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班科學區游戲教案20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1篇、中班科學活動野生動物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 認識1——2種野生動物,知道它們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習性。
2. 知道要保護野生動物,有初步的生態保護意識。
3. 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 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 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視頻、幻燈片、橫幅
活動過程: 一、談話,激發幼兒興趣。
師:你們去過動物園嗎?見過哪些動物?
二、播放視頻,幼兒觀看。
師:看看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什么動物,觀看的時候要找出老師所提問題的答案:
第一,視頻里是什么動物?他長什么樣子?
第二,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東西?
第三,它在做什么事情?
1. 播放視頻《大象的命運》,觀看后引導幼兒說出問題的答案:
(1) 視頻里是大象,它有著小山一樣的身體,粗粗的腿,長長 的鼻子,大大的耳朵。
(2) 大象生活在草原上、森林里。
(3) 他們在用鼻子卷樹葉,洗澡還有王身上噴土等等。
教師小結(過程中播放幻燈片):
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野生動物,它屬于厚皮動物,目前有非洲象和亞洲象兩種,它們有的生活在大草原上,有的生活在雨林里,是群居動物,和人類一樣以家庭為單位生活在一起。它們是食草動物,喜歡吃草、樹葉、樹皮、樹枝等植物,它們的鼻子特別的厲害,可以往嘴里送食物、噴水洗澡、噴土保護皮膚、取物還有保護自己。大象還是壽命最長的野生動物,它脾性溫和,非常珍貴。另外,大象還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習慣,那就是站著睡覺,因為它的內臟承受不了它身體的重量。
2. 接下來要和我們見面的動物十分兇猛,同樣要在視頻中找到問題的答案,播放視頻《兇猛大白鯊》
第一,視頻里是什么動物?他長什么樣子?
第二,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東西?
第三,它在做什么事情?
播放完后,引導幼兒說出問題的答案:
(1)視頻里是大白鯊,它長著黑黑圓圓的眼睛,尖尖的牙齒,身體特別大。
(2)它生活在大海里。
(3)它在捕食小魚還有海狗。
教師小結(過程中播放幻燈片):
大白鯊是最大的食肉魚類,它長著烏黑的眼睛,尖銳鋒利的牙齒還有大大的魚鰭,是用來在水里掌握平衡的,它生活在大洋沿海地區,因為它的身體溫度比海水高15度左右,所以它可以在很冷的海水里生活,它可不像大象一樣喜歡群居,他們喜歡獨來獨往,喜歡捕食海狗、海獅、海豹等一些海洋動物,它的平均身長有6米,體重1200多公斤。
3. 歸納野生動物的特征
(1)剛才我們認識的這兩種動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生活在哪里(野外),是自己捕食,沒有人工喂養。 教師小結: 像這種生活在野外,沒有人工喂養,靠自己捕食生存的動物,叫做野生動物。
(2)師幼討論:自己還見過哪些野生動物?
三、激發幼兒的生態環保意識。
這些可愛的野生動物現在卻瀕臨滅絕,很多都遭到了殺害,到底在它們身上發生了什么?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播放廣告)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
教師小結:野生動物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因為有了它們我們的大自然才能和諧,我們的生態才能平衡,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地球,保護我們人類自己。目前世界上已經建立了3000多個自然保護區,讓野生動物在那里安全、舒適、自由的生活。
那我們可以為野生動物做些什么呢?
四、出示橫幅,播放《動物世界片頭》,全體師生簽名。
老師今天帶來了一條橫幅“保護動物 從我做起”,我希望今天在場的所有人在上面簽上我們的名字,共同呼吁“保護野生動物,不要傷害它們”,不會寫名字的幼兒,畫一顆愛心。
活動反思: 中班幼兒對科學活動十分感興趣,非常積極地投入到本次活動的準備當中,和爸媽了解了一些有關野生動物的資料,在活動中,我利用了多段視頻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并討論,認識了陸地上最大的野生動物和海里最大的食肉魚類,幼兒對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外部特征很容易就接受了,結尾時在橫幅上的簽名活動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全體教師也參與到了其中,激發了幼兒保護動物的意識,我覺得這樣的科學和社會的滲透課程更有益于幼兒的理解和掌握,25個孩子在活動中全部聚精會神,效果十分好。
第2篇、中班科學活動會飛的紙屑教案反思
教學意圖: 引導幼兒充分動手操作感知、發現物體摩擦后產生靜電現象,初步了解靜電的相吸、排斥、放電現象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靜電的利用與防止。使幼兒用觀察記錄的方式,交流探索摩擦起電現象的過程和結果,并用完整的語句進行表達與描述。科學《會飛的紙屑》活動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鼓勵幼兒積極思維,大膽嘗試與他人不同的方法,不但增強其自信心。
教學目標: 1、培養幼兒對摩擦起電的興趣,了解關于靜電的簡單知識。
2、啟發幼兒發散思維,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產生科學探索的興趣。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 碎紙屑、塑料尺、鋼尺、水彩筆、鉛筆、毛皮、棉布等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一、引出探究問題。
1、回顧會飛的東西。
教師:這幾天我們一直都在談論會飛的東西,你知道有哪些熊熊哦會飛嗎? 這里有許多小紙屑他們也想飛,你有什么辦法讓它們飛起來?
2、引導幼兒想辦法讓小紙屑也能飛起來。
3、介紹操作材料。
教師:我們看看,桌子上有哪些材料?請你們想辦法,試著用這些材料讓小紙屑飛起來。
二、分組探究
分小組,探究如何使紙屑飛舞起來。
試著用這些材料讓小紙屑飛起來。
三、教師演示,幼兒實驗與討論。
1、教師演示
教師:剛才老師用了塑料尺和毛皮讓紙屑飛起來,其他材料行不行?你們試一試?
2、幼兒進行實驗,嘗試用本組的材料或其他替代品使紙屑飛舞起來。
這次實驗,你們又發現了什么?請你來說一說,并給大家演示一下。
3、幼兒演示自己的實驗結果,交流其他可以使紙屑飛舞起來的材料。
4、討論紙屑飛起來的原因,了解摩擦生電的現象。
教師小結:因為我們的塑料尺經過摩擦,產生了電,電能把很輕巧的紙屑吸過來,紙屑就是被塑料尺上的電吸過去的。這種現象叫摩擦生電。
四、請小朋友仔細聽錄音:靜電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靜電,大自然里到處都有我的存在。從一粒灰塵在空中飄蕩,到震天動地的電閃雷鳴,都有我靜電的作用,平時我很安靜,人們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當兩個物體摩擦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現我了,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摩擦起電"。除了塑料小棒摩擦綢布可以吸起紙屑、手套摩擦有機玻璃板可以讓蝴蝶飛舞,平時小朋友梳頭的時候有時會感到頭發跟著梳子飄了起來,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開玩笑,另外,我最喜歡干燥的環境。在空氣干燥的冬天,有時小朋友的手和別人猛的一碰,會感到被電了一下,還有小朋友晚上脫毛衣的時候會聽到"滋拉滋拉"的聲音,關了燈還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現在你們認識我了吧。
教學總結: 原來是這樣。今天我們小朋友認識了神奇的靜電,知道了靜電是怎么產生的、哪些東西容易產生靜電,還懂得了有關靜電的許多知識,大自然里蘊藏著無窮的奧秘,等著小朋友去發現、去探索。老師在科學區里還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材料,小朋友可以在活動時繼續玩產生靜電的游戲。
教學延伸: 在科學區里為幼兒準備大量有關玩靜電游戲的材料,除教學活動中所用過的以外,還添置如毛皮、絲絨、鐵梳、木梳等各種不同材質的物品,供幼兒繼續探索
教學反思: 通過這次活動小朋友們認識了靜電現象,初步感知了摩擦起電的原理。活動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探索欲望很強烈。在探索中孩子們發現了一個問題:只要將塑料物品在衣服或頭發上磨擦或用手不停地與塑料物品磨擦,就能將彩片吸起來。課間活動時,他們興致勃勃地拿起手中的塑料物品在身上摩擦,然后去吸彩片,他們認為任何東西磨擦后都能將彩片吸起來。對此,我沒有給予否定,而是在活動區中投放了一些不銹鋼杯子、積木、玻璃杯等材料,讓孩子們通過實驗操作,自己發現問題。當孩子們發現不是所有東西磨擦后都有吸力時,我又及時向孩子們講解了有關靜電的知識,解開了孩子們心中的疑團。在科學實驗教育活動中,我們應提供各種觀察、操作、實驗的機會,引導孩子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從而熱愛生活,為孩子獨立進行科學探究打下基礎。
第3篇、中班科學活動睡蓮花開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與操作,初步感知不同紙質做的睡蓮的吸水性能不同,并嘗試記錄實驗結果。
2、幼兒能積極參與并能主動探索。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不同質地的紙(如油光紙、白卡紙、拷貝紙、牛皮紙、報紙、植絨紙、素描紙)折成的睡蓮花、水盆、沙盆、土盆、以及實驗結果記錄表。
認識上述各種紙張。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的興趣。
出示一紙質的含苞待放的睡蓮。小朋友們想一想,紙制作的睡蓮會在沙里、土里、還是水里開放?(幼兒自由猜想)
師:我們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那么到底是怎樣呢?大家試著動手試一試吧!(教師指導幼兒把睡蓮花分別放入裝有沙、土、和水的盆里,仔細觀察發現紙做的睡蓮能在水中開放呢)。
師:請小朋友想一想紙做的睡蓮為什么能在水中開放呢?
請幼兒講述后教師小結:紙有吸水的性能。
(二)猜想活動:
出示不同紙質的睡蓮,幼兒猜想。
指導語:請你們猜一猜,把這四種不同的紙制作的睡蓮同時放入水中,哪種紙做的睡蓮先開放呢?哪種紙做的睡蓮后開放呢?
指導語:請你把猜到的記在記錄表中第一行,你猜到哪一朵第一名開了,就在它的下面寫上“1”,第二名開的寫上“2”,第三名開的寫上“3”,第四名開的寫上“4”。
(三)幼兒實驗:
指導語:請你們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得一樣不一樣?
指導語:請你把看到的記在記錄表中,你看到哪一朵第一名開了,就在它的下面寫上“1”,第二名開的寫上“2”,第三名開的寫上“3”,第四名開的寫上“4”。 引導幼兒把不同紙制作的睡蓮放入水中,仔細觀察,并把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有個別幼兒觀察不仔細,也許有誤差,針對此情況,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進一步驗證)
(四)幼兒再次實驗:
驗證自己的結果,把結果記錄在第三行。
(五)交流實驗結果:
請個別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
討論:為什么拷貝紙做的睡蓮第一名開呢?
小結:有的紙吸水性強,吸水的速度就快;有的紙吸水性弱,吸水的速度就慢;拷貝紙的吸水性比白卡紙、牛皮紙、油光紙的吸水性強,吸水的速度比白卡紙、牛皮紙、油光紙的吸水的速度快,所以拷貝紙做的睡蓮就第一名開了。
(六)延伸活動:
為幼兒設疑:把報紙、植絨紙、素描紙做的睡蓮和這四種紙做的睡蓮同時放在水里,誰第一名開,誰最后一名開呢?
幼兒可以繼續在區域活動。
活動反思: 我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他們對于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好問、喜歡探索操作活動,能運用各種感官探究問題。于是我設計此節科學活動。
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把各種紙質的睡蓮展現出來,讓幼兒猜想,它們能在土、沙,水里開放嗎?因為有些幼兒先前這方面的知識經驗缺乏,有可能會有不同的猜想,教師對孩子的猜想暫且不做評價,讓孩子進一步試著實驗觀察,結果結論一致,教師繼續抓住幼兒探究心理,為什么紙做的睡蓮為什么能在水中開放呢?初步讓幼兒了解紙有吸水性。教師循序漸進,紙有多種,它們吸水性一樣嗎?幼兒通過猜想-----驗證------再驗證,最后通過實驗自己得出結論。
整節活動結束,老師和領導對活動的組織評價較高,組織比較嚴謹,幼兒的興趣非常濃厚,探究欲望較高,最后通過區域活動使幼兒求知欲望得到了延伸。但從中也存在不足,比如:材料的投放方面,有紙質吸水性相差不太大,如果幼兒不注意觀察,有可能結果不同,所以教師在備課之前盡量選擇吸水性差別較大的觀察,對于吸水性差別小的,放在區域中個別指導,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第4篇、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紙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自由探索活動了解紙的特性,感知不同的紙有不同的用處。
2、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和愛惜紙張,變廢為寶,尊敬勞動人民的情感。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師生共同收集各類紙,剪刀、筆、水等
活動過程: (一)各種各樣的紙
1、看一看、摸一摸。我們身邊都有哪些不同的紙?(引導幼兒用眼睛觀察顏色的不同并用手觸摸感覺光滑與粗糙。)
2、折一折、吹一吹。(引導幼兒發現紙的硬軟及厚薄不同)
3、撕一撕,比一比。(引導幼兒觀察哪種容易撕破及撕紙過程中紙的變化。)
4、說一說,你還見過哪些紙?
(二)水中的紙娃娃(分組活動)
1、通過自由探索,看一看,比一比,什么紙會吸水?什么紙不會吸水?為幼兒準備各種各樣的紙張,讓幼兒將各種各樣的紙張放入水中試一試,看看哪些紙濕了,哪些紙不會濕。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分類,并作記錄。
2、比一比:教師為幼兒準備同樣大小的各種紙張,讓幼兒將紙分別放入水中,比一比什么紙吸水快,吸水強?
3、比一比:鼓勵幼兒將紙折成各種各樣的船,放入水中,看哪艘船在水中停留的時間最長?
(三)交流討論,分享同伴的經驗。
引導幼兒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探索紙的用處,交流幼兒已有的經驗。
(四)情景感知體驗理解。
觀看錄象,向幼兒介紹紙的發明者,造紙的過程,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之情。
說一說:我們應該怎樣愛惜紙張?
(五)好玩的紙制體育玩具。
教師提供多種紙制玩具,有紙棒、紙球、報紙等,讓幼兒自由選擇玩具,進行探索創新,教師鼓勵幼兒想出不同的玩法。
教師引導幼兒合作玩。
活動反思: 科學教育活動,尤其是環保活動相對其他活動來說知識性較強,較枯燥乏味,有些內容離幼兒的生活還比較遠,要上好很難。綜觀平時對信息技術的實踐應用,由于其是形、聲、色、知、情、意相統一的產物,并運用了聲音、圖片、文本等多種技術手段,更直觀、具體、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認知對象,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有著其他傳統教育手段無法比擬的優點,因此將其應用到幼兒園環保教育活動中,對優化環保教育過程、提高環保教育的有效性能起很大的作用。
第5篇、中班科學活動我家的電器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認識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視機等幾種常見的家用電器,初步了解家用電器的特點和用途。
2、知道家用電器安全使用,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冰箱、微波爐、洗衣機、電視機、空調、熱水器的圖片各一張; 關于用電安全的視頻一個;
活動過程: 1、猜謎語的方式導入,引出電冰箱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小客人,小朋友想認識他們嗎?
幼:想
師:看,第一位小客人來了,他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謎語,如果猜對了,他就出來和我們見面,我們能猜出來嗎?
幼:能
師:聽仔細了:屋子方方,有門沒窗,屋外熱烘,屋里上霜。猜一種生活中家家都有的
幼:電冰箱 (教師出示電冰箱圖片,以示幼兒猜對了)
師:真棒,那誰告訴老師,電冰箱是干什么用的
幼:把東西放進去不會變壞
師:對,電冰箱可以保鮮食物,使食物不變質,誰告訴老師,為什么電冰箱能保鮮食物
幼:因為它有電
師:小朋友說的真好,因為電冰箱有電,才能讓我們吃到可口美味的食物。我們家里使用的一些能夠方便我們生活、使用電的機器,我們稱它們為家用電器。
2、借助教師教學資源了解微波爐、洗衣機、電視機等幾種常見家用電器的名稱、特點及用途。
師:電冰箱還帶來了他的好朋友,你們看是誰
幼:洗衣機
師:洗衣機是做什么的
幼:方形的,插上電就可以洗衣服 (依次出示微波爐、電視機、空調、熱水器的圖片,向幼兒逐一講解)
師:我們每家都有很多家用電器,空調、電視等,這些家用電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它們。
3、進行有關電器使用的安全教育。
師:我們認識了這么多家用電器,那我們使用時應該注意什么呢?
(觀察視頻,了解安全使用電器的知識。)
師:誰說說剛才視頻里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安全用電器
幼1:不摸帶電的插座
幼2:不把手放到電風扇里
幼3:手上有水不摸電器
師:小朋友都說對了,現在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兒歌里的做法
用電器,結束一定要關閉,
不亂開,不亂拆,
濕手更不摸電器。
電風扇,風葉轉,
一葉一葉像刀片,
手指伸進多危險。
洗衣機、微波爐,
還有電視、電腦、電冰箱,
不能當做玩具玩,
安全使用最重要。
尋找電器,結束活動
師:我們今天認識了這么多家用電器,誰告訴老師,你家里還有哪些家用電器 (幼兒自由討論發言)
師:剛才小朋友都表現得很好,給我們講了自己家里的家用電器,現在,我們要走出活動室,去看看我們幼兒園里還有哪些,讓我們走吧!(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在討論安全使用家用電器時,孩子們從好幾個方面展開。有的幼兒說家用電器的插頭不能碰;有的幼兒說了幾種我們小朋友不能使用的家用電器,如電熨斗、電飯煲、電水壺等;有的幼兒說出了一些我們小朋友可以使用的家用電器,如空調開關、電視機、電冰箱等一些可以不接觸電源的家用電器;還有的幼兒說出了一些危險動作如插頭上不可以碰到水,使用電水壺、電熨斗等家用電器時不可以離開……
這堂課來源于生活,又跟生活緊密聯系,所以小朋友非常感興趣,不僅學習了簡單的使用方法,還增加了安全使用意識,非常有意義。
第6篇、中班科學活動我的樹朋友教案反思
活動背景: 中班下學期主題“大樹和小花”中,有一個科學活動《我的樹朋友》,需要幼兒認識周邊環境中的樹朋友,與樹建立親近感。為了讓幼兒有一個直觀的教學情境,我帶著孩子們走出課堂,走進學校旁邊的老干部局里,因為在那里有一大片的樹林子,各種各樣真實存在的樹肯定比簡單的看幾張圖片,更能激發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活動目標: 1. 認識各種樹木,能用各種方法觀察和比較各類樹的不同特征。
2. 與同伴交流、探討中,加深對樹朋友的親近感和喜愛之情。
3. 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4. 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 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事先選擇便于幼兒觀察的老干部局樹林子,測量粗細的標尺。
活動過程: 一、認識樹朋友,感知各類樹的不同特征。
1.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樹,你能向我們介紹認識的樹朋友嗎?(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經驗描述自己知道的樹朋友)
2.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隔壁的老干部局,去那里的樹林子認識下各種各樣的樹朋友,讓我們出發吧。
3.帶領幼兒來到樹朋友身邊,認識樹林子里的樹朋友。(說說樹的名字,對于幼兒不認識的樹木,教師給予介紹。)
二、我的樹朋友
1.引導幼兒用直接接觸的方法,集體觀察樹朋友的特征。(如用臉頰貼一貼樹皮,用手摸一摸樹皮,看看是光滑的還是粗糙的,聞一聞樹和樹葉的氣味,等等。)
2.重點選取兩顆樹進行粗細的比較,先引導幼兒進行目測,后教師用標尺進行測量驗證。
3.樹會呼吸嗎?有心跳嗎?愛吃什么?
4.你還想了解樹朋友的什么?
三、夸夸樹朋友
1.這里還有許多樹朋友,它們都很可愛,請你們每個組找一棵樹朋友。
2.幼兒分組尋找自己的樹朋友,用各種感官感知樹的特征。
3.引導幼兒邊觀察邊和同伴交流樹朋友的特征。
4.個別小組比一比,你們的樹朋友有什么地方一樣,什么地方不一樣?
5.引導幼兒以夸贊的口吻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樹朋友。(教師小結,樹是人類的好朋友,有凈化空氣,防風固沙,減弱噪音等功效)
6.我們怎樣和樹交朋友?(帶領幼兒用茶杯接水,給樹朋友澆水。)
活動延伸: 帶領幼兒與老干部局的護林員結對,開展“護林小衛士”活動,每組認領一棵樹進行養護,經常帶領孩子們給樹澆水,清理樹林子里的垃圾等。
活動反思: 樹是最熟悉、最常見的自然現象中提取教學內容,以“樹”為題材進行欣賞,每個幼兒對待同一個主題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他們都有創造的欲望。作為教師的我們要給孩子想象的空間,并且引導和鼓勵他們想象、創造,尊重孩子個性的發展。
第7篇、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指紋教案反思
設計理念: 在活動的選材上,選擇了“指紋”為整個活動的探索對象,這一活動對象對于幼兒來說,既熟悉又帶有一定的陌生感,讓幼兒從發現自身的奧秘開始,激發幼兒探索操作的欲望。
帶著“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關系”的教育理念設計了此活動,除了以飽滿的情緒影響幼兒外,還設計多樣的“問題情境”,讓幼兒有目的的去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去解決問題。引導和幫助幼兒去思考和探究,充分調動其探究的積極性,在整個活動中,主要以觀察法、記錄法、體驗交流法、示范法、操作法等教學方法貫穿整個活動進程。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指紋的類型、特性以及指紋技術簡單的應用。
2、在活動中探索拓印指紋的方法。
3、能利用指紋塑造不同的形象,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重點:了解指紋的類型,知道指紋獨一無二的特性。
難點:了解指紋技術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并能利用指紋進行形象塑造。
活動準備: 1、課件《有趣的指紋》
2、放大鏡、印泥、透明膠帶、水彩筆、橡皮泥、抹布、幼兒繪畫用紙和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看動畫《名偵探柯南》,引出指紋話題。
導入語:大偵探柯南在案發現場發現了一把手槍,這把手槍是誰的?誰是真正的兇手呢?
1、幼兒觀看動畫片《名偵探柯南 搶上的指紋》片段。
2、提問:是什么幫助柯南找到了真正的兇手?(根據搶上的第三個人的指紋)。
二、觀察指紋,了解指紋的類型,學會拓印指紋的方法,知道每個人的指紋都是獨一無二的。
(一)觀察指紋,了解指紋的類型。
引導語:那么我們的指紋在哪呢?請你指給老師看看。
(幼兒用手指出指紋的位置:在每個手指的第一個關節上。)
1、點擊出現指紋圖片,利用白板的聚光燈功能,引導幼兒觀察指紋,了解指紋的類型:
①箕型紋——特征:它的中心紋理向一面開口像個簸箕;
②渦型紋——特征:它的中心是一個封閉的圈,一圈一圈像池塘里的小旋渦(或是小蝸牛的殼)。
師:我們的指紋一般有兩大類,渦型紋和箕型紋,(聚光燈觀察)仔細觀察渦型紋中心是一個封閉的圓,這樣的紋理像什么?
幼:像蝸牛殼、像樹的年輪、像池塘里的小酒窩…….(點擊渦型紋圖片左方出現蝸牛的圖片,下方出現漩渦圖片).
師:再看箕型紋,它的中心紋理向一邊開口像什么呢?
幼: 像木頭上的花紋、有的像彎彎的弓、中心像小馬的腳……(點擊箕型紋下方出現簸箕的圖片)。
師:箕型紋的中心紋理向一邊開口像個簸箕,所以叫它箕型紋,有的箕型紋的中心紋理像一邊開口較大像弓箭似的也叫弓型紋。
師:那么用什么工具才能更清晰觀察自己的指紋?
幼:用放大鏡放大指紋可以看得更清楚。
幼兒利用放大鏡自主觀察自己以及同伴的指紋。(幼兒在自主觀察中知道自己指紋的類型。)
師:渦型紋又叫螺型紋,小時候聽爺爺奶奶說過一首關于螺的童謠,一螺巧,二螺好,三螺四螺背稻草,五螺窮,六螺富,七螺八籮開當鋪,九螺是秀才,十螺中狀元。你有幾個渦型紋?有幾個箕型紋呢?(童謠幫助幼兒了解自己和同伴指紋的類型。)
(二)通過討論、實踐,學會拓印指紋的方法。
1、幼兒說說印指紋的方法。
師:我們認識了指紋的類型,那么有什么方法能把指紋印下來呢?(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思考、回答問題,說說是用什么方法怎樣印 的。)
幼:用水筆涂在手指頭上,在紙上印下來。
幼:手指蘸上印泥,像蓋章一樣蓋在紙上。
幼:把手指頭用力按在橡皮泥上,就印下來了。
幼:在玻璃上哈氣,手印上去就有了。
幼:面粉灑在桌子上,把手按在上面,就有手印了。
……………………………
2、通過各種操作材料嘗試拓印指紋。
師:小朋友的想法真的很不錯,那么選擇你所需要的材料來試一試,看看哪一種方法可以最清晰的把你的指紋印下來。
幼兒利用老師提供的膠帶、橡皮泥、水彩筆、印泥等材料進行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為幼兒提供必要的幫助。在操作時有個小朋友發現膠帶上的手印特別清晰,興奮地與同伴分享,周圍幼兒紛紛嘗試。
師:通過嘗試,小朋友們有哪些心得要告訴大家呢?你們認為怎樣才能最清晰的印下自己的指紋?
幼:哈氣印的指紋馬上就消失了。(露出了失望的表情)
幼:橡皮泥上只能印下指紋不太清楚。
幼:我看到了膠帶,膠帶上粘粘的,印的很清楚。(舉起膠帶給大家看)
幼:我用印泥印的。(展示給大家看,發現有的糊在一起,有的很清晰,有的都看不清了)
師:大家來幫忙找找原因,為什么印泥印的有的糊,有的清楚,有的很淡呢?
幼:手指上的印泥太多了,一碰就糊了。
幼:太少了就印不出指紋了。
師:總結的非常好,我們在用印泥拓印指紋時,用手指肚蘸少許印泥,把手指肚用力地按在紙上,手指肚不能移動位置,迅速的拿開,這樣才能清晰地記錄下你的指紋。(詳解用印泥拓印指紋為最后的指紋添畫作伏筆。)
(三)進一步觀察比較指紋,知道每個人的指紋都是獨一無二的。
師:我們的指紋都一樣嗎?(不一樣)指紋的類型不一樣,指紋類型的個數不一樣,那么同一類型的指紋它們的每一條紋理線都一樣嗎?(點擊出現六個渦型紋,用白板的聚光燈功能引導幼兒發現同樣是渦型紋,但是他們的紋理線或多或少的都有不一樣的地方。)
師:每個人的指紋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是同一類型的指紋,它們也存在著細小的差別。
小結:指紋是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當我們還是個胎兒、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不同的人有相同的指紋,所以每個人的指紋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指紋的紋樣一輩子都不會發生改變改變。
三、指紋的應用,初步了解指紋的獨一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因為指紋有著獨一無二的特性,所以人們借助于指紋技術設計出了許多的高科技產品,(出示指紋簽到機)
看,這是什么?你見過嗎?
幼:媽媽學校里有,媽媽早上去上班時用手按一下,校長就知道媽媽有沒有遲到。
師:這就是指紋簽到機,涵涵的媽媽學校大門口就有他,它在里面儲存了學校里所有老師的指紋,
每天早上老師們在簽到機上按一下,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它能準確地記錄下老師上班的時間。那么指紋還能用在什么地方呢?
幼:指紋破案(柯南利用指紋破案)、電腦上的指紋開關、在銀行看見爸爸蓋手印……….
師:因為指紋是獨一無二的,指紋技術可以更好的保護我們自己的財產和隱私,(點擊出現動感視頻相冊,向幼兒展示指紋鎖、指紋保險柜、指紋門禁、銀行卡指紋付款、汽車指紋識別、指紋鼠標等指紋技術產品。)指紋技術產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和安全,
四、指紋添畫,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一)教師師范。
師:指紋不光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和安全,還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點擊出現畫面:指紋,老師在指紋上師范添畫,引導幼兒想像可以變成什么。)(變成小魚、小貓、人物頭像等等)
(二)幼兒在白板上利用指紋塑造不同的形象,師幼互動。
師:指紋能有這么多的變化,你有更好的創意嗎?誰愿意來試一試?
幼兒在白板課件上嘗試添畫,塑造各種有趣的形象。
(三)幼兒自主創作指紋創意作品。
師:小朋友們的想法真是太多了,白板上都畫不下了,愿意把你們的奇思妙想展示在畫紙上分享給大家嗎?
幼兒運用已學會的方法拓印指紋,進行指紋添畫。(背景音樂響起)
(四)指紋作品展示。
幼兒在展板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老師和同伴講解自己的創意。
結束語:小小的指紋蘊藏著大智慧,醫學上發現通過檢查人的指紋也能發現某種疾病,將來指紋究竟還會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挑戰又擺在我們面前,等待著我們去尋找答案。
活動反思: 好奇心是孩子們們與生俱來的,孩子們對于“指紋”既熟悉又陌生,孩子們在玩橡皮泥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的作品上留下了許多痕跡,不過卻不知道那指紋是每個人獨特的存在,《有趣的指紋》這個活動將幼兒的的興趣與好奇心緊密結合,讓孩子們在好奇心的推動下發現指紋的秘密,了解指紋的類型,知道指紋獨一無二的特性,對指紋形成更清晰的認識,并能利用指紋進行形象塑造。
第8篇、中班科學活動神奇的光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接觸光的穿透現象(僅限手電筒的光),知道光穿過不同的物質會產生變化。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手電筒,布,毛巾,鏡子,皺紙,手工紙,厚紙板,塑料杯碗,玻璃片、不銹鋼杯,瓶,水彩顏料,棉簽,小盆,筐。
活動過程: 一、設置情景,提出問題
帶幼兒進入比較昏暗的活動室,悄悄將手電筒的光照在白屏幕上:你們看,這是什么呀?你看到了什么?(光)
二、觀察嘗試,操作感知
1、教師操作,幼兒觀察光影:
①.你看見了什么?
②.教師用厚紙把光遮住:我是不是把手電筒關掉了?光到哪里去了?(光被遮住了,光穿不過去。)
③.提出問題: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遮住光,光都穿不過去?
2、幼兒操作:這里有很多不同的東西,小朋友用手電筒試一試看光能不能穿過去。
①.幼兒操作,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物質。
②. 幼兒發表意見并當場實驗(我發現光能穿過……光不能穿過……)
③.小結:有些東西光能穿過去,有些東西光穿不過去。
三、交流討論,發現不同
1、教師引導,激發幼兒回憶:剛才你們有沒有發現什么有趣的事情?
(“光變顏色了”,“光穿過去變淡了”……)
2、教師同幼兒共同檢驗。
3、提問:光穿過這些東西,照在白屏幕上的影子一樣嗎?
4、幼兒操作透光材料,在白板上實驗光影的變化。
5、小結:穿過不同的東西,光會變得不一樣。
四、游戲鞏固,加深印象
1、結合生活實踐提問:
①、你們見過彩色的燈嗎?(紅綠燈、舞臺燈……)
②、猜猜看它們是怎樣做出來的?(燈泡上蓋上有顏色的東西,燈就變顏色了……)
③、老師這里有一個彩燈,猜猜看這是怎么做出來的?
2、幼兒游戲:用棉簽沾上顏料,溶解在水中,晃動形成彩色的燈。
3、檢驗成果:你的燈會是什么顏色的?為什么?(用手電筒檢驗)
五、遷移活動
1、提問:你們覺得光怎么樣?為什么?
2、再次小結:有些東西光穿不過去,有些光又穿得過去,而且穿過去以后還會變顏色,真好玩。
3、提問:除了光穿過以后會變顏色,你們還發現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嗎?
(根據幼兒的回答遷移,引起下次再探索的興趣。)
活動反思: 材料是激發和維持幼兒探索興趣的最好誘因。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以活動材料為載體,是活動步驟緊扣目標層層深入,有利于幼兒不斷探索、驗證。本次活動采用了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猜想、實驗,相互討論、交流、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發展了幼兒的多方面能力。
第9篇、中班科學活動鏡子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了解平面鏡的特性,并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2、有初步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操作能力。
3、對鏡子感興趣,有探究的欲望。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平面鏡動物玩具音樂 各種透鏡、面鏡
活動過程: 一、照鏡子,了解鏡子的特性
1、小朋友,今天我們來玩一個照鏡子的游戲。
2、請你找好朋友玩一玩照鏡子的游戲。
3、小結交流:你發現了什么秘密?
二、鏡子反光實驗
1、幼兒分組探索
2、小結
三、游戲:小動物照鏡子
1、第一次操作,發現動物數量的變化
2、第二次操作,發現如何變化
3、第三次操作,把兩面鏡子豎直面對面放,進行探索。
四、拓展經驗
1、平面鏡真奇妙,我們發現了好多平面鏡的秘密,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各種各樣奇妙的鏡子,你知道有哪些?
2、這些鏡子也藏著許多秘密,我們在分區活動的時候再玩一玩,發現它們的秘密。
活動延伸: 1、區活動時,繼續探索平面鏡的其他特性。
2、在區域中引導幼兒探索發現其他鏡子的特性。
活動反思: 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可能是因為鏡子是我們的生活用品,生活中很多時候都需要鏡子,每個人都照過鏡子,認識鏡子。孩子們雖然認識鏡子,喜歡照鏡子,但對鏡子的了解還不是很多,而且鏡子的世界真的很奇妙,而且鏡子的種類繁多,用途也廣泛,孩子們能通過這一科學活動了解很多科學知識。
第10篇、中班科學活動國寶熊貓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知道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惜動物。
(2)知道熊貓是生活在深山竹林里愛吃劍竹的動物。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幼兒去動物園看過大熊貓,與幼兒共同收集熊貓的玩具或照片,熊貓吃竹子的圖片一張或錄象帶一盤。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熊貓的特征和生活習性。
教師:小朋友很喜歡小動物,你們看,誰來了?(出示熊貓玩具)
(1)提問:你們喜歡熊貓嗎?為什么?
(2)提問:熊貓是什么樣子的?
(3)提問:它生活在哪里?它喜歡吃什么?
2.引導幼兒討論大熊貓為什么是我國的國寶?
提問:你們知道大熊貓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什么?(叫國寶大熊貓) 它為什么是我國的國寶?(它是我國的特有的動物,很早就生活在我們國家,現在已經很少,我們都要愛護它。)
3.教師用關愛的情感與幼兒共同小結:大熊貓形態可愛,動作有趣,性情溫和,是我們喜愛的動物,它是我國特有的動物,可現在卻越來越少,它的生存面臨的危險很多,我們都要關心它。
活動反思: 科學教育蘊含的教育價值主要在于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從而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應用。幼兒學習的動機與成人不同,他們的動機完全依賴于對被認知對象感興趣的程度。
第11篇、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沙漏教案反思
設計意圖: 幼兒在玩電腦的時候注意到了那個計時的小沙漏,于是大家關注起計時的問題來,開始研究哪些東西可以用來計時,古代和現代的計時工具有什么不同,等等。由于時間概念比較抽象,運用沙漏這種古老的計時工具是幫助幼兒感知速度的快慢,理解時間概念的較好途徑。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比較、觀察、判斷探究沙漏速度與漏口多少的關系。
2.交流和分享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用飲料瓶制作的沙漏、飲料瓶若干、鉆有不同漏洞的飲料瓶蓋。
2.細沙、漏斗。
3.幼兒每人一份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1.觀察沙漏,引起興趣。
2.制作沙漏
(1)幼兒講述制作沙漏的方法,教師根據幼兒講述示范操作。
(2)教師介紹不同材料,請幼兒自主選擇材料制作不同的沙漏,并把實驗結果記錄在實驗表上。
(3)幼兒操作,教師觀察了解幼兒的實驗情況,并給予幫助或指導。
3.交流實驗結果
(1)幼兒互相交流實驗結果。
(2)集體分享實驗結果,并講述實驗經驗。
通過交流,幼兒獲得漏口少則沙漏漏得慢,漏口多則沙漏漏得快的知識經驗。
4.引發新問題
沙漏中沙子的多少是否會影響沙漏的速度?
活動反思: 在這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積極投入、享受探究的過程,并樂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結果。整個活動實現了“玩中學、”“做中學”以幼兒自由發現、自主探索為活動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師在后;嘗試在前,指導在后;操作在前,結論在后。
第12篇、中班科學活動玩冰教案反思
設計意圖: 在以往的科學教育中,較多重視的是知識的傳授,而對幼兒情感、態度及動手能力的培養則重視不夠。《玩冰》的設計就是想嘗試通過孩子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讓孩子從中發現知識,學習知識,學會技能,以達到獲取經驗,建構概念,培養能力的目的。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冰的名稱,感受冰是冷的。
2、引導幼兒懂得冰受熱后會融化的特點。
3、激發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冰塊若干,冰水、溫水、熱水每組各一杯音樂《娃娃滑冰》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自由玩冰塊,并說出玩冰塊的感受。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件很好玩的東西,請小朋友來摸一摸,猜猜是什么。
2、請幼兒摸一摸,猜一猜“摸到了什么”。
3、幼兒自由玩冰塊,并說說“玩了冰塊后手里感覺怎么樣?”
4、小結:冰握在手里的感覺是又冷又滑。
二、引導幼兒知道0攝式度以下水才結冰。
1、你在什么時候見過冰?水龍頭會結冰嗎?
2、為什么現在是冬天,我們屋里的水龍頭沒結冰呢?
3、小結:只有在0攝式度以下水才會結冰,我們屋里很暖和所以水龍頭不結冰。
三、做實驗,引導幼兒觀察冰塊變化。
1、師:剛才玩的冰塊是老師把水放在冰箱里 結成的,里面放了一些彩色的紐扣,誰能想個辦法把紐扣取出來?
2、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辦法。
3、教師請大家想辦法,做實驗。
①摸摸三杯水,說說不同的感受。
②將三塊冰放在三杯水里,引導幼兒觀察冰塊變化。(豐富詞匯:融化)
③觀察討論:為什么熱水里冰塊化得快,冷水里化得慢?
④小結:冰塊吸收熱量后會融化,吸收熱量越多化得越快,吸收熱量少化得慢。
⑤讓幼兒觀察實驗結果。
四、讓幼兒觀察剛才玩的冰塊,思考討論:
1、說說冰塊有什么變化。
2、為什么冰塊也融化了?
3、小結:手有熱量,空氣里也有熱量,冰塊吸收熱量就融化了。
4、總結:剛才我們玩了冰塊,冰是又冷又滑的,它受熱后會融化成水。
聽音樂隨教師模仿滑冰動作出教室,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教學就是要通過情景在學生的頭腦中引起認知的興奮,產生認知的沖突,形成思維的爆炸,進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因此我在設計此節科學課時,首先創設情境,激發孩子們的探究欲望。我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孩子們感知了解水會結冰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其次,從幼兒實際出發,提供自我探究的空間,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冰的主要特征。在教學中,利用孩子們的求知欲,引導他們進行實驗前的猜想,并將猜想記錄在記錄單上。接著通過每人各自進行的小探索,讓孩子發現“冰的物理特性”。調動其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觀察、分析能力。通過經驗分享環節,幫助孩子們匯總探索結果,總結探索結論,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習活動的熱情。
第13篇、中班科學活動筷子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看、摸、玩筷子讓幼兒了解各種筷子的用途,特點。
2、發揮幼兒的想象思維,用筷子創造各種圖形。
3、讓幼兒練習并使用筷子,做到姿勢正確并會用筷子夾物品。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各種樣式及色彩的筷子數十雙,用盤子裝好豆子、玻璃球、紙條等少許。
活動過程: 老師的話: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要來猜個謎語,看看哪個小朋友能猜出來。“兩姐妹。一樣長,酸甜苦辣它先嘗。”(筷子) 筷子每天都要與我們見面,是我們的小伙伴,它在吃飯時幫助我們,是我們大家的朋友,今天,金老師要和小朋友一起重新來認識筷子。
老師拿出一雙筷子教會幼兒大聲說出:“筷子,兩根筷子,一雙筷子。”讓幼兒了解表達該用的量詞。
小朋友帶來的筷子和老師收集的筷子,全放在桌子,像個筷子家庭聚會一樣,“長的是爸爸,細的是媽媽,短的是兒子,你們看這家人熱鬧嗎?”讓幼兒對筷子產生興趣。
小朋友可離開位置觀察筷子的不同,通過看看、摸摸、玩玩,回答老師的問題:筷子哪些顏色?
請將長、短分出來 摸摸看,是不是每雙筷子都是同一種材料做成的? 你喜歡哪雙筷子?為什么?
討論筷子的作用 “小朋友,筷子我們都非常熟悉,它有哪些作用呢?(用餐、玩具、敲)老師說:“筷子還會變戲法呢?不信你們看。”老師將一些筷子,擺成好看的形狀,調動幼兒的想象力,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腳自己在桌子上也擺出各中圖形。
小朋友人手一雙筷子,老師教幼兒學習使用筷子的方法。
(1) 教師示范(2)幼兒操作(3)筷子夾物比賽
結束
小朋友們,老師有要給小朋友出謎語了:兩兄弟,一般高,一日三餐不長腰。
小朋友們真聰明,今天我們重新認識了筷子,以后我們要和筷子做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它, 不能傷害它,好不好?
活動反思: 筷子是幼兒每天都能接觸到的、熟悉的、喜歡的東西,我抓住這一教育契機注意創設操作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使幼兒變被動學習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同時也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的常見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激發他們的探索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于觀察和發現,體驗筷子給我們帶來的娛樂功能,從而喜歡并正確使用這一工具。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第14篇、中班科學活動小小風車轉得快教案反思
設計意圖: 1、培養幼兒從小愛科學和對科學的興趣;通過活動,使幼兒感知風的大小與風車轉動的速度有關。
2、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目標: 1、 知道小風車轉動的速度與風的大小有關,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2、 引導幼兒用各種卡紙、紙杯、等材料制作簡易風車,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3、 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 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 麥桿、卡紙、剪刀、紙杯、圖釘等
2、 風扇、扇子、等
活動過程: 1、看一看 出示一個大風車利用班級里面的自然風觀察風車的轉動(可以在班級開門產生對流風,或是用風扇使風車轉動)
提問看看風車是什么樣子的?它是怎么轉起來的,引導幼兒說出風使風車轉動起來。
2、做一做 給幼兒提供制作風車的卡紙、紙杯,麥桿、剪刀和圖釘,讓幼兒自由選擇學習制作風車方法。
3、玩一玩 讓幼兒動手玩一玩自己親手制作的小風車,讓幼兒感覺與發現怎么使自己的風車轉動起來。
4、比一比 誰的風車轉的快,引導幼兒采用多種方式使風車轉的更快。
5、想一想 想一想風車為什么有的轉的快,有的轉的慢,引導幼兒說出實驗結果。
活動延伸: 戶外活動的時候帶領孩子玩自己制作的風車。
活動反思: 活動游戲性、操作性強,體現了讓幼兒在做中感受,做中學習的教育方法。教育活動流暢,環節層層遞進,教師的提問啟發性強。活動中記錄方法新穎,采用實物(具體紙張)記錄的方法,既具體形象,又縮短了幼兒記錄的時間,將更多的時間用于探究紙張的適宜性。
活動可以更開放一些,如不一定非得讓幼兒猜想哪一種紙張適合做風車,可以讓幼兒猜想哪些紙張適合做風車,然后讓幼兒制作多個風車,這樣幼兒可以將幾種紙張制作的風車進行比較(也可以與同伴比較)從而得出更科學的答案。
第15篇、中班科學活動我的發現教案反思
設計理念: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靜電現象在冬季是普遍存在于我們身邊的,孩子們通過觀察發現了許多有關靜電的現象。作為教師,應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問題,使幼兒變被動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幼兒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嘗試操作,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再次試驗各種方法得出結論,并記錄下操作結果,最后鼓勵幼兒多觀察,勤思考。
活動目標: 1.通過引導幼兒觀察物體摩擦產生的現象,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認識興趣。
2.鼓勵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并嘗試記錄實驗結果,萌發幼兒對科學現象的探究欲望。
3.通過與同伴共同游戲,體驗合作的樂趣。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重難點: 本節活動不是要求幼兒認識靜電,而是引導幼兒通過實驗,了解物體摩擦產生的神奇魔力,從而萌發對科學的興趣。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學啟蒙的關鍵,它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學習的熱情。因此,我把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做為重點,精心的呵護和培植。
活動過程: 一、 創設情境,吸引幼兒注意力,引發幼兒思考
師:冬天來了,天空上飄下了美麗的雪花!(教師邊說邊拋灑小紙片)小朋友,想不想把小雪花揀起來玩啊?
師:可是,小雪花很害羞,一碰到我們的手,就化成水了。小朋友,想一想有什么辦法,我們不用手,就能拿起這些小雪花呢?你們桌上有些東西,可以用它們試一試。
二、 幼兒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木棒、木頭筷子、塑料筷子、紙棒、塑料梳子、木頭梳子、小鐵棒等)一 一試驗,看能否成功。
三、 做各種物品摩擦毛衣產生的現象
師:看這里,老師手里面有一把尺子(在黑板上畫一個表格,在表格中畫一把尺子),老師用尺子能不能拿起小雪花呢?
(不能)
師:真的嗎?看看老師的魔法:神奇一擦,芝麻開花。(在毛衣上擦)
再用尺子去吸引小紙屑,看看有什么變化?
幼兒觀察
師:小紙屑被吸引過來了,小朋友,輕輕一擦,神奇不神奇啊?(在黑板上做記錄演示行的表示法)
(神奇)
師:塑料尺只要我們往身上的毛衣上一擦,它好像就突然具有了神奇的魔力一樣,能吸引起小紙屑,真是很有意思。還有什么東西擦一下就能產生神奇的魔力呢?
老師這里還有一支鉛筆,讓我來試一試,看能不能產生魔力。“神奇一擦,芝麻開花”(黑板上在表格中畫鉛筆)能不能吸引啊?
(不能)
(老師在黑板上做記錄演示不行的表示法)
師: 這兒還有一把梳子,讓我們看看它摩擦后能不能產生魔力(營造一種看見什么都想試一試的情境。)請個別幼兒來操作。
四、幼兒分組操作,并記錄結果
下面請你們再用桌上的那些東西試試,看看它們摩擦了以后會發生什么現象呢!跟你同桌的好朋友一起來做試驗,把你們發現的現象都在紙上記錄下來。做試驗的時候,一定要一個人一個人做,其他的小朋友協助他,并且要仔細觀察。
教師巡回指導,統計的時候引導幼兒如何做記錄。
五、 總結評價,結束活動。
請3--4名幼兒展示記錄表,并表述出來。
師:從你們的記錄表上可以看出塑料尺、塑料棒、塑料梳子這些東西擦了毛衣以后,能吸引小紙屑。其實,在冬天,很多東西因為摩擦而互相吸引,看當我們梳頭的時候,梳子和頭發也會互相吸引。小朋友,如果以后你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就告訴杜老師,比一比誰眼睛最亮,最善于發現身邊的奧秘!
活動反思: 整節課的設計主要 運用探索式教學法,盡量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并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的辦法,獲得相關的感性經驗。
第16篇、中班科學活動玩沙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幼兒的實踐操作,感知和探索沙的特點。
2、通過玩沙給幼兒帶來愉快的情感體驗,培養幼兒建構能力。
3、培養幼兒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質和科學探索精神。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盛水的杯子每人一個,圍裙每人一條,小棒若干。
2、活動前檢查沙坑安全及衛生。
活動過程: 1、感覺游戲
帶領幼兒到室外脫下鞋襪在水泥地上跑一跑、跳一跳,說說是什么感覺?
(很硬,腳踩上去不舒服,摔在地上很疼。)
請幼兒再到沙坑里跑一跑、跳一跳,說說是什么感覺?
(很軟,很舒服,摔倒了都不會疼。)
與幼兒共同討論得出結論:沙很軟。
2、發現游戲
①讓幼兒用手玩一玩干沙,鼓勵幼兒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感知,看看有什么發現:
(沙很輕,不用費勁兒就可以拿起來。
沙會跑,它會從手指縫里掉下去,說明它很細。
沙沒有味道。
干沙不能粘在一起……)
②發給幼兒每人一個杯子,讓幼兒到水池里取水,自由活動。鼓勵幼兒將新發現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把一杯水全倒進沙里,水倒得太多,就能看見沙的上面有很多水,水上面還有幾粒沙浮在上面。把水慢慢地倒進沙里,水就不見了。把沙放進杯子里,沙不會溶解。沙變濕了可以捏東西……)
師生共同總結沙的特點。
3、建構游戲
引導幼兒運用小棒進行建構游戲(也可用小棒在沙上面畫畫)對自己在沙坑周圍獲取材料進行活動的幼兒加以肯定。
4、欣賞游戲
共同欣賞每位幼兒的作品,給每位幼兒以肯定和鼓勵。
5、收拾、整理材料
活動延伸: 請幼兒回家后,看看什么地方有沙,它們是用來干什么的。次日告訴老師和小朋友,一起說說沙的用途。
活動反思: 本活動以發現教育為契機,為幼兒提供了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使幼兒的探索欲望得到滿足。培養了幼兒的求實精神,提高了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
第17篇、中班科學活動一籃蔬菜教案反思
設計思路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蔬菜的種類越來越多,品種越來越復雜,這給幼兒認識蔬菜帶來了一定難度。幼兒在進餐時,我發現有些孩子不喜歡吃蔬菜,挑食、偏食現象十分嚴重,對自己不喜歡的蔬菜有嘔吐現象。針對這一情況,為了培養幼兒的認識能力,讓幼兒學會對進行分類,教育幼兒要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我設計了“一籃蔬菜”這一活動
活動目標 1、能認識幾種常見的蔬菜。
2、鼓勵幼兒試著給蔬菜分類。
3、學說:“我喜歡吃……”。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蔬菜卡片、蔬菜、小籃子若干;
2、將洗凈的蔬菜胡蘿卜、白蘿卜、西紅柿、黃瓜、等色彩鮮艷的蔬菜藝術的裝在一個籃子里。
活動過程 一、廚師神秘禮物,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1、用白布遮著竹籃子,讓幼兒猜猜里面有什么?
2、揭開白布后,讓幼兒整體看一看:這籃蔬菜好看嗎?什么地方好看?(請幼兒自由發言)
二、利用課件教幼兒認識蔬菜并試著分類:
1、教幼兒認識幾種常見的蔬菜?
2、給蔬菜分類:根莖類、蔬果類、青菜類。
三、分一分:
請幼兒每人拿一張蔬菜卡片,說出拿的是什么?然后給它們分類。
四、送蔬菜寶寶回家:
1、教幼兒學說:“我喜歡吃……”
2、選擇自己喜歡的蔬菜,放在籃子送它回家。
生活教育
告訴幼兒蔬菜有營養,不要偏食,不吃蔬菜不生病。
活動延伸 學唱《小小姑娘》鞏固所學知識。
活動反思 現在蔬菜的種類越來越多,品種越來越復雜,這給幼兒認識蔬菜帶來了一定難度。幼兒在進餐時,我發現有些孩子不喜歡吃蔬菜,挑食、偏食現象十分嚴重,對自己不喜歡的蔬菜有嘔吐現象。針對這一情況,為了培養幼兒的認識能力,教育幼兒要合理膳食,多吃蔬菜。于是我設計了“一籃蔬菜”這一活動。
第18篇、中班科學活動大樹媽媽本領大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樹的作用,知道保護樹木的具體方法。
2、了解樹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萌發愛護生存環境的情感。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感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教具準備:課件 小樹苗
知識準備:讓家長帶孩子找一找哪里有樹
活動過程: 一、直接導入
小朋友,你在哪里見過樹呀?(幼兒討論)原來這么多地方,我們一起來找找看吧(出示圖片家里、幼兒園、路邊上、公園里)那么樹都有哪些本領呢?
二、討論大樹媽媽有哪些本領
1、引導幼兒能知道樹可以做桌椅、做家具、做積木(出示圖片)幫助幼兒建立直觀認識
2、爸爸媽媽帶你去公園玩 可是天氣很熱,這時候你喜歡躲到什么底下,會感覺涼快一些。(讓幼兒知道大樹可以乘涼)
3、出示兩幅圖片,提問幼兒你喜歡哪幅呢?(一幅樹很多環境優美;一幅是沒有樹)。引導幼兒知道樹可以美化環境。
小結:大樹可以做桌椅、家具;能乘涼;能美化環境,它的本領真大!你們喜歡大樹媽?大森林里有許多大樹媽媽,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小朋友們請上車(播放開車的課件)
三、沒有了大樹會怎么樣
樹媽媽家到了,小朋友們請下車。(出示小動物哭得課件)咦?小動物們怎么哭了?幼兒自由討論。
1、播放課件引導幼兒知道樹可以擋風沙 她們為什么戴口罩,她為什么把臉都蒙上了。沙塵暴讓我們的環境變的很糟糕;
2、播放課件引導幼兒知道樹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泥為什么把房屋都壓塌了,沒有樹木,就會有泥石流把房子沖垮……
四、我們怎樣幫助愛護大樹媽媽
1、樹有那么多的作用,那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大樹呢?幼兒自由討論。
2、辨對錯,出示圖片哪些做法是對的?哪些方法是錯的?
教師小結:種植小樹苗,給樹苗澆水、施肥、捉害蟲、修剪葉子,不亂折樹枝,不爬樹,不在樹身上亂刻,不在樹身上拉繩子晾衣物、蕩秋千等,冬天給大樹穿上稻草襖……
五、延伸活動:我們一起去種樹 樹被砍掉了,小動物們都沒有家了,我們一起去幫助小動物種樹吧(放音樂小松樹快長大樹)。帶領幼兒到園內的種植園。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我遵循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以《綱要》為指導,結合玩中學、學中玩的思想,從尋找樹——了解樹的本領——感知沒有樹的危害——討論保護樹木的方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感知到體驗,使原有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聯系,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圍繞目標突出重點,克服難點,創造條件讓幼兒自己參與活動。活動中運用了討論法、觀察發現法、游戲體驗法等方法。
第19篇、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磁力游戲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自己動手實驗,獲取有關磁鐵的直接經驗,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2、了解磁鐵能透過紙板、木板、玻璃板來吸引鐵或鐵制品的現象。
3、能夠手眼協調地做磁力游戲。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具:磁鐵、磁性物品、鐵制品與非鐵制品、黑板二塊。
2、學具:人手一塊磁鐵、每桌一籃物品、小精靈胸牌人手1個、玩具若干、小毛巾、沙等
3、場景:布置神秘王國
活動過程: (一)以小精靈到神秘王國引題
小精靈律動進場
(二)小精靈到神秘王國探秘:
1、神秘王國到了,小精靈玩一玩,試一試,什么玩具最好玩;
2、小精靈自由分組進入神秘王國探秘:
①小動物比賽
②小蛇跳舞
③釣魚
④分類盒:牙簽、大頭針等
3、組織小精靈入座,進行提問:(小樹葉音樂)
師:到了神秘王國,你玩了什么玩具?怎么玩的?發現了什么秘密?
4、小結。
(三)介紹磁鐵的特性:
“磁鐵寶寶”介紹自己的特性:我是鐵,但我有磁性,能吸鐵和鐵制品,所以我也叫吸鐵石。
(四)幼兒分組動手操作、交流,進一步感知磁鐵的特性。
(五)教師提問,鞏固對磁鐵的認識。
1、磁鐵還有個名字叫什么?
2、磁鐵能吸木珠嗎?鐵杯嗎?
3、磁鐵能將鐵釘、牙簽分開嗎?
4、縫衣針掉在地上了,什么辦法能找到它?
5、塑料球、皮球、鐵球,用什么方法區別鐵球?
6、磁鐵能吸到什么?
(六)活動評價:
師生共同評選最佳小精靈隊,發獎杯。
活動反思: 科學活動并不是把現成的科學結論告訴幼兒,而是使幼兒成為渴求了解世界的探索者和發現者。我們的科學教育,就是要提供豐富的材料,營造寬舒的心理環境,在做中學,在做中思考讓幼兒在探究中驚異科學,在持久、深入地探究過程中建構科學經驗。對于中班幼兒來說,磁鐵并不陌生,老師貼掛圖時經常用到。在孩子們的眼里,磁鐵是很神秘的東西,有著神奇的力量。磁鐵能夠吸鐵的特性決定了它備受幼兒青睞。
第20篇、中班科學活動誰住在皮球里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對皮球的動態——蹦、跳、飛產生興趣。
2、通過觀察、比較、理解空氣對皮球運動狀態所起的作用。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故事課件《誰住在皮球里》
2、充足氣的皮球若干、癟皮球一個、氣針一枚
活動重難點: 1、重點:對皮球的動態產生興趣。
2、難點:知道皮球里面裝的是空氣。
活動過程: 1、出示皮球,說說并玩玩會蹦、會跳、會飛的皮球。
(1)教師出示皮球,問:你們喜歡玩皮球嗎?誰來說說你平時會怎樣玩皮球呢?(拍皮球)
師:嗯,你會拍皮球,那你能上來拍一下皮球給大家看好嗎?
師:你們說這個皮球除了可以拍之外,還可以怎樣玩呢?誰來說說?分別請小朋友來說并演示皮球的不同玩法。剛才這些小朋友都很會玩皮球,真不錯!
(2)啟發幼兒說出玩皮球時,皮球的運動方式
這些小朋友在玩皮球的時候,你們觀察到皮球它是怎樣動起來的呢?這時老師可以邊拍邊問?引導幼兒說出皮球會蹦,會跳,會滾,會轉等。哦,皮球能跳,能滾,能飛…
(3)請幼兒用肢體動作來表現皮球蹦跳、滾動、飛起來的狀態。
師問:小朋友你們能用你的身體來模仿皮球蹦跳、滾動、飛起來(跳,蹦,轉)的動作嗎?讓我們一起學學皮球運動的樣子。
問:皮球什么形狀的?(圓形)來,讓我們把自己變成一個皮球,現在我們先來學學皮球跳的樣子,再來學學皮球滾。分別讓幼兒模仿。
2、欣賞故事《誰住在皮球里》
師:剛剛小朋友模仿的真好,可你們知道為什么皮球會蹦,會跳,會滾,皮球很硬,一定有什么東西在里面,究竟是誰住在皮球里呢?
現在我也不知道,讓我們一起來聽個故事吧,播放故事課件《誰住在皮球里》
(1)幼兒完整欣賞故事,師問:現在故事看完了,你們說說皮球里到底住著誰呢?
(2)師:皮球里真的住著兔子、輪子和喜鵲嗎?教師啟發幼兒互相討論,幼兒之間互相講述皮球里住著什么?
3、了解是空氣住在皮球里。
(1)猜測、驗證皮球里住的是空氣。
啟發幼兒用多種方法探索皮球里住著什么?幼兒互相想辦法,講述自己想的辦法并做給其他幼兒看。
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用擠一擠、敲一敲、聽一聽、聞一聞、看一看、搖一搖等方式,探索皮球里住著誰?
請部分幼兒講講自己的探索過程。
教師將氣針插入氣門芯,將皮球里的氣體放出來,保持適度距離并朝向幼兒臉上,問幼兒感覺到了什么?
教師總結:剛剛我們放出來的就是空氣。
(2)將充滿空氣的皮球與癟皮球進行比較,理解空氣與皮球運動狀態的關系。
師問:如果皮球里沒有空氣會怎么樣?請幼兒猜想。
教師出示癟皮球,演示拍、滾、踢皮球,驗證幼兒的猜想。
(3)教師總結:原來皮球只有充滿了空氣,才能運動起來,它就像兔子那樣蹦,像輪子那樣滾,像喜鵲那樣飛起來。空氣真了不起!
4、教師帶領幼兒到戶外玩球,感受皮球的運動狀態。
活動反思: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核心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幼兒探究活動提供豐富的教育環境和充分條件,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獲取知識的需要。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id in(194596,85307,) limit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