( )
A、驟雨(jù)暮靄(ǎi)和藹可親
B、都門(dū)凝噎(yī)因噎廢食
C、良晨(chén)美景今宵(xiāo)直沖霄漢
D、寒蟬(chán)凄切(qī)捷報頻傳
(2)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起首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離別的時間、地點和環境。
B、“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一句是虛實結合,刻畫出人物的動作,表達出難分難舍的心情。
C、“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的意思是說傷離情別,自古皆然,更何況在這冷落凄涼的秋季。由個別到一般,擴大了這首詞的意義。
D、“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為虛寫,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臨岸,酒醒夢回。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樹梢。不言離別之痛,而痛在其中。
E、“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作者用一“念”字寫出離別時行人消逝在煙霧彌漫的江面上,暮靄低沉,楚地天空遼闊無邊,令人不勝傷感。
(3)名句默寫
(1)對長亭晚。
(2)都門帳飲無緒。
(3)念去去。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體會《雨霖鈴》的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2、能力目標: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體會欣賞景中見情,情景交融,盡情鋪寫的表現手法。
2、難點:詞中所體現的離別情緒。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簡介引入
柳永(約987——約1053年),北宋婉約詞代表。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詞壇上是一個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時代到汴京應試,流連于秦樓楚館,常為歌伎填詞作曲。由于流傳的軼事和詞中所表現的內容,人們都把他看作是一個風流浪子,以致不為時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揚。
最后,他在飽受世態炎涼時,才改名柳永,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有《樂章集》問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較多地同中下層市民接觸,因此他的詞語言比較樸素,接近口語,音律和諧,美妙動聽,他是第一個大量創作慢詞的人,擴充了詞的體制容量,對詞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在表現手法上,他善于鋪敘,盡情描繪,把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在內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華風光,體現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抒發離愁別恨的痛苦,表現婦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淪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因而他的詞曾傳唱一時,甚至“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深受當時市民的歡迎。
二、朗讀并賞析
1、這首詞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寫他要離開汴京(今開封)去各地飄泊時和他的心愛的人難舍難分的離愁別恨。
2、逐句賞析上片(學生朗讀、體會、討論后分組發言,教師糾正)
(1)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凄涼急促地叫著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的時候急雨剛剛停歇對:面對。
分析:起筆用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的手法不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寫出所見所聞所感,而且釀造出足以觸動離愁別恨的氣氛和情調。試想:在樹上寒蟬凄切的叫聲里,在暮色蒼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別時面對長亭,該是多么動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這個時候,陣陣驟雨,剛剛收住了雨腳,好朋友啊,就要走了!這時節,動人的愁思將怎樣地抒發出來呢?
(2)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在京城門外設帳餞別沒有心思喝酒留戀時候(船家卻)催著船兒出發
分析:接著寫“帳飲無緒”,寫“蘭舟催發”,就在汴京城外,送別筵上,依依惜別,心緒不寧的場合里,“驟雨”是“留戀”的短暫時機;而“初歇”是“催發”的緣由;同時,“留戀”表明不得不別,一個“處”字既點明關節,又揭示出比較微妙的心理活動。于是這主觀和客觀之間的矛盾,使“無緒”鋪寫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樣進一步地抒發情懷呢?
(3)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拉著手互相看著飽含淚水的雙眼竟哽噎著(連半句話也)沒有說 ,噎:阻塞。話:動詞,說。
分析:既然欲飲無緒,欲留不能,這時,縱有千言萬語也說不出口,只有淚眼相對,執手告別罷了,滿腹哀傷情,盡在不言中。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現。
以上是實寫離別時難分難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盡千里煙波傍晚,空闊的天地間云氣沉沉煙霧籠罩
千里:極言路途之遠。煙波:水波渺茫,看遠處有如煙霧籠罩。
分析:結句望空凝思,情意綿綿。這里,一個“急”字,緊扣上文的“無緒”,同時領起結句,把近景和遠景連成一片;另一方面,這個“念”字貫注到下闕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帶景,在結構上有結有領。
小結:寫離別時難分難舍的心情。
分析:從抒情的重點和層次上看,上闕扣住“別”字,由出行到“帳飲”,到“催發”,到“執手”,到“遙念”,突出了惜別的深情,離別的痛苦。
板書:上片,離別中悲痛:
餞別景----餞別宴---餞別情----餞別景
寒蟬、長亭、驟雨---帳飲---淚眼、凝噎--煙波、暮靄
3、逐句賞析下片
(5)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叫人)怎能忍受這冷落的清秋時節
傷:動詞,憂愁、憂思,這里作意動,以……為傷。更:復,又。那:何、怎。
堪:承當、忍受。清秋:凄涼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筆緊承上闕的“念”字推展開去,泛論離愁別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進一層,突出當秋而悲。這樣,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為普遍意義提了出來,豐富了主題,同時也呼應上文,點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來渲染,情意更濃。作者馳騁想象,并運用以情帶景的寫法,唱出了傳誦一時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今夜酒醒時(身在)哪里,(也許在)楊柳岸邊(面對那)晨風和殘月
曉:早晨。
分析:從呼應上闕來看,“酒醒”遙接“帳飲”,盡管“帳飲無緒”然而借酒澆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設問,倍增惆悵。從以情帶景來看,頂承“念去去千里煙波”,景色原本暗淡,悲涼的心情隨著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覺孤寂;從意境上看,推想與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時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見岸邊的楊柳隨著曉風在飄拂,一彎殘月,孤零零地掛在梢頭。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楊柳”、“風”“月”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義,“楊柳”就成了送別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時分踏上征程,送別也在這個時刻,因而“曉風殘月”更見依依惜別之情。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弦。
作品鋪寫到這里,似乎已經詞絕意盡,然而作者卻宕開一筆,思緒又轉入新的境
(7)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該是)形同虛設
應:該。良辰:美好的時辰。
(8)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訴說
千種:極言其多。風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進一步推想到離別之后慘不成歡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見時難別亦難”,如此離別,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賞流連,可也等于“虛設”,而千種情,萬種意又能向誰傾訴呢?然后以“此去經年”的孤寂冷寞來收束整首詞,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無窮的哀怨。
小結:寫想象中的別后情景。
板書:下片,離別后悲愁:虛寫離情-----實寫離景--------虛寫離思
傷、那堪---楊柳、曉風、殘月---虛設、與何人說
三、寫作特色:
1、這首詞以冷落的秋景作襯托,精心刻畫難分難舍的惜別場景,進而想象別后的離愁別恨,層層鋪寫,情景相生。作為封建時代的文人,自傷身世,慨嘆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盡管真實,而情調未免凄愴;對現實盡管憂憤,而意志未免消沉,這是受時代局限的反映。
2、上闕重點在記別,下闕重點在懷人,前后呼應,渾然一體。作者善于運用鋪敘手法在前后呼應對照中逐步深入。下闕想象部分與上闕的寫實部分有一定內在聯系。由“寒蟬凄切”想到“酒醒何處”,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暮靄沉沉”想到“曉風殘月”,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表現了雙方深摯的感情。
四、總結:
作者在詞中寫了自己的真情實感,通篇層層鋪敘,寫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細致,讓雙方的內心感情都盡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勝的手法。這是適合多數市民欣賞趣味的,他們一聽就“入耳酸心”,以獲得感情上的充分滿足。
全詞以“離情”為線索來貫穿全篇。以時間而論,先點出“秋天”,后點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遙想到“經年”,不管時間怎樣變化,處處都是只寫“離情”。以空間而論,從送別都門的“長亭”,到暮靄沉沉的“江上”,到“曉風殘月”的遠方,空間轉換,仍然不離寫“別情”,從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暢,主題突出。
五、作業背誦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
2、通過課堂教學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
3、通過反復誦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
4、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5、鑒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
重點與難點:
掌握古典詩歌傳統意象在作品中傳情達意的效果
教學方法:
以學生活動為主,點撥啟發,引導討論,朗讀背誦,檢查落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如果把我國的古代文學比做一個花園的話,那么其中開的最美最大的兩朵就是唐詩和宋詞,前兩單元我們領略了唐詩的美妙,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體味宋詞的別致之美。提到宋詞,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專力寫詞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約派,提到婉約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多年來,它常誦不衰。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簡介:
明確三點:
(1)名字:柳永、柳三變、柳七、柳屯田。
(2)特點:精通音律,擅長詞曲,創制慢詞,貼近市民,“變一代詞風”。
(3)影響:“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背景介紹 :
這首詞的基調格外低沉。作者當時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跟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更覺得痛苦萬分。這首詞就集中地反映了他這種復雜的心情。
詞牌由來:
“雨霖鈴”原為唐教坊曲名。相傳唐玄宗因安史之亂入蜀,路上發生兵變,楊貴妃死。當時陰雨連日,棧道中聞鈴聲,無比凄切,作《雨霖鈴》曲以寄托離恨。宋代人依舊聲填詞,遂為詞牌。
三、整體感知:
(一)自瀆詩歌,感知內容,回答問題
1.這一首詞的基調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涼、傷感、悲涼、憂傷、痛苦
2.這一首詞寫的是什么內容?————離別
3.這一首詞按什么順序來寫的?————時間順序
4.那么離別可以分為幾個階段?————離別前、離別時、離別后
離別之前: 勾勒環境
離別之時: 描寫情態
離別之后: 刻畫心理
(二)生讀,其他同學點評,老師指導閱讀
寒蟬凄切---要拖音(“切”字為韻腳,韻腳一般要讀的鮮明,尾音讀長更能讀出詞的凄切感情)
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讀出哽咽之聲,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 “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三)學生再嘗試閱讀,老師示范
四、重點分析(邊朗讀邊進行)
第1句:寫景。通過寒蟬凄切痛楚的叫聲、令人傷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驟雨初歇后的蕭條冷落的景物,映襯出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點明時間、地點、天氣。
第2句:寫人。京城門外,情人臨時搭起帳篷,設宴餞行,然而離人心情不好,食之無味。正當二人難分難舍之時,船公卻催促登船。兩個轉折句,足見其留戀之情深。不管是寫景,還是寫人,都是為了勾勒出離別前的環境:凄清、蕭瑟(板書:凄清、蕭瑟)
第3句:寫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寫出了二人分手時的情況,刻畫出“別亦難”時的悲痛心情。“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與蘇軾的《江城子》中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提問),簡直使人柔腸寸斷,悲痛欲絕,“語雖不奇,而意致綿密”。
第4句:過渡。一個“念”字,說明下面所寫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虛寫。雖無語凝噎,但思緒萬千: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
【提問】此處的景物描寫應如何掌握?是否給人以寬廣雄偉的氣勢之感?
【解說】不是。結合寫作背景,不難看出此處是借此景襯托離愁的無邊無際、離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見之無期;也反襯離人孤舟行駛的飄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離人在離別時雖無無語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綿綿之態,自然引出了下文對別后漂泊孤寂的聯想,承上啟下。(板書:留戀、難舍)
第5句:點題。用 “傷別離”點題(板書),并用對比手法,襯托出自己的離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贈,暗“留”之意楊“柳”—“留”的諧音 離人:見柳思人,離愁又生。 眼前景 曉 風 —“涼”(特點),襯別后心情之凄涼。別后情 (明) (暗) “殘”月— 不團圓,透出凄涼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兩個讓步假設句,把離別之情推向高潮。縱有“良晨美景”,誰與共歡?縱有“千種風情”,誰與共話?設想細膩,語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難。多么傷感!多么苦澀!(板書:傷感、苦澀)
五、小結歸納:
離愁別緒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傳統題材。顯然,這一首詞膾炙人口不是以題材取勝,而在于它能夠“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把“自古傷別離”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結合,把“千種風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結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六、課外作業:
1、揮自己的想象,把這首詞改編成其他文學形式。
2、寫一段真情實感,情真意切的離別文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