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2
這是陳太丘與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導入
二、讀文釋義
(一) 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地把課文朗讀一遍,注意結合課下注釋吧字音讀準確!
2、請全班同學齊讀。
3、請一個同學點評齊讀的情況。
(二)疏通文意
1、給同學們幾分鐘時間,請大家放開聲音自譯課文,前后桌也可以互相幫助翻譯課文,把不理解的詞語標出來。
2、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句,師生共同解決。
3、考查學生對字詞句掌握并鏈接現代常用的成語。(屏幕出現古今鏈接題)
(三)動筆積累
三、依文說故事
1、簡單直譯
字詞障礙清除了,課文內容更清晰,也更容易理解了,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好不好?
2、想象創意
要想生動起來,就要把想象合理地加進去,讓自己走進故事中去。想想當事人的心情怎樣,表情怎樣,動作會怎樣?同學們可以互相先講一下,可以互相補充啊!
四、讀文悟“怒”
1、通過講故事,同學們應該對課文的理解更深一層了。請同學們再來朗讀課文,看能不能把剛才欠缺的遺憾彌補上。先請女同學齊讀,男同學注意聽,評價她們讀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2、要想把這篇文章讀好,我們要抓住哪種情緒來讀?抓住一個“怒”來讀,讀時體會他們“怒”的不同:陳太丘是無聲的怒,友人是惱羞成怒,元方反駁友人的話,是針鋒相對的怒!請男同學來讀一遍。看能不能把這些情感體現出來。
3、再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
五、品文評“怒”
這是一個因誠信引起矛盾沖突的故事。大家全都生氣了,全都在發怒,而且都有自己充足的發怒理由!請同學們說一說:你認為誰的發怒更合乎情理,或你認為誰的發怒不太妥當?
六、據文息“怒”
1、陳太丘無聲的抗議不僅沒讓友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引起了友人的大怒;元方針鋒相對有理有據的指責雖然讓友人慚愧卻顯得有些不禮貌了。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呢?假如是你,你會怎樣說或怎樣做呢?
2、生活中不可能沒有沖突、沒有矛盾,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處理,就有不同的結果。既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不滿,又不激化矛盾,更能解決矛盾,這就是說話的藝術。所以,我們在欣賞元方純真睿智、敬佩陳太丘率性而為的個性、感嘆友人知錯就改的品行時,也應嘗試著象同學們說的那樣以誠信、理解、寬容的態度,更以睿智的語言、較好的修養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沖突,去平息憤怒。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更加和諧美好!
3、一篇短短的小故事,涵蓋了如此豐富的內容。老師和你們一起合作背下這個小故事吧!我背旁白,同學們背友人和元方說的話。
七、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一的第2小題
教材分析
1.新課標要求形成學生對親情的認識和感悟能力,這是篇課內閱讀課文,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感悟濃濃的父子情,親情是人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這一單元體現了親情的豐富和多樣,從而引起我們的共鳴。
2.本節課要學生學習元方小小年紀就知道維護父親的尊嚴 ,感悟親情,知道誠信與禮貌的重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情分析
1.課文短小精悍卻反映了道理,要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自己感悟出道理。并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從文言字詞到感悟,再到進一步談自己的看法。
3.學生認知障礙點:如何看待元方的做法,形成自己的見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并爭取能背誦。
過程和方法:讀并體會故事的'內容及其中蘊含的道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誠實守信和尊重他人這些傳統美德的價值。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感知內容,準確理解課文內容。
誦讀背誦課文,引導學生對誠信與禮貌的感悟。
教學難點:領悟深刻的做人道理
教學過程
導入:
這節課老師想領同學們再次走進精典故事,去認識一位小朋友,它穿越時空,沿著中華文化的長河正向我們走來,讓我們一起去見見他好不好?[引出課題}這是一篇文言文,究竟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我們來讀懂它
初讀感知
1、學生朗讀,同學評價
2、齊讀
譯后再讀,合作學習
1、 對照注釋邊讀邊疏通文意,小組合作
2、 落實重點詞句
3、 學生講故事
4 、引導朗讀,注意停頓與重音,把握感情,師生點評。學生互相挑戰誦讀,熟讀背誦。
品味探究
1、讀了這篇課文,你悟到什么?
2 、“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
3、如果是你怎樣辦?
設題意圖:通過對問題的品味探究,讓學生了解內容,形成自己對課文深刻道理的理解,對父子情的感悟,明白誠信與禮貌的重要。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教師點撥: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嘗試用誠信、寬容、理解的方式去與人溝通
課堂小結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發揚這一傳統,為人真誠守信。讓我們以天地為寬,真誠為骨,做一個高尚的人,正直的人。我們相信:誠信相伴,一生無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文中出現的基本字詞,翻譯并且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導學生掌握朗讀時的語氣、停頓,并且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物形象進行評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明白“做人做事講誠信”是立世之本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字詞,翻譯并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人物語言從不同的標準對人物形象進行評價分析。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聰明機智的孩子,同學們可以舉幾個例子嗎?(同學回答,教師總結)有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曹沖稱象、曹植作《七步詩》、王冕四歲學畫、王羲之七歲通書法這些都是大家的榜樣,今天就讓我們伴著古人的腳步走進另一個孩子—元方的世界,看看我們從他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二、讀古詩,品詩味
1、了解作者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1)《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編撰。小說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本文選自“方正”一門,“方正”即正直不阿,為人正派,是一種好的品格。
2)作者劉義慶(403—444),南宋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洲)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洲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2、給同學們兩分鐘時間朗讀課文,然后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對同學的朗讀進行點評,由教師總結,讀的時候不僅僅要把字音讀準,同時還要注意停頓以及感情,最后全班齊讀。(暫設5分鐘左右)
課堂細節:為什么同學們“尊君在不”要讀成“fǒu”?指出這是通假字,請同學們思考下,在我們學過的文章中還有哪些是通假字?
《童趣》中“項為之強”,《論語十則》中“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是知也”。(重新讀一遍,男生、女生、教師合作,讀旁白、元方、友人)
3、根據文章注釋和工具書,給同學們五分鐘的時間小組討論,翻譯全文,并且把遇到的不明白字詞圈出來,全班解釋。
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太丘舍去:舍,放棄;去,離開。乃至:才
相委而去:委,丟下、舍棄;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下車引之:拉;顧:回頭看
4、請同學翻譯全文。(暫定八分鐘)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中午。過了中午后友人沒有到達,陳太丘不在等候就走了,太丘離開后友人才到。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嬉戲。客人問元方說;‘你的父親在嗎?’元方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都不到,他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的說:“真不是人啊!與人約定同行,丟下我自己就走了。”元方說:“您和家父約定的時間是中午,中午您還沒有到,就是沒有信用;對著人家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友人感到慚愧,下車想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的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三、品句子,評人物
1、當友人知道陳太丘已經離開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文中是用哪個詞表示的?(學生集體回答)友人便怒
2、縱觀整篇文章,在整個事件中怒的只有友人嗎?(不是)那么還有誰也怒了呢?(學生答)陳太丘、元方請根據你的理解來談談他們分別是為什么怒?
友人:因陳太丘沒有等他已經先離開而怒。
陳太丘:因友人沒有按照約定準時赴約而怒。
元方:因友人不僅失信而且還責罵自己的父親而怒,或者說因友人不但無信而且無禮而怒。
3、友人怒后對著元方責罵他的父親,對于友人的做法你是怎樣看待的?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元方這樣做是否失禮,你是怎樣看待的?
①我反對友人的做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沒有遵守約定就沒有權利去責備別人;作為一個長輩不應該在元方面前對陳太丘不尊重,這影響了父親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不僅沒有信用而且沒有禮貌。
②元方的做法并非無禮: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而且當子面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應該斷然拒之千里之外。
③有失禮儀: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么能因認得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原諒一知錯能改的人,不正體現了一個人的胸襟寬廣和修養嗎?
4、在你看來,友人是個怎樣的人?元方又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友人:“期日中”,結果“不至”,說明友人言而無信,不講信用;到來之后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得較為有禮;當得知陳太丘先離去時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說明他是一個缺乏教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義正言辭的批評后,他“慚”“下車引之”,較為誠懇,說明他是一個知錯就改的人。
元方:有良好的家庭修養,懂禮識義;“入門不顧”,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點。(同‘方正’相聯系)
四、散思維,表立場
1、文章中有小小的遺憾,陳太丘無聲的抗議,元方因“入門不顧”而使知錯就改的友人尷尬,這樣在無形中就激化了矛盾,請同學們小組討論,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面對遲到的友人陳太丘應該怎樣做呢?面對友人的道歉,元方應該怎樣做呢?
①陳太丘應該等一會
②如果不能等,就留一張紙條讓元方帶給友人,讓元方成為化解矛盾、傳遞友誼的使者。
③元方應該說話婉轉些,接受友人的道歉。(聯系生活實際,同學們之間發生的小矛盾和摩擦)
五、誦課文,悟哲理
1、請同學們背誦課文。
2、布置作業:做完《智慧大課堂》。
陳菲老師執教《陳太丘與友期》,本節課的目標設定全面合理、可行奏效,能以學生為本,知識與技能并重、過程與結果并重、獨立探究與合作學習并重,切合文本內容、切合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儲備、審美情趣,尤其是能注重發揮語文課文以載道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和行為習慣。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倡導的五德,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價值理念的核心因素,而本篇課文麻雀雖小,不過區區百字,卻涉及到其中的禮智信三個層面,是一篇難得的正己、修身的范例。尤其在課堂回眸這一環節既道出了本文收入“方正門”意圖,又升華了本課的主旨。陳菲老師授課時,始終沒有脫離這一思想內核,這無疑是正確的、到位的。
朗讀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學形式之一,是提高語感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陳老師在本節課中非常重視朗讀,指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漸漸進入文章情境,加深對文意的理解,體會不同角色的思想感情,進而受到審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同時也有利于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
本課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若處置不當,容易內容單薄、效率低下,而陳老師的內容安排卻能做到開合有度、收放自如,既立足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更能顧及文言文教學的一般規律。本節課循著這樣一條內在的主線漸次展開:感知——認知——評價——鑒賞——生發,滾雪球般動態生成。既有反復誦讀,也有識記理解。
另外,陳老師的教態自如親切樸實,課件設計也簡潔明快、形象質感,既突出重點,又突破難點。整節課給人的感覺是精、實、細、活,效果顯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