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3
這是長相思教學設計一等獎反思,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學會“榆、畔、帳”三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詞的大意。
4、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點
1、感知詞的大意,懂得詩句的意思。
2、引導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題。
1、師:同學們,在李白的眼中,鄉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潔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兩岸的徐徐春風。那么,在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詞,納蘭性德的《長相思》。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3、師簡介,長相思既是這首詞的題目,也是詞牌名。
你還知道哪些詞牌名呢?
長相思分為上闕和下闕兩個部分,內容多為思念家鄉或者思念親人。
4、簡介納蘭性德。
二、整體感知,學習生字。
1、①(指名讀)誰來讀一讀?
榆關、那畔,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
②齊讀
2、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多讀幾遍,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3、再讀,解決詩歌節奏。
下面,我們全班一起,把這首詞有節奏地讀一讀。
三、學習詩句
(一)默讀
請大家默讀這首詞,聯系書上的插圖和注解,想想這首詞主要在講什么。
(二)學習上闕
請一個同學讀詞的上闕。
1、誰來說說,作者身向何方?(板書:身)
在榆關(簡單介紹山海關)
2、那山海關是他們最終的目的地嗎?
你是從哪個詞語知道的?(那畔)
是的,……(簡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從“一程一程”體會到了什么?
我們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萬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長,……)
在這萬水千山的長途跋涉中,他們可能遇到什么困難?(路陡,山高,水深……)
4、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詞的上闕的意思?
5、指導朗讀。
指名讀,讀出行軍的艱難來。
從你的朗讀中,老師體會到了將士們“山一程”的爬山之難,誰還能通過朗讀體現“水一程“的涉水之難呢?
齊讀。是啊,行軍多難啊!同學們,現在,你們就是和納蘭性德一起艱難行軍的將士們,來,把上闕讀一讀。
(二)學習下闕
是啊,夜深了,勞頓了一天的將士們本該在營帳里好好休息,為什么他們營帳里的燈還亮著呢?
請同學們輕聲讀詞的下闋,邊讀邊思考這個問題。
1、為什么燈還亮著?
2、是什么聲音勾起了他們的思鄉之情呢?
3、這樣的`聲音在將士們聽來好聽嗎?哪個詞告訴你聲音嘈雜不好聽?(聒)
你是怎么體會的?(出示風雪畫面)
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園無此聲
好一個故園無此聲!那故園指哪里?故園會有什么?
想想故園會有什么呢?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把它寫下來。
(故園有什么樣的什么,有……的……,還有……)
5、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下闕的意思?
6、誰來讀一讀下闕
是啊,在這風雪交加的夜晚,故園那美好的畫面全都碎了,故園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納蘭性德連夢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關,心卻在故園,這是怎樣一種身心分離的痛苦啊!
指名與師合作讀。
師:在這里,沒有故鄉那熟悉的小河,這里只有(生:風一更,雪一更……)
師:在這里,沒有故鄉那熟悉的大槐樹,這里只有……
師:在這里,沒有故鄉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喚,這里只有……
誰還想再讀?假設你就是納蘭性德,正在忍受思鄉之苦的納蘭性德。
齊讀。
四、配樂讀,悟感情
納蘭性德身向榆關,心卻在故園,他在忍受著身心分離的痛苦啊,同學們,身向榆關,心卻在故園的僅僅是納蘭性德一個人嗎?
全班一起讀。(同學們,現在,你們就是正在風雪之夜苦苦思念家鄉的將士們,我們有感情地讀一讀)
1、同學們讀得真好,我們把整首詞連起來讀一讀。
2、范讀(配樂):
3、男生女生讀,齊讀
在這里,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親人的絮絮關切,這里只有——
在這里,沒有皎潔的月光,沒有在皎潔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溫暖,這里只有——
在這里,沒有牧童的短笛,沒有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聲笑語,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齊讀)長相思
師: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
生:(齊讀)長相思
師:愛故園,思親人,字字化作——
生:(齊讀)長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達思念家鄉的詩詞或歌曲,讀一讀或唱一唱。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及生活時代。
2、 掌握詞的內容,體會詞的意境。
3、 領會詞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導入
王國維曰: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靜如練、山氣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懸明月、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此等境界可謂千古奇觀。求之于詞,則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夜深千帳燈”……差近之。
三、作者介紹
納蘭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滿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官一等侍衛。生平避談世事,故詞也主要寫離別相思及怨夏悲秋等個人生活感受。詞的風格直抒胸懷,婉約清新;但過多哀思,情調消沉。
四、朗讀課文
1、正音
更
聒
2、注釋
榆關:山海關的別稱。
那畔:那邊。指關外。
帳:指護衛皇帝軍隊的營帳。
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
聒碎:攪碎。聒,嘈雜。
五、感知理解
納蘭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詞風清麗自然, 纏綿悱惻,反映到這首《長相思》上,雖然寫旅途思鄉,也寫得悠長動情。
詞的上片從“山一程,水一程”的疊用,來說明身離故鄉之遠。下片以“風一更,雪一更”氣候上的轉變來渲染作者此時孤寂情懷。風雪打斷了他思鄉之夢,懊喪之余,他更加懷念故園的寧靜詳和,作者于清麗哀婉之中又不乏邊寨之雄奇風情的描述,這兩者結合到一起,就升華了羈旅懷鄉的主題。
六、賞析加點字
1、“一”字賞析:上下片的前兩句均用“一”字,不但對仗工整,使文字呈連續不絕之勢,詞風更加纏綿。
2、“身”字賞析:點明身處之地及方向,“身”與心相對,身向榆關,而心卻在關內,表明作者心系故園。
七、感悟課文
1、作者在詞中描繪了什么樣的.景物,你能確定是哪里的景物嗎?
山水、山海關、風雪、千帳燈、故園。
2、體會出這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表達羈旅懷鄉的感情。
八、知識歸納
長相思,詞牌名。內容多寫男女或朋友久別思念之情,故名。雙調三十六字,平韻。
九、拓展練習
長相思
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調與納蘭詞有何不同?
十、【思考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如此。”試以這首小令為例,簡要說說它的自然真切是如何體現的?
【參考答案】這首小令用白描手法寫跋山涉水的辛苦行程,寫塞外風雪載途、荒涼苦寒的景象,寫野營露宿的難眠之夜,層層渲染征人凄惻纏綿的思鄉之情,語言樸素,感情真摯,可謂真切自然。
板書設計
長
相
思
納 蘭性德
身在征途 心系故園——碎
愛故園
愛祖國——重
【教學目標】
《長相思》的教學設計
1、知識目標:
⑴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詞。
⑵ 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2、能力目標:
⑴ 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與能力。
⑵ 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⑶ 積累古詩詞,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厚實文化積淀。
3、情感目標: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學習活動一:讀詩詞(初步感知詩詞的語言)
一、回顧舊知,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第5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兩首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你能背出來嗎?
(生齊聲背誦《泊船瓜洲》與《秋思》)
師:王安石奉詔進京,泊船瓜洲,見春景引發鄉愁;張籍客居洛陽,見秋風思念故鄉;又是什么,觸動了詩人納蘭性德的思鄉之情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詞──《長相思》。請齊讀課題。
(生齊讀)
師:大家在課前預習的時候,查閱了許多相關的資料。誰能給大家說說關于詩人納蘭性德的情況呢?
生1:我知道。納蘭性德,清詞人。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乾清門侍衛。他是清大學士明珠的兒子,文學成就以詞為最。共存詞三百四十二首,當時的人把它譽為“清代第一詞人”,……
生2:我想補充一下。納蘭性德的詞集叫《納蘭詞》。
二、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長相思》這首詞。我們先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注意多音字和生字的讀音。請每位同學找出自己不能把握讀音的字、自己覺得很難理解的字、詞,在文中標記出來。
(生獨立自學生字和多音字,并標記所遇到的關于字詞方面的問題)
師:老師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小組同學的智慧獲得更多知識。小組同學互相幫助,解決你們所遇到的問題。老師將對每個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檢測,看哪組的學得最好。
(出示課件)
▲ 能準確讀出多音字和生字。
▲ 能聯系上下文和注釋理解字詞的意思。
(生小組之間合作學習)
師:可以了嗎?老師現在想看看,大家合作學習的效果怎么樣呢?
(課件逐題出示檢測題)
第一題:你能準確地讀一讀下面的字詞嗎?
榆關 那畔
風一更 聒碎
(第一題,老師抽一個組回答,其他組認真傾聽,當好評委。)
(一學生準確讀出詞語,其他組同學用OK手勢表示答對)
第二題:請說一說,你是怎么理解下列詞語的?
榆關 那畔
風一更 聒碎
(第二題,老師要在每一個組抽一個學生解答,不正確的話,組內大家可以糾正。)
1、詞中的“榆關”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2、文中“一程” “一更”怎么理解?
3、請說說“故園”的近義詞?
4、你知道“聒”的意思嗎?
生1(1組1號):我們組認為,“榆關”就是指“山海關”。
生2(2組4號):我們認為:“一程”指一段路;“一更”是指“ 一陣”。
(這時有一位學生舉手表示異義)
師:這位同學有不同想法嗎?
生3:我認為“一更”實際上指兩個小時。
師:剛才那位同學你為什么理解成“一陣”呢?
生2:我認為,詩中是說:在晚上,風吹一陣,雪下一陣,一陣又一陣,不停歇。
師:學習語文就應該這樣,學會聯系課文的上下文理解意思。
生3(3組2號):“故園”的近義詞是“家鄉”。
生4(4組5號):“聒”是嘈雜的聲音,課文中是說風雪交加的聲音。
師:對于讀音和字詞的理解,你還有問題嗎?
(生表示沒有。)
師:看來,大家合作學習挺有收獲的,很好!讓我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將這首詞再讀兩遍,讀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覺。你可以邊打節奏邊讀、可以唱讀,還可以小組合作讀……想怎樣讀就怎樣讀,開始。
(同學們開始饒有興致地朗讀,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在桌上、在手上、腿上敲起了節奏,有的搖頭晃腦……兩分多鐘后,開始有學生用手勢示意讀好了。)
師:老師想聽聽大家讀得怎樣?誰先來試一試?
(生一個學生站起來,正確流利地朗讀全詞。)
(師激勵。然后,再隨機抽查一個組。)
師:同學們已經讀了這么多遍,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我很想聽聽:你從這首詞中,讀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生1:我讀懂了,納蘭性德是多么的思念自己的家鄉!
生2:軍人是非常難熬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的。
生3:詩人離開家鄉后痛苦萬分的心情。
生4:詩人的家鄉是沒有風雪交加的嘈雜之聲的。
生5:我讀懂了詞的意思。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夜里,住宿帳篷,每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晚上,又是刮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不禁思念起故鄉來,因為故鄉溫暖、寧靜,是沒有寒風朔雪之聲的。
學習活動二:品詩詞(深入品味詩的情感)
一、自主探究 合作學習
師:孩子們,讓我們一起用心靈,跟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吧。
(出示課件范讀)
師:現在,請大家輕輕閉上眼睛,再聽聽這首詞,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師:請同學們再回到課文,一字一句地讀一讀:詩人的身在哪里?而他的心又向何方?
(板書)
身、心
師:請在文中找一找。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呢?你可以文中圈點出來、還可以寫下旁注,寫下自己點點滴滴的感受。
(生自主學習,認真地品讀詞或句,并及時做旁注。老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機作出指導)
師:大家可以將自己的學習收獲與感受在組內交流,由組長將答案寫在白板上,派發言人做好準備。
(生小組合作學習。組長組織組內學生逐個談自己的體會,其他的孩子認真傾聽。有的小組有人舉手,欲打斷,組長示意先聽再談。每組均有記錄員在記錄。當有學生情緒高漲,聲音較大,有同學示意聲音適度)
二、反饋交流、引領提升
師:剛才我發現,同學們對詞又有了更深一層理解與感悟。讓我們再次走進《長相思》,去傾聽詩人的內心世界吧!請每個組展示你們的討論結果。
(生各小組組長在講臺前展示小白板,老師和其余同學認真地瀏覽)
師:我看到你們組的內容是最豐富的。請你們這一組說一說討論結果,好嗎?
生1(本組發言人):我們組認為,從詞中可以看出:詩人的“身”有時在山上跋涉,在船上顛簸;有時在山海關外,在帳篷中;有時在風中、在雪里……而他卻心系故園,因為“故園無此聲”!
師:我想知道,你們是從哪些字、詞、句中體會到的呢?
生1:“山一程,水一程”、“榆關”“夜深千帳燈”……
師:們的想法是不是和你們一樣?你可以補充,但不希望重復。
生2:我補充一點。還有一個地方可以看出詩人的心在自己美好的家鄉,就是“聒碎鄉心夢不成”。一個人想什么,夢中就會出現什么,而“鄉心”說明詩人做的是思鄉之夢,可見他心系家園。
(師板書)
身在征途,心系故園
師:同學們,我們的詩人正如大家所說,他和眾多的將士們一樣,一次又一次地跋山涉水,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風霜雨雪,經過了多少艱難險阻。正如詞中所寫的那樣,起!
(引讀:“山一程,水一程”,又是“水一程,山一程”哪!“風一更,雪一更”,又“雪一更,風一更”哪!)
〖拓展1
師:詩人在詞中寫道:“故園無此聲”。 “此聲”是指什么聲音?
生1:我認為,是風雪交加的聲音。
生2:我想還有戰場上聲勢浩大的戰鼓聲,廝殺的聲音。
師:是呀!白天戰場上經歷的一切都可能進入到詩人的夢中來。
生3:我想,還有戰場上將士們的吶喊聲!
師:這樣的聲音、這樣的情景會帶給人怎樣的感受?我們一起來穿越歷史的時空,去感受一下納蘭性德和將士們的處境吧:
(課件:千軍萬馬出征圖,伴寒風溯雪聲、戰馬嘶鳴聲,壯觀而悲愴)
師旁白:頂頂帳篷,點點燈火,本該是多么豪邁多么壯觀!然而長途跋涉之后,在這樣一個野外宿營的寒夜里,卻要聽著寒風朔雪的嘈雜聲,叫人怎能安然入睡?
師:“故園無此聲”,“故園”指什么?
生:指詩人的家鄉。
師:故園沒有什么聲音?
生:沒有風雪的聲音,沒有戰馬的聲音,更沒有戰場上沖殺的聲音,非常的.安寧。
師:那,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他的家鄉,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讓我們用想象的眼睛仔細看看納蘭的故園吧:
師(引導學生精心角色體驗,來到一位學生面前):納蘭性德,此時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1:紅花綠草,一切生機盎然的樣子。
生2:我想到了以前在河邊垂柳下下棋的情景。
生3:我的母親鬢角又多了幾絲白發;想起了母親為我縫制戰袍的情景。
生4:我曾和家人一起在自家的院里吃著、喝著、說著、笑著;我也曾和好友在江邊悠閑地垂釣、或吟詩作畫……
生5:我回想到過去,在花香染滿的夜晚,人們三三兩兩地在月光下散步。耳旁仿佛還能聽見牧童的短笛聲……
〖拓展2
師:是呀!故園,在詩人心中,是最美麗的地方;最溫暖的地方。他曾寫過的詞中,就有過這樣的詩句(課件——音樂、詩詞、畫面:“憶當時,垂柳絲。花枝,滿庭蝴蝶兒”……)我的家鄉多么美好呀!故園,有的是親人關愛,有的是溫暖舒適、寧靜詳和……而身在塞外,聽到的卻只有風雪交加,感覺到的只有寒冷孤寂,臥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這種心情,誰人知曉呀!這種身心分離的痛苦交織在一起,融成了一個字,那就是──
生:(情緒激動地)──“碎”!
師:從這一個“碎”字,我們可以感受得到:詩人那顆被思鄉之苦揉碎了的心!誰可以帶著心碎的感覺再讀全詞!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讀)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苦、那種痛、那種碎讀出來!
(課件:配樂朗誦──生全體齊聲朗讀)
學習活動三:提升
一、回歸主題、升華情感
師:詞學們,我們讀到這兒,我們不禁想問一問詩人:你為什么要拋家別子,遠離故土呢?為什么要風餐露宿,不回到自己的家園呢?
生1:為了我們的國家,為了人民的安寧。如果不保衛好自己的國家,哪有和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呢!
生2:國家國家,先國后家,沒有強大的國家,哪兒安寧的家園呢?!
師:作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衛,雖厭倦戰爭,渴望和平,但我要保家衛國;故土雖難離,但責任重于山哪!
學習活動四:積累
一、拓展延伸
師:古來,有多少仁人志士征戰疆場,既心懷濃烈的思鄉之情,又滿懷強烈的報國之志!表達這種情感的古詩還有很多很多。今天,老師收集了幾首,我們一起來讀讀。
(課件出示配樂詩朗誦《出塞》、《塞下曲》)
(欣賞的過程中,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誦讀起來,現場氣氛尤顯滄桑與悲壯)
二、背誦全詩,積累語言
師:至此,我感覺到同學們已經深深地領會到了納蘭性德內心強烈的思鄉之愁以及那濃烈的愛國熱情!這首詩,已成廣為為流傳的名篇佳作,讓我們把它背下來,留在我們的記憶深處吧!
(獨自背──小組互背──能背的領背──集體起立,背誦全詞)
師:現在,讓我們和詩人一起,共同傾訴他從內心深處噴涌而出的《長相思》吧!
(齊聲背誦!)
師: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中,多收集這樣的一些古詩詞,讓詩人們的情懷永遠回蕩在我們的心中吧!
【板書】
長相思
清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學習目標:
1、結合詞意,用貼切的情感朗讀課文。
2、通過細讀詞句,正確理解詞的字面、全詞的意思。
3、理解關于詞的初淺的常識。
課前準備:
1、查字典,掌握“畔、帳、更、聒”四個字在這首詞中的正確讀音和意思。2、聯系地圖,大概知道:作者從何處出發?此時身在何處?前往何處?聯系資料,了解:作者此行的目的。
3、閱讀關于這首詞的背景資料和兩種不同理解的賞析,初步形成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
4、反復朗讀課文,思考:用怎樣的語氣來貼切地讀好每一句詩。
教學過程:
一、初讀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與停頓。
2、揣摩朗讀,同學互演,有不同意見的小組提出來。
二、細讀
1、理解上闋(què)詞意,用貼切的感情朗讀上闋。
(1)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的正確解釋。
交流預習過程中你對這句詞的意思的理解;
介紹“互文見義”,這是古詩文寫作中的一種方法,意思為:
越過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和河。
試著用一個詞語表達“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
(2)辨析“身從何處、在何處、向何處”。
讀詩句——看地圖——明去向。
(3)辨析“夜深千帳燈”,并理解其含義。
介紹辛棄疾的《破陣子》;
將辛棄疾的沙場英雄氣概與納蘭性德從心底流露出的對自然生活的渴望與欣然作比較,感受納蘭性德深深的愛與痛。
用貼切的情感朗讀上闋。
2、理解下闋詞意。
(1)理解“風一更,雪一更”的正確意思。(互文見義)
讀“風一更,雪一更”想到了一個什么詞語?
交流你對“風一更,雪一更”的理解。
(2)理解“聒”,“夢不成”,“無此聲”。
“聒”,嘈雜的是什么聲音?
因為什么而“夢不成”?
“此聲”指什么聲音?家鄉真的“無此聲 ” 嗎?
(3)用貼切的情感朗讀下闋?
3、朗讀全詞。用下闋中的一個詞概括全詞的主題。
4、理解真正的“故園”“鄉心” 。
(1)真正的“故園” 指什么?
字面意思:故鄉;
含著意思:自然、自由的生活。
(2)真正的“鄉心”指什么?
“故鄉”在何方?
納蘭性德真正思念的是什么?
5、這首詞有令你感動的東西嗎?你為何感動?
6、完成作業本作業。
《長相思》教案第二篇
設計理念
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寫了南方將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風聲雪聲而思念家鄉,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教學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境入情。讀中感悟,讀議結合,讀寫結合,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達。主要抓住“故園無此聲”來反問和追問,在反問中展現了行軍艱難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問中大膽設想了故園溫馨之境,詞中短短的五個字“故園無此聲”,并未直接寫故園卻勝過千言萬語,正是作者的巧妙之處。兩種情境的碰撞自然會出現強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對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詞情,真是難眠之時心好苦。而開課的寫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這種思鄉之苦的原因,只有——長相思。最后在學生的深情朗誦中結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并背誦。能感知詞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學習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看注釋、插圖,查閱資料,想象,對比等方法進入詞境,感悟詞情。
情感與態度:體會作者思念家鄉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
進入詞境,感悟詞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具準備
兩首背景音樂,一首傷感,一首輕快。自制演示文稿。
教學流程
一、介紹寫作背景,引入文本。
納蘭性德被譽為“清代第一詞人”,在他擔任侍衛期間,曾多次跟隨康熙出巡,寵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納蘭性德隨御駕東巡,去往山海關外盛京(沈陽)途中,寫下了《長相思》這首詞,成為了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
二、初讀《長相思》,感知大意。
1、讀準讀通。(抽生讀,相機指導)
2、結合注釋、插圖了解詞的大意。(討論交流)
3、把自己的體會融入其中,爭取讀出詞的韻味。(各種形式展示)
三、反問“故園無此聲”,品行軍之艱難。
出示:“故園無此聲”一句
1、“故園”指什么?
2、“此聲”指什么聲音?
3、“故園無此聲”,反問(
?
)有此聲(讀詞的上闋找答案)
(1)山水之間有此聲
①看插圖結合想象,說說可能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過一座山,涉過一條河的意思嗎?你還感受到什么?
③帶著感受朗讀。
(2)榆關那畔有此聲
①行軍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是榆關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②想象關外會是怎樣的情景呢?還會有哪些困難?
(3)千帳之外有此聲
①看插圖結合想象,描繪“夜深千帳燈”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帶著感受朗讀。
小結
師:一路爬山涉水,鞍馬勞頓。生:山一程,水一程。師:耳畔唯有?生:風一更,雪一更。
師:清寒的時節,蒼涼的去處,目的地還在榆關那邊。生:身向榆關那畔行。師:耳畔更是?生:風一更,雪一更。
師:那萬丈穹廬下安扎的營帳,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生:夜深千帳燈。師:不絕于耳的仍是?生:風一更,雪一更。
師:急風飛雪的出塞路上,是多么的艱難啊!
四、追問“故園無此聲”,憶故園之溫馨。
“故園無此聲”,故園有(
?
),(輕快的音樂漸起)任由學生發揮想象。
師:在夏日納涼的庭院里……在全家團圓的中秋之夜……攜妻兒到野外游玩……邀友人閑聊暢飲……
生交流想到的畫面和感受。
五、兩相對比,悟心碎之情。
1、師:故園沒有這樣的風雪交加,故園不會有這樣的臥不成眠,故園不會這樣的寒冷孤寂……故園有的是寧靜詳和,故園有的是親友關愛,故園有的是溫暖舒適……難怪在這樣一個寒風呼嘯,大雪紛飛的夜晚會:(生讀)“聒碎鄉心夢不成”
問:這顆被聒碎的心是怎樣的心?
2、創設情景寫話,體驗思鄉之切。(傷感的音樂夾雜著寒風朔雪之聲)
萬丈穹廬下安扎著營帳,帳內燈光點點,入夜,又是刮風,又是下雪,一更接一更,在這樣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連做一個思鄉夢都做不囫圇,做不安逸,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我們走進一個個軍帳去看看吧:兩個小戰士索性嘀咕起來……一個老兵在帳內輾轉反側……站崗的哨兵眺望著故鄉的方向……一位將軍在油燈下寫起了家書……納蘭性德……
把自己想到的畫面用幾句話描繪一下。生交流。
3、問:納蘭性德如此思念故鄉,他為何要離開故鄉?為何不趕快回到親人身邊去呢?
生交流后,回到開課的寫作背景齊讀。
結束語:身在旅途,軍營帳篷中,作為貼身侍衛,侍君保皇,是義不容辭的天職。但這并不妨礙作者的思鄉之情呀!特別是在這樣一個風雪之聲聒碎鄉心的難眠之夜,真是“身在軍營心系故園”啊,只有——長相思!(生感情朗誦全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