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3
這是月光曲教學設計一等獎部編版,是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材分析:
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chuàng)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間的手足親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和音樂家博大高尚的情懷讓讀者感動。課文以生動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聽鋼琴曲時的感受,為學生學習現實與聯想相結合的寫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嘗試背誦第九個自然段。
2.了解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情感的變化,感受他對兄妹倆的同情和關愛。
3.想象課文描繪的畫面,感受樂曲的美妙。
三、教學重點:
想象課文描繪的畫面,感受聯想的表達作用,初步嘗試在音樂中聯想并進行練筆。
四、教學難點:
想象課文描繪的畫面,感受樂曲的美妙。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簡介,情境導入
孩子們,你們喜歡聽音樂嗎?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欢我魳罚埓蠹异o下心來,閉上眼睛,默默欣賞(放音樂)。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是空間的藝術。聽了這段音樂,你覺得音樂讓你感受到了什么?(請生回答)是啊,音樂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有一位作曲家關心民眾生活,感受人間疾苦,創(chuàng)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音樂。他就是德國著名音樂家、作曲家貝多芬。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世界名曲《月光曲》的創(chuàng)作歷程,請大家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感知傳說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看到同學們輕輕地放下課本,相信這些詞語難不倒大家了,我們來讀一讀吧。
萊茵河 入場券 微波粼粼 恬靜 波濤洶涌 琴鍵 陶醉 幽靜 純熟 斷斷續(xù)續(xù)
3.誰能試著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請生答)
(三)研讀課文,體會感動
1.貝多芬是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呢?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到相關句子。
抓住幽靜一詞,讓學生體會當時的情景,想象畫面。
2.在這樣幽靜的夜晚,正是這斷斷續(xù)續(xù)的琴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促使他走進茅屋,請同學們默讀課文3-7自然段,找出茅屋里的三次對話,用橫線畫出來。
(1)第一次對話是發(fā)生在誰和誰之間的?(盲兄妹倆)從第一次對話里你讀懂了什么?
預設一:從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 ,那有多好哇!我讀懂了盲姑娘對音樂的渴望。
(2)你的理解很深刻,走進了盲姑娘的內心。
預設二:從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讀懂了哥哥因為不能讓妹妹去聽音樂會而感到內疚。
(3)你真是個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孩子。
預設三:從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讀懂了盲姑娘的善良。
(4)你的理解能力可真強,老師也同意你的觀點。
小結:兄妹倆的對話觸動了貝多芬的內心,貝多芬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啊”貝多芬把為窮苦人造福當作一件幸福的事,所以聽了兄妹倆的對話,他毫不猶豫地走進茅屋。
3.分組讀第二次對話,體會人物內心。
4.貝多坐在鋼琴面前,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盲姑娘聽得入了神,激動地說(生讀盲姑娘的話)
小結:當盲姑娘感覺到是在聽貝多芬本人彈奏的時候,貝多芬也如獲知音,知音難遇,所以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只問盲姑娘(讀句子)
(四)想象曲境,讀讀寫寫
1.貝多芬不忍離去,他愿意為知音再談一曲。這時候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了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層銀紗,顯得格外清幽,這時候,貝多芬按起了琴鍵,你聽!(播放音樂)
2.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每個人的頭腦中都徐徐打開了一幅畫面,兄妹倆身處這美妙的音樂聲中,更是心馳神往。他們仿佛看到了什么?(齊讀第九自然段)
3.如果你是皮鞋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預設一:他仿佛看到了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
4.你找得真準確,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剛剛升起時候的畫面。
預設二:他仿佛看到了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
5.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穿過微云的畫面。
預設三:他看到了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6.這是皮鞋匠看到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7.如果你是盲姑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8.此時,你們的腦海中一定也浮現出皮鞋匠看到的三幅畫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9.看到這三幅畫面,皮鞋匠的心情也在發(fā)生著變化。
10.月光曲一共分為三個樂章,老師分別節(jié)選了三個部分,請你們聽一聽,那一段音樂配那一段文字更合適?在朗讀的時候該怎樣讀。
預設一:第一段音樂節(jié)奏緩慢,仿佛月亮剛剛升起來,我覺得第一段音樂配第一段文字更合適,在讀的時候語速要慢一點(請生試著讀一讀)
預設二:第二段音樂比較輕快,仿佛看到月亮越升越高的畫面,我覺得配第二段文字更合適,在讀的時候節(jié)奏加快(請生讀一讀)
預設三:第三段音樂比較激昂,節(jié)奏較快,配第三段文字比較合適,在讀的時候節(jié)奏更快,讀出激動的感覺(請生試著讀一讀)
10.黑板上呈現的三個畫面有一次定格在我們的腦海中,這些畫面是皮鞋匠親眼所見嗎?(不是)他是在音樂聲中想象出來的。根據音樂旋律的高低,節(jié)奏的快慢,皮鞋匠聯系生活實際想象到了大海。
總結:這是一種寫作方法,當我們看到美好事物的時候,也可以關聯生活實際,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把他們記錄下來。
11.欣賞音樂,想象畫面,并把畫面記錄下來。
五、作業(yè)布置
選一首喜歡的歌曲,想象歌曲描繪的畫面,把這個畫面寫下來。
六、板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課文,了解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二)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所寫的事實和聯想。
三、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讀第1自然段,思考:
從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貝多芬是德國音樂家,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將介紹有關《月光曲》的傳說。
④這是一種倒敘的開頭寫法。
2.練習朗讀。
(二)學習課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結尾)。
1.這一段,可以用學生提問的方法來學習。
學生可能提出下面的問題,我們以學生的問題貫穿整個段落的學習中。
(1)貝多芬為什么會給一位盲姑娘彈曲子?(我們引導學生看書,從書中找答案。)
請同學默讀2、3自然段,從中找到答案。
(學生默讀后,要找同學分別讀這兩段。怎么理解的,就怎樣讀出來;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①貝多芬雖然是個音樂家,但是他并沒有脫離群眾。他能在演出的間歇到小鎮(zhèn)上走一走,正是有這樣的行動,才能與兄妹倆相識。
②貝多芬聽到了兄妹倆的對話,這使得他一定要走進茅屋,為兄妹倆彈琴。
A.理解:這首曲子多難彈哪!我只聽到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貝多芬的曲子肯定難彈,這位姑娘也彈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傳來斷斷續(xù)續(xù)的鋼琴聲。
盲姑娘很喜歡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聽一聽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興、很滿足的事情;同時,也說明她很喜歡音樂。
B.理解:在姑娘說話以后,哥哥的態(tài)度怎樣?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條件的影響,不能滿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他內心很矛盾。
C.姑娘的話,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請學生選擇。)
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說著玩的。( )
b.哥哥,你不要傷心,這音樂會對我來說可聽,可不聽,你別在意。(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讓哥哥著急,其實,她很想聽音樂會。( )
正是由于兄妹間的談話,使得貝多芬深受感動,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為了了卻姑娘的心愿,為了這位懂事的姑娘,他決定進去為姑娘彈曲子。
(2)為什么貝多芬彈了一曲還要再彈一曲給姑娘聽?
請學生讀姑娘的話,體會。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①這段話,標點很重要,先連用了兩個嘆號,說明姑娘說話時的語氣很堅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動。
②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聽過曲子之后,馬上做出了判斷,而且心情是異常的激動。
③姑娘說多純熟啊!多深哪!說明姑娘很懂音樂,很愛貝多芬的曲子,因為只有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創(chuàng)作的曲子表現得淋漓盡致,姑娘雖然看不到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這對于一個家境貧窮的小鎮(zhèn)上的人來說是很難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對音樂的熱愛與理解,使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動,所以要再彈一曲給盲姑娘聽。
(3)為什么文章在敘述過程中,幾次對環(huán)境進行了描寫?
(可以請學生把寫環(huán)境的語句畫下來,分句體會。)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
這里提到了幽靜的小路。幽靜就是非常的安靜。
正是由于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貝多芬才能聽到斷斷續(xù)續(xù)的鋼琴聲,如果是喧鬧的小鎮(zhèn),這不大的琴聲是不可能引起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這樣寫,是為下文做了一個鋪墊。這就是特定環(huán)境的描寫。它會收到很好的寫作效果,我們不妨在我們的作文中試一試。
②茅屋里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這是對兄妹倆的家庭環(huán)境的描寫。
這是一個氣氛非常和諧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彈一架舊鋼琴。這說明他們家的確很窮,這與前面介紹的兄妹兩個人的對話是一致的'。
③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
這是作者特設的環(huán)境。我們說創(chuàng)作是要有靈感的。
貝多芬深為兄妹倆的情而感動,又為找到了這樣一位知音而感到興奮。這又是一個和諧、幽靜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樣的打動人,月光是那樣的輕柔,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靈感呢?貝多芬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即興創(chuàng)作了《月光曲》。
(4)《月光曲》的內容是什么?
請學生仔細讀下面這段話,讓學生體會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請用和分別表示出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著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學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靜靜地聽著和皮鞋匠看著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寫實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聽著琴聲而產生的聯想。
請同學們讀哥哥聯想的內容,想一想哥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聯想?為什么說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從未見到過的景色。
引導學生體會出:
①貝多芬這位著名的音樂家,彈奏出來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這首曲子是貝多芬即興創(chuàng)作的,是帶著感情創(chuàng)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靜心地聽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樣一個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著月光,聽著樂曲展開了聯想。
③當哥哥看到妹妹聽得那樣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變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愛音樂,懂音樂。又在自己清貧的家中迎來了著名的音樂家是多么的興奮,她一定會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樣專注地聽,就知道了妹妹已聽懂了音樂的內容,已被這音樂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體會,去感受。
2.練習朗讀。
(三)老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已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們通過自己提問,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學習了全文,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下面,我們就帶著感情,把你的理解讀出來。
指導學生朗讀。
教學目標:
1、了解《月光曲》是怎樣譜寫成的。從中體會音樂家貝多芬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并體會二者結合的作用。
3、給課文分段,說出各段段意和全文的主要內容。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陶醉”、“斷斷續(xù)續(xù)”造句。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分辨事物和聯想。
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貝多芬彈奏第二首樂曲時的情和景。
三課時
第一課時
①學會本課書的生字新詞。
②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梗概。
第二課時:①了解《月光曲》的譜寫經過。
②按事情發(fā)展,體會貝多芬感情的變化。
③分辨課文中哪些是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情引起的聯想。
第三課時:①檢查指導“片斷練習”。
②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
③完成課后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提出單元訓練重點
——分辨事物和聯系(板書:事物和聯想)。
(二)簡介貝多芬,導入新課
板書:9、月光曲
(三)講授新課
1、弄清彈奏第一首樂曲的經過。
①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了什么?
(聽到了斷斷續(xù)續(xù)的鋼琴聲。板書:聽、琴聲)
解釋:斷斷續(xù)續(xù)。
②這琴聲為什么引起他的特別注意?(因為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③貝多芬靠近茅屋,又聽到了什么?(兄弟倆的談話聲)(板書:談話)(請一學生讀這段話)
弄清這段話中的重點詞、體會這段話的含義。側重分析“隨便說說”的含義。
④貝多芬為什么要走進茅屋?
⑤貝多芬走進茅屋干了什么?(彈琴)
⑥他為什么彈琴?(他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燭光。有架舊鋼琴,坐在鋼琴前面臉很清秀的盲姑娘。聽到皮鞋匠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聽到這話,看到這情形,這一切使貝多芬想到什么?(這家人貧窮,但愛好音樂)激起貝多芬怎樣的感情?(激起貝多芬強烈的同情心。板書:同情)
讓學生在文中找到貝多芬是怎樣說的。
懷著這種感情,貝多芬彈了一首曲子給盲姑娘聽(板書:彈第一首)。
⑦貝多芬彈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應?
(聽得入了神。一曲彈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解釋:純熟、感情多深。)
⑧為什么盲姑娘推測出陌生人是貝多芬呢?
這位先生的確彈得很好。這樣純熟的技藝,這樣深沉的感情,只有貝多芬才能做到。當時貝多芬正在鎮(zhèn)上演出。貝多芬沒有直接回答,他想到了什么?(板書:激動)
⑨這時貝多芬用什么來回答盲姑娘的問話?(琴聲)(板書:第二首即《月光曲》。)
2、理解彈奏第二首樂曲的經過。
①讓學生默讀,找出課文中哪些是描寫《月光曲》的內容。
貝多芬在怎樣的環(huán)境里彈奏《月光曲》的?
為了描寫這環(huán)境,文中用了個什么詞?“清幽”。解釋:“清幽”。
引導學生體會當時的環(huán)境。讓學生說出,在這茅屋里,此時能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板書:月光、琴聲)知道這是實實在在的事物。(板書:事物)
②在這清幽的月光下,聽著美妙的`琴聲,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這時的海面是平靜的。微波粼粼,灑遍銀光。(板書:月亮初升的海面出示圖①)
(月亮越來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寧靜被破壞了。
③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板書:波濤洶涌的大海,出示圖②)看到這些現象是由月光、琴聲產生的聯想。(板書:聯想)此時樂曲的彈奏是怎樣的呢?(放錄音,老師范讀,學生體會)
④聽到這首樂曲,盲姑娘的神態(tài)怎樣?
(“睜得大大的眼睛”。“恬靜”——神情安靜。本文指心中舒適)
⑤樂曲彈奏完了,貝多芬離開了茅屋。兄妹倆發(fā)覺沒有?為什么?(他們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
看到兄妹完全陶醉在他的樂曲中,尤其是給盲姑娘帶來了歡樂和幸福,貝多芬也激動萬分,哪個詞可以看出?(飛奔)
⑥貝多芬飛奔回旅店干什么?(花一夜功夫記錄下這首曲子。板書:記)
⑦記的是什么曲子?(板書:《月光曲》)
⑧為什么要連夜把它記錄下來?引導學生想一想,貝多芬在散步時,有沒有想到要創(chuàng)作《月光曲》?(沒有)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發(fā)了他創(chuàng)作的激情。(板書:激情)
(四)歸納小結
歸納本課三個要點,并強調單元訓練重點。用以聯系后面幾課。
①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聽——彈——記),是《月光曲》的譜寫經過。(板書:譜寫經過)
②按事情的發(fā)展,了解貝多芬感情的變化。(同情——激動——激情)
③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聯想。文章中運用事物和聯想這種知識,究竟有什么好處呢?寫文章時,我們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聯想,從而幫助我們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寫文章時,在記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聯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板書:深刻,感人。這就是二者結合的作用。)
分辨事物和聯想,是這課的重點,也是這個單元的訓練重點。今天,我們初步學習了這種知識,在這個單元的《小音樂家楊科》、《一幅壯錦》和《讀寫例話》幾篇課文中還要進一步學習。并把它運用到寫作中去,使這種語文知識轉化為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練習
1、學生朗讀《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斷練習:《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貝多芬回到客店記錄《月光曲》,當時他可能怎么寫,怎樣想。請寫一段話。
要求:1、交待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2、貝多芬在追記時,眼前可能出現了什么景象。在寫事中加入恰當的聯想。
教學目標《月光曲》教案
1.了解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幽靜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三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理解重點詞句包含著的意思,體會貝多芬在即興創(chuàng)作《月光曲》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2.分辨課文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自學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詞義。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重點、難點
掃除文字障礙,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也許你們聽說過《月光曲》這一鋼琴曲的名字,你們想知道這首曲子是誰譜寫的嗎?你們想知道這首曲子是怎樣譜寫成的嗎?那么,我們就先來聽一聽《月光曲》,然后再帶著問題學習課文吧!(教師放《月光曲》請學生欣賞。)
(二)自學本課生字新詞。
1.請學生默讀課文,畫下不認識的生字和詞。
(1)讀準字音 qùn券
這個字的聲母是q,不是j,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2)記住字形。
生字中,有兩個字的字形容易寫錯,我們可以這樣指導學生。
券,下半部分是刀,我們可以這樣記:
盲,上半部是死亡的亡字,亡是丟失的意思,眼睛丟失了,不就瞎了,成了盲人了嗎?所以亡不要寫成云。
(3)理解字義。
課文中有的詞語,學生理解起來不容易,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讓學生記憶。
例如:
①通過查資料或記住詞語。
萊茵河:西歐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阿爾卑斯山北麓,流經奧、德、法、荷等國,全長1320公里,流域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
②用比較法理解詞語。
幽靜、恬靜、安靜
這三個詞語都有靜的意思。但是,幽靜比安靜更靜,多用于形容環(huán)境、夜色等。如:清晨,校園十分幽靜。
恬靜:安靜、寧靜。
安靜:沒有聲音,沒有吵鬧和喧嘩。
③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
入場券:就是我們用來進入場地的票據。
④抓住重點字理解。
入場券:抓住券,券就是票據或作憑證的紙片。那么入場券,本課就是指聽貝多芬演奏作入場憑證的紙片。
⑤有的詞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先解釋相接,即連接起來。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開的兩個詞合起來解釋,就是水和天連接起來。
微波粼粼:粼粼,水清澈的樣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來解釋為微小的波浪閃閃發(fā)光。
2.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詞。
3.請學生再讀課文,看一看剛學過的生字記住了沒有。
4.出一個小小的練習,給學生做。
(1)給下列帶點的字注音。
( ) ( ) ( )
券 純熟 波濤洶涌
(2)組詞
譜( ) 旅( ) 券( )
普( ) 旋( ) 卷( )
芬( ) 盲( ) 純( )
粉( ) 育( ) 噸( )
洶( ) 涌( ) 陶( )
兇( ) 通( ) 淘( )
(三)初讀課文,理解內容。
1.學生自由讀文,思考: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可能一時還說不清楚,但是,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圍繞題目,擴展內容說清:課文主要記敘了關于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
2.引導學生分段。
我們看看課文主要記敘了關于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那么請同學默讀課文,看一看哪幾個自然段介紹的是《月光曲》的譜寫經過呢?畫下來。
那么,這篇課文怎么分段呢?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結尾。
3.學生按分好的段讀文,讀熟。
(四)布置作業(yè)。
1.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
3.思考課后思考·練習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