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7
這是青玉案元夕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感悟詞人情感。討論詞作主旨
2、掌握博喻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二、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情感體驗法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原文: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碧云冉冉蘅(héng)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注釋:
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時步態輕盈。
橫塘:在蘇州南十時許。
芳塵:指美人的行蹤。
錦瑟華年:比喻美好的青春時期。
蘅皋:長著香草的沼澤中的高地。蘅即杜蘅,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瑣窗:雕刻或彩繪有連環形花紋的窗子。
彩筆:比喻詞藻富麗的文筆。事見南朝江淹故事。
冉冉:流動的樣子。
梅子黃時雨:四五月梅子黃熟,基間常陰雨連綿,俗稱“黃梅雨”或“梅雨。”
教學過程:
一:讀
自讀、齊讀、
二、寫
結合注解,加以聯想,改些成一篇散文。(可文學味的詞句優美的,用“你”稱呼,也可生活味濃點的帶點現代語言的,用“美眉”“美女”稱呼)
[詩化的注解]
你輕柔的腳步沒有走過這江南的橫塘,我只有在你身后默默地目送你纖秀的行蹤。
不知誰能有幸,與你共度著花樣的年華?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風才能知道那是一個怎樣的隱秘世界。
天上飛云在空中淡淡的拂過,長滿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隱若現。
佳人已去,滿眼空蕪,我用華美的文筆在這樣一個悲傷的時節寫下斷腸的詩行。
如果要問這無端無由的憂愁能有幾多?
就像一片原野上隱現在風煙霧氣中的青草。
就像滿城中隨風飄飛的柳絮。
就像梅子黃了的季節里無休無止的雨滴。
[口語化注解]
遠遠我就看到你了,可是美眉,你怎么向后轉向左轉向右轉就是偏偏不走過斑馬線走過馬路來到我的身邊呢?我只能傻傻的看著你的背影看著你離開我的視線,而我無能為力。青春年少美麗的你,和誰住一起,父母兄弟嗎?還是跟愛人住一起?你住在哪里?環境怎樣?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嗎?只有春才知道啊?你是否心有所屬呢?你對我有沒有一點意思呢?哎!天才曉得。天色已晚,暮靄漸生,我一直呆站在那里看著你遠去的方向,差點癡立成一根電線桿。我拿起手機,敲下我此時此刻的感情。如果你問我,我愛你有多深,我可以告訴你,月亮它還不能代表我的心。你去看啊,我的愛就如那原野上煙霧籠罩下的青草無邊無際,我的愛就如同那滿城飄飛的柳絮無孔不入啊,我的愛就如那梅雨季節的雨啊無休無止,沒完沒了啊。
三、想(可能的主題)
1、這是一首描寫單相思的痛苦的情詞。(可望不可即、想求而求不到)
引入〈蒹葭〉〈在水一方〉
2、生活中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或情感
“錯過”
3、對于賀鑄來說這僅僅是一首表達“單相思”的苦悶之詞嗎?我們來看一下詞人的介紹,也許,大家能發掘出一些新的東西。
賀鑄(1052一1125),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人。賀鑄博學強記,藏書豐富,精通音律。所作詞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闋(含殘篇斷句)。
“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氣”(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因為為人秉性剛直,仕途不得志,始為武弁,后得蘇軾的引薦,改任文職,一直沉淪下僚。官終太平州通判,58歲致仕,退居吳下(蘇州)。
【明確】
以情歌為載體,別有寄托
【理由】
(1)生平簡介
(2)“美人”這一意象
哀美人之遲暮”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丁香姑娘”
四、品
(賀梅子)
【明確】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叫博喻,又叫連比。
博喻修辭的使用,使得“愁”的描繪更加形象,更加具體,更加新穎,更加感人。
秦牧先生說過:“美妙的譬喻簡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麗的花,照耀著文學。它又像是童話中的魔棒,碰到哪兒,哪兒就產生奇特的變化。它也像是一種什么化學藥劑,把它投入濁水上面,頃刻之間,一切雜質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
因而,大家要學會運用博喻的修辭,為自己的文章增加靚麗的語句。
【博喻示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些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
——(王蒙《春之聲》)
《明湖居聽書》中白妞出場一段,描繪主人公“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儀表之后,作者又用濃墨重彩刻畫了她兩眼的一顧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個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遠遠坐在墻角里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此處,作者采用“畫眼睛”的方法多方設喻,盡顯其妙——“秋水”足見其明凈,“寒星”足見其清透,“寶珠”示其光亮,“水銀”示其溫潤,從而把白妞“心靈的窗戶”展現得靈活無限,情態萬千,也使一個光彩照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給人留下了獨特的審美享受。
——劉鶚《明湖居聽書》
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在普寧一中借高三一個班上的。普寧一中是一個老校。現在很多的新校占地面積大,注重規劃,但給人的感覺是一覽無遺,沒有老校的曲徑通幽。這個學校給我的感覺很不錯,樓房有點破舊,但很干凈。
公開課是在他們的多媒體教室上的。上課前,才發現沒有黑板。我一下就蒙了。因為備課和課件是星期日趕出來的,沒有準備很多,而且這是一節鑒賞課,有很多拓展遷移的詩句要根據課堂需要板書。因為沒板書,我的教學語言有意放慢,而且遇到拓展的內容要重復,所以我自己感覺影響我的教學速度。
對于不同版本的辨講,我個人覺得是有必要的,因為它關系到我下一個環節——寫。講得清楚,學生容易理解改寫,因為辯情版本的過程實際是引導學生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最遺憾的也是因為時間把握得不好,所以這首詞最精華的詞句,沒有講透。我應該縮短博喻概念和作用,省下時間講透“若問——”的妙處。正如各位老師所言,對于高三學生,博喻一點就通。
一、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感悟詞人情感。討論詞作主旨 2、掌握博喻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二、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情感體驗法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原文: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碧云冉冉蘅(héng)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注釋: 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時步態輕盈。 橫塘:在蘇州南十時許。 芳塵:指美人的行蹤。 錦瑟華年:比喻美好的青春時期。 蘅皋:長著香草的沼澤中的高地。蘅即杜蘅,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瑣窗:雕刻或彩繪有連環形花紋的窗子。 彩筆:比喻詞藻富麗的文筆。事見南朝江淹故事。 冉冉:流動的樣子。 梅子黃時雨:四五月梅子黃熟,基間常陰雨連綿,俗稱“黃梅雨”或“梅雨。” 教學過程: 一:讀 自讀、齊讀、 二、寫 結合注解,加以聯想,改些成一篇散文。(可文學味的詞句優美的,用“你”稱呼,也可生活味濃點的帶點現代語言的,用“美眉”“美女”稱呼) [詩化的注解] 你輕柔的腳步沒有走過這江南的橫塘,我只有在你身后默默地目送你纖秀的行蹤。 不知誰能有幸,與你共度著花樣的年華?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風才能知道那是一個怎樣的隱秘世界。 天上飛云在空中淡淡的拂過,長滿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隱若現。 佳人已去,滿眼空蕪,我用華美的文筆在這樣一個悲傷的時節寫下斷腸的詩行。 如果要問這無端無由的憂愁能有幾多? 就像一片原野上隱現在風煙霧氣中的青草。 就像滿城中隨風飄飛的柳絮。 就像梅子黃了的季節里無休無止的雨滴。 [口語化注解] 遠遠我就看到你了,可是美眉,你怎么向后轉向左轉向右轉就是偏偏不走過斑馬線走過馬路來到我的身邊呢?我只能傻傻的看著你的背影看著你離開我的視線,而我無能為力。青春年少美麗的`你,和誰住一起,父母兄弟嗎?還是跟愛人住一起?你住在哪里?環境怎樣?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嗎?只有春才知道啊?你是否心有所屬呢?你對我有沒有一點意思呢?哎!天才曉得。天色已晚,暮靄漸生,我一直呆站在那里看著你遠去的方向,差點癡立成一根電線桿。我拿起手機,敲下我此時此刻的感情。如果你問我,我愛你有多深,我可以告訴你,月亮它還不能代表我的心。你去看啊,我的愛就如那原野上煙霧籠罩下的青草無邊無際,我的愛就如同那滿城飄飛的柳絮無孔不入啊,我的愛就如那梅雨季節的雨啊無休無止,沒完沒了啊。 三、想(可能的主題) 1、這是一首描寫單相思的痛苦的情詞。(可望不可即、想求而求不到) 引入〈蒹葭〉〈在水一方〉 2、生活中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或情感 “錯過” 3、對于賀鑄來說這僅僅是一首表達“單相思”的苦悶之詞嗎?我們來看一下詞人的介紹,也許,大家能發掘出一些新的東西。 賀鑄(1052一1125),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人。賀鑄博學強記,藏書豐富,精通音律。所作詞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闋(含殘篇斷句)。 “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氣”(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因為為人秉性剛直,仕途不得志,始為武弁,后得蘇軾的引薦,改任文職,一直沉淪下僚。官終太平州通判,58歲致仕,退居吳下(蘇州)。 【明確】 以情歌為載體,別有寄托 【理由】 (1)生平簡介 (2)“美人”這一意象 哀美人之遲暮”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丁香姑娘” 四、品 (賀梅子) 【明確】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叫博喻,又叫連比。 博喻修辭的使用,使得“愁”的描繪更加形象,更加具體,更加新穎,更加感人。 秦牧先生說過:“美妙的譬喻簡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麗的花,照耀著文學。它又像是童話中的魔棒,碰到哪兒,哪兒就產生奇特的變化。它也像是一種什么化學藥劑,把它投入濁水上面,頃刻之間,一切雜質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 因而,大家要學會運用博喻的修辭,為自己的文章增加靚麗的語句。 【博喻示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些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 ——(王蒙《春之聲》) 《明湖居聽書》中白妞出場一段,描繪主人公“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儀表之后,作者又用濃墨重彩刻畫了她兩眼的一顧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個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遠遠坐在墻角里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此處,作者采用“畫眼睛”的方法多方設喻,盡顯其妙——“秋水”足見其明凈,“寒星”足見其清透,“寶珠”示其光亮,“水銀”示其溫潤,從而把白妞“心靈的窗戶”展現得靈活無限,情態萬千,也使一個光彩照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給人留下了獨特的審美享受。 ——劉鶚《明湖居聽書》 教學反思(授課老師周曉璇) 這節課是在普
寧一中借高三一個班上的。普寧一中是一個老校。現在很多的新校占地面積大,注重規劃,但給人的感覺是一覽無遺,沒有老校的曲徑通幽。這個學校給我的感覺很不錯,樓房有點破舊,但很干凈。 公開課是在他們的多媒體教室上的。上課前,才發現沒有黑板。我一下就蒙了。因為備課和課件是星期日趕出來的,沒有準備很多,而且這是一節鑒賞課,有很多拓展遷移的詩句要根據課堂需要板書。因為沒板書,我的教學語言有意放慢,而且遇到拓展的內容要重復,所以我自己感覺影響我的教學速度。 對于不同版本的辨講,我個人覺得是有必要的,因為它關系到我下一個環節——寫。講得清楚,學生容易理解改寫,因為辯情版本的過程實際是引導學生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最遺憾的也是因為時間把握得不好,所以這首詞最精華的詞句,沒有講透。我應該縮短博喻概念和作用,省下時間講透“若問——”的妙處。正如各位老師所言,對于高三學生,博喻一點就通。
教學目標:
1.理解詞作的意思,體會作者妙手鋪排,渲染氣氛的筆法。
2.理解、品味詞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學會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
教學重點:抒情主人公“那人”形象的把握。
教學難點: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給人的豐富聯想和深刻的啟示。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
同學們,南宋詞人辛棄疾有句話“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歷來被人傳誦。這句話什么意思呢?有人說,那是辛棄疾在尋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說,“那人”就是辛棄疾自己;還有人說,“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眾說紛紜。今天我們來賞析一下這首詞,看作者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
二、簡介背景:辛棄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饒,這首詞大約作于被罷職閑居期間。因此,字里行間有種高潔的氣質,但是也有孤獨寂寞的顯露。
三.初讀體會
1. 自由朗讀文章(結合文章注釋提問,元夕之夜你在做什么,見到什么場景,那這首詞又寫了怎樣的場景)
2. 個別朗誦(正音)
3. 再讀詞文,分組討論上下片內容。
四.賞析詞文
(我們來分享一下大家對這首詞的理解)
1. 本詞既然以“元夕”為題目,那么詞中從哪些方面來寫元宵節的盛況的呢?下面我們請幾個小組派代表說一下。
( 提示 :A.焰火:如花樹如星雨——形態之美。
B.車馬:寶馬雕車香滿路——服飾華貴,觀者之盛。
C.音樂:鳳簫聲動——音樂美妙。
D.花燈:玉壺光轉——光彩奪目
E.士女: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妝扮、情態之美。
總結:上片反復渲染了一個動態的絢麗的燈節之夜。車多、人多、燈多;焰火美、音樂美、花燈美、服飾美、情態美。作者調動視覺、聽覺、嗅覺多種感覺器官,極盡渲染烘托,寫出了元宵節的熱鬧非常,盛況空前。)
2.元宵節盛況的描寫中既寫景,也寫人。上面我們看了熱鬧的景象,那文中又出現了幾類人,主角是誰?請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提示:兩類人:“笑語盈盈”的仕女;“燈火闌珊處”的那人。
主角:“燈火闌珊處”的伊人。
形象: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3.寫景、寫人起到什么作用?(既然主角是“那人”,文章卻用十三句中的九句來寫景,寫別的喜歡熱鬧的女子,對于寫主角有什么作用和好處嗎?
提示:寫景寫人都是為了反襯女主人公。A.景越熱鬧,越見“那人”處境的寂寞與孤獨。B.他人越高興,笑語歡快,就越見“那人”的脫俗與淡泊。總之,這都是為了襯托“那人”的,這不是喧賓奪主,通過對賓的著重描寫,正起到了加強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采用烘云托月之法,用意全在烘托那人。)
4.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的一個人,請結合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評論 “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提示:從作者身世看,這首詞大約作于被罷職閑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簡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寫出作者盡管無法實現自己的志愿,也不愿隨波逐流過著醉生夢死的奢華生活,而甘愿在這瘋狂的熱鬧中獨守著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五.知識遷移:
一篇文學佳作的藝術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還表現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示。例如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學問三境界)。
A.“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的《蝶戀花》)。這首詞是寫離別的痛苦。閨中人一夜難眠,晨起登高,極目遠眺,西風黃葉,天涯路長,想和思念的人通個音信,卻因山長水闊而不知道他在何處。這句詞富有哲理,王國維以此說明第一境界:高瞻遠矚,選定目標。故也稱為“立志”。
B.“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寫思念一個女子,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國維以此比喻為第二境界:百折不撓,艱苦奮斗。故也稱為“追求”
詩歌到底教什么?本首詞,我確定為對“那人”形象意義的探討以及托寓手法的運用。教授過程中基本上踐行了這一想法。“那人”只是一種象征,一種假托,而課上要分析的是假托“那人”來干什么,和這種手法的妙處
詩歌到底怎樣教?詩歌是文言,但是大不同于講古文翻譯,重在落實文言基礎。詩歌的教學應該是熏陶,是激發,是一起享受。那么品讀、領會最重要。而教師重在引導方向,找準角度,把握節奏,讓學生自主的找到本首詩歌讓人怦然心動的地方在哪里。所以我想還是應該學生之間自由的討論,平等的對話,深情的朗誦,加上老師的'適度、適時地點撥。自由的狀態才能碰撞火花,產生感悟和靈感。
有效的拓展和遷移是有必要的。詩詞鑒賞是閱讀能力中層次最高的一個層級, 學生往往有畏難情緒,在講授詩歌是既要引導學生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讓品讀詩歌成為學生的自發行為,真正的享受詩歌。所以在講欣賞一首詩歌的妙處之時,如果能借助同類詩詞進行鞏固,學生的感受可能更強烈。所以本次講課我引進了另外三首詩來幫助理解。擴展了學生的眼界,也能給學生新鮮感和滿足感。
對于本堂課我的設計流程很清晰,但是具體操作時還是有遺漏,如學生自由誦讀后對重點詞匯的提示,原本打算在第三次齊讀后,此時學生已經分析了詩詞,基本把握了詞人的情感,再來總結指導誦讀時的輕重緩急。這一環節竟然遺漏了。實屬不該。
每一次公開課的展示過后,總覺得留下了很多遺憾,有引導不夠圓滑的地方,有突出得不夠的地方,有本該完美而未完美的地方,仿佛上完了課,方才醒悟這篇課文還有更好的引導鑒賞的方式。每一篇文章真的值得為人師者細自琢磨,當我們分析通透了,給予學生的才會是源頭活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