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3
這是馬說三課時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積累優美的詞句。
2、了解作者寫作目的,學會欣賞馬的美德與美麗
3、學習運用對比描寫。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寫作目的,學會欣賞馬的美德與美麗
2、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并試寫
教學難點:
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并試寫
導入新課
以一組馬的圖片導入,請說說馬給你的印象?
今天的課文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馬。
朗讀感知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但是運用了散文的語調。
1、學生默讀課文,并思考問題:文章寫了哪幾種馬?
2、分別找出各種馬的特點。(小組接龍,每人找到一種,有感情地朗讀,并概括特點)
3、從作者的描繪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對各種馬分別持怎樣的態度?(可用原文語句回答)
活動研討
作者將各種馬都描繪得各具特色,真是五彩紛呈,假如再有依次選擇的機會,讓你做一匹馬,你愿意做哪一種馬呢?
請用句式“我愿意做馬,因為。”(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小組活動:當馬遇到馬以文中各種馬的特點為依據,進行對話演出。
拓展練習
來看看字典中馬的解釋:哺乳動物,頭小,面部長,耳殼直立,頸部有鬣,四肢強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長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車、耕地、乘騎等用。皮可制革。
你覺得寫得好不好?為什么?課文用了什么辦法來把馬寫得生動形象呢?
將馬與好幾種動物進行了對比描寫。你覺得有什么好處呢?
引入平實性說明文與文藝性說明文的概念。
根據課文內容,試著用對比的手法與散文的語調來改寫字典中的解釋。
作業布置
1、用對比描寫改寫字典中虎的解釋
2、課外閱讀周濤散文《鞏乃斯的馬》,感受飛奔的馬,做摘抄
教材分析: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23課的自讀課文。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論說文,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形象的寫出了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揭示了伯樂不識馬的根本原因。與其說是寫千里馬的遭遇,不如說是寫人才的遭遇,表達作者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對封建統治者進行了無情的控訴。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和初中文言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能疏通文言字詞理解課文大意的目的。我設置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借助工具書自主翻譯,感知課文大意。
2、反復誦讀、培養語感,能熟讀成誦。
3、會記筆記積累詞匯,了解文體把握托物寓意寫法。
4、感受千里馬的遭遇,深刻理解課文含義。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匯,熟練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掌握托物寓意寫法,理解伯樂千里馬所象征的含義。
學情分析:
農村中學的初二學生雖然接觸了文言文,但基礎薄弱,還沒有學會積累文言字詞的習慣,很難順利的翻譯一篇文言文。所以,繼續加強文言字詞的基礎教學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因為文言字詞是讀懂讀通文言文的基礎之基礎。鑒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
為了達成目標,確定本課的教學方法。
1、文本賞讀法:學生誦讀,教師范讀,通過文本解讀文意。
2、問題探究法:教師引導,學生體悟,通過文意理解內涵。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第一節是自主學習課,學生提前預習為主;第二節是合作探究課,師生互動共同探究完成。
教學過程:
導入以設置懸念激發興趣切入,問一個適合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吊起學生的胃口,驅動學生發自內心的學習。都說21世紀,是競爭人才的世紀。那么請問什么是人才?如何成為人才?這些都是我們同學需要思考的問題,為自己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做準備。為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就讓我們懷著虔誠的心,打開課本向韓愈索解吧!
接下來,我將發揮班班通的優勢,運用多媒體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預習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訴學生文明接下來要干什么怎么干?這節省了時間,更是把寶貴的時間還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
任務1:尋找《伯樂相馬》、《毛遂自薦》等或者與人才悲慘遭遇有關的故事。一方面運用故事熱身,貼近文本,為深度理解文本內涵做鋪墊;一方面是讓學生積累人文知識,活躍思維,充實大腦,激發興趣。
任務2:展示預習提示,指導學生如何預習,怎樣去疏通文意,把握文言文知識點,達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效果。
★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說這種文體。
★你認為文中有哪些字的讀音需要掌握?
★朗讀中哪些句子的節奏需要注意?并說處例句。(演示文稿)
★你認為文中哪些詞的意思需要掌握?
★你積累了哪些一詞多義的詞?并說出例句。(出演示文稿)
★你又積累了哪些通假字?并說處例句。(演示文稿)
★你認為文中哪些句子的翻譯需要注意?
如果時間允許,我還將這些知識點作為搶答題,讓同學們快速搶答,或者分組比賽,看哪一組的答案回答得又快又好,一切都用電子文稿演示。這就是利用班班通網絡技術為語文學科重點內容的服務,高效的達成目標,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感受到方法的重要,學會方法,培養了動手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為下一節課的深刻理解文本內涵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是第一節課的自主學習課,第二節課是合作探究課,將采用朗讀法和問題探究法,達成對課文的深刻理解。朗讀法是培養學生的語感,為熟讀成誦和深刻理解課文搭橋鋪路。問題探究法還是用班班通的展示準備好的演示文稿,學生快速瀏覽問題,然后盡可能多的留有時間充分思考問題。問題設置層層推進,步步緊逼,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體現邏輯演繹的精神,以高度的榜樣示范,以有別于學生所熟悉的教輔資料,來組織教學,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讓學生陷入思維的泥沼欲罷不能。問題如下:
1、既然是議論文,那么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點撥此問的目的也就是問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
2、當時的千里馬有什么遭遇,或者說當時的社會現象是什么?
3、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
4、由于食馬者不知馬,直接導致了馬的什么后果?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傾向?
6、作者的結論也即本文的主旨是哪一句?
7、作者僅僅是寫千里馬嗎?他們分別象征什么?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合作探究中,我將慢慢引導,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東西來點撥來啟發,慢慢展示課件,用圖片,用聲音,用光電來復圓情景。既觸及學生自身的關于人才觀問題的理解,又活躍了課堂。最主要的是達成了對課文托物寓意的理解,明白千里馬暗喻人才,伯樂象征識別人才的人,深刻理解了作者那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憎恨和控訴。
知識目標:
積累相關文言字詞,理解兩篇課文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背誦兩篇課文。
能力目標:
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方法、價值觀目標:
培養合作精神,養成主動提問的習慣。
教學重點:
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教學難點:
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學生情況分析:學生缺乏文言積累,應注意引導并強調分析應用。
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朗讀、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字詞。
第二課時請學生讀“閱讀提示”,了解課文的體裁,了解“說”和“序”的區別。
教師補充:
“說”是古代表議論的一種文體,注重文采,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
走近作者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今河南南陽)人,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韓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難,因而寫了《馬說》一文。
二、作品信息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里的《雜說》,《雜說》共四篇,題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
一、整體解讀
開門見山提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
強調了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著重描寫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運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問句,譴責了那些昏庸的“食馬者”由于無知而埋沒千里馬的罪過。這也充分體現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的極大憤慨。
揭露了“食馬者”的愚蠢無知。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二、問題研討
1、仔細閱讀本文之后,你認為作者的看法全是對的嗎?有沒有不足之處?請加以說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對,它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如“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社會底層百姓的歧視。從文章的內容來看,作者還是把認識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統治者的身上。
2、本文最后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斥責那些不識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論斷。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托物寓意,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三、名句鑒賞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作者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表達了對人君不能識別人才,埋沒人才現實的痛惜,強調了伯樂的重要性,同時流露出自己懷才不遇的境遇。
四、靚點點擊
1、寓深刻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通篇沒有一句直接提到人才,但我們能夠從流暢、精練的語言中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文章的邏輯性強,內涵深刻豐富。
2、排比反復句式的運用,使語言酣暢,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使文章跌宕有力。
五、文言知識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見。(“見”通“現”,顯露,表現。)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養。)
③其真無馬邪?(“邪”通“耶”,呢,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