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8
這是光的折射教學反思好的方面,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當定下來講《光的折射》這節課時,我們九年備課組每位教師都設計出自己獨特的備課思路,每位教師都寫出一篇導學案。如果把前提準備、初始教材、問題導讀、合探解疑,每人分一塊,一人備一部分,這樣不科學,因為各個環節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所以每位教師都設計自己的備課思路,然后共同磋商、共同研究導學案的每一個環節,有的老師把自己的課換到其它節上,就是為了一起共同研究導學案的每一個細節,問題怎么提到位,話怎么說通俗易懂,導學案的設計是集體備課,集體智慧的結晶。但是,李老師是主講人,她承受的壓力更大些,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這節同課異構比她自己講的任何一節公開課傾注了更多的努力。
那么我從導學案設計的各個環節說一下這節課的備課思路。
一、教學目標:依據教材和新課程標準確立這樣三個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實驗,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并根據實驗現象總結出光的折射特點。
2、知道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3、利用光的折射特點,解釋生活中的折射現象。
其中,第一個學習目標,光的折射規律及其探究過程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問題導讀研究。第三個目標學習目標,分析解釋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現象,既涉及到光的折射規律,又與人的視覺習慣有關,學生不易理解,是本節的難點,應該放在和探解疑研究。
二、引課:用引人入勝的導入語拉開序幕,“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潭清疑水淺,包含著物理現象光的折射引出課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兩句古詩引課,體現物理的簡潔之美。既簡練,又省時高效。
三、前提準備:
1、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讓學生標出入射角,反射角為后面的探究做鋪墊。
2、讓學生猜一猜光從空氣進入玻璃的傳播方向是怎樣的嗎?當備課組研究這一環節的時候,覺得猜一猜是最恰當、最合適的。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是引導學生有效猜想;有針對性引導學生判斷和推理,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思維方向,培養學生一種能力。
四、初識教材: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讀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它是課堂教學的基礎。
五、問題導讀: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光的折射特點及其探究過程而設計的。那么學生自己猜的光從空氣進入玻璃的光線到底對不對呢?那么我們做實驗來尋找答案,通過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點燃其求知的欲望,喚起內在的情感。打開激光筆,學生在實驗中真實看到一束光紅在玻璃的傳播路徑,感受物理現象的奇特之美,絢麗的實驗過程,更能體現物理學的魅力。我聽了,我忘記了;我看了,我記住了;我做了,理解了;這是實驗與掌握知識的關系通俗概括。
學生通過自己做一做,突破難點;設計問題導讀這一環節,把實驗的步驟轉化為四個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完成,問題設計簡單化,具體化,遞進化,層次化,階梯化,降低了難度。學生帶著問題做實驗,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獲得知識和技能。避免實驗的盲目性,優化實驗效果。
學生完成實驗后,教師演示光從空氣進入水,再從水進入空氣的課件,進一步加深對光的折射的認識,為突破難點提供了保證。
在這些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光的折射定義,總結光的折射特點就水到渠成了。
六、和探解疑:讓學生做一個生活小實驗,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獲得理性認識。將硬幣放在碗底,一位同學向后傾,剛好看不到硬幣的位置,另一位同學向碗中緩緩加水,隨著水的增多,你是否看到硬幣?然后作圖,解釋現象。
這樣的設計,利用瓶瓶罐罐做實驗,低成本,大功效,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的距離,感受實驗的真實性。體現新課標強調的從物理走向生活這一理念。
七、效果檢測:圍繞學習目標設計四個問題。
1題找出生活中光的折射現象問題。
2題對折射特點的鞏固,對重點強化。
3題是學生易忽略的問題。
4題是學生易錯題。
八、教后反思:整節課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真正經歷物理實驗的探究過程,以及物理問題的解決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一個輕松、愉悅、和諧的課堂,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體驗,在快樂中感悟。
本設計的創新之處探究活動中設置各種問題情境生活情境,創設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加有效。
最后和大家分享我最喜歡的一話:德國的一位學者就情境做過一個精辟的比喻:如果讓你咽下15克鹽,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會在享用佳肴時,不知不覺的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被理解和掌握。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現象,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光的折射規律。能運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培養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實驗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光現象的探究欲望,激發學生從身邊最平常的最一般的事物中探究科學規律的興趣,逐步養成正確良好的學習物理的習慣。使學生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二.教材重點、難點
重點:科學探究光的折射規律,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難點:實驗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三.教具:
激光筆、水槽、光的折射演示儀、硬幣、筷子、杯子、水
四、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多媒體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見光現象:筷子在水中變彎,海市蜃樓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告訴學生,這些現象的產生都與光的折射有關。那么,什么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有什么特點?從而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光的折射現象演示
師生互動實驗,用兩個相同的開口較大且深的杯子、水、硬幣、筷子等帶領學生在做完課本上的實驗后,啟發指導學生利用現有器材設計并完成實驗。
(1)做好筷子折斷實驗,讓學生思考放入水中的筷子為什么會折斷。
(2)在杯子中放入硬幣,把杯子端到剛好看不到硬幣時,向杯子中倒水,則可再次看到硬幣,引發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能再看到硬幣?
2、實驗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1)光的折射規律分三步進行:
顯示折射光線:
通過多媒體展示,激光筆被固定,射出光線照在容器P點形成光斑,讓學生猜想,容器中加水后,光斑P的位置是否不變。然后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發現,光斑位置改變,教師問:光斑位置為什么改變了?教師請同學們猜想,學生猜想:光從空氣射入水中傳播方向改變。
教師引導:空氣和水中的光線看不到,怎樣顯示出來?
學生討論方法:空氣中制造煙霧,在水中滴加牛奶或肥皂水,或者用紙板、玻璃、鐵片、水槽壁等做光屏顯示光路。
學生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課桌上的器材:激光筆、水槽、光的折射演示儀做實驗。
實驗結束后,讓學生說出觀察到的現象,師生共同總結出:光從空氣斜射到水中,傳播方向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就是光的折射。
教師提出問題:上面的實驗還有什么現象?引導學生說出在發生光的折射時,在空氣中同時發生光的反射。
學生回顧光的反射規律,猜想光的折射規律。
光的折射規律(猜想)
1、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
2、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3、入射角改變折射角也改變。
學生解釋光的折射有關物理量
多媒體展示:法線、入射角、折射角相關物理量
組織學生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探究光的反射規律的實驗方法,然后用同樣的實驗方法,探究光的折射規律,驗證學生的猜想是否正確。
學生實驗結束后,分組匯報實驗結果,歸納總結出光的折射規律。
教師引導: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發生光的折射,如果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中,是否也發生光的折射,是否也遵循光的折射規律。學生先猜想,然后實驗驗證。總結出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質,都要發生光的折射,都遵循光的折射規律。學生畫出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中,折射光線的大致位置。
教師提出問題: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玻璃磚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那么,讓光從水或玻璃磚中斜射入空氣中是否仍滿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學生猜想結果:折射角小于或大于入射角。
教師引導學生實驗探究。此時教師啟發學生怎樣使光從水中或玻璃磚中斜射入空氣中。
學生實驗后教師讓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教師請學生畫出光從玻璃或水中斜射向空氣中的光路圖。
教師問學生:根據大家的探究實驗,你還有哪些新的想法或觀點。
教師點撥:折射角<入射角的條件;在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教師: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玻璃中,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那么請同學們猜想當光從空氣垂直射向水面或玻璃中,情況會是怎樣的?你的猜想是什么?猜想的依據?
請同學們實驗驗證一下。
學生實驗后匯報實驗結果。
教師提出要發生折射現象的條件應是什么?學生回答。
3、光的折射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
(1)有經驗的漁民怎樣叉魚
(2)鋼筆錯位現象
(3)解釋眼睛受騙,池水看起來很淺,跳下去卻很深。
(4)海市蜃樓
多媒體展示:教師淺析海市蜃樓產生的原因,筷子在水中變彎的原因,然后讓學生討論嘗試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漁夫看到的魚在哪兒?為了鞏固光的折射規律的應用,講述小故事:有人想難為聰明一休,搬來一個很高的鐵桶,在和一休一樣高的桶壁上鑿了一個洞,讓一休通過洞看桶底的字,無論一休怎樣踮腳也沒有看到。聰明的一休腦袋一轉,想出了辦法。你能幫助一休想出辦法嗎?
小結:
學生小結,通過本節學習,獲得了哪些新的知識。知道生活中哪些折射現象及應用。
(三)比一比,賽一賽:
(四)板書設計:
光的折射
1、折射現象: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時,傳播方向一般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3、光的折射規律
(1)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質中時:
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上;
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
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2)光從水或其它透明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光的折射現象。
B.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時的偏折規律。
C.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B.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教學重點】
折射規律的探究。
【教學難點】
折射規律及其應用。
【教學用具】
小平面鏡、白紙、光盤、清水、大燒杯、鉛筆、折射規律探究裝置。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通過用身邊的物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于進行探究。
情境1:教師分別將小平面鏡、白紙、光盤的正面在教室里從各個不同的方向向同學們展示,讓同學們發現這些物體表面“反光”有什么不同,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
現象1:小平面鏡、白紙的正面無論從什么方向看反射的都是白色的光,在一些方位上能從平面鏡中看到教室內的一些物體或人的像;光盤的正面在某些地方看起來是彩色的,在有些方位也能看到教室內的一些物體或人的像(如圖1所示)。
情景2:學生在裝有清水的大燒杯中豎放或斜放鉛筆,分別從杯子的上方俯視和從側面正視鉛筆,啟發學生作進一步的思考。
現象2:若將鉛筆沿豎直方向插入水中,學生從杯子的上方豎直向下觀察,將看不到鉛筆的變化,若從側面正視則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水中部分變粗,鉛筆沒有被彎折的現象;一種是不僅水中部分變粗,而且水中部分與水上部分好像在水面處折斷了。若將鉛筆斜插到杯子的底部,學生從無論從水面上方向下觀察還是從側面正視都將看到:不僅水中部分變粗了,而且水中部分的鉛筆在水面處發生了彎折(如果側面觀察時鉛筆與視線在同一平面內,鉛筆的水中部分將變粗,卻沒有被彎折的現象。如圖2所示)。
通過觀察,同學們發現這些現象無法完全用前面學習的光學知識來解釋,使得他們在觀察之后會自然而然地提出問題,從而引入要學習的課題──光的折射。
二、實驗探究
(1)折射現象
教師演示課本圖2.4-1所示的折射現象,并介紹實驗裝置(光源,水槽,水等),然后解釋什么是折射現象: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的現象叫折射。
(2)探究規律
教師:光線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到水面上,進入水中的光線將沿什么方向傳播?如果改變方向,是向界面偏折呢,還是向法線偏折?
在引起了學生的觀察興趣,明確觀察目的和觀察對象后,先向學生介紹幾個基本概念(一點、二角、三線,如圖3所示)。
A.入射光線:AO。
B.入射(折射)點O:入射(折射)光線與界面的交點。
C.折射光線:OB。
D.法線::過O點與界面垂直的線NN′。
e、入射角∠i: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f、折射角∠β: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在進行探究實驗時分兩種情況進行:
1.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的情況
實驗過程中,應至少三次改變入射光線的方向,每次都向學生說明入射光線怎樣了,然后讓學生注意觀察水中折射光線的方向,并根據觀察進行記錄(將數據填入表1中),檢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垂直入射時折射光線方向不改變這一特例也要演示給學生看。
表1: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的情況
次數
入射光線入射情況
折射光線偏折情況
1
入射角為i
2
增大入射角
3
減小入射角
4
垂直于界面入射
2.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的情況
實驗過程與上面的相同,讓同學們將數據填入表2中,并檢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表2: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的情況
次數
入射光線入射情況
折射光線偏折情況
1
入射角為β
2
增大入射角
3
減小入射角
4
垂直于界面入射
(3)歸納總結
演示完畢,讓學生根據實驗中觀察到的情況,總結出折射規律:
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折射光線向法線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時,折射光線向遠離法線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三、光路可逆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光沿直線傳播時光路是可逆的。關于折射光路的可逆性,不能簡單地進行“推導”,可以讓同學們先根據前面的實驗進行猜想,并用光路圖把自己的猜想表達出來,然后由學生代表進行演示(教師進行指導、強調):先讓光由空氣射入水中,記下入射光線、入射點、折射光線的位置,再讓光線逆著折射光線方向射入,讓學生觀察光線是否逆著原入射光線方向射出。讓學生把觀察到的現象用光路圖來描述,從而得出光在折射時光路是可逆性。
四、課堂小結
雖然課堂中只做了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以及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的實驗,卻并不影響告訴同學們光在其他不同介質界面發生偏折的情況,從而對本節課進行小結:
1.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時,折射光線向法線方向偏折;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時,折射光線向遠離法線方向偏折。
2.光在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五、嘗試答疑
在學習了折射的有關知識后,讓同學們自己嘗試解釋課本中的幾種現象,教師進行必要的講解、說明;課前引入的兩個例子,由教師進行必要的說明就行。
(1)解釋課本中叉魚和鋼筆“錯位”的問題,可以在教室里邊進行實驗邊解釋。由于條件限制,“魚”、“叉”要弄細一些,“叉魚”時要讓同學們憑“感覺”去做,不能“一叉到底”;觀察鋼筆“錯位”時,學生的視線不要垂直于玻璃磚的水平面,而要成一定的角度。通過實驗,讓同學們在實踐中體驗光的折射現象,使他們相信折射真的能產生錯覺。
(2)在解釋池底變淺時,要強調人看到池底,是因為從池底射出的光進入了人的眼睛。可以利用前面學過的光從水中射入空氣時的規律,畫出從池底某點A發出的兩條光線射入空氣中的折射情況(如圖4所示),眼睛逆著折射光線看去,覺得折射光線好像是從交點A′射來的。虛像A′的位置在A之上。眼睛看到的池底各點都如此,所以看起來池底升高,池水變淺了。從水中看岸上的物體則正好相反。
六、閱讀提高
指導學生閱讀課后“科學世界──海市蜃樓”相關內容,明白光的折射所帶來的奇妙的自然景觀,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財富,強調學習、研究自然科學的重要意義。最后要明確指出:光只有在同一種均勻物質中才是沿直線傳播的,從而完善光的直線傳播概念。
七、課堂練習
1.如圖5所示,一條光線從水中射入空氣。請問,哪條光線可能是折射光線?
2.在夏天晴朗的夜晚,天空中總會有許多的星星眨著眼,好像在跟我們暗示什么。請問:這些閃爍不定的星光是由于星光通過疏密不同的空氣產生了(選填“反射”“折射”“漫反射”“反射和折射”“散射”)。
3.如果你是潛水高手,當你從水中用肉眼看岸上的房屋時,你看到的“房屋”將比真實的房屋(填“高”或“矮”)。
4.如圖6所示,一束光線在空氣和水兩種介質的界面上同時發生了反射和折射現象。請你根據所學的光學知識,在圖中標出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的方向,并標出界面的位置及空氣和水在界面的哪一方。
八、課后作業
1.課本“動手動腦學物理”2、4。
2.收集有關光現象的其他信息。
九、板書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
⑴通過學生自己做實驗,了解光的折射現象;
⑵了解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質中時的偏折規律;
⑶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二)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⑵經歷科學探究過程,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
教學流程
1、問題大拍賣
我是這樣來設計的:“同學們,今天我要來開個拍賣會”,學生們很奇怪:“拍賣什么呢?”“我今天要拍賣的是問題。是什么問題呢,請先用你帶來的器材做幾個小實驗。”學生們一聽做實驗,興趣就來了,教室里活躍起來。讓學生做鉛筆變彎實驗、硬幣再現實驗、鉛筆錯位實驗。然后我在大屏幕上展示鉛筆變彎、鉛筆錯位實驗以及彩虹、海市蜃樓等的圖片。“同學們,這些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呢?這就是我今天要拍賣的問題。
看看哪個小組能競標?”各小組學生爭先恐后“購買”問題。我接著說:“問題‘買’走就得負責解釋清楚,要想弄清楚,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吧!”我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從實踐參與中出發,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挑戰無極限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要重體驗輕講授,重過程輕結果,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發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由于光的折射實驗現象比較明顯,實驗器材也容易采集,所以我把學生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規律作為本節課的重點。為了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活動,對光的折射規律產生直觀、深刻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我設計了如下探究過程,分為四個環節:
(1)打開探究之門
猜想和想象是學習物理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就積極鼓勵學生猜想。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然后提出光射入不同介質中時還會沿直線傳播嗎?讓學生進行猜想。學生可能會提出:仍沿直線傳播;全部反射回去;全部入射;一部分反射,一部分入射等等。“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就需要大家自己動手去探究去驗證。”這樣的設計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假設或猜想的方法解決問題,并在猜想的同時進行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使他們真正成為善于學習的人。
(2)探究與發現
我先讓學生做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的實驗,驗證上面的猜想。學生們先討論要使實驗效果明顯應該怎樣設計實驗。經過討論后得出在熱水中滴幾滴牛奶的方法比較好。這時我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自己已經給他們準備了幾袋牛奶。學生們用激光燈斜射入水中可以看到: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傳播方向發生了偏折,在水面處還同時發生了反射。這樣既驗證了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確,又引出了本節課題:《光的折射》,同時板書課題。由于學生對光的反射規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并且避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盲目性,我讓學生對比著光的反射規律來進行探究。探究的問題有:
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的位置關系:
⑵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關系:
⑶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增大要發生什么變化:
⑷光線垂直入射時光線的方向是否發生變化:
⑸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否是可逆:
首先我讓學生五個人有機地組合為一個小組,自行分工,通過角色、責任的劃分和組內合作,培養學生與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先讓學生先在水槽中裝入適量水,然后把紙板貼著水槽壁插入。這樣光沿著不同的方向入射,會清楚的看到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這樣的器材選擇可以使實驗現象更為明顯,學生更容易理解。
接下來小組自行設計實驗方案,讓光線以不同的角度沿紙板入射進行觀察。這時有的小組可能會因為在水槽中倒入的水量不合適造成觀察不方便。這時我指導學生應把水加到紙板插入后水面和紙板上的水平線重合為止,這樣才便于操作與觀察。也有的小組會因為激光燈放置的位置不合適出現光線看不清楚,這時我及時到學生中間去引導學生如何調整激光燈的位置才能清楚地看到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學生首先讓光線沿著紙板上的某一角度入射,可以觀察到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都在紙板上。
然后把紙板對折一定的角度再讓光線以原來的角度入射,結果這時在紙板的另一側就看不到折射光線。這樣對比起來研究自然得出三線共面和兩線居兩側。然后學生利用手中的激光燈讓光沿著紙板上的不同方向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按照要求進行觀察并填寫實驗報告、試著畫出光路圖。然后我再讓學生猜測如果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是不是也會發生折射呢?射到空氣中的光線將向哪個方向偏折呢?由于學生在光的反射學習中已經知道光路是可逆的,就比較容易猜想到折射光線將向遠離法線方向偏折,并試著畫出光路圖。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各小組學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一種良好的實驗探究習慣和與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享受了設計成功的喜悅。通過這個探究環節讓學生親身體驗到折射現象,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不僅培養了探究能力,同時學生的情感也得到升華,很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3)分析與論證
讓學生根據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畫出的光路圖,并結合大屏幕上展示的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垂直射入水中、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的光路圖進行比較、分析,在小組內進行討論、總結規律。我深入到小組中參與學生的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幫助學生進行總結。
(4)交流與評估
我設計了交流與評估環節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光的折射規律。可能有些學生沒有總結出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這時我引導學生對比光的反射規律來進行分析,并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光路圖。可能有些學生對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分不清楚,我幫助學生把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總結為空水折小,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總結為水空折大。這樣設計可以方便學生進行記憶。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學生總結的折射規律。這樣可以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階段,既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又在最大程度上發揮了學生的個體優勢、群體優勢和主觀能動性,并且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
3、競標發布會
用光的折射規律來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我設計了競標發布會這個環節。主要通過學生應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來加深對折射規律的理解。首先讓學生自薦來當發布會的主持人。在學生的主持下,由課前競標的小組對“購買”到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后選派一名中心發言人來進行解答。
由于學生理解了光的折射規律并結合所畫的光路圖就很容易找出原因。在學生解釋了鉛筆變彎、漁民刺魚等問題后,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光路圖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學生把課前提出的問題解答完后就進入自由提問時間。讓學生把自己還想要知道的問題寫在紙條上交給主持人,由他來隨機挑同學進行解答。這樣的設計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掀起了課堂的第二次高潮。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又增強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并且順利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