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2
這是陽關雪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目的要求:
魯迅《雪》教案設計
1、整體感悟文章的內容。
2、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3、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發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會作品中閃現出的理想光芒與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 誦讀,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品析兩幅雪景圖。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具準備: U盤
教材分析:
作者滿懷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回憶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雖是回憶,卻是展望。雖是冬天,卻已聽到春天的腳步聲。在苦寂中,作者回憶兒時的生活。因為兒童是人類的春天,寫兒童不怕嚴冬,朝氣蓬勃,更加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殷切期待與熱烈呼喚。行文雖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卻閃耀著理想的光芒。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探究引申法。
第一課時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磬口 qìnɡ kǒu 忙碌mánɡ lù 脂粉奩zhī fěn lián 灼灼zhuó zhuó 嘻笑xī xiào 褪盡tuì jìn
朔方shuò fānɡ凜冽lǐn liè
2.解釋下列詞語。
博識:見識廣博。
凜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靈,魂靈。
消釋:消溶。
升騰:(火焰、氣體等)向上升起。
3、 江南的雪“滋潤美艷之至”,北國的雪則“如粉”、“如沙”,隨著旋風蓬勃奮飛。作者以鮮明的形象,展現了兩幅各具特色的畫面,營造了兩種不同的情感氛圍。本文文字精辟,蘊含豐富,需要細細品讀。
4、《雪》寫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可謂是春暖花開之日,然而,北方還處于一片寒凍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與酷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姿態,去尋求“革新的破壞者”,去戰取理想的春天。他不僅以小說、雜文進行戰斗。而且“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詩二十三篇,也是魯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懷與進行對敵斗爭的記錄。本文也是魯迅當時內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現。
初步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學生交流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并談體會。
5、閱讀課文,整體感知{放錄音}
學生討論、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寫江南的雪與雪野,抒發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寫朔方的雪,表現了對冷酷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6、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學生朗讀課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劃分兩個層次?
明確:
第一層(第一自然段),描寫充滿生機的江南柔雪。
第二層(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情景。
提問:第一自然段作者從哪幾個方面細致地描寫了江南的雪?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作者以飽蘸深情的彩筆,繪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畫。作者從四個方面細致地描寫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國的雨和“單調”來反襯雪花的“燦爛”。
二是直接寫雪的質地、顏色,“滋潤美艷”,猶如充滿青春的壯健少女的皮膚。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別細寫了花的不同種類、多樣形狀和各種顏色,襯托雪的美麗。在數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紅、深黃、自中隱青和草的冷綠,映襯雪的潔白,使柔雪顯得更為明艷。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飛著”,“嗡嗡地鬧著”。這一“飛”一“鬧”煞時使整個雪野活躍起來,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這里,不僅使讀者看見爛漫的冬花,而且仿佛聽到吟唱的春蟲,感受到作者熱烈期待春天的心聲。
提問: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動作與神情的詞語,體會其作用。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為了進一步擴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兒童塑雪羅漢的水墨畫,通過“呵”、”偷”、“訪問”、•拍手”、“點頭”、“嘻笑”這些充滿活力的詞,刻畫了兒童特有的動作與神情,反映了他們天真活潑、純潔的心靈,真切、傳種、熱鬧、有趣。然而孩子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羅漢,由于寒夜的襲擊,終于褪盡了胭脂,“成為不知道算什么”。這里,通過雪羅漢被淡忘、消釋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與苦悶的心情,喊出了對黑暗現實的抗議。
7、小結
第一部分作者滿懷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回憶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雖是回憶,卻是展望。雖是冬天,卻已聽到春天的腳步聲。在苦寂中,作者回憶兒時的生活。因為兒童是人類的春天,寫兒童不怕嚴冬,朝氣蓬勃,更加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殷切期待與熱烈呼喚。行文雖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卻閃爍著理想的光芒。
8、布置作業
知識目標
《雪》教案
1.理解、積累“博識、美艷、消釋、升騰”等詞語。
2.把握課文的語境和作者的思路。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領會本文內涵豐富、清新優美的語言。
2.感悟文章內容,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理解作者的情感邏輯
情感目標 體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堅強的斗志,培養初步的自然觀上和藝術欣賞 能力。
教學重點 誦讀,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品析兩幅雪景圖。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探究引申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潔白精靈寒中飛,雨落橫山漫天揚。”大家猜一猜,這指的是哪一種自然現象?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魯迅頗富詩情的《雪》,去欣賞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板書課題,作者)
二、誦讀,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要求:疏解字詞,體會語氣。
磬(qìng )口 脂粉奩(lián) 朔(shuò)方
2.介紹作者及其作品(充分利用學生資源)
明確:
①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②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
3.學生自由誦讀 ,整體感知課文描繪的江南雪景和朔方飛雪的鮮明景致。
4.思考:
(1)文中描寫了幾幅雪景?
明確: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
(2)劃分段落
明確:全文可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寫江南的雪與雪野,抒發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寫朔方的雪,表現了對冷酷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三、具體研習 兩幅雪景
(一)江南的雪
1.問:作者是如何描 寫江南雪景的?
明確:景、人兩方面進行描寫的。
2.修辭
明確:兩個比喻句: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虛實結合)
3.寫景:山茶、臘梅、梅花、雜草、冬花、蜜蜂
4.寫人:小孩塑雪羅漢
5.糾錯
明確:臘梅 蝴蝶 葫蘆
6.歸納江 南的'雪的特點:滋潤美艷、春意盎然
(二)北方的雪
1.修辭
明確:兩個比喻句:如粉、如沙:如包藏火焰的大霧。
2.描寫北方的雪的特征的動詞
明確:蓬勃、奮飛、旋轉、升騰、彌漫、閃爍
3 .提問: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兩個自然段的含義?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最后兩段,作者從雪與雨的關系上,進一步深化朔方飛雪蓬勃奮飛的意境,與篇首相呼應。嚴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變成雪,但雪不屈于嚴寒。“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旋轉、升騰。這里包含的詩人的感情, 是對寒冷環境的反抗,也是對不屈的、斗爭的品格的歌頌,有荷戟獨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戰斗的倔強的精神。魯迅在孤獨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語言,抒發了自己同凜冽的嚴冬一樣的社會勇猛奮戰的激情。 滋潤美艷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魯迅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這旋轉飛騰的“朔方的雪”則蘊蓄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斗爭品格。在這 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中。貫穿著魯迅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斗來創造一個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四、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雪
魯迅
山 茶
臘梅
梅花 滋潤美艷
景 雜草
冬花 春意盎然
蜜蜂
江南 迎接春天
人:塑雪羅漢
雪
特點:如粉、如沙,絕不粘連
北方
蓬勃、奮飛、旋轉、升騰、彌漫,閃爍
一、說選材:
初二學生對一般散文的閱讀鑒賞已有一定的基礎。本著與中考接軌,豐富閱讀面的原則,選擇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陽關雪》。研究戲劇理論的學者余秋雨,把多年的文化積累和學識素養都投入到了散文創作中,寫出來的文章在文體形式、語言模式,甚至在視角、語氣上都與一般散文有區別。其氣勢、見識、語言都遠遠超出當時“積貧積弱”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被稱為“中國現當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二、說目標:
我依據新的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備課時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散文寓情于景和運用對比增強表達效果的寫法。
2.能力目標:初步掌握鑒賞文化散文的方法。
3.情感目標:領悟其文化內涵,體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文化散文的作者往往以一個學者的姿態,描寫積淀在悠久歷史中的文化,和在文化的`熏染下的人性,引發讀者對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思考。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使學生初步學會鑒賞文化散文,能品味積淀在文章中的歷史文化。
三、說教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發現”式教學。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發現”為主體,在文化散文的學習鑒賞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意味,“發現”文學作品中的留白,從而引發情感上的共鳴。課堂上教師重在點撥、啟發,讓學生能嘗試主動去“發現”蘊含在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作者態度、表達技巧等等,并能在自己的“發現”中享受這種快樂。
通過這種教學模式,期望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1 、學生敢于思考、敢于想象,培養他們勤于思考、深入研究的能力。從而解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2 、學生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有獨立見解,不盲從,并且能用學到的方法獨立解決新問題,培養創新能力,從而解決本節課的能力目標.
四、說過程:
1、由作者簡介和文化散文導入,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體味積淀在《陽關雪》中的歷史文化。
2、結合王維的《渭城曲》思考余秋雨踏坊陽關的原因?
3、重點分析余秋雨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個陽關?
對第7—8兩節中墳堆特點的把握,對第13節烽火臺特點的“發現”。從而“發現”陽關的特點:荒蕪蕭瑟。
4、對“唐人風范”的認識?
配《胡笳十八拍》加深對“唐人風范”的感知,結合高適的《別董大》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5、結尾的討論,“發現”這篇文化散文的內在深意:對“自信、豪邁”的唐人風范、民族精神的企盼。
6、小結:閱讀鑒賞文化散文重在,“發現”作者在具體的描寫議論中情感思想的留白,注重品味積淀在悠久歷史中的文化,《陽關雪》這篇散文,余秋雨通過對故址陽關的尋訪,表達對“自信、豪邁”的民族精神的追尋,對唐人風范的失落的惋惜,對這種唐人風范民族精神的企盼。
7、布置作業:仿寫句子“我曾有緣,在黃昏的江船上仰望過白帝城,頂著濃烈的秋霜登臨過黃鶴樓,還在一個冬夜摸到寒山寺。”
知識技能:
1、積累“讀一讀、寫一寫”部分的14個詞語;
2、體味“雪”的含義,加強朗讀訓練,在反復朗讀中揣摩作者的心緒;
3、學習文章借景抒情和對比的表達技巧。
過程方法:
1、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2、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情感態度:
培養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做一個奔放的挑戰者和戰斗者。
教學重點:
品味景物描寫的特點。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本文語言的內在含義,領悟作者的個性精神。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品味鑒賞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1、音樂欣賞《塞北的雪》
2、教師提問:請同學們用一個詞或一個簡短的句子來概括塞北雪的特征(指名回答)。
同學們,紛紛揚揚的飛雪不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更催生成一篇凝結情思的華彩美文。1924年歲暮北京的一場落雪,魯迅先生破例在他的日記里寫下了:“大風吹雪盈空際”頗富詩情的文字,18天后,他,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他那支生花妙筆,慷慨淋漓地描繪了兩幅迥異的雪景圖——雪。一篇明朗的題為“雪”的優美散文便誕生了。收入在他的散文詩集《野草》中。今天,我們在先生情思凝結的美文中,一起去賞雪景,悟雪情。
二、檢查課前預習字詞掌握情況
重要字詞:
博識消釋褪盡凜冽升騰脂粉奩磬口胭脂目光灼灼朔方蓬勃彌漫旋轉精魂
三、聽讀課文,學生整體感知
1、提問思考:課文描繪了哪兩幅畫面?它們分別在文章的哪些段落?請同學們快速找出。
聽讀完后,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三、品味欣賞
(一)江南的雪
1、學生自由朗讀“江南的雪”語段,
2、教師出示問題:江南的雪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懷著怎樣的感情去描繪的?
3、學生發言,集體討論;教師明確,板書:滋潤美艷
4、全班女生齊讀,感受江南雪的優美的特點。
5、你覺得文中的哪些字、詞或句子深深地打動了你?請從文中找出,并說說你的理由。
(1)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這一句“冰冷的”“堅硬的”這兩個詞,強調了雪的不屈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燦爛的”,是最值得贊賞的。
(2)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
作者贊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它蘊含著“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不僅說明了江南雪花的特點,也表露了作者對江南柔雪充滿懷念與喜愛的感情。
(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運用聯想由冬景想到春景,不但突出了江南的雪滋潤美艷、蘊藏生機的特點,而且表現了作者對江南的雪的喜愛之情。
(4)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
比喻,形象地寫出了孩子塑雪羅漢時手被凍的形狀。
(5)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
作者用排比的手法羅列出在江南雪野中的各色花草,突出了江南雪景的美艷之至。
6、學生找出后,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讓全班試著齊讀。
7、全班齊讀第一部分。
(二)朔方的雪
1、請一位男生朗讀“朔方的雪”部分的內容;
2、教師出示思考題:朔方的雪有什么特點?這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在這里,你覺得哪些句子很不好理解,請在課本中劃出,先單獨思考。
4、將難解句子提交小組討論;
5、全班交流這些疑難句子,教師作適時指導。
(1)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
(2)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
(3)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4)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爛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教師講解指導時穿插寫作背景:《雪》寫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可謂是春暖花開之日,然而,北方還處于一片寒凍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與酷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姿態,去尋求“革新的破壞者”,去戰取理想的春天。他不僅以小說、雜文進行戰斗。而且“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1924~1926年所寫23篇散文詩,書前有題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苦悶和現實社會的抗爭。也是魯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懷與進行對敵斗爭的記錄。
6、全班同學齊聲朗讀這四個句子,從有聲語言中讀出作者的精神氣質和美好理想。
四、學以致用
本文寫了塑雪羅漢的情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了雪地捕鳥,描寫都非常生動傳神。你在雪地里做過什么游戲?試寫一段文字描述出來,100字以內。沒見過雪的同學可以寫想象作文片斷。
五、鞏固朗讀
最后,讓我們跟著作者的思維,再次走進作者對江南雪景的美好追憶,感受作者對“雨的精魂”的深情贊美。
(要求:女生朗讀第一部分“江南的雪”,男生朗讀第二部分“朔方的雪”。)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