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9
這是認識米優質課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懂得測量物體的長度要用尺子,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能力目標:使學生學會用厘米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度目標: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2、以發展為本,營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諧的課堂氛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團結合作的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學習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掌握用厘米做單位的測量方法。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尺、長方形紙條、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師:新學期到了,在螞蟻王國里有一所螞蟻學堂,它馬上要開學了???這就是螞蟻學堂,漂亮嗎?小螞蟻們每天上學都要經過一座小橋。一天,一陣狂風吹過,把小橋的一個扶手給刮斷了!這可怎么辦好呀?小螞蟻們決定重新再做一個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長呢?
小朋友,你們能幫小螞蟻們解決這個問題嗎?怎樣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長呢?
生:用尺子量。
師:用尺子量,這確實是個好辦法,那你們有尺子嗎?
生:有!
設計意圖:利用《螞蟻王國》的故事引入,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通過讓學生幫小螞蟻解決問題這一情節吸引學生對新知產生學習的欲望。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一)觀察尺
1、讓學生觀察尺子,仔細瞧瞧,你發現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發現與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機引導學生認識尺子上有數字、刻度線、“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點的意思。
3、當學生說到尺子上有“cm”時,介紹“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來認識厘米。(板書:認識厘米)
(二)感知1厘米
1、師:那你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嗎?我們來聽聽小螞蟻的介紹。(課件介紹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嗎?(學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臺說一說、指一指:1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
生回答:從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學生邊說邊指)
4、你發現1厘米其實就是什么?(一大格)
5、除了從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們還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嗎?
生1:從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
生2:從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
6、比一比,請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舉出來看一看,1厘米長嗎?閉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長。
師:1厘米很短,所以我們一般用厘米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
7、找一找,生活當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生舉例、課件展示:圖釘、牙齒、小正方體、小紐扣……)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觀察尺子、認識1厘米,形成表象。學生能從尺子上找到1厘米,并體會方法的多樣性;從周圍物體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體驗了l厘米的具體長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
(三)感知幾厘米
1、師:剛才我們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長,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嗎?(學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2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
生:2厘米是從0刻度到2刻度。
師:有不同想法的嗎?
生:從1刻度到3刻度之間也是2厘米。
……
師:你們怎么能找到這么多2厘米的.?你們有什么法寶嗎?
生:2厘米其實就是2大格。
3、2厘米有這么長,不用直尺,你能來估計一下5厘米有多長嗎?指名估計比劃,小朋友自己估計一下呢?
4、那5厘米到底有多長呢?還是請我們的好朋友——尺子來幫忙,請小朋友在尺上比劃一下,同桌互相說一說:5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
指名回答:5厘米從哪兒到哪兒,有不同的嗎?
不管從哪兒到哪兒,5厘米就是幾大格?
5、你還想知道幾厘米的長度,指名說一說。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計一下,再拿著尺比劃給同桌看一看。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利用知識的遷移,學生在認識認識1厘米的基礎上大膽猜想、探索幾厘米的長度,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量一量
1、猜一猜紙條有多長。(學生猜一猜、估一估)
2、課件展示量紙條的方法,學生細心學習。
3、學生自己動手嘗試量紙條。
4、集體交流用尺子量紙條的方法。
(紙條的左端對齊0刻度線,把尺子與紙條放平,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5、唱一唱。
《測量小兒歌》
小朋友要牢記,
物體要放平。
用尺子兩物體,
左端要和0對齊,
右端指向刻度幾,
物體就是幾厘米。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通過猜想、自學用尺子測量的方法再嘗試測量,歸納測量的方法這一系列活動,學生自主學習獲得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力。這個環節還設計了唱一唱活動,既鞏固了測量的方法又活躍課堂氣氛,調節學生的情緒。
三、實踐應用,練習鞏固
師:同學們,既然我們已經學會測量物體的長度了,那現在是時候幫小螞蟻的忙,測量一下小橋扶手的長度了。
1、量一量扶手的長度。
(1)學生動手量一量。
(2)指名上臺展示測量的方法。
2、闖關游戲。
師:小螞蟻非常感謝大家的幫忙,它們帶來了一份大大的禮物,準備要送給大家,可是需要同學們闖過三關才能獲得禮物哦!有信心嗎?
(1)第一關:眼明手快。(填一填)
(2)第二關:火眼金睛(判斷測量的方法對嗎?為什么?)
第三關:心靈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
這里長方形的寬是接近4厘米,引導學生像這樣接近4厘米的可以說它是大約4厘米。
設計意圖:學生經歷了二十多分鐘的學習已經開始出現疲倦,此時設計闖三關獲獎品的游戲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通過游戲鞏固新知,一舉兩得。
四、回顧全課,總結延伸
同學們,通過本堂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設計意圖:學生說收獲,是更好的對知識進行梳理。這樣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同時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對下一節課《認識米》作知識性的鋪墊和延伸。
1. 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 使學生知道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3. 通過實際的測量活動,初步學會用米尺測量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初步建立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以米為長度單位測量較長的物體的實際長度。
課件、米尺。
師:上一節課我們認識了“厘米”,知道了測量較短的物體用“厘米”作單位,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長度測量的知識。
師:同學們,測量比較短的物體,一般我們用“厘米”作單位。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我們該怎么辦呢?這就需要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個新的測量工具——米尺(出示米尺)。在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距離時,通常用“米”作單位,“米”也是國際上通用的一個長度單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現在請同學們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長。
學生可能有多種回答,如:學生邊用兩手比畫邊說,學生邊比畫自己的身高邊說,學生說出課桌的長是1米等,老師要給予鼓勵。
師:同學們說得都挺好。其實,你們的手臂伸開看看伸到什么程度就是1米?用尺子量一量。學生用米尺進行測量,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同學。
組織學生交流,演示自己伸開手臂比畫1米長。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1米有多少個1厘米,說一說你是怎樣知道的。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再交流。學生可能回答:
生1:一個格一個格數,1米是100厘米。
生2:從1到10之間有10個小格,是10厘米,10厘米10厘米地數。
師: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測量,教室里的黑板長大約是多少米?
小組同學分工合作,測量黑板的長。教師巡視,了解不同做法,指導個別有困難的學生。
組織學生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重點說清測量的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米尺認識“1米”的實際長度,既直觀又簡便。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經歷“米”和“厘米”之間關系的探索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師: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知道了課桌的長大約是1米。并且知道了測量較短的物體用“厘米”作單位,測量較長的物體用“米”作單位,要記住1米=100厘米。還學會了量出物體的長度,注意測量時要從0刻度對齊。
認 識 米
1米=100厘米
測量較長的物體:米
m
A類
判斷下列各題是否正確,正確的在(
)里畫“√”,錯誤的“?”。
(1)一顆圖釘約長1米。(
)
(2)課桌的高是70厘米。(
)
(3)小紅的身高是1米45厘米。(
)
(4)學校的環形跑道長400厘米。(
)
(考查知識點:“厘米”和“米”的認識;能力要求:結合生活實際正確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B類
在括號里填上“米”或“厘米”。
(考查知識點:“厘米”和“米”的認識;能力要求:結合生活實際正確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課堂作業新設計
A類1)? (2) √ (3) √ (4)?
B類:米 米 米 厘米
教材習題
第65頁“想想做做”
1. 測量教室的長,測量操場的長度等可以用米作單位。(答案不唯一)
2. 教室的門大約高2米。
3. 長估計10米,實際11米;寬估計5米,實際6米。(答案不唯一)
4. (1)23厘米(答案不唯一) (2)23厘米。
發現一庹的長度大約等于人的身高。
5. 25+5=30(米)
6. 小明需要走85米,小紅需要走64+30=94(米),所以小明走的路近。
本節課是學生在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后,又要認識的一個新的長度單位---米”。這節課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為他們對于一米到底有多長心里完全沒有數。所以,我為學生設計了一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建立1米的概念。
(1)讓學生用厘米去量黑板的長度,讓學生說說有什麼感覺。接著老師出示一把米尺,問用這把尺量感覺怎么樣?再告訴學生這就是1米,并讓學生學著老師的樣子張開兩臂比劃著1米大約的長度,親自體驗一米的長度。
(2)小組合作,用米尺量出1米長線。每個學生都拉一拉線的長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長度大約是多少,再張開兩臂比一比。讓學生然后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概是1米。
(3)在用米尺量的過程中體會米與厘米的關系,再通過比較1厘米和1米的長度,進一步的使學生認識到,用米做單位是量比較長的物體。
(4)在地上畫出3米、5米的長度,讓學生親自走一走,體會幾米長的長度。
存在不足。
1、米尺、1米長的線應該多準備幾份,這樣學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長度,也加深了學生對米的認識。
2、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會不自覺的或偷偷的玩,不能做到認真聽講。對于這種情況,我覺得在今后的工作中,還應加強理論學習,學習一些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讓學具在課堂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活動目標:
1、使幼兒認識米的外形特征,并能用較連貫的語言描述。
2、讓幼兒知道米和人們生活的關系。
3、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裝有米的無毒不透明塑料瓶每組1個;每組1張16開或8開紙。
活動組織:
1、讓幼兒搖動桌上的瓶子,以引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教師用語參考:“小朋友,你們輪流搖桌子上的瓶子,聽聽有沒有聲音,猜猜里面是什么。一個搖過了要給另一個,不要爭。”
2、引發幼兒猜想瓶中的東西是什么。
教師用語參考:“剛才每個小朋友都搖過了,那你們猜猜瓶子里是什么呢?”
3、引導幼觀察米,說出米的特征。
教師用語參考:“剛才有的小朋友說瓶子里是米,好,現在我們把瓶子蓋開開,把瓶子里的東西倒在紙上,可以用手摸摸,看看是什么東西,它是什么顏色的,什么樣子的。小朋友可以一邊看一邊講給旁邊的小朋友聽。”“誰愿意告訴大家米是什么顏色的,是什么樣子的?”“好,剛才許多小朋友都說了,米是白色的,小小的,一粒粒的,有的長,有點圓,捏在手里硬硬的像個睡著的小娃娃。”
4、引導幼兒說出米的好處。
教師用語參考:“小朋友知道米有什么用嗎?”“對了,米可以做成飯,可以讓小朋友吃飽,長身體,米是糧食。”“好,大家把米撿到瓶子里去,我們一起把它送到廚房的阿姨把它們做成飯。要小心點,千萬別弄到地上,這是農民叔叔辛辛苦苦種出來的,一會吃飯時也要小心,不要灑到地上,要愛惜糧食。”
教學反思:
從執教的情況來看,我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組織語言還有待加強,如何讓孩子對你的提問或是小結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